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发起人:真阿牛  回复数:1   浏览数:3775   最后更新:2007/10/24 09:56:08 by
[楼主] 真阿牛 2007-10-24 08:29:45
转中国美术批评家网

谁来破解文献展

文/张奇开

    “每五年重现一次,文献展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当代艺术的密码。”

    这是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展览前言中的一句话。

    并非是为了这一句话,但许许多多人经过长时间的旅途颠簸来到卡塞尔,也许就是为了能够破解文献展这个庞大文化帝国的密码。

    飞机由北京出发,经过十个小时的高空穿行后,从寒冷的气流中降落下来。窗口望去,脚下是一片球状树冠植物组成的、一望无际的森林。

    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机场到了。

    在这里,张杰、王林和我将与从瑞士巴塞尔来的罗中立、庞茂琨和俞可汇合,然后随德国卡塞尔市Z/F的专车前往卡塞尔,赶去参加当晚举行的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的开幕Party。

    2006年12月12日,“卡塞尔文献展50年——移动的档案馆”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卡塞尔文献展第一次走进中国。为了表明这个展览的重要性,卡塞尔市Z/F派出了以主管文化的副市长荣格(Thomas-Erik Junge)先生为首的九人代表团来重庆出席了开幕式。为了表达对四川美术学院成功承办了“卡塞尔文献展50年——移动的档案馆”的谢意,同时也为了感谢四川美术学院的热情接待,卡塞尔市Z/F进行了回请,并把时间设定在文献展的开幕之际。

    卡塞尔Z/F还从来没有正式接待过从中国来的艺术代表团。由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先生带领的团队在卡塞尔受到的礼遇绝对是空前的,完全超出了中国艺术家对西方人的想象和理解。卡塞尔Z/F在市政厅前特地升起了中国国旗,并举行了隆重的欢迎议式;市长伯特拉门•希尔根(Bertram Hilgen)先生亲自设宴宴请;卡塞尔市议会议长先生全程陪同代表团观看文献展;在历时四天的访问中文献展资料馆馆长斯藤格(Stengel)女士更是全天侯跟随;对于艺术家们来说还有一个特殊待遇就是安排代表团访问了文献展总部。这是一个不轻易向局外人开放的地方,在这里,迎接我们的是文献展有限公司(documenta GmbH)董事长伯尔特•莱菲尔特(Bernd Leifeld)先生。

    与文献展的声誉相比,在不但显得并不宽绰反而显得有点急促的前厅,董事长先生简约地向我们介绍了文献展的早期历史。他指着贴在墙上的第一届文献展的广告说,文献展并不是一个一开始就企图操办成一个持续不断的展览,它只是1955年德国国家园艺展中的一个项目,是展中之展。因此广告上并没有标明它为第一届。1959年当第二届文献展开幕时,它带给了艺术界一个出乎意料的惊喜。第二届文献展的广告上开始标上了第二届的标志。这意味着从此之后,文献展作为艺术活动的庆典将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

    我们随着董事长先生走进了他的办公室。办公室就更加朴实无华,一张简陋的桌子后面是一扇阁楼式的窗户,我们一行进入后把这个房间塞得拥挤不堪。但董事长先生一点也不感到尴尬,自信十足地和我们进行了热烈交谈。他还主动对我们说,其实文献展并不神秘,比如在这里,你们可以破例地向我提问,我会尽可能回答你们。于是罗中立先生率先提出一个问题:“文献展通过什么方式和渠道选择艺术家?标准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就差点把格拉斯迈尔先生难住了。他犹豫了一下说:“这个问题我真的回答不了,其实我不懂艺术,不关心艺术家的具体选择方式。但艺术家由策展人来选择是肯定的,没有地域的限制。每一届的策展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标准。据我所知,本次展览的选择方式就是通过媒体调查,先抛出几个提问,这就像石头扔进水里,会引起反响一样,根据这些反响策展人再来确定策展方向。有了这一步,选择哪一类艺术家就清楚了。”接下来,大家一致关心的就是资金问题。对资金的筹集、管理、分配是董事长的专业职权范围,相当娴熟。对此,他作了精确地解释:本届文献展的预算是1900万欧元。其中50%,也就是说950万是来自国家,卡塞尔市和黑森州财政分别拨款350万、德国联邦财政拨款250万;另外950万靠赞助、广告、画册和门票收入来填补。“那么你们是怎样来使用这些经费的呢?”这是又顺势又提出的一个问题。“作为公司老板,我只负责签署合同,至于资金的使用不在我的管辖范围,但我却知道,有一半的预算是用于工作人员的工资,你们可能不知道,有750人每天在为这个展览工作!而艺术家无法从展览经费中拿到一分钱,比如艾未未的作品就要耗资314万欧元,是一个瑞士基金会赞助的。另外一件与足球有关的作品是足球协会赞助的。不过我们总是努力地通过推销艺术家的作品来帮助他们。卖掉作品后全款都支付给艺术家。”董事长先生回答得非常准确。 随后是王林、俞可和我的提问:“能否介绍一下文献展的组织机构情况?”“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之间有何区别?”“每一届文献展都曾遭到激烈批评,这一届文献展遭到的批评是什么?”“艾未未的‘童话’为什么没有批评的声音?”这些问题莱菲尔特先生都一一作了解答。

    仅仅是这些问答我们觉得仍然无法破解文献展的密码。

    也许答案应该在文献展的展厅中。

    本届文献展一共设了五个展场,部分作品还利用了野外场地。无可动摇,五个展场仍然是以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Museum Fridericianum)为中心,然后像扇型一般展开。为了这次展示,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修复了大厅中的巴罗克楼梯,并在展厅中撤除了一些隔墙,窗户也扩大了,整个展场都恢复到了文献展创始人波德(Bode)时代的风格。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的左侧两百米远的地方是文献展展厅(documenta Halle),它建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是文献展的专馆之一,再往左步行十分钟的路程就是著名的桔圆宫(Orangerie),在它的前面有一片宽阔的草地,草地上修建了一片临时建筑,被命名为“Aue-Pavillon”,其意不祥。这是一个法国建筑设计师耗资了300万欧元的工程,作为展厅它在设计功能上暴露出的漏洞遭到了严厉批评,由于它忽略了夏季的炎热而导致了高温效应,而被讥讽为“温室”。一百天的展览结束后这个耗资巨大的建筑也将从草地上离去。再继续往左,登上一个海拔不高的小山头,是新画廊(Neue Galerie)展场 ,尽管被冠以“新”,但在东方人的眼中它仍然是一幢十足的欧洲传统建筑。然后就是最后一个展场威廉斯霍尔宫(Schloss Wilhelmshoehe)。如果去这个展场采用步行的策略会是一个失败的选择,测算下来,它要耗去十几分钟的山路车程。威廉斯霍尔宫就坐落在威廉斯霍尔山上,这里绿树成荫,风景优美,据说电影《西西公主》就是在这里拍摄了大量外景。威廉斯霍尔宫是一个古典主义的绘画陈列馆,轮勃朗、鲁本斯等大师的许多代表作就长年累月地陈列其间。有趣的是,策展人把部分参展作品就直接悬挂在古典大师的作品之间,形成对比。

    在这五个主要展区里,表面看来展出的作品并没有严格用某种形式进行分类,比如年代、地区、风格、内容、材料等等。但实际上策展人却别具心机。德国《艺术》(Art)的艺术观察家,为本届展览分别找出了五条展出线索。

    一、日常民族志。这个部分主要是用摄影、装置和其他手段来表现艺术家排除时代干扰,以个人的独特视角看到的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共同点,以此来证伪政治对人类文化区域划分而导致的纷争的历史合法性。比如来自约翰尼斯堡的戈尔德巴拉特(Goldblatt)的摄影、中国艺术家卢浩的绘画装置、土尔其艺术家阿尔庭德勒(Altindere)和来自两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合作的影像等恰如其分地属于民族志的视觉文本。

    二、艺术的田野调查。像文化人类学做的工作一样,艺术家展开的调查结果是,除了全球化语境中的战争并没有改变战争的性质外,媒体图象、概念战争、政治话语却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在这个基础上,需要揭示的是社会集团是怎样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来影响公众视野的。这部分作品试图对传播渠道与传播效应进行田野调查。波兰艺术家罗热(Rose)、奥地利艺术家弗里德(Friedl)、印度艺术家拉简(Rajan)的作品是这一部分的代表作。

    三、政治身体。人在艺术史里是被表现的核心对象,人的肖像是一直作为艺术对象得到了成功描绘,人体通常代表的是宗教的痛苦和肉身的死亡,以及在女权主义者看来它揭示了男性社会的贪婪目光。这一部分的艺术却用影象、装置和行为来表明身体的政治态度。中国台湾艺术家程宇清(译音),中国大陆艺术家谢南星,德国艺术家里希特(Richte)、英国艺术家斯宾塞(Spence)、美国艺术家马尔夏尔(Marshall)以及现在生活在科隆的艺术家波林(Bonin)、美国艺术家波罗芬(Brown)的作品也许能吻合这一分类。

    四、形与方程式。在这个部分呈现的是形态的艺术,充分体现了艺术家所观察到的世界是几何学的秩序特征和数学原理,从包豪斯到极简主义无一不是在这种观念引导下创造出了影响世界的审美规则。这个部分的艺术家很多来自东欧和南美。德国艺术家波森勒斯克(Posenenske)、美国艺术家麦克阿肯(Mc Cracken)、德国艺术家罗肯肖伯(Rockenschaub)、巴西艺术家巴斯保门(Basbaum)的作品也非常典型。

    五、材料与线。可以说没有材料就没有艺术。材料始终是艺术家关注的话题,也许在这一部分作品中材料构成的线比所谓的内容还要突出。这一部分的作品似乎故意模糊了艺术与工艺的界线。德国艺术家托克尔(Trockel)、瑞士艺术家米拉•辛德尔(Mira Schendel)的雕塑,捷克艺术家柯勒罗法(Kolarova)的现成品、俄国艺术家古托夫(Gutov)的铁线书法和印度艺术家哥夫答(Gowda)的装置作品都可以被清晰地归为这一类。

    那么在本届文献展中最受公众关注的中国艺术家艾未未的作品“童话”应该归于那一部分?根据以上分类原则,这件作品无疑应该归于“政治身体”部分。1001人有1001个身体是毫无疑问的。这件作品的意义在于这1001个中国人身体向德国移动时,测量出了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在

[沙发:1楼] 二大爷 2007-10-24 09:04:59
就这几个歪瓜还吭哧吭哧破解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