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男子制造超大肥皂泡 可容纳28人
发起人:鸺髹  回复数:0   浏览数:2015   最后更新:2007/12/17 09:44:18 by
[楼主] 三毛 2007-12-17 09:44:18
转载

与贾方舟老师戏谑



贾方舟老师12月14日在雅昌博客上发文《骂风不可长》,为了不侵犯贾老师著作权,这里就不引用全文了,只发个链接[url]http://blog.artron.net/indexold.php?action/viewspace/itemid/120415就好,各位观众自己去看好了。我觉得贾方舟老师说的比较对,说“比较对”的原因是因为贾老师说的不完全对,这里跟贾方舟老师戏谑一下。关于这个链接给贾老师博客带来一定的人流量,我这里就不收广告费了。

在戏谑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澄清一下“戏谑”这个词的意思,《三国演义》中有句话“祢衡戏谑主公(刘表),何不杀之?”这里的戏谑就是骂的意思。但我这里可不是骂,咱们还是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来理解吧。《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所以我觉得也不能完全按这里的解释来,因为“开玩笑”是完全不严肃的,而我这里多少有点严肃的意思。

贾老师说“古人把有用的人才分为武士、文士、谋士、辩士,却没有‘骂士’”,这句话就错了。首先,古人没把有用的人单拿出来列举“骂士”,难道骂士就没用了吗?古人也没有把“公务员”列在有用的人里面啊?古人的话只能用来参考,不能因为古人列举了啥就是啥吧?

其次,古代也不是没有“骂士”,也有不少人因“骂”而青史留名的。比如前文说的戏谑刘表的祢衡,语出《三国演义》第23回“祢正平祼衣骂贼”,之前他还骂了曹操,被好事者改为京剧《击鼓骂曹》,在历史上火了一大把。不过当时的古人不称其为“骂士”,而称之为“名士”,毕竟“骂”是个贬义词,用这词称呼“士”,毕竟不雅。

唐朝有个有名的“骂士”叫黄檗,他本是个和尚,但骂人还是有一套的。有一天他去天台玩,碰见个僧人一起走,过一条涨水的大河,那个僧人说:“咱游过去吧?”黄檗说:“不怕淹死你过啊。”那僧人就小心的掀着僧袍,“如履平地”的走过去了。黄檗就骂:“你这傻逼,小心我砍断你的腿!”当然了,黄檗说的是文言,我给翻译成白话了,而且是意译,不是直译,直译了没啥意思“你这个只渡自己的人,我如果早知道你有这本事,就该砍断你的小腿骨。”我这里把“只渡自己的人”称为“傻逼”是有原因的,佛教讲“普渡众生”,“只渡自己”的人自然不是什么好人,用白话翻译最合适的还是“傻逼”。说到“傻逼”这个词,不妨就多说两句。古人是羞于提到性的,所以一般不骂和生殖器有关的词句,那时候一般骂作“童酒糟汉”。《碧岩录第十一则》中讲黄檗骂人“汝等诸人,尽是童酒糟汉,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你看,这里的“童酒糟汉”翻译成现代话,还是“傻逼”最合适。之后,又有好事者把骂别人为“童酒糟汉”称为“黄檗骂”,似为雅称。

关于黄檗的骂,还有一次,唐宣宗问他一点什么事,他张口就骂“你知道这是哪吗?由你丫说三道四?”说完还不解恨,一巴掌打在皇上的脸上。雪窦续诗为证“大中天子曾轾触,三主薪遭弄爪牙”。那时的古人也不成其为“骂士”,而称之为“禅师”。

再近一点的应该是鲁迅了,鲁迅太有名,就不举例了。好像已有人把鲁迅经典的骂人句子总结成书。今人也不敢称鲁迅为“骂士”,而称之为“斗士”。

除鲁迅外,以骂人出名的恐怕还有两个。一个是《聊斋志异·骂鸭》里的“邻翁”。本故事说:

“白家庄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邻翁素雅量,每失物未尝征于声色。民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蒲松龄对这位老爷子的评价极高,说其“善有术”,是“以骂行其慈者也”。这可是对“骂”最好的解释,骂人不是错,关键是骂的道理,骂的结果。

另一个名人叫啥名估计没人记得了,因为她是个老太太,古代的老太太都是没名字的。这个没名字的老太太嫁给了一个姓王的老头,所以不幸和害死武大的王婆重名。咱们这里说的王婆有一天丢了一只鸡,就上街大骂。其骂惊天地,泣鬼神,最终让其“一骂成名”,她的事迹被改成楚剧、川剧、豫剧、民间小调、二人台、抚州采茶戏、曲剧、滑稽扬剧、山东梆子等多个剧种,无论哪个剧种都取了一个相同的名字:《王婆骂鸡》,横亘全国。

你看,以骂人成名的人并不在少数,所以,骂人不是错,骂不出水平才是错,骂的粗口才是错。

贾老师以为然否?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