'85 --- 磊石画会
发起人:嘿乐乐  回复数:1   浏览数:2067   最后更新:2007/11/09 06:22:03 by
[楼主] 嘿乐乐 2007-11-08 07:30:39

厦门5人展

   
以新的观念和思想为特征和主体的现代艺术展览或团体,早在1983年就继星星画会之后再次出现了。这一年厦门和上海的两个展览较为重要。
   
1983年5月,艺术家黄永砯、俞晓刚、林喜骅、许战斗、焦耀明,在厦门市群众艺术馆和厦门市美术家协会的支持下,以内部观摩的形式,展出了83件绘画和雕塑作品,展览前言写道:
   
   
作者大胆地披露了自己对以往习惯的“表象”艺术观念及价值的质疑,包括所谓“美”的法则,以及一件在展览会展出的美术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固定看法;在实践中对现代艺术进行综合性尝试,以求多种体现现代精神的表现方式。


艺术家们并未说明他们的“现代精神”究竟是什么,而作品却做了有效的说明。关于展览中的作品,艺术家介绍说,作品大致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探索一种纯粹的绘画平面与雕塑空间的语言——形式与色彩的语言,基于艺术作品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和谐的有机体,和自然平行,艺术家对怎样表现这种信念有完全的自主权。中国体现在类似的抽象形式中。体现在形与色、色与域(平面)等诸关系中。”展览中俞晓刚的抽象水墨和油画以及许战斗的抽象油画、焦耀明的金属焊接雕塑等作品属于这一类。对形式语言的关注与探索是解放思想的政治空气下的一种结果。虽然,1983年中国的现实气氛远不如1985年之后,但是星星美展以及相应的历史空气的变化,使抽象艺术的产生有了进一步的可能。艺术家强调对语言的探索,表明了当时的对风格的孤立的重视,它类似于1987年以后的“纯化艺术语言”这样的情况。而在1983年,艺术家们针对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的局限性,他们对形式的强调更多的是出于扩大艺术语言表达范围的目的。艺术家们所说的第2种倾向是“试图超越这种纯粹的绘画和雕塑的语言本身,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这主要体现在那些立体和平面、实物和幻象的结合,实物拼贴与构成的作品之中。”这类作品有焦耀明的集合雕塑和黄永砯的实物拼贴浮雕。在星星美展中,象征、变形抽象的语言已经出现,这种情况在1979年到1980年期间,的确具有战略性意义。而这时,象黄永砯这些艺术家已经本能的感觉到,语言与形式本身在一个平面上的变化也许仅仅是个风格问题,新的艺术推进应该加入新的材料。所以,他们尝试性地采用了实物。我们不妨说,综合材料的作品在这时也具有战略性的意义。显然,这些艺术家尤其是黄永砯是非常敏感的。在以后的创作中,黄永砯始终走在前卫的行列,而不囿于风格问题。可以理解,这种具有非常敏感性地语言方式不可避免的要遭到习惯势力的批评。黄永砯记述说:“展览过后不久,厦门市工人文化宫有一篇文章登在《工人日报》上,其中写到:有5个工人美术爱好者画了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还自称是艺术品拿来要展览,等等。1983年10月一篇登载”内部参考“的关于浙江美术学院的文章中也提到这个展览,宣称”去年分配到该市教书的2个77届毕业生,在厦门举行了画展,大多数都是属于荒诞不经的现代派作品,受到多数观众的批评“。”的确,潜存在作品后面的观念与人们习惯的世界观而不仅仅是艺术观的确是相互抵触和格格不入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