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取款男 狱中家书曝光
发起人:.  回复数:5   浏览数:2726   最后更新:2007/12/29 03:56:20 by
[楼主] 惊风施锉 2007-12-26 05:39:31
金锋批判///JJ
    引言:

    有很长一段时间,JJ没有在我的博客上发言了,我估计他偶尔是会过来看看我的工作进展的。昨天,他终于在我的博客上留言了,而且一留就是一堆文字,很有见地的文字。因为这几天我在忙其他的事情,过一两天,我将对JJ与楚楚的提问做具体的答复。我觉得这种在问题中的交流是非常实在的,我也非常喜欢。这里我先把JJ的文字贴出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阅。题目是我自己加的,另外标点符号我稍许调整了一下。



    除去金锋早期比较西化的作品不谈,我觉得他的作品还是一直停留在形式和表面上,和他所说的“问题”的距离还大得很。作品的成功是在操作上的成功,所涉及的问题也大多是肤浅,表面,和新闻化了的。但总归这是进步(相对而言),是在朝更为理想化的方向发展。但我总是有种担忧,事物的进展达到另一种极限的时候就会和进展本身相互抵消,也许这种担忧有些多余,但也许思维本身就是这样一种东西。打一个比方,当代艺术从架上走向架下,走向现场。艺术家和策展人一度对艺术的现场性和互动性绞尽脑汁,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相对于传统艺术的呈现和交流方式的确是不小的开拓,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确实始我们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思想体验,随着对现场性的实验,艺术家们又提出大众化~~~~~~~这么一来,问题就出来了,现场性的有限性限制了大众化,能以当代艺术的方式阅读当代艺术的人只限于现场的人,在现场之外的人只能通过侧面(图片,文字等传统的艺术语言)来阅读当代艺术,那么这些被排除在展览馆之外的阅读者如何获取当代艺术的阅读体验呢,他们的阅读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方式优势在哪里呢?甚至还可以说不及传统的阅读体验,一些摸不着头脑的图片记录和繁杂的文字解释反而成为阅读的障碍。这只是一例,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多。金锋通过网络也是不小的进展,但主要还是通过原有的方式,展览现场只是他制造新闻事件的场所(我是这样觉得的)但还是存在那样多余的败笔。看看把“现场”和“互动”丢掉还剩下什么。好了谈到现在还依然是形式,“问题或者深度的问题”还离我们有多远,金锋你心里有底吗?

    关于“问题”,再谈谈《为老太王小六存档》这件作品。首先在念头中一闪的很让人记忆深刻的无非就是“存档”,这个“存档”首先就具有一种新闻的魅力或者说有看点(这要从大众心理学去认识)表面上看似乎还有某种深度和学术价值。这里有种”玩“味”。在艺术圈混的人“玩”的本领都不小,金锋更自然不在话下。当然被玩的无非就是“大众”。这是“大众”洗脱不掉的堕性。当然作为一种手段和技术这也很正常,关键是我们把这些污点都洗掉之后还剩下什么,留给“大众”的是什么?就像父亲打了不听话的儿子一个巴掌,这也是为儿子好啊。怕就怕父亲打错了巴掌或者父亲原本就是个暴君,儿子成了无辜的人了。批评家习惯于照葫芦画瓢,拉泡屎都能说出一大堆理论。这也难怪,为了生存嘛。

    现在的艺术家总要伪装,说白的一个“混”字。金锋算是很好的一个了。艺术家失去了最为本质的品质,艺术会是什么呢,有些伤感。

文章引用自:老金伯克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2e310010084oq.html


   

[沙发:1楼] 常客 2007-12-28 04:20:44
楼上的什么意思? 金老师的问题都是有目共睹的
[s:304]
[板凳:2楼] 惊风施锉 2007-12-29 03:48:15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2e310010085b3.html

我所理解的问题——与JJ、楚楚商榷
[地板:3楼] guest 2007-12-26 06:22:05
怎么感觉跟老金一个腔调啊
JJ是老金自己扮的吧
老金还嫌对自己的作品阐释不够多吗
[4楼] 惊风施锉 2007-12-26 06:28:06
藕看不像,你是在帮老金顶帖吧? 小心避“炒作”之嫌阿!不咬害了老金
[5楼] guest 2007-12-26 09:17:08
[quote]引用第2楼惊风施锉于2007-12-26 14:28发表的  :
藕看不像,你是在帮老金顶帖吧? 小心避“炒作”之嫌阿!不咬害了老金[/quote]

我看你才象是来帮老金顶帖的,没准你就是老金呢,,“炒作”不正是你所擅长的吗
[6楼] guest 2007-12-27 06:11:49
真的吧,有可能诶
[7楼] guest 2007-12-27 08:40:11
楼上的什么意思? 金老师的工作都是有目共睹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