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颂仁 士大夫式的娱乐生活
发起人:嘿乐乐  回复数:1   浏览数:1926   最后更新:2008/09/16 13:00:52 by guest
[楼主] 嘿乐乐 2008-09-15 11:49:09
张颂仁:收藏的艺术

汉雅轩主人张颂仁正饶有兴味地想着究竟什么才是“最伟大的日本发明”。是节油车?金城武?还是可调温马桶圈?

眼前的张颂仁身着浅灰功夫衫,他从内袋中掏出Pentel QFXP自来水毛笔,愉快地边写边声明:“我每天都练字。”

Pentel可以说是最符合张颂仁当前理想的工具——在当代生活中留驻传统文化。“我们通常认为毛笔书法只是书法家才做的事。(但在从前)每个人都在用毛笔书写。毛笔书写可以说是一种介乎日常生活和艺术之间的灰色地带,它表示着一种仪式,是‘礼’,也是文化。”他说,不仅自己会一直用Pentel,而且也在引导着自己的两个分别是十岁、十二岁的儿子对书法感兴趣。

让古老与当下结合,是张颂仁策划最新展览——“黄盒子•青浦: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与建筑”的关键。这个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展览,以上海青浦区新建的明清风格建筑群落——小西门为创作源和展出地点,囊括了架上、雕塑、建筑模型、录像和装置。如此传统的建筑群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有些则是成为人满为患的观光景点。而“黄盒子”的目的在于诠释传统木结构房屋作为生活、工作空间的新意义。而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他定义了“黄盒子”这个概念,以区别于称为“白方型空间”的美术馆、和“黑盒子”的剧院或电影院。

“(文化)应当浸淫于你生活中,你不需要刻意地去关注,” 这位策划威尼斯与圣保罗两大双年展的知名策展人说,“我试图重新制造一个有当代创造力的中国传统文化个案。”

五十五岁的张颂仁目前致力于倡导中华传统文化,不过,他却是首先在前卫艺术中打开自己的一片天地的。作为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的推动者,他在那个完全不知道“谁是谁”的时代,发现了谷文达、刘炜、冯梦波、方力钧、张晓刚、王广义、岳敏君等如今扬名海外的中国艺术家。英国著名杂志《艺术评论》曾两次把他列入“艺术界100大风云人物”,前古根海姆副主管杜泊贞(Jane Debevoise)称他“在把中国艺术引入西方观众视野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自幼痴迷艺术的张颂仁出生在香港,他父亲是工程师,爷爷则是上海银行家。小时候的他照着漫画《三国志》画马。之后师从著名金石家、书法家冯康侯学习语言学,并尝试油画。但老师的机械教学让张颂仁感到枯燥,他说自己和教他的艺术老师从来没有搞好关系,也无法讨论什么是“好画”什么是“不好的画”。十六岁时他就停止画画,但依然对“艺术如何与当代思想、文化的表述相关联”很感兴趣。

张颂仁此后赴美国麻省威廉学院学习数学和哲学,尽管他的数学“很糟糕”。他选修了一年级的西方艺术史课程,并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哲学、宗教和历史的学习上,还曾在中途休学回香港的一年时间里学习儒学。

毕业后,张颂仁返回香港重拾幼年所好。他开始写关于艺术的文章,并认识了香港鉴定家、国画家黄仲方与其父收藏家黄宝熙。他与和黄仲方一起在1970年代末开办了以国画为主的汉雅轩画廊。到了1983年,张颂仁又开了以自己名字的起首字母命名的新汉雅轩,以当代艺术为主。此前的汉雅轩,则因黄仲方决心全力投身创作国画而在1990年停业。

最初的新汉雅轩主要关注香港和台湾的当代艺术家。1989年1月,新汉雅轩举办了一次国内艺术家大展。1991年,张颂仁决心举办一次更全面的内地艺术家展览,于是他与另一位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跑遍全国,为这次命名为“后89美术新潮”的展览收集作品。这次展览陆续在香港、澳大利亚、美国巡展,时间从1993年一直持续到1997年。杜泊贞称,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

在这次展览中,张颂仁的一大发现就是曾梵志。当时曾梵志已经准备放弃画画,另谋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曾梵志同意以1500元卖出他的一幅画,但当他看到张颂仁拿出的是1500美元时,他决定坚持下去。现在曾梵志的每幅作品已经涨至5万美金以上。

究竟是张颂仁有点石成金的能力,有独到的眼光,还是他有太多的好运?“我只是做了平常事”,张颂仁说。他认为,首先是一种“美学上的判断”,或是“从艺术史角度的考量”,或是考虑作品的“创新性”,又或者……说到这里,张颂仁粲然而笑,“或者是人情,我无法说不。”张颂仁表示,自己的私人藏品已达两百余件,其中不少是他从自己的非商业展览中拿到的非卖品。

随着外资画廊在内地越来越多,汉雅轩,乃至香港画廊作为内地画家通向海外艺术舞台的通道作用正在慢慢减弱,张颂仁对此十分释然:“我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的事现在都已经做完了……比如让中国艺术家了解,他们与自己尊敬的西方当代艺术家是平等的……唯一能解决他们的障碍感的方法,就是让他们站在同一个平台上。”

“我对现代性并不敏感。我们应当保有的,甚至只是作为灵感源泉或文化记忆,对我们将来做什么有指导性的东西,都已经完全被我们毁了。”张颂仁认为,民国之后,改革者和革命家们往往过于迷信西方先进文化,又只看到传统文化的腐朽落后之处。“他们把中国所有的失败都归咎于历史和文化的因素,而这成为把一切全盘丢弃的最好借口”,张颂仁说。

“传统中国是我的世外桃源”,张颂仁说。这种理念在他的着装上就得到了体现,他穿着的服装是特地在北京请裁缝定制的——宽大的凹领功夫衫、长裤、套头的皮马褂。“有时,我儿子会让他的同学猜我究竟是他的父亲还是祖父。”

而拥护张颂仁想法的艺术家也纷纷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比如邱志杰、吴山专和青浦小西门建筑群落艺术总监、建筑师胡项城。张颂仁的梦想,是建立一个有祠堂可供司礼的社区——这个“精神空间”同时把“历史、记忆和仪式”联系在一起。他寻找着上海周边的环绕着流水的古镇作为理想场地,“这是我认为值得做的策划项目中最重要的一个”,他强调。

1989年,当画家叶永青在北京国家美术馆第一次见到张颂仁,两人惊奇地发现彼此都很欣赏当时鲜为人知的台湾画家丘亚才。“之后,颂仁还寄给我好几本关于丘亚才的书,他不是那种只看哪个画家受欢迎的商人”,与张颂仁从没有过商业往来的叶永青回忆道。

这位昆明艺术家认为张颂仁是一个矛盾体。“颂仁是一个走向国际舞台的人物,但他会告诉我,‘我想回苏州建一间园子,把我的父母葬在那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网络时代,颂仁却有他自己的步调,有时他还会回到传统世界里。”叶永青说,“他是学者、策展人、商人,或者文化保护者——他有着多重角色。”

译/韦莹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