锵锵三人谈:艺术考古学:高士明 邱志杰 张颂仁
发起人:嘿乐乐  回复数:0   浏览数:1682   最后更新:2008/09/15 12:12:47 by 嘿乐乐
[楼主] 嘿乐乐 2008-09-15 12:12:46
張頌仁先生的“魅力” (之1)

王曉波 文/圖



(參加「唐英年香港文化投資對話」時與先生的合影. )

2008年5月16日中午約一點半鐘,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08國際藝術展的大廳裏巧遇了張頌仁先生。
這時,身著中式黑布衫與黑色皮質軟底圓口鞋的他正健步從大廳西端走來。我迎上去向先生問好,他笑容滿面的問我看完展覽沒有?住在哪里?.....由然而生親切!一點也沒有大名人的架子。
透過張頌仁先生全身地道的“中國味”形象,使我在對眼前這位藝術家和文化學者敬重有加的同時又產生了更加瞭解的濃厚興趣:

一個既前衛反叛,又永不放棄考量中國歷史文化的張先生;
一個既有西方精神,又國學並重的張先生;
一個既引領當代藝術又尋根傳統文化的張先生;
一個既敏思予多元文化,又苦研於東方的古典經學的張先生.....

張頌仁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1.前衛、反叛,一舉改變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生態
出生於香港的張頌仁先生是中國當代藝術界點石成金的人物。
張頌仁先生英文CHANG,Tsong-zung,著名藝術評論家/批評家/藝評人,著名資深獨立藝術策展人,著名當代藝術家,香港亞洲藝術文獻庫創始人之一,現為亞洲藝術文獻庫董事會成員,國際藝術批評家委員會(AICA)香港分會創辦人,漢雅軒畫廊總監,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很多媒體都稱“中國當代藝術界知名藝術家的展覽、推介,大都與他脫不了幹係”。他大多以獨立策展人身份出現在各種藝術活動中。策劃展覽有“後八九中國新藝術”、“文字的力量”、“幻影天堂”、“劉國松70年回顧展”、“曾梵志:人生面具”等等,近年亦常在中國美術學院定期授課。

自1980年代後期,張頌仁先生致力推動前衛藝術。通過參與策劃大型國際藝術展覽而提升了中國前衛藝術家的國際地位。張頌仁先生策劃的展覽有:《後八九中國新藝術》(1993),《追昔:中國當代繪畫》(愛丁堡,1996),《Faces and Bodies of the Middle Kingdom: Chinese Art of the 90's》(布拉格,1997),《文字的力量》(臺灣省立美術館及美國,1999),2001年策展《臨街的觀照: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展覽》(2001)代表香港首次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在臺灣的展覽包括2001年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水的威脅》。2003年9月在布拉格開幕的《幻影天堂:中華當代攝影集》(2003)是其最近策劃的重要展覽之一,展出超過40位當代中港臺藝術家。2004威尼斯的年度《開放》國際雕塑展邀任為策展總監。2005威尼斯國際雕塑年展”以及“黃盒子:當代藝術與中國空間”系列研究計劃等重要藝術活動。

張頌仁先生長期從事當代藝術策展工作,為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國際形象的建立作出突出貢獻.作為中國當代先鋒藝術的推動者,是他發現了張曉剛、嶽敏君、谷文達、劉煒、馮夢波、方力鈞、王廣義等如今揚名海外的中國藝術家。

張頌仁先生的策展實踐在中國藝術與威尼斯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等國際大展之間設立了第一座橋樑,他的策展論述塑造了19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形象。作為一位具有強烈文人情結的國際策展人,張頌仁堅信當代藝術在不同文化語境中有不同的責任和命運,他最為關心的問題是中國當代藝術以何種方式對世界做出回饋。

英國著名雜誌《藝術評論》曾兩次把他列入“藝術界100大風雲人物”,前古根海姆副主管杜泊貞(Jane Debevoise)稱他“在把中國藝術引入西方觀眾視野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張頌仁先生參加了08香港國際論壇並進行了對話。)

張頌仁先生的“魅力” (之2)

王曉波 文/圖




(著名藝評人,藝術策展人、當代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及漢雅軒畫廊總監張頌仁(CHANG,Tsong-zung)先生在漢雅軒08香港國際藝術展上與觀眾交流。)

[ 接前:張頌仁先生的“魅力”(之2) ]

2. 尋根、復興,重塑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魅力
站在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一位具有傳奇色彩而又”中國味” 十足的人!

張頌仁先生是一個看似對立的”矛盾體”:
“學者、藝術評論家、策展人、商人,或者文化保護者——他有著多重角色。”

然而,他的中國傳統文化情結比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張頌仁先生具有強烈的人文傳統意識。“傳統中國是我的世外桃源”,張頌仁曾說過。這種理念在他的著裝上就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布衫、寬大的長褲、園口鞋、以及秋冬季的皮馬褂等服裝是他特地在北京請裁縫定制的日常裝束服裝,張頌仁先生亦曾戲稱:“有時,我兒子會讓他的同學猜我究竟是他的父親還是祖父。”

眾所周知,在美國接受了4年西方精神的影響,回香港後研究學習了一年國學,在最東方與最西方之間,奠定了他之後一輩子的基調。

上世紀70年代的香港,出國留學幾乎是所有青年人必走的道路。作為移民香港的第二代,“在這個沒有歸屬感的彈丸之地。都想選擇離開,去一個更安穩而更明確的地方。”張頌仁選擇了美國,考入著名的威廉姆斯大學攻讀數學和哲學。

正象柔南在「南方週末」中介紹的那樣:“張頌仁在美國趕上了一個崇尚自由精神的年代,嬉皮士、自由主義、泛愛論、人本主義......絕對開放的生活形態,絕對樂觀主義的思維態度,是當時美國給予世界的重要文化基礎。‘那時候,我西化得非常徹底,夢話都說英語。美國讓我覺得人生的一切都是有可能的。當然我沒有做誇張的事情,因為我比較害羞。只是搭著順風車到處跑。行動上的自由是特別強的’。最自由的精神培養著一個反叛的青年。在與西方同學的無數次爭辯中,他不滿於整個世界都以西方文明為最高指標,在滿足自己對西方世界的一切好奇之後,他有了一顆復古的心。‘從小在天主教教會學校讀了8年,對西方文化也做了很多年的功課。我一直有些不服氣,我想找尋一種‘對抗’西方文化的方式。我希望能進入東方的古典經學之中去’。”

向張頌仁先生瞭解到他目前主要仍在研究面向世界的中國藝術的類型和表現方式及其推廣,而更多的精力已放到研究圍繞中國視覺和物質文化的復興這一主題。近些年來,張頌仁先生的文化思考與策展實踐圍繞“中國視覺文化的復興”這一命題展開,涉及器物、空間與儀式等各個方面,構成了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獨特而重要的一頁。

目前,他正致力於對中國傳統藝術與現代表達進行新的研究,試圖重新思考和構建中國傳統的展覽文化新生態,他在6月10日給我的電話中說:“準備與中國美術家學院的藝術家一起從對中國文化藝術的展覽、觀賞、閱讀諸多方面進行重新構建現代展覽體系……”

他對中國儒家文化的憧憬和對傳統文化復興的尋根精神上正好也體現在2008年5月17日中午的一件小事上”:

從5月16日中午到接下來的兩天裏我非常幸運地多次接觸了張頌仁先生,5月16日當天晚上他參加了由亞洲藝術文獻庫主辦的“唐英年「香港對話」:文化投資”座談會,我正好座在他的後排;5月17日全天又參加了由亞洲藝術文獻庫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聯合主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民政事務局贊助之「時移勢易︰博物館與文化欲望」研討會,甚至在中午午休的大部份時間裏都與先生直接接觸,而5月17日中午的接觸更使我感懷深切:在「時移勢易︰博物館與文化欲望」會休間的中午,於張頌仁先生的畫廊「漢雅軒」展區只見他忙著正與觀眾交流。先生忙完後送給我由「漢雅軒」出版的畫冊,又見先生正忙著翻布衫的口袋,從裏面拿出一支中式綱筆,我見他打開筆帽原來是一支可以寫小楷的自來水毛筆,爾後先生端莊座下在畫冊內頁之空白處為我題字!此時,我親證了先生“每天用毛筆字記錄”的習慣。我慶幸自已得到了先生的贈書,還慶倖得到了先生的墨寶,更慶倖目睹了先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癡迷!


(先生的毛筆小楷行書題字)

值此,我方恍然而悟:

有著多重身份的張頌仁先生是學者、藝術評論家、策展人、商人、更是文化保護者。
他有著多重角色,在他看似的”矛盾體”上對立統一於一個交融點----

那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
------

注: 2008年5月16日--26日寫於香港/深圳。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