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和他的86尊圣像现场跟踪
发起人:tart  回复数:2   浏览数:3889   最后更新:2008/05/22 03:18:18 by
[楼主] dg 2008-05-21 09:41:46
[转贴]
美国的“死亡学”研究与“死亡教育”——《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书摘2
作者:傅伟勋    文章来源:《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 

“死亡学”是“二战”后美国的一门新兴学科,到目前为止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这些年来发展成为一项热门学科,此后也会继续发展,一直到21世纪,形成一门极其重要而有益的学问。随着死亡学的研究发展,逐渐有人提倡“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认为不但应在大学学院设立此项课程,也应该在中学阶段(甚至小学阶段)推行死亡教育,应当与性教育同等重视。事实上,二十多年来不少美国大学学院都纷纷开设“死亡与死亡过程”(Death and Dying) 这类课程,选这类课程的大学生也很多,来自宗教系、哲学系、心理学系、社会学系、教育学院等各个院系,足以证明死亡学以及死亡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敝校宾州州立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宗教系也设有此课,分成几个班次,由几位教授与助教担任教学工作。这十年来我也在每年暑假执教此课,教学相长,收获甚多。我上此课,第一堂课就强调,死亡学是所有学问之中最复杂的一门,因为它所涉及的研究范围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和学科极其广泛,包括政治、法律、道德、(世界)宗教、哲学、心理学、精神医学、精神治疗、文学艺术等部门。不但如此,死亡学也是最难精通的学问,“活到老,学到老”还不够,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即临终阶段,仍要学习。库布勒·罗斯所云“死亡过程即是(生命)成长的最后阶段”的深意亦寓于此。我们确实可以说,死亡学在开始研究之时,似乎显得再简单不过,因为人人对于死亡总有一些常识,已多少“了解”死亡为何物。经过一段研究过程之后,才会真正感到,它是最为深刻、最难了解的一门“生命的学问”(借用牟宗三先生之语)。

死亡学的研究课题、对象及范围极其广泛。现代医学对于艾滋病、癌症、心脏病等严重病症,尤其是对于绝症的认真探讨与研究,就是死亡学所关注的首要课题。因此为了死亡学研究的发展与充实,必须经常引进最新的医学方面的突破性发现与研究成果。同时,为了了解死亡现象,为了设法早日厘定“死亡”的界说,为了进一步探索脑死亡和植物人状态的真相,死亡学必须与医学、一般科学、哲学、宗教学以及医药伦理学互相配合。

其次,我在上节已提过的自杀、堕胎、安乐死、死刑等涉及死亡的种种法律、政治、道德问题,也是死亡学的考查课题,与此相关的学科甚多,至少应该包括法律学、宗教学(或神学)、哲学、医药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可见死亡学这项课程极其复杂,有待继续探讨,任何有关学科的突破性看法,都会带来法律上、政治上、道德上的相当影响。

我也提过绝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精神状态问题,此类问题的死亡学探讨,必须与精神医学、精神治疗学、医药伦理学以及宗教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行。尤其是绝症患者的精神状态考察与改善,必定会促成死亡学与精神医学以及精神治疗的结合,形成我所说的“临终精神医学与精神治疗”这门新的学问,同时也涉及宗教的意义探索,可以说是死亡学研究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与“死亡的尊严”问题也息息相关。

从临终精神医学与精神治疗学的探讨,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专就死亡与宗教的关联性问题予以考察,诸如是否有“死后生命”(life after death)的问题、安身立命的问题、生命的终极解脱问题等等,都是死亡学与宗教学共同探讨的大课题,自然关涉到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或神学)、哲学以及临终精神医学与精神治疗学等学问。这里所说的“宗教”,并非指传统以来的制度化宗教,而是指与实存主体的生死态度以及终极关怀有关的高度精神性或宗教性,纯属个人的精神需求,与外在化、世俗化、制度化的所谓“宗教”毫不相干。我认为,从探讨死亡学的角度去看宗教,才会真正发现宗教的永恒意义与价值,才会看出具有真实性的宗教的解脱或救济功能。

死亡学的另一研究课题,是文学艺术对死亡的种种表现,以及文学艺术对于绝症患者所能具有的精神调适或升华功能。譬如19世纪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Leo Tolstoy) 的文学名作《伊凡·伊里奇之死》(The Death of Ivan Ilych),一般公认为是“死亡文学”(death literature)的极致。这一名作在一百多年前似乎已经预见到死亡学以及临终精神医学与精神治疗学的新近发展,也影响过海德格尔对于死亡的实存分析,很值得我们好好赏析、仔细研究。我们在唐诗宋词、古典音乐(如舒伯特的钢琴四重奏作品“死与少女”)、绘画以及现代雕刻等艺术作品中,也处处可以欣赏到涉及死亡的高度艺术表现,不但有助于深化和充实我们对于死亡的真实性、精神性或宗教性的了解,也同时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精神层次,把对于死亡的恐惧不安化成艺术性的美感。

经过临终精神医学与精神治疗学的探讨,我们格外能够领略到文学艺术对于绝症患者的精神调适功能。譬如近年来在日本创造出来的一些“禅定音乐”(music for Zen meditation),已在欧美各国通行流传,可以用来帮助患者轻松下来,保持心情的安静平衡。我们于此不难发现死亡学、临终精神医学与文学艺术的相关性。

另一项死亡学不能忽略的研究课题是儿童对于死亡的心理。六七岁的幼童还不太知道“死亡”是什么,如果父亲或母亲离开人间,他们常常会幻想为他(她)在做一次短期旅行,不久就会归来。但小孩到了10岁左右就开始懂事,开始多少了解到“死亡”即是一去不归。儿童对于死亡的了解、态度以及心理,确实与我们大人颇有不同。因此,死亡学必须与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相配合,探讨儿童与死亡现象相关联的课题。尤其当儿童自己患上绝症时,我们如何应用临终精神医学与精神治疗来帮助他们?这就需要一种特殊训练了。库布勒·罗斯曾出版过《谈儿童与死亡》(On Children and Death)这一本书,讨论绝症儿童与他(她)的父母如何合作,共同对付死亡问题。她以精神科医师身份帮助绝症儿童及其父母克服问题之时,常叫他们绘画,然后她为他们一一分析各别绘画所表现出来的意象意义,借以提示精神解脱之路,常奏实效。

医院设备、临床管理、养老院或绝症患者收容所的设立等实际问题,也算是与死亡学研究有关的一项课题,也关涉到Z/F的社会福利工作、民间的社会公益事业、劳工保险以及医药伦理等项课题。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探讨才刚刚开始,此后应多观察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的成败经验,吸取参考资料,借以谋求我们解决此类问题的适宜办法。

死亡学的另一研究课题,涉及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们对于死亡所持有的看法或态度,以及历史上人类对于死亡的看法或态度,乃至对付死亡问题的演变过程。要在这一课题上取得客观的了解与有益的成果,死亡学就必须联贯到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哲学、一般科学(如社会学)以及历史学(如风俗史研究)等学科的研究。在这一课题的专门研究方面享有最高盛名的是法国死亡学与社会史专家阿利叶(Philippe Ariès),著有《我们死亡的时刻》(The Hour of Our Death)以及《从中世纪到现在西方人对于死亡的态度》(Western Attitudes toward Death: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等书,值得欲在我国推进此项课题研究的国内学者好好参考。

最后,跳过个别死亡问题,还有集体死亡(megadeath)的问题,涉及自然灾荒、核子战争的威胁、政治压制等等,这些都是死亡学的探讨对象,关联到地震学、气象学、国际政治学、伦理学等学科。总之,如上所述,死亡学不但涉及种种极其复杂的现代人死亡问题,以及与死亡直接有关的诸般问题,也与许多学科学问的研究探讨极有关联。与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没有真正开始认真进行死亡学的研究工作,我在这里特别呼吁大家:好好关注,要尽早开拓出我们自己的死亡学研究道路。

美国死亡学的研究发展,自然导致死亡教育的提倡推进。列维顿(Daniel Leviton)教授在他的《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一文中,对于美国死亡教育的历史发展作了简述。(注:收在下面所述菲费尔主编的《死亡的新意义》中。)他说,著名诗人艾略特(T.S. Elliot)在1955年首倡死亡教育与性教育同样需要。而实际上正式开始推动死亡教育的发展,而使此项教育逐渐落实的,则是南加州大学医学院菲费尔(Herman Feifel) 教授主编的《死亡的意义》(1959年出版)这一本书,影响所及,引起不少科学家、神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医师、护士乃至关注死亡问题的一般人的共鸣与热烈反应。此书在1977年改版,书名也改成《死亡的新意义》(New Meanings of Death),一直成为死亡教育的标准教科书。

列维顿又说,到了20世纪60年代,死亡教育在美国大学学院开始有系统、有计划性地推广。据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贝尔格(David Berg) 教授的报告,光是全国的(公立)中学就有大约两百所学校使用他自己编审的死亡教育教材。又据1974年7月《纽约时报》的报道,到那时为止,全美大学学院设有“死亡与死亡过程”等课程的学校已经达到165所。同年又有死亡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弗尔顿(Robert Fulton) 的个人报告说,中学程度以上的有关死亡教育的课程已经达到1100门以上。又据1975年的一项调查,全美至少有41家医学院开设有关死亡教育的正式训练课程。20世纪70年代的死亡教育情况已如此可观,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更不用说了。由此可知,经过有心的死亡教育专家们的长期努力,死亡教育已在美国完全落实,并且成为关涉人类高度精神探索的主要热门学科之一。
[沙发:1楼] dg 2008-05-21 05:21:38
[转贴自百度百科]
死亡学(thanatology)一词,是由美国罗斯威尔.帕克(Rosewell Park)在1912年提出的,该词源于古希腊神话中死神 “Thanatos”(滕纳托斯)的名字。人类死亡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研究死亡的基本问题;(2)研究人类死亡的心理;(3)研究死亡学的相关学科;(4)研究死亡教育问题;(5)研究长生不死问题。
死亡定义:(1)心肺死亡标志定义,美国《布莱克法律辞典》(1951年)定义死亡为:“生命之终结,人之不存;即在医生确定血液循环全部停止以及由此导致的呼吸脉搏等生物生命活动终止之时。”它从病理学角度把血液循环的停止代表心脏跳动的停止,并置于呼吸心跳(脉搏)之前的地位。这是对死亡定义从体表征象向生理病理实质的一种进步。
(2)脑死亡,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提出了脑死亡(brain death)的新概念,引起医学界、法学界、伦理学界的普遍重视。它是指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地停止,此时尽管有被动心跳、呼吸的存在,仍可宣告死亡。从1968年到1978年,已经提出的脑死亡标准有三十多种,代表性的有哈佛的标准、美国神经病研究所组织九家医院提出的标准(协作组标准)、英联邦皇家学院的标准,以及北欧、日本、中国的标准。
哈佛标准:a 无反应性,对刺激,包括最强烈的疼痛刺激毫无反应性。
b 无自发性呼吸,观察至少1小时无自发性呼吸。
c 无反射,包括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转动患者头部或向其耳内灌注冰水而无眼球运动反应。
e 无眨眼运动,无姿势性活动(去大脑现象),无吞咽、咀嚼、发声,无角膜反射和咽反射,通常无腱反射。
f 平线脑电图,即等电位脑电图。脑电图检查的技术要求包括毫伏/分钟,对掐、挟疼痛刺激或喧哗等声音骚扰无反应,记录至少持续10分钟。
上述所有试验在24小时后重复一次,并且应排除低温、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巴比妥酸盐类中毒等情况后,以上结果才有意义。
(3)脑心综合死亡 美国卡普隆和拉斯提出了脑心综合死亡定义。
一般人常认为:心跳、呼吸停止,就意味着死亡。但是,事实上并不这样简单。如由于某种原因,人会发生突然的昏迷(休克),心跳、呼吸停止,这时如果抢救及时、得法,可使病人恢复心跳和呼吸。所以对死亡还没有公认的定义。
遗传学的先驱在许多国家设立了专门机构,试图研究和确定一个为医学、法律和伦理学界都能接受的死亡的标准,但至今仍然争论不休。法国、美国、瑞典和荷兰等多数国家,都以脑机能的不可逆转作为死亡的定义;英国则比较强调脑干功能的不可逆转,因为脑干是心跳和呼吸的中枢。在日本,有人认为脑死后,脑下垂体仍能继续分泌激素,所以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死亡。
有人在研究死亡定义时参照生命的定义: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出现标志人生命的开始(指胎儿);所以死亡就可以定义为:意识或自我意识的永远不可逆转的丧失。对这个定义还有争议。例如1985年,我国湖北省沙市棉纺厂有位因车祸而不省人事的女工,经过三年的特别护理,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精心治疗,这位沉睡三年的“植物人”在1988年又奇迹般地恢复了知觉,自我意识又得到复苏。这一罕见事例又对死亡定义提出了新的质疑:自我意识的不可逆转又如何断定呢?看来,关于死亡的定义还得争论下去
[板凳:2楼] dg 2008-05-21 05:24:40
[转贴]--电影中的“死亡”
宗教的力量与死亡的意义
影零乱影片《21克》运用了颇为独特的剪辑手法。片中共涉及三个看似少有关联的家庭,三条主线并行发展,又巧妙相遇,进而随着情节及人物的交错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一条主线都以打乱时间顺序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乍看之下,每一段情节都显得较为短促及琐碎。然而,作为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整体,各个场面之间又息息相关。
            据我的观看及大致分割,整部影片可以根据人物及地点的转换分为一百一十个场面,且全片从未停止场面之间的频繁转换及时空穿梭。前三场引出主要人物,第四场是本部影片著名的飞鸟镜头——亦见于接近尾声的第一百零三场。
            在众多关乎哲学的讨论中,《21克》选择了两个并不陌生却始终不乏拥趸的问题——宗教的力量与死亡的意义。

难道宗教不是一切德行,一切沉思?
难道宗教既非德行,亦非沉思
只是双手凿石或织布时心灵里永远涌溢的奇迹和奇观么?
—— 纪伯伦 《先知》
            改邪归正的前监犯积克(Jack)于第三场出现,开导青年,奉劝其信奉耶稣,并以自身为例,讲述笃信耶稣给他带来的好运——赢得一辆卡车。其后,有多个场景——包括在车上,教堂以及家里——都体现出积克对耶稣的虔诚。
            然而,在第三十场,积克在回家途中驾驶卡车撞死了米高(Michael)及其两个女儿——凯萨林(Catherine)及罗拉(Lora)。自首入狱后,他与一直为他讲道的牧师发生争吵。
首先,积克认为是耶稣安排他中奖得到卡车,所以撞死那三个人也是耶稣选择由他实现的。牧师纠正道「耶稣并不知道此事」——而这恰恰是违背了关于上帝「全知」的信条。其次,积克作为反驳引述圣经,指出「耶稣甚至知道你头上每一根头发的动静」,因而证明耶稣并非不知情,而是有意安排——也就悖斥了上帝「全善」的说法。第三,在争论伊始,牧师已经先发制人,宣称「耶稣不是来解除痛苦,祂给我们力量去承受痛苦」——与上帝「全能」之说产生矛盾。
由于证据的匮乏,积克被无罪释放(第九十场)。与片头产生反差的是,出狱后的积克在作弥撒时已经失去了过去的虔诚。
            由此可见,《21克》以委婉迂回的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传统观念中宗教的力量。

生存,即是遗忘死亡
死亡,即是遗忘生存
                                    —— 梅特林克 《沙漏》
            「生命仍将继续。」
            这句话在本片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二十八场保罗(Paul)应妻子要求为进行人工受孕而捐精时与医生的对话;第四十八场克丽丝汀娜(Christina)在其夫米高及女儿的葬礼上得到父亲的劝慰;第五十九场积克的妻子接他出狱。
            三条主线中的人物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生与死的挣扎——自身抑或至亲至爱。
            影片的第五以及第一百零五场中出现了同一个镜头——垂死的保罗躺在病床上,思索死亡的意义。而在尾声部分的那段独白中,道出了片名的真正涵义——据说每个人在死去的一刻,都会失去不多不少21克的体重。换言之,21克就是灵魂的重量。
            生命消失的时候,人们称之为死亡。然而,当死亡也消失的时候,人们将如何去追忆那些曾经存在过的生命?或许正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弗兰茨的墓志铭所刻——漫漫迷途终有回归。而吕歇尔 · 德 · 夏托布里昂则写道:「没有任何事情像死亡那样,将我们驱离了未来。」
            究竟是「驱离」还是「回归」,无从定论。因为毕竟,死亡的意义只有死者才能真正把握。死者的离去,于生者,其意义并不在于死亡本身,而在于对生命——属于自己或是他人——的留恋和对死亡的抗拒。

其实,初见片名之时,我就立刻联想到了米兰 · 昆德拉的巨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在观赏影片的过程中,「生与死」,「灵与肉」,「轻与重」等书中的章节也每每随着情节的推进跃入脑海。
            综上所述,本片选取了存在于人生的几个主要矛盾之中看似对立的两面,并将其拆散。尔后再通过意识与技术等多重手段如拼图般地将其重组,呈现给观众另一番景象。
[地板:3楼] dg 2008-05-21 05:35:04
[转贴]
臨終關懷──談死亡教育
安慧學苑文教基金會製作「菩提樹下」節目

香光尼僧團 見融法師採訪 85.4

問:何謂死亡教育?是否能為此做一定義?

答:所謂「死亡教育」,主要是以死亡為主題,幫
助個人了解死亡,例如:了解死亡在人生中所扮演
的角色為何,對你有何影響等等。亦即以死亡為主
題,使人改變自己想法、感受、價值觀,乃至行
動,而這改變的過程就是教育。簡單說,死亡教育
就是一種促進個人了解死亡是生命之一部分的教學
過程。內容大概有三方面:探討死亡現象、死亡問
題、生死的關係。

  雖然是以死亡為主題,但是也會連帶影響我們
對許多事物的看法。它雖然是一生中最後發生的事
情,但是,從時間先後的相對關係來看,它反過
來會影響我們對生命意義的看法。我們會進一步思
索:對於自己的一生應如何處理、如何看待?所以
,雖然是以死亡為主題,但是它可以增進我們對生
命的看法,例如增加對生命的欣賞力;而且可以反
映到日常生活中。換言之,雖然討論的是未來的事
,但是會影響目前的日常生活,你會將看法融入生
活當中。

問:是否可說認識死亡,可以使我們更深刻而有意
義地看待自己和別人的生命?

答:是的。因為我們並不知道何時會遇上死亡這件
事,一口氣沒進來,沒出去,這就是死亡了。今天
躺下去睡,明天是否保證還能爬得起來,很難說。
看起來似乎是很遙遠的事,但是有可能在任何時間
發生,例如:意外、重報等等,很難預料。所以這
就是你生命的現實,你如何看待這種生命無常的現
實,就會影響到你這一生的認知或行為,二者可說
有很密切的關係。

  進一步來看,若對死亡有更深入的了解,對於
每分每秒、每一個你所遇到的人或事,就更能將它
視為如同一生最後所面對的事物一般。若能用這種
態度處事或待人,你會發覺很多事情自然就很好解
決。譬如,當你想到:這件事是你一生中最後所要
做的事,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自然會流
露出真誠心;今天你遇到某個人,不論他是親或
冤,若能當成是最後一次的見面,就能自然顯現出
佛法的智慧與慈悲。你會覺得每件事對你而言都很
有意義,因為你知道,這是最後一件事情,不會再
有第二次了。人類為何有許多潛能無法發揮出來?
或者用佛教的術語,為何「佛性」不能發揮出來?
就是因為認為永遠還有明天、還有下一秒、還有明
年。

  把所遇到的人或事當成是最後一次,其實就是
佛教所說的「無常」的體會。把無常的道理運用在
日常生活中,這點的認識很重要。

  再換個角度來看,不但是最後一次,而且也是
最新鮮的一次。我常說的:「把任何接觸、遭遇,
都當成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把它當成是第
一次,就不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例如,你昨天對
我是好是壞,我都不會記在心裡,而是用最新的態
度來對待你,全部重新開始;而且我也會當成最後
一次,非常珍惜而全力以赴。

  因為是最新鮮的一次,所以我不會受過去的影
響;同時也是最後一次,所以也不會因循苟且,想
要拖延到明天或下次再做。今天應該說道歉或感謝
的話語,今天就說;應該要改進的,不要留到明天
再做,而是今天就做。把任何人事或遭遇都當成第
一次和最後一次,這是對無常很重要的體會。

問:請法師再以簡短的幾句話,重新將死亡教育的
定義做一個結論。

答:簡單說,「死亡教育」就是以死亡為主題,使
人了解死亡,而且也能進一步使我們了解日常生活
的現實。它有助於我們對生命意義的了解,進而影
響日常生活的行為。這是從時間先後的相對關係來
說的,也就是從死亡反過來看生命的意義。

  若從「網狀」(周圍)的關係來講,死亡則可
以使我們了解與死亡相關的文化、宗教、哲學背
景。因為社會、文化是由單一的個人組合形成的,
所以很多個人對於死亡的看法、做法、問題,組合
起來就形成一種文化或宗教。舉例來說,佛教的產
生,就是由於佛陀從四個城門出遊,看到老、病、
死、解脫等現象,引發他想了解生死的問題,於是
有佛教的起源與發展。這便是從死亡的問題而產生
宗教的典型例子。

  所以,從死亡這件事可看出不同文化對死亡的
處理方式,不同宗教對死亡的看法,乃至不同哲學
對死亡的理論或觀點。所以,在這網狀的關係上,
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問:聽說法師在明年在藝術學院將要開設「死亡教
育」的課程,請問法師的用意何在?

答:可以分兩點來說,第一、從死亡可以探討什麼
是「人」,人的本質為何?死亡到底是在肉體?心
理?感受?還是靈魂?死亡之後是什麼東西留下
來?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問題。

  第二、在藝術方面,有很多作品是以死亡為題
材。例如,從西洋的宗教音樂來看,如:彌撒曲、
安魂曲等等,都是很美妙的主題。耶穌基督的十字
像,也是用死亡為題材。美術、電影也是如此。例
如有一位最近才過世的波蘭名導演,在他所拍過一
系列的電影中,有一部是探討一對父子對生命的看
法。他的小孩有一次出門時,看到一隻小狗凍死
了,回家後就問父親:「人為什麼會死?」他從小
狗的死,發現人也會死。

  因此,死亡可說是藝術家很重要的素材。

  所以,想開這門課大概有以上兩個原因:一、
它是有關「人的本質」的普遍性問題,二、對藝術
家或者對有心想學藝術的學生來說,有時間認真思
考這問題,可以加深他們對藝術作品的了解。

問:法師對這門課,是否有預設的教學目標?

答:就教學目標來說,首先是希望在知識方面,對
死亡問題有正確的了解。第二、幫助學生在了解死
亡問題後,在自己內心建立對此問題的看法或態
度。第三、幫忙學生,當遇到這問題時,是否是要
做出什麼行動?是否現在就可以寫預立遺囑?是否
是有將死亡放進自己的生涯規劃裡?當自己面對死
亡時,如何調適情緒?或者當親友面對死亡時,如
何幫助他們調適情緒?這是屬於技能方面。

  所以不只是學習知識而已,還要向內建立自己
的看法,進而想辦法將它真正做出來、表現在行為
方面。能達到以上這三個教學目標,才能算是比較
完整的教學。

問:法師是否有什麼教學方法能達到以上這些目
標?

答:首先是提供豐富的資料,使他們在知識方面能
了解此問題。其次,在課堂中可能會增加小組討
論,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分享個人過去的經
驗、討論將來可能發生的問題等等。或者實際參觀
「安寧病房」,真正去感受。這些都是可以設計
的。

問:在目前社會上,推行死亡教育有何困難之處?

答:大概有二點,第一,當然死亡是大家十分忌
諱,不想講或不方便講的事情,這是推行死亡教育
的困難之一;其次,在宗教徒方面,因為對死亡已
有宗教上的看法,認為只需在自己所知道的宗教領
域裡處理死亡,例如:「我知道臨終時要助念就好
了」,或者「我只要保持正念求往生就好了」,不
需要死亡的教育,這也是要推行死亡教育另一項困
難。所以,一般人不太想談它,另外一些人又認為
自己已經知道了,不太需要再全面性了解其他的看
法、問題或經驗。

問:那麼要如何突破這兩點的困難?

答:現在社會上,對這個問題已經逐漸重視了。有一
些基金會或機構會大力推行這方面的教育。在宗教
方面,我建議身為宗教師的人,最好不要認為在自
己的宗教領域中已經全面了解,應該抱著開放的
心,多參考、了解各方面的經驗、知識,並且教育
信徒。教育的基本精神就是:心胸一定要開放,隨
時調整、吸收新的觀念、知識。所以,若想要突破
推行的困難,這兩個層次都很重要:一般大眾觀念
應開放,宗教師本身也應開放。

問:法師對於死亡教育的落實,不知是否樂觀?

答:目前在各單位的推展之下,加上社會、宗教或
哲學的教育也逐漸重視此「教育的死角」──死亡
教育的問題,我相信大家對死亡教育的接受度應該
是可以逐漸提昇的。

問:如果一個人對死亡沒有很正確的觀念,法師認
為可能會有什麼問題產生?

答:就像前面在談「死亡教育的定義」所說過的,
對生命的意義,以及其他相關層面都會了解不足而
不夠深刻。對宗教徒而言,若對這方面了解得不夠
完整,我覺得是很值得擔憂的,因為如此並不能完
整地完成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

問:是否可以說,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了解,那麼
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就無法發揮功能,因而無法突破
許多問題?

答:是的,而且最重要的核心問題就更不可能被突
破。因為死亡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不是理論上談
得很多就能夠克服的,而是實際上看你如何面對、
處理它。
[4楼] dg 2008-05-21 06:05:40
[转贴]  “濒死体验”
      新华网 ( 2004-02-25 15:09:38 )     稿件来源: 《大科技》杂志


    科学界许多人认为:人意识的研究是科学最后的难题,而意识是如何消失的,特别是“濒死体验”,则是谜中之谜。于是,死亡的发生,也即“濒死体验”成了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和哲学单独相对或协同研究的热点。

   所谓“濒死体验”,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是指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罹患重疾但意外获得恢复的人所叙述的死亡正在来临时深刻的主观体验。国外早已把其列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形形色色的“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在各民族间普遍存在。1987年,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一位名叫查维·亚艾那的24岁青年工人,不幸被一只装有机器的大箱子压伤,成为一个昏迷不醒的“植物人”。1990年3月的一天,亚艾那突然清醒过来,虽然只有短短的10多分钟,却向人们叙述了他长眠不醒时的奇遇:“我变回一个孩子,由我已去世的姨妈领着。她带着我,走进一条发光的隧道,它是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她对我说:‘你要我找的永恒的平静,在另一个世界你可得到的。’我用手掩住双眼,但玛丽亚姨妈轻轻地把我的手拉了回来。”10多分钟过后,亚艾那又长睡不醒。

    无独有偶,美国一位65岁的“死而复生”的商人,也向抢救他的医生们叙述了自己“死后”的情景:“我记得自己好像一朵轻云一般,逐渐由我的肉身上升到天花板。医院的墙壁与铁门都阻挡不了‘这时的我’。我很快地飞出医院,以越来越快的速度,飞向虚无缥缈的太空。接着我又以极快的速度,在一条无止境的隧道中前进。在隧道的另一端,我看到有一点亮光;这个亮光越来越明亮,越来越大。当我到达隧道的尽头,那光亮变成强烈无比的光源。我的内心充满喜悦和爱。我不再有忧虑、沮丧、痛楚与紧张。”

有趣的是一些名人也有过“濒死体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19岁那年就曾经历过一次“灵魂离体”的体验。当时他在意大利前线的救护车队服役,1918年7月8日的午夜时分,一枚弹片击中了海明威的双腿,使他身受重伤。事后他告诉他的朋友盖伊·希科说:“我觉得自己的灵魂从躯体内走了出来,就像拿着丝手帕的一角把它从口袋拉出来一样。丝手帕四处飘荡,最后终于回到老地方,进了口袋。”

除海明威外,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俄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陀思妥耻夫斯基、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爱伦·坡、英国著名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等,都曾有过类似的体验,他们认为:“人的灵魂藏于人的肉体之内,而且是肉体完美的复制品,由极轻的东西组成,发光、半透明、十分适合于进行体外的活动,灵魂离开身体时,跟做梦差不多。”

    莫衷一是的科学界

    据国外资料披露:在德国,曾进行过一次“死亡试验”,参加试验的有42名年轻力壮的男女志愿者。“死亡试验”的办法很简单:利用药物,使42名志愿者处于与死亡相似的完全失去知觉的境地。在22秒的短暂时间内,志愿者各有所获——

    有的看见彩光;

    有的看见了亲友;

    有的看见了自己发着蓝光的“灵魂”从自己的肉体中“逸出”;

    有的看见了一条发光的“隧道”。

    事实上,类似的“死亡试验”并非首次,美国心脏病专家迈克尔·萨博也曾组织过一次“地狱考察”的活动,方法是:用药物使一些人重度昏迷,又以高水平的抢救使他们复活,这些人的经历与上述试验结果相似。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界对人的临终状态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试验的方式和研究的成果各不相同,但对于有过“濒死体验”者的感受,大家的意见基本还是一致的:和平宁静、穿过一条隧道进入另一个世界、前方出现一种光亮并进入花园等。许多从死亡边缘回来的人相信,他们经历了一种“生命回顾”;另有人会说,感觉像是与一种宇宙智能或意识融为一体。这些幸存者们因为“被带回来”而感到愤怒和悲伤的例子并不鲜见。

    许多经历了濒死经验的人坚持认为灵魂离体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决非虚幻。然而由于这类经验一般人很少能体验到,仪器的测量也很难做到完全准确,因此直到现在还有人对此争论不休。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认为,“濒死体验”纯粹是无稽之谈,这无非是因为窒息而导致的死亡幻觉,它是由于感觉缺失而造成的。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特的幻觉,科学家则认为与当事人受的教育、经历和个人的性格特征有关。也有科学家指出:人在死神降临的一瞬间,短时间内的主观体验一般来说是类似的——尤其是相信有天堂存在的人在西方比比皆是,所以更容易产生“濒死体验”。这是目前较令人信服的观点。此外,一些前苏联科学家认为人体内有一个可以形成自我离体的能量系统,他们把这个自我称为“能量”或者“生物等离子体”,心灵离体后也可能把这种能量变成媒介物运载自己,不同类型的离体现象可能会有不同的相应媒介物。生物学家罗兰·西格则从生物化学角度来解释,他认为,每个人在死亡时,大脑会分泌出过量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有些能引起奇特的幻觉。

    惊世骇俗的试验

    就在科学界莫衷一是之际,一项被命名为“阿尔法3号”的科学试验,在日本东京悄然展开,为“濒死体验”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阿尔法3号”计划由多家跨国公司赞助,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共有16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和瑞士,年龄由19岁-75岁不等,都是濒临死亡的垂危病人。他们是在经过了将近 3个月的深入细致的心理分析后,才被批准加入“阿尔法3号”计划的。

  “阿尔法3号”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法是:科学家在志愿者头骨中植入电极,并且与电脑相连,使电脑可以在80公里的范围内,接收到志愿者的脑电波,并在60秒内把脑电波译成文字,显示在计算机终端的荧光屏上。

在实施“阿尔法3号”计划的头两年里,有4位志愿者先后离开了人间,但是,电脑并未接受到他们传来的任何信息。科学家们并不气馁,他们对电脑程序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终于获得了成功。

    当时,一位名叫佛迪的志愿者病逝。3天后,电脑荧光屏上出现了科学家们期待已久的信息:“我是佛迪,告诉你们,我很快乐,没有痛苦……没有痛苦……没有痛苦……”这几个字,重复出现了20多次,信息突然中断。这一结果,大大鼓舞了实验者,使实验更加有条不紊进行下去。不过,此后4位志愿者先后离世,电脑却没有收到任何信息。就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一位23岁的白血病患者不幸死亡,使实验“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第二天电脑便收到了她的信息:“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很高兴来到这里,此间经常阳光充足。”“很多人与我在一起,我很爱他们,我将会……”信息至此突然停止。

    参与“阿尔法3号”计划的科学家们均认为,这里传达的生命信息的反馈结果是相似的,这是“濒死体验”存在的有力证据。鉴于此点,“阿尔法3号”计划还要深入进行下去。

    对于死亡的秘密,人们总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些积极的研究表明,这一领域正日渐成为主流科学探索中的合法领域,只是要解决这个富有诱惑力的难题,还需假以时日和努力。(西平 编译)
[5楼] dg 2008-05-21 06:14:16
[转贴] 追问濒死体验

  在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期间,一件十几年前的事情被重新提起,格外引人注意。无论在百度还是google,都能搜出有关这件事情的上千个网页,一家中央权威媒体曾连续两天从不同角度报道这件事情。

  ——国务院Z/F特殊津贴获得者、天津市安定医院精神病医学教授冯志颖,1987年和同事随机找了唐山大地震100位幸存者,进行濒死体验调查,收回有效调查数据81例。

  ——在调查中,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游离到空中。

  ——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人。

  ——约四分之一的人称,当时身体好像已经不属于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散落在空间里,接着好像沉在万丈深渊里,四周一片黑暗。感觉“光明即将来临”。

  ——81例被调查者的“濒死体验”多达40种类型,比此前世界上同类研究多出10种体验类型,是世界集中采集案例最多的一次研究,为我国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

  ——冯志颖教授研究濒死体验近20年来,已经系统地完成了非预期性死亡濒死体验的研究,目前他和同事正积极地将已经获得的“濒死体验”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临床治疗。

  日前,记者就此来到天津,访问了已经退下来的天津市安定医院前院长冯志颖教授,以及与他一起做这项调查的刘建勋教授。

  冯志颖教授:咱这个调查符合国外情况,跟人家是一致的。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这个调查是1987年做的,为什么今年才报道出来?

  冯志颖教授(以下简称冯):这事一直没断,今年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可能就把这事又报出来了。

  记:报道说您的成果正用于临床治疗,您在这方面取得了什么新进展?

  冯:没怎么太多的进行,研究得少。只是当时的体验,内心的感受,对抢救病人没有作用,所以也难以进行这项研究。

  记:您以前对气功或超常现象有了解吗?

  冯:我不了解,也没有注意。

  记:当年您怎么就想到去唐山做这个濒死体验的调查呢?

  冯:我研究精神病学时看到国外有这个研究,咱们国家没有任何资料,所以促使我做这个工作。

  记:您是什么时候把调查结果发表在杂志上的?发表之后被关注的程度怎样?有什么反响?

  冯:1992年吧。那就是学术杂志,也没多少人看。当然是全国独一份儿,国内外的杂志都登了。后来好多出版社约我写书,我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所以没法写。这就是学术论文嘛。

  记:就是说您不打算在这方面继续进行研究?

  冯:不打算,我岁数大了,国外给我来信,很多还来电话让去开会什么的,我说你们有事就寄材料来吧,他们要跟我交谈,我说我口语不行,网上交谈,我又不上网,不会用那个。

  记:您和被调查的人现在还有联系吗?

  冯:没有联系,调查完就完了。我不是专门搞这个的,这只是我工作的一小部分,我更多的是研究精神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我没有时间顾这些内容。

  记:当时您打算用什么方式把这个成果用于临床?

  冯:研究太多没什么意义,光理论上研究推测,再多就不知道了。

  记:您尝试过把这项调查成果用于您的临床病人么?

  冯:也就是对那些有轻生观念的病人,跟他们说濒死能感觉到比较愉快、比较欢乐。让他们知道有濒死经历的人都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何况咱们有轻生想法的人。

  记:到现在为止,没有人来反对您吗?

  冯:有一天儿子回来说我的信箱里有人骂,有点儿这个内容。其实对这件事的报道始终没断,就是最近多一些。

  记:您到唐山是怎么向这些人问起濒死体验的?

  冯:之前我搜集了好多国外的资料,国外记录的各种濒死体验,我把它综合起来,又加了一些,一共40种。

  记:他们怎么就会给您讲起濒死体验的故事呢?

  冯:有一个美籍华人写了一本书,我给他做的序。这个人我没见过,我看他那个书,有国外的一个一个濒死体验的案例。

  记:是不是按照您的量表有的人讲了故事有的人没讲?

  冯:多数都没讲。

  记:这个调查进行了多长时间,有多少人员投入?

  冯:就我们两个人,一个来月的时间。

  记:他们是在一种什么状态下讲起自己濒死体验的?

  冯:让他们回忆当时的情况。十几年前的事了,有的人不配合,引起人家痛苦的回忆,就不给你回忆,反感,就没法进行,所以计划的是100例,最后只有81例。

  记:您调查的时候,这些截瘫病人都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困难,用什么办法让他们把11年前的濒死体验讲出来?

  冯:没什么难的,就是问他们当时的体验,感受,让他们讲11年前的事,地震后的情况。

  记:谈到濒死体验,他们的感触很深吗?不害怕吗?因为这个感受是他们一辈子不曾经历过的。

  冯:他们记忆很深刻的。记:您听到他们的这种体验震惊吗?

  冯:不震惊。我已经从国外了解到很多情况,就是这个情况,国外就是这种情况。

  记:就是说您看到国外资料后,发现他们说的和国外的情况是一样的?

  冯:对。

  记:那么您去唐山之前有这个预期吗?您觉得会吻合吗?

  冯:只要是科学就应该吻合。大难来临的时候,那种体验比较欢乐,比较平静,甚至愉快,这一点在国内外都是一致的。

  记: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濒死体验呢?

  冯:国外有个量表,你达到多少分就是有了。

  记:您这个调查属于自然科学的内容吗?

  冯:当然是自然科学。国外是这样的,咱这个调查符合国外的情况,跟人家是一致的,对不对?这是相符合的呀。

  记:您这个调查是不是已经跨学科了?冯:对。

  记:您在看到国外资料之前不知道濒死体验的事情吗?

  冯:不知道,我也不想,直到看到了,就想咱们国家有没有这种情况,就想填补咱们国家的空白。

  记:国外的资料您是什么时候看到的?

  冯:调查之前就知道,掌握了国外情况我才进行的。

  记:那么您这个量表是怎么设计的呢?冯:也是根据国外的资料来的。

  记:这个量表是你们两人做的,还是别人帮助你们做的?

  冯:全是我们自己做的。记:你们两人以前做过类似的量表吗?

  冯:没有。都是看国外的资料,研究。得设计全了,不然再返工就麻烦了。

  记:您以前从来没做过这个工作,后来根据国外的一些资料设计了这个表?

  冯:对。记:做这种调查很吃力吗?

  冯:一个人得几个小时,问吧,什么样的人都有。

  记:当时的调查问答都有记录吗?

  冯:有量表。

  记:和您一起搞这个调查的刘医生是哪里的?

  冯:他也是我们医院的。

  记:我想和他聊聊,因为我总是不明白怎么让那些人把自己的濒死体验讲出来。

  冯:不难弄,咱让他回忆那个时候的情况,不难。

  记:您是不是得提示他,否则他怎么会讲到自己的濒死体验呢?

  冯:咱们得问他。

  记:问他看到亮光没有?看到隧道没有?有没有意识离开的感觉?

  冯:是这样。记:问得非常准确?

  冯:一个人几个小时呗,家庭情况个人情况都得问。

  刘建勋教授:结合国外的东西,再加上国内的一些,自己又发展了一些

  记:这个量表是根据国外资料做的吗?

  刘建勋(以下简称刘):对,结合国外的东西,再加上国内的一些,自己又发展了一些。

  记:可是国内在这方面的报道是很少的。

  刘:国内是没有,所以我们这个是填补空白,是首创。一开始我们搞了好几年国外的情报工作,然后结合国内的东西做了这个东西。

  记:调查时一个人得聊多长时间?

  刘:可得聊一阵子呢,去了好几趟。都是截瘫,有低位的有高位的,还有只有脑袋能动,能说话,其他地方都不能动的。当时40多岁的不少,特别惨。

  记:这些人第一次给您讲濒死体验的故事时您觉得惊讶吗?

  刘:不惊讶,在这之前国外的资料看得很多了。

  记:当您发现调查的结果和国外资料吻合的时候您什么感觉?

  刘:基本上是吻合的,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投射现象。

  记:人已经濒死,为什么心理上的东西还能反映出来?

  刘:他没到脑死亡的阶段,他还活着嘛,他要脑死亡了就没有这种体验了。

  记:就是说这些人濒临死亡,还有意识,不是心跳停止或呼吸停止又抢救过来的人才是濒死?

  刘:对。比如压住了,生命处在危险关头,他这时候思想斗争很复杂啊。记:现在采访你们的媒体很多吗?

  刘:前一阵有媒体给院办打电话找我,我说我不接待了,因为太多,没完啦。

  记:这个成果出来之后有过什么奖励吗?

  刘:没有。按说成果应该有鉴定,但是那时候也不兴鉴定,这些年才开始鉴定成果了。

  经一再要求,冯教授向记者提供了当年的调查量表。量表的第一部分是临床资料,第二部分是“震伤危及生命时的主观体验”,其中有些问题让记者感到新奇。

  第4题——生存于非尘世领域。被调查者有5种选择:阴朝、地府、西天、极乐世界、其他。

  第7题——看到神秘的或非尘世的人或物。被调查者有4种选择:遇到死去的熟人、遇到活着的熟人、遇到不相识的陌生人、其他。

  第36题——自己扮演着另外一个人。以下是主观体验第二部分的问题:

  第7题——当时你觉得有同万物融为一体的感受吗?

  第8题——当时你看到或感觉到周围有耀眼的光亮或发光物吗?

  第12题——当时你感到你离开了自己生理的身体吗?

  第13题——当时你好像进入某个其他的非尘世领域吗?

  第14题——当时你好像遇到一位神秘的人或精灵吗?

  第15题——当时你看到死去的精灵或宗教形象吗?

  第16题——当时你感觉到已走到尽头而处于无路可返回的境地吗?

  怎样衡量调查量表的科学性,记者就此采访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社会学系博士何江穗,以及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医学人类学方向)博士郭金华。

  何江穗:这个问卷表面看起来比较科学

  何江穗(以下简称何):我看了这个问卷不太清楚调查者的目的在什么地方。这种问卷还要有专业人士来看,才能判断这个问卷问得是不是全面,是不是问得有偏差。

  记:那么目前您<
[6楼] dg 2008-05-21 06:29:30
[转贴]
生命之后的生命:“濒死体验”访谈录
我们似乎能看到前方投射来的隐隐约约的光(或者好象在隧道的尽头看见的场景),这是想象中的生命之旅的尽头。对死亡的恐惧来自对未来的无助和迷惑,不知道在这之后会是什么样的路途……你可曾体验过同样的境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汤姆·索耶居住在美国安大略湖边的罗切斯特。

当年这位身材矮胖的男子30岁,有两个女儿。他是一位机械修配工,在与自己家毗邻的工厂里工作。一天下午,索耶正满身油污地躺在小型载重卡车下修理。突然,千斤顶松脱,3吨重的卡车压在他的腹部上,索耶发出一阵撕人心肺的惨叫。正在花园里玩耍的女儿奔了过来,只见父亲已经被压扁。然而,索耶的双眼还睁着,他的神志依旧清醒,他示意女儿快去求救。

不一会儿,消防队员赶来。他们将一只抓斗放在小卡车下的底盘两边,慢慢启动绞盘。当3吨卡车从索耶的胸腹部移开时,他失去了知觉,接着呼吸停止。救护车刚开动,他的心脏也停止了跳动。在医院,医护人员立即采用救生法通力抢救索耶。

把索耶从卡车底盘下抢救出来的过程持续了10分钟,然而,对于索耶来说,这是极端痛苦的10分钟,因为,他的意识始终是清醒的。之后,汤姆·索耶对人说:“当时,我感到犹如一根滚烫的铁杠在研磨自己的胸廓和腹部,似乎要将这一切磨碎。我犹如在遭受极刑。”

“我看见自己的躯体被抬上救护车”  

6年过去了,汤姆·索耶坚强地站立起来。在一次新闻界举行的专题招待会上,他强抑泪水,描述起自己的濒死经验。

当消防队员将他从卡车下抱出来时,索耶已经停止呼吸;与此同时,索耶蓦地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宁和轻松。他觉得自己的躯体一分为二,一半在消防队员的手上,不过,那只是个空的身壳;而另一半是真正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要轻,晃晃悠悠地飘落到一张床垫上,他感到无比舒适。

突然,索耶看到了消防队员们拥挤在工厂里,自己的另一躯体正躺在担架上,血从嘴里喷涌而出,满地的油污也变得通红。很快,救护车在街道上急速倒车,一群人手忙脚乱地将担架送上了车。两个女儿在哭天叫地,脸色苍白的邻居拉住了她们。路边挤满了观望的人,他们的神情有震惊、恐惧、悲戚、漠然……起初,索耶觉得自己是在离地面3米左右的距离观看,随即上升到4米、5米、10米、100米……接着,索耶看到载着自己躯体的救护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而去。

这时,索耶发现眼前的景象消失,自己被推进了一个黑洞中,心绪依旧保持着无限的安宁。渐渐地,某种力量越来越强烈地拖着他向前而去!而且不时被挤压,不时碰到洞壁上。他问自己:“我还活着吗?”接着,他又肯定地意识到,自己死了。突然,前方出现了一丝光线,它先是犹如天际中的一颗星星,瞬间,又变成一轮黎明时的太阳,飞快上升,不一会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圆球。光芒四射的阳光并不使他感到眩目耀眼,相反,眼望着这轮红日,他感到无与伦比的快乐。他越是朝金色的阳光接近,对宇宙的认识就越加深刻。

“这是一种美妙的记忆”

就在这时,一个似乎被深深埋没的爱情记忆蓦地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并且渐渐地照亮了他的意识域。这是一种美妙的记忆。他醒悟到,这奇特的光线本身就是由爱情组成的,但他没有陶醉在这种爱情中。他觉得自己一生中从未如此的集中和专注,而且,越是接近光线,这种感觉就越强烈。忽然,洞口出现了他那已经过世的父母亲,他们身材高大,浑身放射出彩色光芒,头顶上环绕一束光轮。他们笑吟吟地朝他走来,转眼间,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幕幕重大的生活经历,如生日盛典,初中毕业典礼,订婚仪式,甜蜜的婚礼……

最后,他同光线融合在一起,他感觉到了一种无以形容的心醉神迷。他似乎与宇宙合为一体,许多美妙的景色在他的眼前闪过,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就是这些美景,就是飞逝的森林、高山、河流、天际、银河……宇宙的一切奥秘全部展现在他的面前。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悬乎,不过它并不是某个鬼神灵异事件爱好者的胡乱编造,汤姆·索耶的故事作为一个极富研究价值的经典案例在一批现代西方著名学者中人所共知,而他们的研究课题则是人类生命中的未解之迷:濒死体验现象。

经历灵魂脱体

有很多人,在一生中,像汤姆·索耶一样经历过一次甚至多次神秘的体验:见到奇异景象,遇见已故亲人,甚至死而复生,等等。1975年著名哲学家和医学博士雷蒙德·穆迪(Dr。 RaymondMoody)发表了一本名为《生命之后的生命》(《lifeafterlife》,又译《濒死体验访谈录》)的书,它轰动了西方。在这本书中,穆迪把这种现象定名为“濒死经验”。

如今,濒死体验(英文: Near Death Experience 简称:NDE)已经拥有了科学上的明确定义,是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和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他们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

不过,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濒死体验最令人感觉神秘之处就在于灵魂脱体。它可能暗示人死后会有灵魂仍旧游离于身体之外,而以往这被视为与科学对立的迷信心理。灵魂真的存在吗?它的科学解释又是什么?毕竟这个问题已经困惑了人类数千年了。世界上不同民族的灵魂观念其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不管有多大差异,经历了多少变化,人类对于灵魂的定义在本质上仍然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指一种存在于人的肉体之中,但又不同于人的物质肉体,而且在肉体死亡后仍然能够独立存活的生命体。

中国古典文化中经常会有“灵魂出窍”的说法,相关的一些典籍中还有实现灵魂出窍的方法记录。比如,古代道教内丹学宣扬:炼成“元神”,可随意“调神出壳”,离体漫游。出神又有可令人见的“阳神”与人不能见的“阴神”两种,阳神只从顶门出,阴神从眼耳等窍中出。佛教《楞严经》卷九说,修禅定达受阴尽 (当于第四禅)者,“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往自由”,“心离其形,如鸟出笼”。藏密称修成“幻身”和“颇哇”法者,其神识可从顶门梵穴离体出游。形形色色的各种说法,让人对这种奇异现象感觉更加神秘。

这个头盔能让你见到上帝

灵魂脱体,在心理学相关学科的研究中被称之为脱体经验(Out of the body experience),缩写OBEs。现代西方对OBEs现象的研究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一些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灵魂也并不一定是神学家标榜的那样—— 

上世纪80年代,加拿大劳伦森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迈克尔·伯辛格(MichaelPersinger)设计的一个小装置,曾一度将神学家们逼入尴尬的境地。他发明的一个头盔,能通过电磁波针对性地影响大脑中的特定区域中颞叶区(太阳穴部位),使神经细胞的活动增强,在80%的受试者中引起了宗教体验,使他们在本来只有一人的房间里感觉到了另外神秘人物的出现。这就是著名的上帝实验,迈克尔用的设备被戏称为“上帝头盔”。为了进一步了解神经活动和宗教体验的关系,科学家又动用了神经成像技术,来观察在宗教体验时大脑各个部位活动与常态的差别。在一项实验中,科学家把放射性显迹物注入一个佛教徒的血液,然后在佛教徒完全入定后,对大脑中血流分布进行成像。结果发现,除了预期的中颞叶区的超常活动外,主管时空感的颅顶叶皮层活动几乎完全停止。没有了时空感,人就丧失了自我感觉。一些宗教仪式,便是有意使信徒丧失时空感,丧失自我,感觉和一个博大神秘的物件融为一体,从而得到强烈的宗教体验。
[7楼] dg 2008-05-21 06:34:31
[转贴]
     
儒、墨、道死亡观比较
作者:朱哲  来源:《宗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对儒、墨、道死亡观作了简要比较,认为儒家注重从生观照死,墨家强调死亡对生人之利,道家死亡观更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一面。

  当代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中国哲学家所思所议,三分之二都是关於人生问题的。世界上关於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深。"①毫无疑问,生死问题是诸多人生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先秦时期的儒、墨、道诸家的死亡论作一比较的研究,适足以发现,在死亡观上,"轴心时代"里的文化巨子们各以自己的理论创造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资料,同时也为世界死亡哲学作出了贡献,他们的死亡观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死亡问题的认识。

  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死亡作为人生不可免的经验,对死亡的意识和认识自然也是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巨子们所探讨的重要问题。孔子曾在回答季路的" 问死"时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②)对此,不少中外学者(包括我以前亦如此)都认为孔子是不肯正视死亡问题。如雅克·乔朗在其名著《死亡与西方思想》一书中遣责孔子这是对死亡问题的简单回避。③其实孔子此言的内在之意正是"生死事大":生的学问尚且难以把握,更何况死的学问呢?生是向死的生,不知道、不深究生的学问,又如何能知晓死的学问呢?

  孔子作为原始儒家的创始者,虽直接论述死亡的地方较少,但他的言与行却基本上规定了先秦儒家死亡观的基本内容。一方面,孔子对门生故旧的死表现出一种感人的悲悯之情,如"颜渊死,子哭之恸"。(《先进》)另一方面,孔子对人的生死表现了一种冷静的理智态度和舍身殉道的崇高的道义感。如孔子说:"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朱熹曾释为:"命禀於有生之初,非今所能移",就是说人的生死在"有生之初"已经先天地决定了,人只能听天由命。又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朱熹释之为:"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孔子所谓"生死有命"的命定论,虽听来有些消极,但却是辛辣的真理。而舍身求道则是在承认生死命定的必然性面前积极努力地实现儒的价值理想,高扬了主体精神。如孔子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後已"(《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另外,孔子特别注重把死与礼联系起来,如《为政篇》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只有把"礼"贯彻到死,才是尽善、尽孝、尽礼也。孔子虽然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但他又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祭神如神在"。(《八佾》)可见孔子是承认鬼神存在的。孔子儒家十分注重文化传统的继承,因而敬信鬼神、肯定鬼神的存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孟子作为孔子後学的最重要的代表,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生死观,特别是申张了肇始於孔子的不苟且偷生、不逃避死亡、勇於担当、"舍生取义"的崇高的人生价值观。

  《孟子·告子上》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於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恶有甚於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悦生恶死乃人之常情,也是孟子之常情,但孟子没有止於此一常情,而是把仁义礼看得高於生死,赋予了人的生死仁义礼的价值。孟子所谓"欲甚於生" 就是仁义礼,而"恶甚於死者"就是背弃仁义礼的言与行。这种"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追求显然是对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思想的发挥与展开。在孟子看来,道德操守、礼仪规范要远重於人生幸福和人之生命。如孟子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告子上》)孟子如此突出道义的至上价值,并不意味著孟子就轻视生命,如《尽心上》云:"知命者,不立乎崖墙之下。"当然,孟子的"知命"保身也是为了 "尽道"的。孟子特别区分了正命与非命的问题,"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尽心》)这一点可以说是孟子生死观的终极根据。④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总结者,在继承了孔、孟生死观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死亡所体现的礼治文化与人类文明生活的意义,特别区分了君子之死与小人之死,突出君子之死的道德价值。如《荀子·礼论》云:

  礼者,谨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而况以事其所隆亲乎!……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君子贱野而羞瘠,故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然後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皆有文章之等,以敬饰之,使生死终始若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也。

  荀子又谓:

  明死生之义,送以哀敬而终周藏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祭祀,敬事其神也;其铭诔系世,敬传其名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仪之法式也。

  荀子在此特别强调了礼的重要价值,"死生事大"在这里就是生死礼大也。只有把礼贯彻於人的生死终始全过程,才算是"人道毕矣"、"圣人之道备矣 "。死成为检验人们能否真正践行礼制的一个重要标准,事生而不事死,慎始而不及终,则礼就不完整,就不彻底,当然也就不合先王圣人之道。其次注重在死亡上的葬、祭、铭诔以等级之别,除了体现生人的哀思之情,更主要的则在文饰人类的群居生活,体现"称情应文"的精神。人的生活是异於一般动物的"文"而不"野 "的生活,礼仪法式是人之所以为文明人的一个标志,它是必须贯彻於人的一切方面的,不仅要文而不野,也要文而不瘠。同时荀子还强调礼仪法式在生死问题上的宜,即既不能刻生附死,也不能厚生薄死,更不能杀生送死。概言之,死亡的重要意义主要是体现了礼的完整性、适宜性以及文明性、文饰性。

  荀子还特别注重孔儒关於君子之死与小人之死的区别,并借以申张君子之死的精神的道德的价值。《大略篇》载:"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郝懿行认为此处的休、息与《檀弓》记言君子曰终、小人曰死之意相同,休、息一耳。我认为此处的休与息是大有区别的。息,《集韵·职韵》:" 息,生也。"《释名·释言语》:"息,塞也,言语滋息塞满也。"《广雅·释诂一》:"息,安也。"《正字通·心部》:"息,子息。子吾所生者,故曰息。" 休,《尔雅·释言》:"休,戾也。"郭璞注曰:"戾,止也。"《左传·昭公五年》:"兹敝邑休怠,而忘其死,亡无日矣。"杜预注曰:"休,解(懈)也。" 此处休指懈怠。推原荀子乃至整个儒家思想之主旨,君子息焉,君子息而生,死而不止,死得其正,死而安也;小人休焉,小人休而止,死而不生。也就是说小人死则死矣,而君子虽形死命终,但君子"重死持义"(《荣辱》),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死而尽礼,死得其所;虽死而"精神和道德当辉灿著如落霞之环照耀著世界 "(尼采语),照耀著他死後的人间,是死而不朽的。

  总之,儒家的死亡观主要注重於从生观照死,"儒家不以死为意,所注重的是得其正而死",⑤注重死所体现的生人之礼。其"朝闻道,夕死可矣"、"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思想体现出政治价值和伦理价值的高扬,在这里,理性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压倒了对於死亡的恐惧,而群体伦理意识最终战胜了对於生的留恋。对後世历史以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死人之礼"与"生人之利"

  墨家的死亡观在前期墨子思想中表现为"明鬼"与"节葬"两个方面,在後期墨辩学者那里表现为一种利他主义。

  墨子的死亡观集中在《墨子》中的《明鬼》和《节葬》篇中。在《明鬼》篇中,墨子表现出鲜明的敬鬼而致福、敬鬼神而致利的思想,这既有对传统尊鬼神观念的继承,同时又融进了墨家的思想特点。墨子不仅自己相信鬼神的存在,而且还极力用其"三表法"来论证鬼神的存在。首先,从"上本之於古者圣王之事" 的第一表来看,墨子认为"故古圣王治天下也,必先鬼神而後人者,此也。故曰:官府选效,必先祭器祭服,毕藏於府。祝宗有司,毕立於朝,牺牲不与昔聚群。故古者圣王之为政若此,古者圣王必以鬼神为,其务鬼神厚矣。又恐後世子孙不能知也,故书之竹帛,传遗後世子孙,咸恐其腐蠹绝灭,後世子孙不得而记,故琢之磐盂,镂之金石以重之。有恐後世子孙不能敬以取羊,故先王之书,圣人一尺之帛,一篇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重之重之。"墨子之意在於:"自古以及今,生民以来者,亦有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夫天下之为闻见鬼神
[8楼] 不怕 2008-05-21 06:43:47
罗里罗嗦的。关于频死那个博士其实仅仅作为个案并且它的头盔并没有说的那样,实验是失败的,他是按照自己的论文理论来推理的,那个头盔的原理很简单,包括测谎仪都是采用的相同原理但是误差很大
都怕
[9楼] dg 2008-05-21 06:46:40
[s:325]  那是
[10楼] dg 2008-05-21 06:53:28
[转贴]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
作者:周国平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一死亡问题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地位

  叔本华曾经说,死亡的困扰是每一种哲学的源头。这句话至少对于海德格尔哲学是适用的。

  当然,每一种试图对人生作总体思考的哲学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既然人生的必然结局
是死亡,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呢?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都在试图寻找一个答案。但是,以往的哲学家大多是在伦理学范围内思考死亡问题的。海德格尔的特点是,死亡问题对于他具有了一种本体论的意义。

  “真正的存在之本体论的结构,须待把先行到死中去之具体结构找出来了,才弄得明白。”(《存在与时间》第53节,以下凡属此节引文均不再注明)“先行到死中去”,或叫“为死而在”,其含义将在后面分析。海德格尔哲学的宗旨是要通过“此在”(Dasein,意指具体个人的真正的存在)的存在状态的分析,来建立一种“其他一切本体论所从出的基本本体论”。(《存在与时间》第4节)这里又说得很清楚:对死亡问题的分析乃是建立基本本体论的先决条件,毋宁说,本身即是基本本体论的重要环节。

  海德格尔认为,死作为一种可能性,一方面是“存在之根本不可能的可能性”,它不给个人以任何可以实现的东西,随时会使个人一切想要从事的行为变得根本不可能;另一方面又是“最本己的、无关涉的、不可超过而又确实的可能性”,任何个人都不能逃脱一死,而“死总只是自己的死”。这样,死就向个人启示了他的存在的根基——虚无。以虚无为根基,也就是毫无根基。

  在晚于《存在与时间》两年写的《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一文中,海德格尔直截了当地把“虚无”作为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提了出来。他说,虚无“原始地属于本质本身”,有限的“有”只有嵌入“无”中的境界才能显示自身。如果说形而上学就是超出存在物之上的追问,以求对存在物整体获得理解,那么,追问“无”的问题就属于这种情况。虚无是一切存在物背后的真正本体。所以,“我们追问无的问题是要把形而上学本身展示于我们之前”。个人通过“嵌入‘无’中的境界”(与“先行到死中去”同义)而达到对一切存在物的超越,从而显示其真正的存在——此在。“超越存在物之上的活动发生在此在的本质中。此超越活动就是形而上学本身。由此可见形而上学属于‘人的本性’。”

  死比生更根本,无比有更根本,只有以死亡和虚无为根本的背景,才能阐明人生的哲学问题。这一主导思想支配着海德格尔,决定了他的哲学具有至深的悲观主义性质。但是,悲观不等于颓废,海德格尔试图赋予他的悲观哲学一种严肃的格调,从死亡问题的思考中发掘出一种积极的意义。他提出了“为死而在”的中心命题。

  二“为死而在”

  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方式区分为非真正的存在与真正的存在。非真正的存在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其基本样式是“沉沦”(Verfallen),这是一种异化状态,个人消散于琐碎事务和芸芸众生之中,任何优越状态都被不声不响地压住,彼此保持一种普遍的平均状态。真正的存在则是个人真正地作为他自身而存在,即此在。与此相对应,对待死亡的态度也有相反的两种,即“非真正的为死而在”与“真正的为死而在”。“非真正的为死而在”表现为对死的担忧,总是思量着死的可能性“究竟要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变为现实”,忧心忡忡地“退避此不可超越的境界”。这样就是“停留在死的可能性中的末端”,把死的积极意义完全给抹煞了。在海德格尔的术语中,我们可以用“惧怕”(Furcht)这个概念来表示这一对死亡的态度。愈是怕死的人,就愈是执著于日常生活中的在,愈是沉沦于世俗的人事之中,愈是失去自我。这完全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可是,在海德格尔看来,死还是一种有独特启示意义的积极力量。关键在于,“死是此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正因为死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根本不可能,才促使个人要来认真考虑一下他的存在究竟包含一些怎样的可能性。一个人平时庸庸碌碌,浑浑噩噩,被日常生活消磨得毫无个性,可是,当他在片刻之间忽然领会到自己的死,死后的虚无,他就会强烈地意识到自身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价值,从而渴望在有生之年实现自身所特有的那些可能性。你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他人相互共在,可是 “死总只是自己的死”。你试图体验旁人的死,而你体验到的东西却正是你自己的死。你死了,世界照旧存在,人们照旧活动,你却永远地完结了,死使你失去的东西恰恰是你的独一无二的真正的存在。念及这一点,你就会发现,你沉沦在世界和人们之中有多么无稽,而你本应当成为唯你所能是的那样一个人的。所以,“真正的为死而在”就是要“先行到死中去”,通过在先行中所领会的你的死与世界、与他人无关涉的状态,把你的真正的存在个别化到你身上来。所以,对自身的死的真实领会以“揭露出实际上已丧失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情况”,把个人从沉沦的异化状态拯救出来,从而积极地自我设计,开展出“最本己的能是”,成为唯这个人所能是的真实的个人。

  死是不可超越的可能性。“非真正的为死而在”怯懦地逃避死,“真正的为死而在”却勇敢地“先行到死中去”,这里就有消极与积极、被动与主动之分。死是逃避不了的。可是,在此不可超越的可能性之前,却延伸着种种可以实现的可能性。海德格尔认为,正是先行到死中去的真实体验使人从凡人琐事中解脱了出来,“打断了每一种坚执于所已达到的存在上的情况”,从而获得自由,开始对向着自己的死延伸过去的那些可能性进行选择。所以他说:真正的为死而在就是“使自身自由地去为此不可超越的境界而先行”。又说:“没有‘无’所启示出来的原始境界,就没有自我存在,就没有自由。”(《形而上学是什么?》)

 一般来说,个人在社会中的异化状态、个人的真实存在、个人的自由是存在主义哲学所关心的课题。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先行到死中去”这一“真正的为死而在”的方式正是摆脱“沉沦”(异化)、恢复个人的真实存在、赢得个人的自由的途径。这样, “先行到死中去”就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关键性命题了。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先行到死中去”呢?海德格尔的回答是:依靠一种“焦虑”(Angst)的情绪体验。

  三“惧怕”和“焦虑”

  正如把非真正的存在、非真正的为死而在与真正的存在、真正的为死而在加以区分一样,海德格尔把“惧怕”与“焦虑”加以区分。在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惧怕”是一种属于非真正的存在的情绪。表现在死亡问题上,就是对死的惧怕,是一种非真正的为死而在的方式。而因为怕死,就更加执著于日常生活中的在,更加沉沦于非真正的存在。惧怕总是指向某种确定的对象,为这对象所局限住,“所以惧怕与怯懦的人是被他现身于其中的东西执著住的。这种人在努力回避此确定的东西时,对其他东西也变得惶惶不安,也就是说,整个变得‘昏头没脑’的了。”(《形而上学是什么?》)即如怕死,并非真正领会到死的本质即虚无,而仅仅关注着死的现象,诸如临终的痛苦啦,遗产的处置啦,身后家室的安排啦。总之,死仍然被当作人世间的一个不幸事件来对待,失去了对人的真正存在的启示意义。

  焦虑却不然。“焦虑与惧怕根本不同”。它是一种真正的为死而在并且启示着真正的存在的“基本情绪”。焦虑无确定的对象,当焦虑的情绪袭来时,人只是感到茫然失措。“我说不出我对什么感到茫然失措,我就是感到整个是这样”。在焦虑中,周围的一切存在物都变得与己漠不相干了,消隐不见了。这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无家可归的感觉。我们平时与万物与他人打交道,以为这纷纷扰扰的身外世界就是自己的家。可是这时,突然升起一种隔膜之感,意识到这并非自己的家。那么,我们的家在哪里呢?根本就没有家。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生存是毫无根基的,我们从虚无中来,又要回到虚无中去。虚无才是我们的家,可是以虚无为家,不正是无家可归吗?于是,通过这种突然袭来的不知伊于胡底的焦虑之感,我们就在一刹那间瞥见了虚无本身。所以,海德格尔说:“焦虑启示着虚无。”“体会到焦虑的基本情绪,我们就体会到此在的遭际了;在此在的遭际中,虚无就可被揭示出来,而且虚无必须从此在遭际中才可得而追问。”(《形而上学是什么?》)

  与惧怕相反,焦虑所领会的正是死亡的本质即虚无。在焦虑中个人的真正存在直接面对虚无,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执著于日常生活中的在,个别化到自身上来。所以,“为死而在,在基本上就是焦虑”。

  海德格尔认为,虚无是一切存在物的本质,可是,唯有人这种存在物能够领会此种本质,从而优越于一切存在物。反过来说,倘若人不去领会此种本质,那么他实际上就丧失了自己的优越之处,把自己混同于其他存在物了。这就是沉沦。可是超越于存在物之上的倾向包含在人的本性之中,既然这种超越只能通过焦虑的情绪体验来实现,那么,人的心理中就必然包含着一种“原始的焦虑”。不过,“这原始的焦虑在存在中多半是被压制住的。焦虑就在此,不过它睡着了。”(《形而上学是什么?》)“真正的焦虑在沉沦与公众意见占主导地位时候是罕有的。”(《存在与时间》第40节)当然,被压制住不等于消失了。人尽管不自觉地试图靠沉沦于日常生活来逃避虚无,逃避深藏在他本质之中的无家可归状态,但是虚无和无家可归之感常常暗中紧随着、威胁着他。“焦虑可以在最无痛痒的境况中上升。” (《存在与时间》第40节)“原始的焦虑任何时刻都可以在此在中苏醒,它无需靠非常事件来唤醒。它浸透得非常之深,但可能发作的机缘则微乎其微。它经常如箭在弦,但真正发动而使我们动荡不安,则是极稀少之事。”(《形而上学是什么?》)在人的一生中,真正被焦虑之感震动,窥见虚无之本体,不过是“若干瞬间”。受此震动的机缘,与其说来自外界,不如说发自内心。这是一种貌似无来由的突发的感触,其来由实际上深藏在人的本性之中。而且,在海德格尔看来,焦虑体验之多少、早晚和强弱,简直取决于个人的优秀程度,反过来也成了衡量个人的优秀程度的标准。这种体验愈多、愈早、愈强烈,就表明个人的存在愈为真实,他愈是保住了真实的<
[11楼] dg 2008-05-22 17:29:18
[转贴] 道家生死观
  
  
    相对于儒家的理性平实,道家及道教则将死死生生推衍得有声有色。死亡不再是一场令人震惊、无法理喻的恶梦。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一个新的、乐观的死亡哲学就以这样惊世骇俗的方式登场。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人生不过是从无气到有气,从无形之气到有形之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这样一个生命的有序过程,而死亡则是这种演化的回归。这比儒家的魂魄说更辽远,更空灵,生死齐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的辩证就在其中,自然之"道"超越一切,人永远无法与造化之功抗衡,"生之来不能止,其去不能止",生死皆为人生问题的极限,最好还是看开一点,有情便是痛苦,"无情"方能"悬解"和自由。究其深处我们还是感到其乐观的背后刮着对人生悲观、无奈的风。
  
    但后来的神仙境界就此产生,道教高人并没有停止在庄子相对论的玄谈上,而是开始了一切真正的、使历来生死观为之改观的对生命的实践工程,死亡成了生命流程上有待突破的一个关键点,而不再是生命的某种极限,"魂"与"魄"由含有"鬼"气的飘渺之物变为可有所作为的"形"与"神",由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成人这个万物生成程序,推衍出一个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炼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这样一个逆修返源之道,在洞府仙境之中,时空开始变得富于弹性,可以逆转或回流,金丹的光芒遮蔽了生死的界限,别处相逢,古人与今人可以在生命的真境中,在独特的气场中往复交流。
[12楼] dg 2008-05-22 17:33:41
[转贴] 

试析老子的生死观

张岫峰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完整地展现了老子的生死观。"死而不亡者寿",更是画龙点睛之笔,精辟地概括了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这一理论的提出,涉及到养生观、人生观、以至宇宙观的重大问题。
"死而不亡"即"身殁而道犹存"。(见王弼注《道德经》)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消失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都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转引自陈国庆、张爱东注释《道德经》)笔者赞同这一观点。
一、要完整地理解老子的生死观
古代"注老"之作甚多,但最有代表性的是两家:道家看重西汉·河上公(姓名不详,因在河边结草为庵,故名)注,是从道家养生角度讲的;儒家推崇三国魏·王弼注,是阐明《道德经》的哲理的。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老子的生死观,现将河上公、王弼两家对三十三章的注释,列表对比介绍于下: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河上公注
能知人好恶,是为智。人能自知贤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
王弼注
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原文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河上公注
能胜人者,不过以威力也。人能自胜己情欲,则天下无有能与己争者,故为强。
王弼注
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用其智于人,未若用其智于己也。
原文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河上公注
人能知足之为足,则长保福禄,故为富也。人能强力善行,则为有意于道,道亦有意于人。
王弼注
知足不失,故富也。勤能行之,其志必获,故曰强行者有志矣。
原文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河上公注
人能自节养,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气,则可以久。目不妄视,耳不妄听,口不妄言,则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
王弼注
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久长矣。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寿,身殁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
河、王二注,各有千秋,且可互相补充,更能发人深思。他们一儒一道,一个说"死而不亡"即"身殁而道犹存";一个说,得道者"无怨恶于天下,故长寿。"均不谈"白日飞升"之事,足见他们理解之深和境界之高。唯河上公注,只解释了智、明、力、强等的涵义,似不若王弼对比着讲智、明;力、强;知足、强行等的辩证关系。使人领悟到,只有生之时"自知"、"自胜"、"知足"和"强行",才能"不失其所"和"死而不亡"。比较完整地阐明了老子的生死观。
二、道家修炼的要害,在于正确对待生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任法融,在其所著《道德经释义》中认为,《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是"以自然之道,阐述了养生修炼过程的六步功法"。讲明了只有正确地对待"生",才会有"死而不亡"的结果。
"六步功法"原文较长,不便全录。其大意是说:
1.修炼者要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违道失德,动念是否有邪思妄想? 这叫"自知者明",是道家修炼的第一步。
2.有一念不纯,一事不正,应立即改正,犹如斩钢削铁,即是"自胜者强"。这是降念、定心、凝神、入静的主要功夫,是为第二步。
3.在自知、自胜的基础上,进而看淡名利,知足知止,身虽贫困,性体不亏,这叫"知足者富"。修炼便到了第三步。
4.修道要千磨不退志,百折不回头,固守勿失,至死方休,才算"强行者有志"。这是第四步。
以上四步,讲的都是如何对待"生"。只要按照以上的要求去做,"不失其所"、"死而不亡",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5.从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一步步修去,尊道贵德,复我本性,才算是长久之地。此即"不失其所者久"的第五步。
6.修成正果,与太虚同体,与造化同寿,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肉体虽死,性体永存。此即"死而不亡者寿"的第六步,这便是"道成"的最高境界。
三、"死而不亡"是老子生死观的核心和灵魂
笔者认为,《道德经》三十三章得出的"死而不亡"的结论,是老子生死观的核心和灵魂。这一理论,涉及养生观、人生观以至宇宙现的重大问题。
首先,没有正确的生死观,便不可能有正确的宇宙观。道家讲"天人相应"。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大宗师》就是说,人的"生死"与天的"夜旦"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老子讲的"死而不亡",就是明白告诉我们,"不亡"的只是精神,是理论,即是"道"。人的肉体总是要死亡的。这就和"上帝造人"、"死后升天"等荒诞无稽的宇宙观划清了界限。
其次,没有正确的生死观,便不可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人为什么要话着? 这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在世,是为了掠夺别人,作威作福,迷恋富贵,苟安偷生,还是按老子指出的生路,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为人们共存的这个宇宙,共处的这个社会,共生的这个国家多做点贡献? 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寿",就深刻他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如群众所说,有的人虽然死了,却仍然活在人们的心中;有的人虽然活着,在人们的心中却早已死了。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最后,没有正确的生死观,便不可有正确的养生观。庄子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吾以死。故善养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大宗师》)意思是说,大自然赋我以形体,"生"使我能劳动,"老"使我享清闲,"死"使我得安息。因此,一个善于养生的人,也要善于对待死。按照老子《道德经》三十三章的生死观去做,既可以"善养吾生",又能够"善吾死"。这便是养生观的根本内涵。
笔者在《向古人学养生》(台湾元气斋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中,把传统养生之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四句话:
自我主宰,性命双修,防病治病,健身长寿。
第二个层次是四句话:
性命双修,重在修性,寿逾百岁,无疾而终。
第三个层次也是四句话:
道德治世,自觉觉他,死而不亡,寿与天齐。
为什么我把"道德治世","死而不亡"作为养生的最高层次? 因为道、释、儒三家都是这样讲的。老子提出,要在"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的基础上,"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佛家说,个人的解脱自在,还是"自觉"的小乘功夫,必须:"自觉觉他",才算"觉行圆满"。儒家认为,修身的最终目的,在于治国平天下,要力争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总之,谁能够把大道修之于天下,普渡众生出苦海,使国家得富强,使人民享太平,谁的寿命就可以与天地共长久,与日月同光辉,其崇高的精神和勋业,是死而不亡和寿与天齐的。这便是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也是"死而不亡者寿"的真正含义。   
[13楼] dg 2008-05-22 17:37:51
[转贴]
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超过十万的瘟疫

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需要了解什麽是病毒,以及如何应付病毒。」
——彼得.道黑提(一九九六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超过十万的瘟疫(https*://ff.flamingopark.tc/)

468年, 中国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及安徽发生疫病,14-15万人死亡。

747-749年, 君士坦丁堡瘟疫使该城瘫痪,瘟疫蔓延到卡拉布里亚、希腊和西西里,死亡20万人。

1097年9-12月, 巴勒斯坦和埃及在第一次十字军远征时期发生瘟疫和饥荒,死亡10万人。

1348-1666年, 在欧洲一直被称为「黑死病」的淋巴腺鼠疫造成2,500万人死亡,是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

1358年, 山西及河北发生疫病,死亡人数超过20万。

1520年, 墨西哥因西班牙人进入发生天花病,造成300余万人死亡,在此後的50年内,墨西哥因为天花又丧失了近2,000万人。

1530年, 土耳其发生严重斑疹伤寒传染病,死亡10万人。

1544年, 匈牙利布达佩斯因斑疹伤寒流行造成围攻该城的霍阿奇姆的死亡3万人。

1545年,古巴发生斑疹伤寒传染病,死亡25万人。

1560年,巴西发生天花流行病,死亡数百万人。

1575-1577年, 在当时的新大陆墨西哥高原发生斑疹伤寒大流行,死亡约200万人。

1600年, 俄国发生饥荒和瘟疫,死亡50万人,另外在利沃尼亚还有3万人死亡。

1603-1604年,英格兰发生瘟疫,仅伦敦就死亡5万人。

1611年,君士坦丁堡大遭鼠疫之害,死亡20万人。

1630年, 意大利文斯发生瘟疫,并向北蔓延到蒂罗尔,死亡50万人。

1664年, 英格兰伦敦发生大瘟疫,为了制止传染,烧了三天大火来净化空气,历史学家们认为这次传染病一直延续到1666年9月,共死亡10万人。

1672年, 意大利那不勒斯发生淋巴腺鼠疫,死亡40万人;法国里昂6万人死於淋巴腺鼠疫。

1711年, 奥地利和德国流行淋巴腺鼠疫,死亡50万人。

1760年, 叙利亚发生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阿贝马里蒂有记载的死亡人数就达10万。

1772-1855年, 中国云南省有31个县、市流行鼠疫,25.3万人死於该病。

1792年,埃及发生瘟疫,死亡80万人。

1799年,非洲因瘟疫流行死亡30万人。

1826-1837年, 欧洲发生霍乱传染病,仅1831年就死亡90万人,共死亡数百万人。

1840-1862年, 世界霍乱流行,持续20余年,死亡数百万人。

1847-1948年,英格兰伦敦因流行性感冒死亡1.5万人;

1851-1855年, 因肺结核流行,一年内就死亡5万人,共死亡25万人。

1856-1900年, 中国云南全省有86个县流行鼠疫,共计死亡73万多人。

1863-1875年, 世界霍乱流行持续达10年之久,仅1866年东欧就死亡30多万人,死亡人口超过千万。

1884-1953年, 中国福建57个县、市中有71万多人死於鼠疫。

1887-1919年,中国内蒙东部52万人死於鼠疫。

1889-1890年, 世界发生流行性感冒,波及全球人口的40%,死亡千百万人。

1892-1899年, 1923-1925年,第六次世界霍乱大流行,死亡千百万人。

1903年1-8月, 印度广大地区发生瘟疫,死亡60万人,其中旁遮普邦死亡13万人。1904-1905年,孟买及西北部各省和旁遮普邦发生瘟疫,平均每周死亡1.8万人,有几周超过4万人,计死亡100万人。

1906-1907年,印度瘟疫继续流行,死亡167.27万人。

1908年, 印度持续长时间的瘟疫开始趋於平息,死亡14.87万人。

1910-1913年, 中国和印度发生淋巴腺鼠疫,流行期间,死亡数百万人。

1914-1924年, 俄国因饥荒和流行性感冒,死亡2,000万人。

1915年,塞尔维亚流行斑疹伤寒,半年就死亡15万人。

1917年, 10月前後,俄国斑疹伤寒严重流行,约300万人死亡。

1917-1919年, 世界流行性感冒夺走了印度1,300万、美洲50多万和非洲与欧洲无数人的生命,死亡人数最少2,500万。

1921年, 印度霍乱流行,造成50万人死亡。同期发生淋巴腺鼠疫,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1924年,印度再次发生霍乱,死30万人。

1926-1930年,印度天花造成惊人的疾病灾害,死亡50万人。

=============================================

认识病毒

宁静

这个地球上存着无计其数带有不同特性的生命,中国古人讲五行相生相克。一些生命可以和平共处,但另一些生命却不能在同一个空间里共存。似乎每一种生命都有一定的界,每一种生命的行为也有一定的界,当超越这个界的时候,就会触及到其它生命因素。病毒的传播几乎都是伴随着人类的商业、等行为,也伴随着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展,一些原本在动物身上长期存在的病毒,由於人同动物的紧密接触而传播到人身上。

由於地球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人类活动的空间也越来越广。一些病毒原本在原始森林中存在了几千万年,随着人类对这些地区的进入,这些病毒也被触发。一些致命性的病毒造成了大批人类的死亡。

病毒比人类存在的历史还要久远。地球似乎有着自己的一套机制维护着生存在这个星球上的各种生物的平衡。每一种生物都需要一定的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的有限性就决定着每一种生命的数量、行为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也提示,人类在不断拓展生存空间的同时,必需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每一种生命的存在,同时一定程度的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和整个自然和协相处。

病毒的发现与发现者

十九世纪中期,细菌的存在被科学界正式证实,并被确认为许多疾病的原因。科学家们开始寻找不同的细菌并且逐项确认不同细菌所导致的疾病。因为不同的细菌通常有不同的大小,因此科学家通常将含有细菌的试验液进行,以确定某种细菌应该对某些疾病负责。

一八九二年,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Ivanovski)在性试验中,发现了一种比细菌还小的导致烟草病的病原体。一八九八年,荷兰科学家贝杰林克(Beijerinck)从患花叶病的烟草叶中挤出汁液,同样找到了这种比细菌还小的病原体。

贝杰林克用「病毒(Virus)」来命名这种史无前例的小病原体。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在随後的十多年,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性试验,相继发现了近百种病毒,包括流感、骨髓灰质炎、几种脑炎、狂犬病、兔的粘液瘤、马铃薯花叶病、卷叶病、和条斑病、黄瓜花叶病、小麦花叶病等。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命实体。它的组成简单,大多数病毒粒体中仅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及一种或多种蛋白质。病毒具有专性寄生性,必须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因此,根据宿主的不同,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和拟病毒(寄生在病毒中的病毒)等多种类型。有的病毒甚至没有蛋白质,只含有具有单独侵染性的较小型的核糖核酸(RNA)分子(类病毒),或只含有不具备侵染性的RNA(拟病毒)和没有核酸而有感染性的蛋白质颗粒(朊病毒)。

病毒的形状和大小千差万别。体积最大的病毒,像天花一类的疹类病毒直径约0.003毫米。在天花病毒的蛋白壳体内含有病毒的DNA,能使被感染细胞对病毒进行复制。引起呼吸道疾病的腺病毒体积较小,其蛋白壳体上长有触角。还有长得像棍子一样的病毒,而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看起来像一根简单的线条,在末端形成一个不祥的环。体积最小的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直径只有几千个原子叠加起来的长度,但这麽小的病毒仍能使人严重感冒好几天。病毒可能是在几十亿年前出现的,是一串DNA变体——或者,病毒甚至可能来自太空。

病毒增殖和致病途径

病毒缺乏增殖所需要的□系统,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增殖(自我复制)。绝大多数病毒复制过程可分为六步: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

绝大多数无包膜病毒释放时被感染的细胞崩解,释放出病毒颗粒,宿主细胞膜,细胞迅即死亡。从单只病毒吸附开始至所有病毒释放,此过程称为感染周期或复制周期。一个感染细胞一般释放的病毒数为100-1,000。

病毒导致人类患病大约可归纳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侵入细胞之後迅速侵占细胞并自我复制,导致细胞死亡和扩散出大量病毒,最後促使人类患病。这种方式通常表现为急性和爆发性疾病,体质弱者通常为首先受害者。第二种是侵入细胞的病毒缓慢发展,逐渐细胞,抑制了细胞的自身功能。这种方式表现为慢性疾病,或长期潜伏的症状,如爱滋病和乙型及丙型肝炎。第三种,则是因为人体免疫细胞对侵入的病毒出现免疫过度反应,并且无法接收停止免疫过程的传导信号,以致最後导致自身器官机能失效。最後一种以中青年人为主要影响


图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禽流感病毒。(法新社)

人类活动刺激病毒变异

病毒的遗传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维系生物界的平衡;而病毒的变异可导致新品种出现,孕育生物界的进化。病毒是一类极为简单的分子生物,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核酸复制的忠实性使病毒具有稳定的遗传表现。但由於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遗传物质极易受外界环境及细胞内分子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病毒与其它生物相比,其遗传具有更大的变异性。

病毒的变异主要源於其基因组的突变和重组。病毒突变一般分为突变和诱导突变。突变是在没有任何已知诱变剂的条件下,病毒子代产生高比例的突变体,最後导致表型变异。诱导突变则是利用不同的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病毒,提高病毒突变率,诱导病毒子代出现特定的突变类型。

环境污染<
[14楼] dg 2008-05-22 17:41:59
[转贴]

尸体死亡时间推算概要


1、尸冷

人死后产热停止,尸体热向周围环境放散,直到与环境温度相同。尸冷的进展取决于环境的温度、尸体衣装情况、尸体内热量和死亡原因等。在春秋季节成年人尸体,室内每小时大约下降0.83度。水中尸体每小时下降3---4度;在高温季节室外尸体,死后几小时内尸温还能上升。据国内的尸温研究报告,死后4---5小时内,体内产生热尚未完全停止,尸温平均每小时下降0.58度;死后5---16小时,产热完全停止,尸温平均每小时下降0.97度;死后16---24小时,因是尸文与环境的的温差缩小,尸温下降变慢,平均每小时下降0.54度。该项研究建立了死亡时间计算公式,经过实际应用和完善得出一下简便公式:

死后经过时间(小时)=37度-尸体直肠温度/0.83*系数

所乘系数:春秋季为1,夏季为1.4,冬季为0.7。

2、尸斑

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管内的血液由于重力作用向尸体的低下部位移动,坠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并使其扩张,透过皮肤显出紫色斑,称为尸斑。

尸班最早在人死后30分钟出现,一般在死亡1---2小时开始出现。尸斑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

尸斑形成的最初阶段,称为坠积期。此期在死后5---6小时内达到明显可见。可持续6---12小时。坠积期尸斑被按压尸斑退色或消失,出去按压则尸斑又重现。在此前阶段如果变动尸体位置。尸斑也随之改变,在新的低下部位重新出现。

尸斑发展的第二阶段为扩散期。从死亡后发展到扩散期约需8小时,延续至26---32小时。此期被血红蛋白染红的血浆浸透到周围组织,此时按压尸斑已经不能完全消失,只是稍许退色,停止按压后尸斑恢复原色也慢。变动尸体位置,部分尸斑可能移位,部分尸斑则保留在原来形成的部位。

尸斑发展的第三阶段为浸润到组织中的时间较久,此期用手指压迫尸斑不再改变颜色,也不再消失,变动尸体位置则尸斑不再转移。

某些中毒尸斑颜色特异,一氧化碳中毒时呈鲜红色,氧化物中毒呈樱桃红色,亚硝酸盐、氯酸钾中毒呈灰褐色,冻死时呈红色。

3、尸僵

人死后肌肉一度驰缓,很快变僵硬,即尸僵。各关节难以弯曲,死亡时的状态被固定下来。

尸僵最快出现是在死后30分钟左右,通常是在死后2---3小时,一部分肌肉开始僵直,6---8小时遍及全身各关节,12---15小时达到高峰。这种状态持续到24---36小时又开始缓解。在夏天2---3天,在春秋季节3---4天,冬天3---7天尸僵逐渐消失。

此外还有尸体痉挛、皮革样斑、角膜混浊、自溶等均为早期尸体变化。

晚期尸体变化

继早期尸体变化后出现腐败、毁坏、白骨化,以及保存型的木乃伊、尸蜡、鞣尸等皆为晚期尸体变化。

1、腐败

从死后第2---3昼夜开始产生大量气体(硫化氢、甲烷、氨等),散发出难闻的腐败臭味。

腐败一般开始于大肠,主要是肠内细菌引起,在右下腹的皮肤上出现绿色斑块,然后扩延至全身,在12---14天腐败气体进入皮下组织,颜面肿胀呈黑色,眼球突出,口唇变厚、舌尖挺出,腹部膨隆,呈所谓巨人观。由于腹腔内的腐败气体的压力作用,使口鼻腔流出血性泡沫液体,排出大小便,阴囊与阴茎膨大成球状,子宫内胎儿娩出,即死后分娩。

在腐败过程中,尸体所有软组织分解消失露出白骨。在空气中白骨化所需的时间随季节不同,成人尸体在夏季需半个月至1个月以上。在土中白骨化经过时间长,季节变化少,在成人需7---10年,小儿尸体4---5年,幼儿尸体2---3年,新生儿尸体大约1年。

根据尸体腐败发展的程度,可大致推测死后经过时间,急剧的尸体腐败不影响骨损伤鉴定,但对生前伤或死后伤鉴别以及疾病死亡原因的确定会造成很大困难,甚至无法鉴定。

2、动物毁坏尸体

各类昆虫、啮齿类和食肉类动物也能严重损伤尸体,甚至毁殆尽。

蝇类对尸体的毁坏最为严重,人死后苍蝇就即可在尸体眼角、口、鼻孔、肛门、伤口等周围产卵,暖和天气经过1---3天卵孵成蛆,软组织被食成蜂窝状。蛆又可以长成蛹,过两周又成蝇,然后再开始新繁殖周期。在条件适宜时,成人尸体在1个月左右就能被蝇类吃尽软组织。

蚂蚁也能破坏尸体,一般认为,在两个月内,蚂蚁能将一巨成人尸体咬食得只剩骨骼。

其他动物破坏尸体(如犬、猫、狼、狐、鼠、鸟类等),均能留下有特征的咬痕。水中尸体可被鱼、虾、蟹等咬食。

保存型尸体

尸体在特殊的条件下可不经过一般的分解过程而长期保存其原形。这是特殊的尸体变化,如木乃伊与尸蜡。

1、干尸(木乃伊)

若尸体急速丧失水分,微生物繁殖受阻,尸体皮肤呈黑褐色皮革样化,软组织干燥萎缩变硬,体重为原重量十分之一。这种保存型尸体即干尸。干尸一般是置于顶楼上,埋于干燥而颗粒粗大的土壤和沙土中的尸体。成人尸体完全干尸化需要6---12个月

2、尸蜡

尸体停放在水中或潮湿的土中,与空气断绝,体内脂肪发生变性,变成灰黄色蜡样物(尸体皂化)。尸体硬度有的软如黏土,有的硬如石膏,并放出腐败奶酪样特殊恶臭。

形成明显的尸蜡需3---5周,成人尸体形成完全尸蜡需10---12个月。

3、泥炭鞣尸

尸体在沼泽地或泥炭沼泽中,由于鞣酸和腐殖作用而形成泥炭鞣尸。这种尸体皮肤鞣化致密呈黑褐色,内部器官缩小,骨骼内无机盐溶解,骨骼软化,能长久保存。

死后经过时间推断

推断死亡时间是法医鉴定的重要的内容,是在命案现场或对无名尸体检验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知道了死亡时间,可以查清某人有无作案时间,可以核对证人或嫌疑人的供述。

(一)根据尸体现象推断死亡时间

尸体变化尸表现象死亡时间

尸温每小时下降1度10小时之内

尸温每小时下降0.5度10小时以上

角膜轻度混浊8---12小时

瞳孔不能透见48小时左右

尸斑开始出现1---2小时

尸斑指压退色6---8小时之内

尸斑可以转移15小时之内

尸斑发展高峰15小时左右

尸僵开始出现2---3小时

尸僵发展高峰12---15小时

尸僵开始缓慢24---36小时

尸僵消失3---4日

下腹部腐败变色24---48小时

腐败静脉网及水泡2---4日

蛆出现24小时左右

蛆侵蚀皮肤4日以上

蛆食尽内脏1个月左右

成人白骨化(土中)7---10年

成人木乃伊3个月以上

全身尸蜡化(水中)1年左右

表7---1尸体腐败现象在不同季节开始出现的时间

尸体腐败现象夏季秋季冬季

腹部膨胀4---5小时8---10小时2—3天

腐败绿斑约12小时约24小时3---5天

腐败血管网1---2天2---3天5---7天

腐败水泡1---2天3---5天一般不出现

腐败巨人观2---3天3---7天15---30天

(二)根据尸体胃肠道内容物推断死亡时间

根据死者胃肠道内容物可以推断其死前最后一次进餐至死亡所经过的时间,从而推断死亡时间,胃内容并可以确定事物成分或进食地点等。虽然每个人饮食习惯、消化能力各不相同,死后胃肠活动功能还能持续一段时间,但是绝大多数人食物进入、停留于各段消化道时间呈规律性变化。在法医学的实践中,胃肠道食物消化和推进程度的利用价值不逊于尸表现象。若胃内米饭、蔬菜外形完整,只有少量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应为饭后1—2小时内。若胃内食物部分呈乳糜状,尚有极少量饭粒、菜渣,则食物已进入大肠,应为饭后4小时内。若胃内容全部排空,有时残留青菜根纤维或海带等,应为饭后6小时以上。根据凶杀案件尸体的胃肠道内容物检查多数会得到重要线索和证据。
[15楼] dg 2008-05-22 17:49:58
[转贴]
狂犬病——人类死亡第一病
[url]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8日03:09 济南时报
  致人类死亡的第一病并非是心脑血管病,不可治疗的疾病也非癌症。

  据卫生部公布的传染病疫情显示,狂犬病已成了我国致人死亡的第一病因。

  近日,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虽然济南自1993年来尚未发现狂犬病患者,但随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狂犬病正潜伏在我们的身边……


   
过中秋寄思念 赢大奖     人大附中网校招生中
新浪推出1G免费邮箱     让国庆更绚丽

  致人死亡“第一病”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2004年7月,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分别为:狂犬病、肺结核、艾滋病、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上五类病种致死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85.76%;卫生部公布2004年8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分别为:狂犬病、肺结核、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艾滋病,占死亡总数的79.25%。

  两份报告里排首位的都是狂犬病。

  今年9月17日,山东省卫生厅发布2004年8月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通报显示,死亡数居前三位的传染病分别是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各4例,病毒性肝炎3例,痢疾、梅毒、新生儿破伤风各1例;病死率居前五位的传染病分别是狂犬病80.00%、新生儿破伤风16.67%、流行性乙型脑炎4.49%、梅毒0.52%、病毒性肝炎0.06%。这份报告显示,山东和国内其他省市一样,狂犬病已成为致人死亡的第一病因。

  不可治疗的疾病

  为什么狂犬病能成为致人死亡的第一病因?对此,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所所长成洪旗说,狂犬病的发病时间短,死亡率为100%,这是狂犬病成为致人死亡第一疾病的原因,狂犬病被医学界称为“不可治疗的疾病”。

  但是,成洪旗说,狂犬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据介绍,有调查表明,80%以上的狂犬病病死者,是在被犬咬伤后,没有按预防狂犬病的办法保护自己造成的。这些人有的对狂犬病的危害一无所知,稀里糊涂丢了性命;另一些人对狂犬病一知半解,存在侥幸心理,以为“普通犬”咬伤不会有大碍,不会得狂犬病,不及时到防疫部门救治或救治办法不到位,结果害了自己。

  专家介绍,狂犬病的病原体是狂犬病毒,狂犬病毒大量存在于狂犬的唾液中。当人被狂犬咬伤以后,狂犬病毒首先在伤口周围繁殖,并侵入周围神经组织,然后沿外周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进犯。狂犬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临床症状才逐渐显露出来。

  狂犬病的发作和预防

  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相差悬殊,短的10天半月,长的可达数年。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特殊,开始时愈合伤口周围发痒、疼痛和麻木。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出现疲乏、食欲不振、头痛、失眠、恶心等症状;继而渐呈兴奋状态,有恐惧感,对声、光等刺激呈过敏反应。

  感染狂犬病的病人喉部有紧张感,常因水声、风吹等刺激而躁动不已、全身惊厥。据了解,恐水症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状,主要表现是病人闻水声或见水即咽喉或全身痉挛。

  狂犬病疾病后期病人逐渐安静,恐惧消失,痉挛停止,肌肉松弛,口流唾液,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常因呼吸和心力衰竭死亡。

  预防狂犬病的方法是接种狂犬病疫苗。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暴露前预防接种。即在健康人被狂犬咬伤、抓伤之前,接种狂犬病疫苗。常在野外工作的人员、走村串户的乡村邮递员、到疫区旅游者以及生活在狂犬病高发区的群众,都是合适的疫苗接种对象;二是暴露后预防接种。凡被狂犬或其他动物咬伤、抓伤后,应不分年龄、性别,立即处理局部伤口。用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后再用碘酊消毒数次,然后及时、全程、足量接种狂犬病疫苗。

  4.5万只狗逃避监管

  专家们称,患狂犬病的犬是人类感染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犬的饲养直接影响着狂犬病的流行。

  记者了解到,1995年7月21日,济南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并于当年12月开始实施的《济南市养犬管理办法》,这是我市对犬类监管的地方性法规。

  该《办法》规定,在济南市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和洪家楼办事处、华山镇、王舍人镇、大桥镇和十六里河镇为限制养犬地区;在限制养犬的地区实行养犬许可制度;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养犬。

  该《办法》的第十条规定,经批准养犬的,应自批准之日起三十日内,携犬到市畜牧部门指定的地点对犬进行检查,注射狂犬疫苗,领取《犬类免疫证》,并到公安机关办理《养犬许可证》,领取犬牌;第十一条规定,限制养犬地区内个人养犬的每只犬应当缴纳登记费4500元,年度注册费2000元;第十二条第六款还规定,定期为犬注射预防狂犬病疫苗;发现犬有狂犬症状时,应当及时送交畜牧部门检查。

  按以上《办法》的规定,公安机关是犬类监管的主管部门,但据济南市动物防检疫总站站长徐金猷说,目前济南市犬的总量大概在5万只左右,城区拥有3万余只。调查发现,许多养狗者认为监管收费太高,为逃避交费,就不到公安部门办证。

  又因为没有《养犬许可证》,很多人不敢到动物防疫部门为狗打狂犬疫苗,每年到市动物防疫部门主动为狗打防疫针的仅1000余只,加上到社会上各类宠物门诊为狗打防疫针的,也不足5000只。绝大多数的狗得不到免疫。对此,徐金猷说,我们很难保证那些看起来样子很健康的狗,不会突然发病,而且一旦发病,后果不堪设想。
[16楼] dg 2008-05-22 18:04:08
  [转贴]
  解剖日本文化核心武士道:死亡观是"精髓"
时间:2007-06-29  来源:海网高端日语 
欲了解日本,必先了解武士道。

  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颇深,尤其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以及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中、精神信仰中,都留下了武士道精神的印痕。 海网日语
  研究日本武士道者,必以《叶隐闻书》为首要。
  《叶隐闻书》成书于1716年(日本江户时代),共十一卷,是由佐贺藩主锅岛光茂的侍臣山本常朝口述,一个名叫田代阵基的武士用七年的时间笔录而成。主要为论语体,又称《叶隐论语》。

  关于日本的研究,一般以为,《菊花与刀》和《武士道》二书是其入门要籍。前者为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著,她以皇家家徽的“菊花” 和日本武士的“刀”为符号,作为一种“既…又…”对立的文化模式,解读了日本人的内在矛盾,其观点曾影响了二战后美国对日的基本国策。后者是日本人新渡户稻造所著,在西方的骑士精神包装下,作者肆无忌惮地宣传武士道的残忍行为,企图为他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暴虐行为辩护,同时也推动了日本军事扩张的进程,从而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沉重的战争灾难。
  以上二书,观察日本社会的视角虽有不同,但“武士道一直都是日本的精神与原动力”,人们对这一基本判断大概是没有疑义的。而关于武士道的精神形成,《叶隐闻书》应当是最重要的第一手研究资料。书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在何种程度上接纳了儒、佛学等外来文化的,乱世中他们又以何种方式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近乎魔道的死亡观念,如何通过日本武士来实现的。就读后感受而言,笔者以为,只有认真研究了那些不加掩饰的武士道言行,我们才可能把握或理解一个“暧昧”的日本。
《叶隐闻书》书中涉及到大量的切腹、复仇和异类死亡观念等内容,那些挑战人类道德底线的武士狂言,如书序作者所说,本该藏之深山或付诸一炬的,但那些血腥言论,不幸被奉为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原典,从而演变成近现代日本的历史现实。
  口述者开宗明义宣称:“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于生死两难之际,要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没有什么大道理可言,此乃一念觉悟而勇往直前。”死亡观是该书的核心,也是武士道的精髓所在。
  在我们看来,武士的“无目的死”是没有价值的,他们对生命的冷漠态度也令人发指。但是,山本常朝的死亡观念,不是一时冲动的即兴狂言,包含了日本人对待外来文化、自身生存的理解。山本常朝有两位导师:一个是湛然禅僧。和尚教导他,无念即是正念,行动就是无邪的无住念,故人生可由武士道直入佛门,即武士道——忠于主君——孝行双亲——慈悲心。另一导师是佐贺藩的儒者石田一鼎,儒家精神熏陶了他的“不可为而为之”刚强之勇和担当意识。但佛学中的不杀生规戒和反对自行了断生命的态度,却被日本的武士道抛弃了。

  武士的“忠孝之道”,与我们儒学的忠孝完全是貌合神离的。儒家中庸之道被口述者诠释为矫枉必须过正,“中道是究极的境界,可武士道却必须超越,敢为天下先。教人射箭,规定左右手要有相同的高度,可右手动不动就会抬高,所以,真要射箭时,右手要降低一些,才是正确的位置。”

  一般来说,我们总是在逃避着死亡,而武士道就是要直面死亡,要思考怎样去死,抱着“死狂”激情,去实现死亡瞬间散发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死亡,被他们赞誉为所谓的“落花之美”。“叶隐”就是“落花之美”意象,它意指凋零有期的花儿,隐藏于叶下,遇有知音,瞬间飘落而去,以展示自身生命的价值。从美学上看死亡,那些复仇、切腹等残忍血腥的场面,以“真漂亮啊”等赞许口气出现在《叶隐闻书》书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通过《叶隐闻书》书中关于武士道的死亡观简评,我们不难看出,日本是个谜,日本文化是独特的文化,它不是东方的儒学、佛学,但有儒学、佛学因素,它不是西方文化,但却有西方的存在主义和权力意志论的影子。依笔者拙见,日本文化就是以武士道为精神原动力的文化,这种文化本质上是要向外超越的,一旦给予外部条件时,势必要挑战人类的道德底线。

  认真研读《叶隐闻书》后,我们会同意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卓识:“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是一个隐藏在‘暧昧’表象下,无与伦比的单一民族集团性和不择手段的进取性的国家。不管‘菊花’也好,‘刀’也好,都是维护大和民族共同体,进取扩张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在日本人的世界里,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构成了奇特的‘互补’”。

  如果这一“奇特的互补”来自武士道精神,那么谦卑地接受黑格尔的教诲,应当是有益的。这一教诲就是:“‘精神’——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因为他们不知道,所以他们不自由。他们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唯其如此,这一个人的自由只是放纵、粗野,热情的兽性冲动,或者是热情的一种柔和驯服自身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偶然现象或者一种放纵恣肆。所以这一个人只是一个专制君主,不是一个自由人。”
[17楼] dg 2008-05-22 18:28:16
[转贴]
意志主义的死亡哲学(1)

连载:西方死亡哲学 
作者:段德智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意志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起始点,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第一个影响深广的哲学派别。叔本华是该学派的创始人,尼采和柏格森则是它在其后期的著名代表。与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基本口号的实证主义思潮不同,意志主义要求改造和重建形而上学。而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意志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是所谓意志,即一种超验的本体,亦即一种无意识的生活欲望,叔本华称之曰“生命意志”或“生活意志”,尼采称之曰“力量意志”,柏格森称之曰“生命冲动”。他们的哲学之被称作意志主义,盖源于此。

  叔本华、尼采和柏格森的死亡哲学是建立在他们的意志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具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为其所特有的内容或特征。意志主义死亡哲学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是它明确地从哲学本体(意志)的高度,从人的生存欲望的角度提出了死亡问题,给死亡问题重新戴上了哲学王冠,并把它纳入一种有别于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的哲学人本主义的范畴。它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它把个体生命现象同生命本体(意志)严格区别开来,认为人作为个体生命现象是必死的,而作为生命本体(生命意志)则是不可毁灭的。它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它从生命本体不可毁灭的观点出发,对个体死亡普遍取漠视态度。它的第四个特征是它虽然断言生命本体不可毁灭,但并不幻想个体死后过彼世生活,虽然对个体死亡取漠视态度,但其归宿点仍是今世生活,即一个有意义的、非同寻常的今世生活。

  由此可见,以叔本华、尼采和柏格森为代表的意志主义死亡哲学,作为现代西方死亡哲学的第一个形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它具有现代西方死亡哲学的基本品格(例如它见重于死亡以及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又保留了中世纪和近代死亡哲学的一些陈迹(例如它尚未摆脱人的“类”概念的束缚,对个体死亡取漠视态度等)。这种两重性格对于刚刚从近代死亡哲学中脱胎出来的现代死亡哲学的初级形态来说,是在所难免的,只是在死亡哲学的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在较为纯粹的现代死亡哲学中才渐次得以消除。

  意志主义死亡哲学是近代死亡哲学向20世纪死亡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的死亡哲学过渡的桥梁。

  叔本华:死亡“并不触犯生命意志”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年)是一个和黑格尔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而且他和黑格尔一样,也是从对康德批判哲学的批判开始其哲学事业的。但是,黑格尔把康德的批判哲学引向了极端理性主义,并构建了近代哲学史上最博大的理性哲学体系,而叔本华则把康德的批判哲学引向了非理性主义,并创建了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的第一个形态——意志主义。他的主要哲学著作的标题即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年)。

  叔本华是现代西方第一个全面、系统地研究死亡问题的哲学家。他的整个死亡哲学都是建立在他的意志主义哲学体系上的。

  “死亡是哲学灵感的守护神”

  死亡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里占有十分显赫的地位,不仅明显地具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而且还明显地具有哲学本体的和世界观的意义。他关于死亡有两句名言:“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叔本华著,金玲译.爱与生的苦恼.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149这两句格言把死亡作为哲学契机的职能再明显不过地表达出来了。

  在叔本华看来,死亡之所以能够给哲学以灵感,归根到底是由人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叔本华反对传统哲学关于人是理性动物的定义,他认为人作为意志的客体化,他的最内在的本质不是理性,而是意志,即一种“没有认识的”、“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亦即对生命的强烈欲求。正因为如此,他有时干脆不用“意志”这个词而用“生命意志”(“Wille zum Leben”)这个字眼。他在谈到这一层时,指出:“意志所要的既然总是生命,又正因为生命不是别的而只是这欲求在表象上的体现,那么,如果我们不直截了当说意志而说生命意志,两者就是一回事了,只是名词加上同义的定义的用辞(词)法罢了。”叔本华著,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77
[18楼] dg 2008-05-22 18:28:56
[转贴]
意志主义的死亡哲学(2)

连载:西方死亡哲学  作者:段德智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但是,既然人最根本的欲求是生命,则在世人眼里,他的最大的敌人便莫过于死亡了,因而他最为恐惧的也就是死亡了。不过,既然死亡对个体来说是必然的,在所难免的,则人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就不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的恐惧了。这样,哲学就获得了它的存在的绝对必要性;哲学,作为对死亡可怖观念的“解毒剂”就应运而生了。换言之,哲学之所以必要,就在于它能为人们提供出一种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的见解”,从而对人类普遍存在的死亡恐惧症提供出一种“疗法”。所以,叔本华讲: “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
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各种宗教和哲学达到这种目的的程度,虽然千差万别互有不同,然而,它们的确远较其他方面更能给予人平静面对死亡的力量。”叔本华著,金玲译.爱与生的苦恼.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149这就是说,在叔本华看来,哲学,作为人生的工具,它之存在的全部必要性,它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为人类“平静面对死亡”提供精神力量,也就是使人能够“毫不畏惧地面对面看着死亡”叔本华著,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53。

  但是,为要做到这一步,哲学就需要在两个方面作战,一方面反对死亡是“完全不灭”的见解,另一方面又要反对死亡是“绝对性破灭”的见解。叔本华认为,前后两种见解“都有错误”。就前一种见解而言,它的要害是回避个体的死亡,因而不能使人“面对面看着死亡”。就后一种见解而言,它不仅常常使人们陷入对死亡的极端恐惧状态,而且又往往把人们引向绝对形而下的见解,在“吃罢!喝罢!死后什么也享受不到了!”的念头指导下,过一种极端享乐主义的生活。叔本华针对 “时弊”,特别反对了后面一种错误观点,谴责它使人们陷入了“兽欲主义”。

  鉴此,叔本华提出并论证了他的颇具特色又令人费解的死亡哲学。叔本华的死亡哲学,概括地说,就是:一方面我们必有一死,另一方面,“我们的真正本性是不可毁灭的”。换言之,就是:我们虽然有死,但我们的死亡并不“触犯生命意志”。在叔本华看来,这就是他给人类开出的治疗死亡恐惧症的药方,只要我们对死亡有了这样一层理解,我们就可以“平静地面对死亡”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叔本华是怎样用他的意志主义学说来论证他的上述死亡观的。

  个体必然有生有灭

  叔本华认为,人们之所以对死亡有普遍的恐惧,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人本身、对自我缺乏一个“正确合适”的哲学观念,不懂得人或“自我”是同时属于两个世界的公民,一方面,他作为个体,作为生命意志的显现,属于不断生灭变化的表象世界,另一方面,他作为生命意志本身,作为自在之物,属于永恒不变的意志世界。

  叔本华抱怨说:“‘我’实际是意识中的死角”,这正如视网膜上视神经所穿入的盲点并无感光作用一样;亦如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一切,唯独看不到自己。而意识的这种缺陷也正与产生认识力的脑髓作用完全相应,我们的认识能力完全外向,其目的仅在保存自我,亦即为搜寻食物、捕获猎物而活动。这样,我们对作为自在之物的“我”本身便一无所知,我们所知悉的,只不过是表现于外在直观中的个体本身而已。我们因此便产生出死亡是“我”的完全终止的错误观点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惧死亡的观念。

  叔本华指出:人虽然本能地千方百计地“保存自我”,但他却无可逃避地要走向死亡。他虽然没有像后来的海德格尔那样,明确地使用“死亡悬临” (“impending of death”)的概念,但却有了这个概念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在他看来,死亡是人生的永恒伴侣,人的历史就是人时刻都在与死亡搏斗、到最后还是为死亡战胜的历史。人的个体生存就是一种“慢性的死”,我们肉体的寿命只是不断“被拦阻了的未即死亡”,只是“延期又延期了的死亡”,我们呼吸的每一口气“都在迎击时时要侵入的死亡”。我们随时都可能死去,就如我们走路时随时都可能跌倒一样。我们走路时急速地迈动两腿,是在连续不断地防止跌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地采取各种措施,也正是在连续不断地预防死亡。叔本华由此得出结论说:“在每一秒钟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和死亡进行着斗争;而在较长的间歇之间则以一日三餐、夜间入睡、时时取暖等等为斗争方式。”但是,“到了最后必然还是死亡战胜”。这样看来,人不过是一个死亡或走向死亡的动物,短促的人生不过是死亡“在吞噬自己的捕获品之前,如猫戏鼠逗着它玩耍一会儿罢了”叔本华著,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26~427。
[19楼] dg 2008-05-22 18:30:10
[转贴]
意志主义的死亡哲学(3)


  叔本华还进一步指出,人生在世,险境丛生,人们往往为了维护生存进行着不懈的挣扎和斗争,这种挣扎和斗争的整个过程本身实际上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生命本身就是满布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总是最小心翼翼地千方百计避开这些暗礁和漩涡,但是,尽管他历尽艰辛,使出“全身解数”成功地绕过去了,“他也正是由此一步一步接近那最后的、整个的、不可避免不可挽救的船沉海底,并且是直对着这结果驶去,对着死亡驶去。这就是艰苦航行的最后目的地”叔本华著,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
印书馆,1982.428。对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他来说,死亡这目的地比他先前竭力回避的所有暗礁都要“凶险”。

  为了进一步说明人生在死亡大背景下度过并且实际上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过程,叔本华还使用了生命是向死亡的负债而死亡是向生命的结算这样一个比喻。叔本华认为,生命与其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赠物,毋宁说是一种负债契约。他文笔生动地说,我们的生命就像是金钱的支付,受款之余,还得交出一张收据。就这样,每天每天受领着金钱,开出的收据就是死亡。

  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我们人作为个体“必然有生有灭”。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叔本华引进了表象世界学说和时间学说。叔本华继康德之后提出了区别表象世界(现象界)和“意志世界”(物自体)的学说,重申了康德“时间是全部现象的先天形式条件”的理论。这就是说,凡表象世界的个体事物都处于时间之中,因而都是有起有止、有生有死的。“诞生和死亡既属于意志显出的现象,当然也是属于生命的。生命,基本上就得在个体中表出,而这些个体是作为飘忽的,在时间形式中出现之物的现象而生而灭的。”因此,叔本华说:“个体必然有生有灭,这是和‘个体化’俱来的。”叔本华著,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77~378也正因为如此,他把死亡定义为“个别现象在时间上的终点”,定义为“个体的毁灭”叔本华著,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88。

  死亡“并不触犯生命意志”

  叔本华虽然坚持我们作为个体必然有生有灭,但却始终反对死亡是完全毁灭的观点。他认为我们作为个体虽然必然有死,但我们的本质却是永远不可毁灭的。那么,在叔本华看来,我们的本质或我们身上永远不可毁灭的东西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他所谓的生命意志。他断言,生命意志并不是如前人所说,是我们的意识或灵魂,因为意识只是有机生命的“产物和结果”,因而并不具有终极本体的意义和永远不可毁灭的性质。生命意志是一种驱动着个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力量,因而它不会因个别有机体生命停止而化为乌有。这也就是他所谓死亡“并不触犯生命意志”的基本内涵。因此,他在谈到生命意志同个体死亡的关系时指出:“死亡并不触犯它,因为死亡本身原已包含在生命中,并且是作为附属于生命的东西而有的,而死的反面,生,又完全和死保持着平衡,并且尽管个体死亡,还是永远为生命意志捍卫着、保证着生命。”叔本华著,石冲白译,杨一之校.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53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叔本华是如何具体地论证我们的本质不可毁灭和死亡并不“触犯生命意志”这个基本观点的。

  叔本华在这方面提供的首要论证是所谓从自然力(生命力)不灭和物质不灭而来的论证。他认为自然力和物质虽然是现象界因果变化的前提,但本身却是超时空的,与因果变化无关的,永恒不变的。而它们的永恒不灭性便足可以证明我们人类的本质不可毁灭。叔本华是这样展开他的这个论证的:我们作为个体虽然必然有死,但赋予我们生命的基本因素,即“推动个体活动的力量”却不因我们的死亡而毁灭。然而,这种推动人体活动的力量,如前所述,不可能是意识,即一般人所理解的灵魂。其理由是:(1) 意识不是有机体的原因,而是它的派生物,是其结果的“表现物”。(2)意识之限于有机体存在时才能发生作用,一旦有机体死亡,它的作用也随之停止。(3)个体性是有机体的特性,同时也是意识的特性。既如此,那么这种“推动人体活动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叔本华称之曰“自然力”。而且,这种自然力具有如下几个特征:其一,它是一切生灭变化的前提。其二,它是一种“普遍性的力量”,可以推动无数相同的现象运动变化。其三,它具有永恒性,其本身与因果变化无关。这样,我们就不能因为“如今有机体的生命已停止了,就据以推测前此推动它活动的那股力量”也归于乌有了。这就如纺车虽已停止不动,但我们却不能因此推测纺织女郎亦已死去一样。叔本华得出结论说:“从这一点,也足可证明我们的真正本质是不灭的。”
[20楼] dg 2008-05-22 18:32:11
更多意志主义死亡哲学请点击:[url]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xfswzxue/28.shtml
[21楼] dg 2008-05-22 18:33:07
[转贴]
现代西方死亡哲学

  中世纪以来的西方死亡哲学的发展轨迹似乎是一个“否定之否定”,一个螺旋式的前进上升运动。中世纪基督宗教死亡观“恶生存,热恋死亡”,视死后彼世生活为人生最高理想;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西方死亡哲学则反其道而行之,“恶死亡,热恋生存”,视“自我保存”为至上原则;现代死亡哲学,特别是叔本华、海德格尔等人的死亡哲学坚决反对近代死亡哲学,特别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死亡哲学孤立片面地看待生死的形而上学观点,反对他们漠视死亡、回避死亡的消极态度,强调死在生中,提倡直面死亡,重又把死亡问题提升
为哲学的一项重要原则。

  但是,现代西方死亡哲学并不是对中世纪基督宗教死亡观的简单回复,至少它有以下几个既区别于近代死亡哲学又区别于中世纪基督宗教死亡观的重大特征。

  首先是死亡的人化或生命化问题(“the humanization of death”)。我们知道,中世纪基督宗教死亡观是以不死的上帝为中心的,因此,它的原则是死亡或不死的神化或非人化。但是,在叔本华、海德格尔这样一些现代哲学家看来,死亡既不是生命的简单终结(像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所认为的),也不意指“再生”,即将要过一种属灵的非人形式的死后彼世生活(像中世纪基督宗教所宣扬的)。死亡是人的内在的规定性,它本身就属于生命,就属于今世生活。这个在黑格尔的,尤其是在费尔巴哈的哲学里就已明确提了出来的原则,在现代西方死亡哲学中则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原则性的高度。死亡不再和生一样,也是人的“一个”规定性,而是成了人的最内在最本质的规定性,成了决定人生性质的至要因素,成了人的生存中的至要因素。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死亡是人的“最本己的可能性”,本真的存在是“向死而在”。

  其次是“向死的自由”问题。无论是中世纪基督宗教死亡观还是近代死亡哲学都把人理解为一个“类”,因而或是从神学(原罪)的立场上,或是从自然科学(自然的必然性)的立场上,事实上都把人理解为一种必死的动物。现代西方死亡哲学强调死亡的个体性,强调死亡的无可替代性,强调死亡总是“我的死亡”,因而也就要求人们把自己的死亡承担起来,面对着自己的死亡和自己的有限性,积极筹划和完善人生。这也就是海德格尔等现代哲学家所谓的“向死的自由”。诚然,黑格尔在谈到“自杀”问题、费尔巴哈在谈到“我愿意死”时,也都关涉到“死亡的自由”问题,但是他们毕竟都没有达到现代哲学家从必然与自由这对基本哲学范畴的角度来讨论人的死亡的自由的理论高度。

  最后是现代西方死亡哲学的非理性主义倾向问题。中世纪基督宗教死亡观是以信仰主义为特征的;近代死亡哲学,不论是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还是拉美特利、狄德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本质上都是理性主义的。现代死亡哲学,从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的到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的,既反对中世纪基督宗教的信仰主义,也反对近代的理性主义,既反对把死亡看作一个宗教问题,也反对把死亡看作一个单纯的自然事件。它们特别看重死亡的心理、情绪和本能诸有关问题,明显地具有既有别于中世纪信仰主义又有别于近代理性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特征。这同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现代哲学人本主义的非理性主义倾向是一致的。

  现代西方死亡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叔本华、尼采、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弗洛伊德和罗素等。其中叔本华、尼采、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和萨特等站在哲学人本主义的立场上分别从意志和死亡、存在和死亡关系的角度,用人的眼光审视死亡,而弗洛伊德和罗素则主要地从科学哲学的观点出发,从科学和死亡关系的角度,用科学的眼光审视死亡。他们的死亡哲学对现代西方文化乃至现代西方社会产生了颇为深广的影响。
[22楼] dg 2008-05-22 18:34:21
更多西方死亡哲学内容,请点击:[url]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his/xfswzxue/index.shtml
[23楼] dg 2008-05-22 18:36:34
[转贴]
佛学与死亡学

---佛日---


  死亡,是自然界对人类这个万物之灵的最大挑战。没有谁不面临这一挑战,没有谁不在与死亡的战斗中惨遭失败。明人袁中郎说得好:“茫茫众生,谁有不死?堕地之时,死案已立。”每个人从呱呱堕地便开始了向坟墓的进军,死神之绞索从一出生便套在每个人的脖子上,谁也不知道它哪一天勒紧。这威胁迫使人们内心深处隐藏着对死亡的深深恐惧和焦虑,美国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士称这种死亡恐惧为“深潜的蛀虫”,说它潜伏在人各种幸福欢乐的虚饰之后。西方人类学家E·贝克尔等甚至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包括爱情、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无不以反抗死亡的英雄主义冲动为出发点,终归为掩饰、转移死亡焦虑的“移情”手段。
  人类从远古洪荒时代起,便开始了对自身必死之命运的思考,它折磨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人类思索的永恒性问题。哲学,被柏拉图定义为“学会死的学问”,叔本华也说:“死的困扰是每一种哲学的源头。”宗教,更被公认为以死亡为母胎,费尔巴哈说:“若世上没有死这一回事,那亦就没有宗教。”又说:“唯有人的坟墓才是神的发祥地。” 宗教之一的佛教,公开高张“了生死”为旗帜,释迦牟尼当年出家修道,以出游四门见老、病、死的苦况为启机,他出家时的誓言表明,他是因畏惧生老病死、为永断老病死之苦而出家求道;佛教教义纲宗四谛、十二因缘表明,佛学是一门专究断除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方的学问;念死,为佛教徒必修的“十念”之一,印光法师教人:“要将‘死”字贴在额颅上”,常可见僧尼们将白骨、骷髅图像挂在寮房里作为警策。尽管中国近代佛教革命的领袖太虚大师等曾批评指出中国传统佛教为“学死的宗教”,主张佛教以发达人生为本,但客观地说,特重死亡问题,确是自释迦佛以来佛教一贯的突出特点。死与生紧密关联,对死亡的态度决定人对生活的根本态度,死亡也实在是每个人生命旅途中不容回避的大事,对此是应充分重视,着力解决。
  死亡问题虽然很早就为人们所考虑,但把它当作一个重要问题,用近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从而形成一门科学——死亡学(Thanatology),却是最近几年的事。这门新兴科学,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超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等互相交叉,形成死亡心理学、死亡社会学等分学科。这门科学在西方诞生不久,尚属幼稚,在中国,目前还未见有人从事这方面的专门研究。
  死亡学对人类长期以来专用以解除死亡焦虑的宗教,必须涉及,从科学角度对宗教有关死亡的学说进行研究,作出评判。佛学,当然属死亡学必须研究的对象。从死亡学的角度看佛学,可发现佛学中有不少可被死亡学研究所证实的智慧,佛学对于死亡问题的解答和用以解除死亡焦虑的操作技术,极具参考价值、开发价值。

死有、中有与濒死经验等研究

  死的过程如何?人死时的感受如何?是像伊壁鸠鲁所说那样“什么都不知道”,还是有所知觉?是一死永灭,还是死后有某种灵魂之类的东西存在?这是人们无法体验、无从索解的问题。对此,佛学有颇为详尽的答案。
  佛学分人的一期生命为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大阶段,其中“死有”,即临死时的存在状态。按佛典之说,死有不可一概而论,人们因生前宿世所造业的不同,死亡方式和临死情状有种种差别。《十二品生死经》将人的死亡方式分为无欺死、欢喜死、悔死、横死等十二种。《瑜珈师地论》卷一将人的死亡方式归纳为三类:一寿尽死,谓活到天年而老死;二福尽死,寿数未到,因贫困饥饿等而死;三非时死,指横死。《佛说医经》谓人不到天年而早死的原因有食过饱、食所不宜、宿食未消而进食、性生活过度、不注意保护自身等九种,称为“九横”。人的生命,为寿、暖(体温、生命热量)、识(心识)三者的结合体,三者解体,即是死。三者之解体,由死亡方式的不同,大体分顿、渐两种情况。顿死(猝死)盖多属意外原因(如车祸等)导致的横死,死亡过程短暂,意识与体热于刹那间同时而灭。渐死,指一般的病死、老死等正常死,其身心有一渐变的过程。
  据《俱舍论》卷十,渐死者,临死时身中水、火、风三大元素依次增盛,触及遍布全身、形相甚微的“末摩”,在生理上引起变化,最终令身体失去感觉。生理上的变化,因业而异,其外在表现有种种不同。至于临终之际的心理状况,《楞严经》卷八说:“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谓在身体未僵冷之前,心中会顿然快速重现其一生的经历。《瑜伽师地论》卷一分临终之际的心理状况为三类:一、善心死,谓现善的、幸福愉悦的回忆,先是“粗想”(粗线条的回忆),次转为“细想”(细致的回忆),见天神、佛菩萨、祖先等来迎接,或见宫殿、园林等悦意景物,令其心安理得,欣慰坦然,外相则表现为仰面含笑、神情泰然、眼色清净、身无臭秽等;然后转为“无记心”(无善无恶),由此命终。这是由行善修德所致。二、不善心死,心中顿现恶的、令人痛苦不安、恼怒懊悔等回忆,见能扰乱自心、令人恐怖痛苦的境相,如见水火烟雾、大山来合、冤家讨债、鬼卒拘捕等,或感饥渴冷热痛苦难耐,也是由粗想转细想,在痛苦恐惧中死去,其外相则表现为张口不合、两目干枯、遗漏大小便、悲号啼泣、遍体流汗、口中嚼沫、身口臭秽等。佛经形容人死时寿暖识分离有如“生龟脱壳”之痛,当指不善心死者而言,乃作恶者的下场。还有一种无记心死,是在非善非恶、非愉快非痛苦的心理状态下死去。
  按藏密之说,死亡过程分远死相、近死相、最近死相三个阶段。远死相,为死期将至的表现,有梦见骑驴往南方、手按两耳无声、瞳中不现影像、二鼻孔中出气不匀、性情突变、爱憎陡增、重病突然好转等征兆。近死相,为死期已至的表现,由听、味、视、嗅、触五种感觉的失灵及无精血,可判定六至一日后死。最近死相,指临终之际的身心变化,此又分三个阶段:一粗质收灭,由生理功能之衰竭,有精疲力尽、感官失灵、不辨亲人、呼吸断续迟缓、身体不能动等征兆,译分为二十个步骤。二细质收灭,身中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依次收摄,外现身不能动、体液干涸、发热、断气等相,内现如烟、阳焰、萤火、灯光四相。三极细质收灭,依次内现如月、如日、如黄昏、如黎明晴空之四相,称现、增、得、空,最后所现如黎明晴空之相,即离绝一切微细心识波动的本性光明。从断气到完全死亡,须经二至三日半时间。
  佛学认为:人死后,身心必然相续不断,会再生于天人鬼畜地狱五道中,轮回不已,从死后到转生的过渡阶段,称 “中有”(或译“中阴”、“中蕴”)。中有从临终一念不间断地生起,具身体、诸感知器官与心识,不过其身体由微细四大构成,凡人肉眼不能见,其心识则是生前心识的延续。中有的状貌,如生前或来生,然身高仅如五、六岁孩童,有黑白二色,作环走状,以香(气味)为食。《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谓“地狱中有容貌丑陋如烧杌木,傍生中有其色如烟,饿鬼中有其色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形色鲜白,无色界天元无中有。”中有生存的期限,有说七天,多说七日一死生,七七四十九日必投生,有说不定。《正法念处经》说投生于五道的中有境相有十七种,可从临终时所见境相而判别。藏密《中有救度密法》说临死八相过后,入无知觉状态,待知觉恢复后,生形似生前的中有身,于四十九日内,外现各种幻境,有如梦中,因不识幻境而起贪着或恐怖,遂生于五道中。生于此世界人中者,见壮丽宫室;生于畜类者,见山穴石窟烟雾弥漫;生于饿鬼者,见荒野空林,衰草枯根;堕于地狱者见黑暗陷阱等。显密经论皆说,从人临终时体温最后消失的部位,可测知其死后的去向。
  佛学所说死有、中有境况,古人记载有许多死后复活者自述、亡灵现形等例证。这类事件在近现代世界各地仍时有发现,西方医学、超心理学、死亡学等对此类现象作了收集研究,证明其确非编造。其中以“濒死经验”(Near-death experience)最为多见,研究者中颇有亲身体验的科学家,如十八世纪瑞典著名科学家斯威登堡、十九世纪杰出的地理学家阿尔伯特·海姆等。当代美国心脏病专家迈克尔·萨博竟以身家性命为赌注,以医学方法亲自体验死亡,复活后写成名著《死亡后的回忆》。雷蒙德·穆迪的《生命之后的生命》(一译《死后见闻》,1976)一书分析了150 名濒死复活者的自述。同类著作还有斯·格罗夫的《死亡探密——人死后的另一种境况》等。大量案例表明,绝大多数死而复生者和濒死复生者都记得死后的历程,这种体验给大多数当事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往往能改变其生死观,使其确信人死而不亡,不再畏惧死,变得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慷慨。各人的濒死经验虽不无差别,但都有一些共同点:如感到有灵魂或自我离体出游、重现平生经历、看到明亮的光及亡故的祖先、天使等。有些当事人死后看到的事,复活后被验证为事实。濒死经验的事例,暗示着佛学所说死有、中有并非虚诞,《死后见闻》一书比较了濒死经验与藏密《中有救度密法》所述中有境况后说:“这本书所记载的有关死亡早期阶段,与我所采访的几位有过濒死经验的人所言若合一契,令人惊讶不已。”
  与濒死经验相近的现象,还有“临终体验”(死者临终时的体验),这种体验或由临死者自述,或从旁观其神情动作判断,率多是看到已死的家庭成员或宗教所说的天使、耶稣、佛菩萨等来迎接,称“临终视觉”。研究者们搜集有多例此类现象。研究者们还调查研究了大量“活见鬼”、死者“幽灵”现形等怪事。如当代美国物理学家克里斯多夫教授之妻死后,每晚皆见其妻到来,收拾房间,照顾丈夫,克里斯多夫在房间里安装了录像机、录音机、微波探测仪观测亡妻的幽灵,结果发现亡妻出现时,只有微波探测仪接收到电磁波信号。教授对多例新死者的尸体用微波探测仪检测,发现人在死后一、二小时内,有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物质脱体而出,他认为此乃“灵魂”离体。他根据亲身体验和检测研究写成的《生命·灵魂》一书,成为美国死亡学的畅销书。俄罗斯科学家也发现人死后尸体中放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可能是“灵魂”的载体。与此有关的还有“灵魂照相”——在拍出的照片上多出了某位已死者的形相,及记忆前生、人<
[24楼] dg 2008-05-22 18:40:53
[转贴]
心理专家称:人人都有死亡冲动

作者:思议 文章来源:不可思议网

      瞬间出现跳楼、溺水、刀割等意向并不可怕。

  你曾经有过从高处跳下的冲动么?曾经想投身飞驰的车流么?曾经不可遏抑地想到自己被溺死、被刀割的场面么?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极端的做法太 “BT”,非“正常人”所为;但“咬指甲”、“想文身”这类的想法是不是很常见呢?至少,“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句话应该主动说过吧?但你是否知道,在心理学专家眼中,这三类完全不搭界的情况其实毫无差别,至少从产生的心理原因来看,它们都是源于同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死亡本能。

  尽管如此,我们常被自己的突如其来的极端想法吓一跳。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字,全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我们脑海中刹那的死亡冲动是否有一天真会转化成自杀的行动?而上帝造人时,为什么非要留这样一个“自我毁灭”的“后门”,然后又把开门的钥匙留在我们这些经常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痛苦徘徊的人手中呢?

  死本能与生俱来 且有积极作用

  “几乎所有的人在潜意识的底层都有死亡本能。它与生本能相对应,构成人类心灵底层最重要的两种本能力量。”听完记者的讲述,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首席咨询师向程非常平静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几乎所有人”这个令人瞠目的比例在记者采访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教授和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心理病房主任郭蓄芳时,也得到了证实。

  人往往对于头脑中转瞬即逝的东西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恰恰是这“一闪念”泄露了人类生死的秘密。第一个发现它的人如果活到今天,已经150岁了,而我们的生活却始终在他的理论框架下重复着。这个人就是弗洛伊德。

  瞬间浮现的跳楼、溺水等死亡冲动是死本能的表现

  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一组相对的概念。“生本能”包括人的自卫本能和性本能。“死本能”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冲动。

  “新闻报道中那个想从楼上往下跳的年轻人的案例只是死本能导致的死亡冲动中的一种。”向程告诉记者,像人在极度开心时会哭出来、极度幸福时刻会希望死去,极度绝望时会焕发出强有力的生的力量,这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转换。“死本能表现为攻击、破坏和毁灭。死本能向外表现,就体现为伤害他人,而以人类战争的最高形式达到顶峰;死本能向内发展就表现为对自我生命的否定、自毁和自杀。而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转换构成了人的生命过程的全部内容。”

  “人有很多本能,死亡本能是从一出生开始就有的。和人生存的本能一样,死的本能也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的。”郭蓄芳主任在回龙观医院心理病房工作多年,对于生和死这一人生永恒的话题有着更深入的认识,“有些人可能不承认或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死亡本能。只要一个人想到过死,这就是死本能的表现”。

  人的死亡本能是人放弃和逃避的防御心理。很多人常说,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人们这么说的时候可能仅仅会感到内心的一股悲凉,但实际上这正是死本能的表现。

  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希望用想象的“结束”的方式来把这种体验定格

  和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极度渴望死亡的病态心理不同的是,瞬间的死亡冲动更接近于一种人类特有的情感。

  “死亡冲动是人在原始情感中所共有的。当人面对美丽的景色,觉得特别高兴的时候,都可能会有种希望个体消失、消融在景色中的冲动。在爱情关系中,情侣在做爱时达到了高峰体验,也会有种‘如果死在此刻就好了’的感觉,人们内心中爱的本能达到一定强度值会希望用死亡去定格它,就像用照相机定格一样。爱的本能就是人生的本能最重要的表现。这与神经症患者的自杀是不同的。神经症抑郁患者的自杀行为和自杀念头表达的则是生与死的较量与矛盾。”向程说。

  “人在美景面前的死亡冲动实际上是用‘结束’来定格此刻的美好。在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希望用想象的‘死’的方式来定格体验。这与自杀完全不同。我觉得人希望‘幸福地死去’,实际上并不会真正地去死,只是对人类生命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颠覆。”

  由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泰斗都曾在作品中表达对死亡的态度,也就可以理解了。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他的笔下,死亡和生存一样美丽;莎士比亚也曾在《安东尼和克利奥佩特拉》中写到“死的震击似爱人的技巧,它似伤害者,也是被欲求者”。他们往往不是消极抵抗和悲观的,而是将死亡赋予了许多美丽的令人向往的色彩。

  危险情况也容易唤醒死本能,而情感乃至身体上的自残自虐能部分抑止死亡冲动

  “那个年轻人有想跳下来的死亡冲动是很正常的反应。”朱建军教授也这样答复记者,“而且死亡冲动的表现形式和危险的存在形式是相对应的,有任何一种形式的危险存在,就有相应的死亡冲动的表现形式存在。比如有的人手里拿着一把刀,可能会有拿刀将自己划伤看着血汩汩流出来的冲动,甚至是拿刀将自己扎死的冲动。有的人手里拿着枪,可能也会产生对着自己的脑袋来一枪的冲动。”

  “危险的情况、甚至有时候自虐和自残的行为,会使死亡本能受到生存本能的压制而减弱。”郭蓄芳主任认为具有非主流性格的人,可能会撕扯自己的头发、拿刀割伤自己,“但有时候刺伤自己,让他们感到疼,其实反而避免了自杀,”她举例子说,比如有的人为了惩罚自己拿刀割自己,当剧烈的疼痛产生时,这种疼痛会让他觉得一方面惩罚了自己,因减轻了自己的愧疚感而感到释放,另一方面让他觉得疼痛,反而觉得生命的可贵,从而避免了自杀。而有的人会通过某种轻度的自虐来满足自己潜在的死亡冲动和本能。

  新闻背景

  瞬间跳楼冲动被众多网友理解

  据7月2日京城一家媒体报道,一福建小伙在北京游历两天后,登上国贸附近高三十层的富尔大厦顶楼俯瞰京城全景,随后突然产生从三十层纵身跃下的冲动,幸好被及时赶到的po.lice和大厦工作人员救下。而当小伙被救下后告诉记者,他在顶层看到美丽的景色,顿时很想融入其中,于是迸发了跳下去的冲动。

  这一则消息同样出现在北京多家平面媒体上。当日在网络上也被几百家网站和论坛转载。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上,网友纷纷跟帖。奇怪的是,平日里毁誉参半、甚至以骂居多的跟帖风格这次出现了“大逆转”———近92%的人态度“一边倒”,对该男子纵身跃下的冲动表示了响应。

  新浪网的一位网友留言道:“我有这种感觉,而且尾椎骨处还会有某种感觉,可能是进化过程中猿人时代下树的记忆残留”,更有网友说:“不过说句实话,我每次站在高一点的楼上向下看的时候就有一种错觉,想感受一下跳下去的感觉,所以我一般不敢向下看,那种感觉很可怕,真的,好像有魔力吸引我一样!” 也有人觉得“太夸张了吧,还需要被‘救下’,刚搬到高层时,我常有这种感触,后来习惯了就没了。”

  记者在小范围内组织了一个微型调查,结果几乎全部被调查者都有过类似的死亡冲动!其中5人有过从高处跳下的冲动,2人想过冲入车流,1人曾有过拿刀割脉的冲动,1人有冲向火海的冲动,1人曾经想将自己溺死在游泳池中。不过参与调查者也都表示仅仅是冲动,不会付诸实施。

  记者对话

  “我也曾想从20层跳下”

  记者设法联系到在新浪网留言,谈到自己的死亡冲动经历的一位网友张东旭,与他进行了对话:

  北科报:看到这条消息,你的第一感觉如何?觉得震惊吗?

  张东旭:没觉得什么,因为我自己也有这种冲动。我对他的想法表示赞同。

  北科报:那你会像他那样往下跳吗?

  张东旭:不会,我仅仅是有冲动,只是冲动,转个身儿就忘了的那种。

  北科报:你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会有这种冲动?

  张东旭:我以前没这个冲动,就是最近才有。我以前住在2楼,最近刚刚搬家到了20楼。每天下班后就喜欢在落地窗前看外面的景色。看的时候就会有这种冲动。

  北科报:景色美吗?

  张东旭:美,在我家正好能看到西客站的塔楼和北京电视塔,尤其晚上的时候特别漂亮。楼下都是霓虹灯,远处鳞次栉比的楼房里忽明忽暗的灯光,有种置身曼哈顿的感觉。挺不错的。

  北科报:当你发现自己有这种瞬间的死亡冲动时觉得惊恐吗?还是觉得很正常?

  张东旭:一开始挺害怕的,觉得自己突然有了死的念头是不是脑子出毛病了。后来和同事、朋友聊过,发现大家几乎都有这种冲动,只是想到的内容不同罢了。就觉得这应该是人的正常反应。

  北科报:他们是怎样的表现形式呢?

  张东旭:也有和我一样有冲动想从楼上跳下去的。有的想从桥上跳下去,有的甚至说想跳井,反正五花八门的,什么样的都有。

  北科报:对你来说,有死亡冲动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吗?

  张东旭:我觉得没什么。反正只是想想,想想还不行吗?本来人就是挺冲动的动物,偶尔有个死亡冲动也很正常,干吗非要上纲上线的。

  专家观点

  不必恐惧死本能

   如果死亡冲动经常出现,是否更容易导致自杀

  “生本能和死本能有两种关系,”向程说,“一种是相互斗争、相互矛盾关系。这在想自杀的神经症患者身上体现更多。往往体现为一种生存本能是否能够压制住死亡本能的较量;另一种是最自然也是最原始的相互转换关系。生是死的原因,死是生的原因,二者互为因果,这是生本能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这种死亡冲动与神经症患者根本不同。”而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死亡冲动应该属于第一种,是很自然的情况。

  像本报记者所作调查中描述到的一些死亡冲动还并非是生存本能压制了死亡本能的现象。向程认为,生死本能在这些案例中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转换、协调、统一的关系。

  如果死亡冲动经常出现,需要怎样进行心理调节

  “我觉得人们没有必要对偶尔出现的死亡冲动感到害怕,就像人没有必要对噩梦感到恐惧一样。”向程对于人们某些过度的担心表示了否定,“人会潜意识地用令人恐惧的场景和想象表达一个并不令人恐惧的、甚至是美好的愿望。也许,我们只需要充分认识和<
[25楼] dg 2008-05-22 18:51:35
[转贴]
瀕臨死亡病人的心理反應
行為科學研究所
精神科
   
柯俊銘
王興耀副教授
 每一個人都害怕死亡,但不幸的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死亡。生命的原像一經揭露,就是自然界的生滅定律;生命的了悟來自於死亡的覺醒,可汲釋生的智慧,故幫助臨終病人面對死亡,進而克服或減輕其面對死亡事實時的心理反應,同時就是幫助自己證悟生命的意義。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與面對死亡的恐懼,不但病人受苦,家屬身心上的煎熬,也絕不亞於病患本人。若罹患了絕症而隨著死亡腳步的接近時,無可避免的會引發家屬與病人錯縱複雜的情緒與心理反應,直接影響瀕臨死亡者的心情與醫療,亦干擾了病患家屬自己原有的生活秩序與功能。病人體驗到身體的逐漸衰退、痛苦逐漸增加;家屬則意識到行將喪失親人的悲慟,而最後往往是家人在看盡病人所受的折磨後,讓病人抱憾以終,自己也可能過於哀傷,久久不能釋懷。所以對於瀕臨死亡的病人,除了以醫療科技來減輕病人的痛苦外,讓病人及其家屬了解面對死亡時的心理反應,更有助於減低因死亡而產生的「二度傷害」。關於死亡的恐懼,可以歸納為下列五點:
(一)對未知的恐懼:
 死亡是個什麼樣的東西,死亡的滋味如何,死後人到那裡去等;這些未知都會帶來威脅和恐懼,同時也害怕提及死亡。
(二)對失落的恐懼:
 生命裡所有的、值得珍惜的人、事、物,在死亡時都會全部消失,所以人們會感到害怕。小孩面對死亡時,有時候反而比大人容易,這與我們的想像相反。因為小孩子沒有那麼多可以失落。因此,人擁有越多,丟掉的也越多,造成的恐懼也越大。
(三)對分離的恐懼:
 如果是非常想要「抓住」什麼的人、非常「黏」的人、捨不得的人,其分離的恐懼將會更大。
(四)對死亡時形貌及過程的恐懼:
 有些病人對死亡時形貌的瞭解來自於電影或電視媒體,他害怕在死亡的過程中會相當掙扎而且很痛苦,使自己陷入恐懼之中。
(五)為未了的心願或來不及補救的事而感到遺憾:
 就像那首歌──「如果還有明天」──中的一段歌詞:「如果還有明天,我要怎樣妝扮我的臉」,也許這正是許多瀕臨死亡病人的心聲。許多病人對於自己無法完成過去想做的事而感到懊悔,現在即使要做,可是在沒有明天、也沒辦法說再見的情形下,當然是懷著哀傷和遺憾而去。

 一般面對死亡時病人及其親屬的心態主要圍繞在對於死亡的恐懼和特別的心理過程,即:

      1. 震驚:從最早的麻木、毫無感覺,進而到憤怒等情緒;期間從獲知消息後開始,可以維持數小時或數天。
      2. 否認:顧名思義就是不相信這個消息,不能接受此事實;這段期間可能維持數天或數小時。
      3. 爭取:病人或家屬內心期望以其他的事或物,交換這不幸的事實;明顯的行為,例如求神、問卜等。這段期間可能維持數星期。
      4. 憂鬱:當病人或家屬確定這已經是不能改變的事實時,失落的感覺油然而生,心情陷入谷底;這段期間由數星期到數個月不等。
      5. 接受:最後領悟到自艾自憐也是無濟於事時,擺脫困擾的憂鬱心情,進而轉向接受事實。

 上述這些心理過程並不一定按照這些順序排列發生,也非每一個人都必定經歷過,但卻是臨床上經常遇到的狀況,精神科專業人員可以了解病人或家屬面對死亡時,依其不同的心理階段提供適當的協助。

 目前台灣在Z/F支持及各界努力下,緩和治療/安寧照顧(hospice)的發展已有良好基礎,藉由醫療團隊的照護與家屬的配合,充份克服病人和家屬面對死亡時在肉體上的、情緒上的、社會的、精神上的困境,來提昇病人與其家屬的生活品質,可說是「全人照顧」的典型。為著使這項服務更為完滿,醫護人員與家屬應對瀕死病人哀傷反應的來由及表現,有充份的了解,藉由適當的介入、諮商、輔導及治療,使瀕死病人能夠坦然的、無憾的而且有尊嚴的走完生命中的最後一段路程,相信這也是病人及其家屬所期待的。
[26楼] dg 2008-05-22 18:52:50
[转贴]
臨終病人需求與關懷
阮慧沁副教授·門診部副主任 柯純卿副教授
 護理是照顧人的專業。係提供照護,以維持並促進人之健康,協助人以最好的方法面對日常生活、疾病、傷害、殘廢以及死亡。目前護理照顧趨勢,已走向整體性全人照護──即身、心、靈的完整性醫療照護。但是靈性方面長久以來,相關的認知普遍的都還是極為空泛。因此,要談靈性照護之前,必先瞭解人是什麼?人是具有身、心、靈之主體,並由這三種結構相互交織影響所組成的。所以我們既不能只顧到靈性層面,也不能忽視身心層面之照顧。在身體方面,人藉著五官與外界溝通;心理方面──魂(情感、意志、道德、知能)而覺知到自己,這就是一般所說的社會心理層面。而「靈」是最深層的部份──是不滅的,人依此覺知到神。「靈」使個人與神、與他人建立信任、相愛之關係。它使人知道人生意義與目的、生命的價值、愛、盼望、寬恕、美及真理,而這些至高的價值會趨使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朝向自我實現或天(神)人合一的目標。

 我們都知道臨終病人在最後的病床歲月中,身體上常常飽受疾病及症狀的折磨,逐漸喪失身體的活動力,無法完成社會性的功能,需要他人照顧,致使病人深陷於生理上及心靈上的痛苦,因此在照顧臨終病人時,應顧及病患之各個層面,幫助病人緩解身心上的痛苦,使病人在人生的最後旅程中,得身體、心理及靈性皆平安。能平靜、安祥、有尊嚴地度過臨終期,獲得善終。今將其照顧層面概述如下:

(一)身體平安:其內涵有四項,(1)身體的痛苦減輕至最低 ──藉由積極緩和性治療,可控制疼痛、呼吸窘迫、食慾不良、失眠等症狀,減輕至最低,使病人覺得舒適而維持原有生活品質。(2)身體完整、清潔整齊──適當修飾身體上缺陷、傷口保持乾淨無臭味、衣著清潔、全身清潔等,不但促使舒適感,也可維護病人美好形象、去除病人羞恥及自卑感,願意接受親朋之探訪。(3)尊重病人之自主權 ──病人能自己動手的事,讓他來完成;如從旁協助而讓他能獨立完成梳洗整齊或如廁事項。這些可以讓他感到還能主宰自己,尚能活動自如,感到自己還有尊嚴和自重感,是激發病人有生存希望的來源。(4)臨終的過程不要太長──當身體功能完全喪失,在斷氣的過程,不使用人為方法如升壓劑、電擊或心臟復甦術等拖延臨終病人的瀕死期,使他飽受拖延的折磨之苦。

(二)心理平安:使臨終病人減少面對死亡的恐懼,不要讓他寂寞、害怕、孤獨的死去是可以掌握和控制的,下列四點是照顧者須關心的事項。(1)自覺無法治癒,能面對死亡──無論是信仰那一種宗教,當在認了的時候,他就不再做無謂的搏鬥,較能鎮靜且理性地做決定及交代後事。家人必須儘速地完成或被交辦的事項,以示尊重,使病人能安心地朝向死亡。(2)希望之達成及了卻心願──病人的希望隨著生命歷程而改變,當病人知道目己治不好,但是希望減輕疼痛或希望重新調整藥物,希望家人來看他、希望吃某種食物、想散步、想做某些事,只要不會傷害到病人,應予成全。尤其是當病人能放下心愛的人、事、物如托孤、遺物分配、交代遺囑及處理身後事等,這些都能如願交代,能了卻心願時,病人將會覺得自己可以死得安心。(3)感受家人支持及關愛──能與家人坦誠地傾訴痛苦,獲得貼切的照顧,可消除被人遺棄之恐懼,安心地面對死亡。(4)不孤單、不寂寞──家人的陪伴、溫柔的觸摸、柔細的交談、禱告、喝詩歌、唸佛經等,使病人覺得你就在身邊,成為他的扶持與力量,讓他覺得不孤單、不寂寞,安心地走完人生之旅程。

(三)靈性平安:臨終病人的靈性需要有五項:(1)需要意義 ──讓病人回憶生命中快樂、成功、失敗等事,找出人生的意義,讓病人覺得沒有白活。(2)需要寬恕及被寬恕──對病人來說,傷人或傷心的結,若沒有打開,是無法獲得心靈的平安。對臨終病人的照顧需密切注意這份靈性需要,否則病人帶著怨恨離世也是很大之遺憾。(3)需要愛──人之生存最怕孤苦伶仃,臨終病人更怕孤單。「愛」是使臨終病人感到生命有意義。除了人的愛,還需要體會「神」的大愛,這是臨終病人的宗教面最重要的需求,也是安寧療護的宗教牧靈人員最重要的課題。(4)需要希望──懷有希望雖死猶生;抱著不能達成希望而活,對臨終病人而言是不安、不甘及遺憾的。因此給予病人希望,並儘量達成其希望。(5)需要宗教信仰──宗教的核心要素,即是回答人生的終極意義的問題,正信的宗教信仰可給病人帶來靈性的平安。

 總之,當一個人逐漸衰弱時,會慢慢學習到死亡的不可避免,而這個歷程是最寂寞和孤獨的。對於一個臨終的人,良好的照顧,以及對其人生價值之肯定,應是勝於「慎終」之隆重。
[27楼] dg 2008-05-22 18:54:00
[转贴]
思考死亡 能让人快乐
[url]http://cq.QQ.com 

美国心理学家调查研究表明:思考死亡,能让人快乐

●本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 何洪泽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哈姆雷特》中的名句。在大多数人看来,死亡难免让人心生恐惧,更无快乐可言。而美国11月《心理学》杂志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则认为,当人们想到死亡或不得不面对生死抉择时,往往变得更快乐。研究人员称,这是一种心理免疫反应——想到死亡时,大脑会下意识地搜寻并触发体内的快感。

提出这一结论的是肯塔基大学心理学家德沃尔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罗伊·鲍梅斯特,他们在 432名志愿者中进行了一系列测试,其中一半人被告知,如果正走向死亡,请简短写出将发生什么;另一半人则被要求写出牙痛的感觉。结果表明,前一组学生写出来的词更加积极、乐观——尽管有些人可能出于下意识。德沃尔表示,当人们想到死亡时,可能有一些害怕,但他们马上就会恢复过来,并意识到现在生活带来的快乐。

来自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也证实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人和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能意识到自己随时都可能离世,而如果将这种意识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就可能形成“心理免疫反应”,反而变得更加坚强起来,这种免疫反应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对此,听语(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宋玉梅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是由于其不确定性。“你无法预测自己的生命何时终结、怎样终结。”而对死亡的思考则可以帮助人们逐渐克服这种恐惧。“我们在心理咨询中也常让来访者做类似的思考。设想一个生命终结的时间,然后想想在余下日子里最想做的是什么,最难割舍的又是什么等。”在这样的思考后,人们会更加珍惜生命,也能更坦然地面对死亡。但她同时指出,这项调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美国人面对死亡时,可能更多想到的是上帝和天堂,这能让他们更加从容。

不过,有些人并不适合进行死亡思考,对长期抑郁的人来说,想到死亡只会让他们更难过。▲
[28楼] dg 2008-05-22 18:55:13
[转贴]
死亡
我们把生命与死亡分开,生死之间的距离就是恐惧,而恐俱制造了间隔生死的那一段时间。我们所谓的生命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折磨、受辱、悲伤及困惑,偶尔也许会瞥见窗外那一片令人心醉的海洋,可是我们却害怕那结束这悲惨命运的死亡。我们宁愿执着于自己所熟悉的房子、家具、家庭、个性、工作、知识、名誉、我们的孤苦以及我们的神明,而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不断在自已受制的模式中痛苦地存在着。


我们总认为生活属于现在,死亡则是在遥远的未来等候着我们,但是我们从不质问这种有如战场的生活究竟算不算是生活。我们只想知道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可是我们从不探究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愉快而美好。我们似乎已经接纳现实中的痛苦与绝望,将其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却反而把死亡当做应该极力避免的东西。如果我们知道如何生活,死亡就和生活一样具有非凡的意义,没有死亡,就没有生活可言。如果你不能时时刻刻经验心理活动的死亡,就不可能真实地生活,这绝不是智性上的诡辩,因为如果你真的想要彻底活出崭新美好的一天,就必须死于昨日的种种,否则你只能像机器一般运转度日。这种像机器一般的心智,是永远无法了解“爱”和“自由”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害怕死亡,只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生活。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活,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死。只要我们害怕生活,我们自然也会害怕死亡。不害怕面对生活的人,也不会害怕完全失去安全感,因为他深深了解根本没有所谓的安全感这回事。只要对于安全感的需求一解除,无始无终的活动就会产生,那么生活和死亡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一个人如果能活得平安和谐,充满了美与爱,必然不会恐惧死亡,因为爱本身即是死亡。


如果你肯死于一切已知之事,包括你的家庭、记忆和所有的感受,那么死亡实在是一种净化,然后死亡就能带给人勇子之心。只有赤子之心才可能热情奔放,那绝不是那群相信或追问死后是怎么一回事的人所能达到的。


你必须真的死了,才能发现死后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不是说笑,你必须大死一番,我不是指生理上的死亡,而是从内心深处死于你一向珍惜以及深恶痛绝的事物。如果你能毫不勉强,也不讨价还价地死于任何令你快慰的事物,然后你才能了解死亡的意义。死亡就是彻底让心智空掉,把每天的渴望、快感以及痛苦完全空掉。死亡就是更新,一种突变,在其中,思想是完全不活动的。因为思想是过去的产物。有了死亡,就有完全崭新的东西。从已知中解脱便是死亡,然后你才能真正地生活。
[29楼] dg 2008-05-22 19:06:23
[转贴]
探秘:人真的能够预见死亡吗
调查:很多人预见到了自己的死亡

    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遇难的海军军官科列斯尼科夫的妻子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泪流满面地说:“不知为什么,我的丈夫似乎预感到了死亡。就在他踏上死亡之航前不久,他悄悄地给我写了一首凄凉的诀别诗,其中最不祥的几句是这样写的:虽然我真的不愿意想到死亡,可当死亡的时刻即将来临的时候,我真想悄悄地对你说:‘亲爱的,爱你到永远!’就像他悄悄写这首诗一样,他悄悄地把这首诗留在了家里,是他出事后我才发现的!我真的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也许在冥冥中确实预感到了什么!!”

    美国医生威廉姆·格林、史蒂夫·戈尔斯坦因和亚历克斯·莫斯一直在研究死亡的现象,他们对数千名突然死亡的病人背后的故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人预见到了自己的死亡。而且他们表现出来的死亡前兆不是预言式的话,也不是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而是一种特别的心理状态,通常是希望自己的所有事情都能够井然有序。许多人在死亡前会陷入一种消沉的状态,持续的时间从一个星期到半年不等。医生们认为,这种出现的非常奇怪的忧郁是由本人体内的荷尔蒙变化引起的。这种莫名的沮丧,其心理特征是为无法逃脱的死亡准备中央神经系统。

    推测:“预见死亡”可能与人的潜意识有关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个朋友一次讲起自己的梦,在梦中这个朋友登山时遇到雪崩而摔死。荣格听后当即提醒他说,近期不要做冒险的事情。对方很不以为然,不久后这个朋友就在一次登山活动中,由于固定身体的锁扣滑脱而坠崖身亡。

    中国专业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何明华,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解释,这种“预感死亡”的现象和人的潜意识有着很大程度的联系,是人的心理情结在起作用,特别是这些预感多发生在突发的死亡事件之前。人的潜意识是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潜意识中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人的意识层。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死亡的冲动,心理学上称之为“死本能”。

    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一组相对的概念。当人在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快乐,或者精神上的压力使其感到生是一种痛苦时,人对生的欲望就不是很强烈,这时死本能在潜意识中占的分量就比较大。而当潜意识中这种死亡的动机强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现实中就会发生与之对应的事件。何明华称,人对死亡的预感,可以说是这种死本能激发、扩大的表现。因此,很多人对死亡的预见会表现为一种消沉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他们当时潜意识里“死本能”很活跃,而生本能相对压抑。

    何明华说,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能量总量是一定的,因此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人们在预感到自己死亡的时候,及时接受心理治疗,正视其潜意识反映的心理状态。通过唤起其对生的渴望,扩大求生欲,使生本能更加活跃,而抑制死本能的作用,是可以避免死亡事件发生的。

    何明华称,不仅是关于生死的问题,其他真实的愿望,如果强烈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影响现实的发展趋向。这里真实地愿望是指发自内心的愿望。何明华认为,每一种行为现象背后都有潜意识的动机在起作用。是人们的情结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而非意识的作用。她给记者做了一个简单的心理引导来解释说明这个观点。

    记者说自己希望努力工作,在心理咨询师何明华的引导下,记者一步步地寻找想要努力工作的原因。工作是为了多赚些钱,多赚些钱是为了能满足自己的生活、养活自己,而养活自己又是为了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认可。也就是说“努力工作”和“赚钱”都是来自大脑的、表面化的愿望,是经过加工的;而“得到认可”才是发自内心的愿望。人类的很多行为都可以推导为这种“内心情结”的作用。这种内心的愿望属于潜意识层面,如果强烈到一定程度,也会对现实产生一定影响。而经过大脑加工的愿望属于意识层面,则不会达到这种效果。

(来源: 北青网—北京科技报)
[30楼] dg 2008-05-22 19:16:20
[转贴]
死亡的艺术

慧律法师讲述

康原居士整理

法观法师校定

慧律法师简介
慧律法师,系云林县人,于民国四十二年出生于云林县四湖林厝村,俗名林益谦。
法师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向学,高中时代就读台北建国中学,六十三年就读逢甲大学,偶然机缘加入逢大佛学社团—普觉社,以此因缘,法师于寒暑假参加各学佛营、斋戒学会等,乃在六十四年,于水里莲因寺,依忏云老法师皈依,法号心谦。
大学毕业后,法师继续深造于凤山佛教莲社净土专宗研究所,研究净土宗。六十八年,于凤山佛教莲社依煮云老法师座下披剃出家,剃度法号慧律。
民国六十九年,法师于高雄龙泉寺求受三坛大戒,受戒后,三年常住台中南普陀佛学院,民国七十二年元月至七十三年七月,法师任美浓雷音寺住持。民国七十八年高雄文殊讲堂落成启用。

自七十四年七月起,慧律法师首于高雄国军英雄馆开讲‘死亡的艺术’之后,旋风式地横扫全国,其中尤以七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台北中华体育馆的弘法大会最为壮观,四天内吸引九万人潮,打破了宗教界的弘法纪录。



前言



好生恶死乃人之常情。多数的人忌讳谈死,殊不知‘人生自古谁无死’,死亡岂是逃避或所谓的‘看开’就能解决的。对于迟早都将面临的事实,早一点认识并作充分的准备,只会有好处;如此一来,将不至于对死亡的愚痴无知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与害怕,更不会因为自己错误的看法,将死亡的情况,弄得更糟,这就是我们要关心‘死亡’的目的。



一般的人,活著的时候,迷迷糊糊地造业,死的时候,又被业力牵引,仓惶无奈地离去,这种生死都作不了主的人生,真是一点美感都没有,更遑论什么‘艺术’了。今生纵使你是达官贵族、亿万富翁,纵使你是沉鱼落雁、貌赛西施,死亡一到来,你就得舍弃所拥有的一切。那么,要降低这种‘大布施’的逼迫感,就该在活著的时候,将身心的妄执,布施给空性;将安祥喜悦,布施给众生——毕竟唯有觉醒的人生,才能真正懂得死亡的艺术。



有情众生是一群迷惑的演员,重覆著演出痛苦的悲剧。



看过歌剧或话剧的人,对於戏剧结束后,演员出场谢幕时,洋溢在脸上的表情,印象一定十分地深刻。那种充满喜悦、笃定、感念众缘的神情,事实上,正是这出戏的最高潮处。善知识,当你在人生的舞台上谢幕时,内心是否也满怀著安祥与踏实的觉受呢?如果是的话,可以肯定的,你已尽心尽力地演一出“深信因果、植众德本、净业成就”的人生大戏。那么,接受掌声与赞美是相得益彰的,又何以会忧苦怖恼而眷恋著不肯下台呢!
死亡不是灭绝,而是另一个生命的起点。由于死亡的心是接续来生的近因,因此临终的心志,更是无可言喻的重要。当然,明白死亡的过程,并预为准备,就成了人生大学必修的一个学分了。
‘死亡的艺术’乃拙于民国七十四年七月在高雄国军英雄馆弘法的讲演内容,希望见闻者,都能为自己的‘终身大事’早作打点,才不枉这辈子难得的人身与学佛闻法的因缘。
善知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无常迅速是绝不相待的,轮回路滑,望各自珍重!

(一)



今天是法会第一天,现在时间已稍晚了一点,但我们视时间可以作一些伸缩调整。据说,诸位上次听我说法之后,引发了对佛法的兴趣,想继续探讨、研究。当然,各位有这样的希求,只要我身体健康,就可以具足这个因缘,但我的身体自己也不能作主,所以,很怕耽误到各位的时间。


像我刚刚才从逢甲大学那儿赶来。在那里,我上吐下泻,要讲课前就吐了三次,二百多位师生在国际会议厅等待;都快要讲课了,还得先打个针,才有办法开始讲课。


有人就怀疑:‘法师您是修行人,佛菩萨怎么不保佑您呢?还让您呕吐呢?’这种说法完全把宗教看成买卖;这就像是说:我的施舍是希望三宝的回馈,而变成生意立场了。今天,我的施舍,我说法的目的是想超越自己,而不是盼望别人给予我多少,来让我活得比较有意义。


释迦牟尼佛把生命奉献出去,也是为了超越自己的束缚,不是要众生的回馈。今天我们就是对布施的观念不正确,才会仅仅落入人天的福报;有所求的布施,要求佛祖保佑如何、如何,这种布施就不能达到中道的无相之道。


我们今天所学的法,是要超越内心的执著。生命既然施舍出去,却又想得到某种目的,那么这就又使生命受到另一种强烈的束缚,这完全是一种对立法的期盼。



因地中的佛陀修菩萨行,曾有人要杀他,把他的手砍断,佛陀却发愿,将来成道要先度这个杀他的人。佛陀跟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你杀他一刀,他一定还你一刀,如此一来怎能解脱呢?所以说佛能超越一切,有所施,却不求回报;如此不求回报的施舍才能有大福报。



我今天来奉献给佛教,牺牲一切的享受,并无求于佛陀的保佑或帮忙。



我施舍出去,是想从内心彻底地解脱,因为过去我是有所执著的。



所以,施舍不能要求回报,这才不会产生痛苦;若是有得则必有失,永远堕入轮回中。



有所求的施舍或许能够升天,但不能成佛,不能达到无相法。不达无相法,心就被系在‘自我’意识之中,就不能像‘尽虚空,遍法界’那么大,最多也只能得到人天的福报而已,如何求解脱?



所以,佛陀说:‘若一切法不与中道第一义谛相应,不是佛法。’因此,当我在呕吐时,就以一种平常心任其呕吐。看了医生却找不出毛病,我想,这也是一种果报。人本来就是由业力形成,世间就是痛苦的,所以,无须怨叹,人生本来如此,犹如还债一般。

诸位今天能在此听闻佛法,必须赶快修持,才能得到解脱。如果只听闻佛法而不修持,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

(二)



世间的哲学家与宗教家是两种不相同的存在,哲学是形而上的学问。有人问:‘佛教是哲学吗?’佛教讲起来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所谓哲学,是形而上的学问,是不能印证的。



那是我们内心的一种自我形态,存在的意识;没有一定的标准,又不能印证。佛法也不是科学,科学是由演绎、归纳,找出一种规则性的学问。



哲学是形而上的学问,形而上是一种精神,有形体而不落于有形的哲学,所以,哲学是不能印证的。我的生活有我的哲学,你有你的生活哲学,谁对?谁不对呢?人都生活在主观当中,彼此有个人的角度与看法,很难肯定谁对谁错?佛法就不同了,佛法是可以印证的东西,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比如佛陀来讲,他明心见性,把事情看得很透彻,一切事物都不能束缚他。而他临终时的落泪,是因为怜悯众生的无知,要救度却救度不了。



要知道,慈悲不是单方面的,就像有人对我说:‘师父怎么不到我们那里去讲经呢?就算边疆地带也要讲啊!

’话是没错!但是也要看看是去哪儿讲,众生是否能够接受?



所以,因为佛陀有智慧,世间的一切对他而言,就没有半点束缚。束缚就像地心引力一样,我们今天怎么不能飞呢?因为地球有地心引力,把人吸住了,人就不能飞了。



今天,人被‘我执’吸引住了,‘我执’比地心引力更强,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什么事都以‘我’的主观看法为主,产生强力的束缚。


因此,事实上没有别人束缚你,而是你自己使自己痛苦。


(三)



我们也不必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用我们的看法去衡量别人,我们会活得很痛苦。



在我大学时期,有两位同学,时常互相争斗。其中一位是学佛的,但他却对另一位的言语、行为感到非常地挂碍,许多行为举止都令他不耐烦。



我就告诉他,若你对别人的言语、行为感到痛苦,你就远离他;若离不开,就不能用你的秤去量他,或者你就原谅对方的修养不足。如是想,你才不会痛苦。否则你老是受他影响,那是痛苦不堪的。佛陀说:‘如果你的快乐需要别人的施舍,你会活得很痛苦。’人要得到快乐,必须自我解脱。佛的伟大是能自我解脱,而我们则不能;只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或几句好话,当然就会过得非常痛苦了。



若想解脱,我告诉你们:‘只要我们做事能对得起良心,没有做错事,也没有愧对别人,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或毁谤,都要置之度外,都要放下,否则你会痛苦的。



像我自己,有人批评慧律如何、如何,我听太多了,说真的,任何事都不能公平的,纵使是佛陀再来也很难公平,何况是我们。有缘的就来,没缘的就随缘嘛!’所以,我们今天要谈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跟哲学上所谈的就大不相同。



记得有一次我到某大学去讲课,遇到一位留美的哲学博士,这位系主任对宗教也是很热心,对我说:‘法师,我看你没几岁喔!我应该与你谈一谈。’于是,他对我说:‘天地之间啊!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所以,人的生命是连锁的,植物的生命也是连锁性的。因此,生命该是一种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法则,所以,人必须掌握现在这一点才能发挥人生的意义。......’



我说:‘系主任你是留美的哲学博士,你是念过逻辑学、理则学的。你说你要掌握“现在”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因为你对“过去”根本不了解,对“未来”也是渺茫,所以你觉得生命就是在每一个动点上去把握它。这是没错,你这样说我也不能说你错,但你有个地方,在逻辑学上似乎无法讲得通的,那就是“现在”这个名词。


金刚经上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哪里会有现在呢?现在只是一句假设的名词,是一种观念的承认,根本不存在这个宇宙,没有所谓真正的现在。’

我说:‘系主任你认为人生只是现在这一个点吗?那么,这一点你没有推论到以前吗?比如说,我活了三十年,必须承认三十年来的我啊!不能说我只活在今天,有今天的存在是三十年累积而来的。所以,不能只放在一点上讨论,只在一点上讨论会是痛苦的,为什么呢?



因为若今天很如意、有地位、不愁一切吃穿,我们对现在会知足;或许会感谢上帝赐予的一切。



但若今天我们遇到逆境呢?我们会怀疑为什么变成这样呢?这一点的矛盾一定要推溯到前面的原因,才能得到解脱。当下的矛盾一定要用过去的角度来推演才不会产生痛苦。



为什么别人以轿车代步?因为别人有福报。



为什么人家怎么做怎么赚钱,而我却拚死拚活,挣不到一碗饭吃,这要如何解释?



我们怨天怨地,对人不满;为什么不抱怨自己、不满自己?为什么不想
[31楼] dg 2008-05-22 19:38:33
[转贴]
以脑死亡判定死亡的新标准有望在中国试行

以“脑死亡”判定死亡的新标准有望在中国试行。4月中旬,隶属于卫生部的人体器官移植临床应用委员会(OTC)联合中国红十字会召开第四次会议,讨论脑死亡的相应操作,并推动脑死亡概念在中国的发展和健康规范的器官移植。

  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日前称,脑死亡判定标准的进一步推行是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务界达成的共识,4月的OTC会议将产生相应的细则,并会得到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现在有了‘孩子’,但还没有名分,给了名分之后有望在国内正式试行。”

  死亡判定新标准出台

  中国卫生部从2001年开始制订脑死亡判定标准,2003年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刊登,并注明讨论稿。但文章刊登后,国内媒体误认为脑死亡立法,卫生部不得不搁置该标准的正式出台。

  日前,正在由国家卫生部脑死亡法起草小组制订的脑死亡诊断标准首次被披露,这个标准对脑死亡作了严格定义。

  诊断标准中规定,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丧失的不可逆转的状态。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深昏迷,脑干反射全部消失,无自主呼吸(靠呼吸机维持,呼吸暂停试验阳性),脑电图平直,经颅脑多普勒超声诊断呈脑死亡图形,且观察12小时无变化,方可确认为脑死亡。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中国已从技术角度拟定了脑死亡的判定标准。目前,有关推进脑死亡判定标准的工作正在专家层面进行进一步的研讨。

  据专家透露,卫生部将于近期具体讨论脑死亡诊断标准的定稿,脑死亡供者捐献器官的相关办法也在研究中。研究内容包括:判定脑死亡医生的资质,判定脑死亡后如何执行捐献,供者器官如何分配管理,如何建立供者的补偿机制等。

“这意味着中国可能会启动脑死亡的临床实践。”6年来一直致力于脑死亡宣传与实践的武汉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陈忠华说,脑死亡判定标准将选择哪些城市试行,目前尚不明确,但至少会在医学界达成一个共识。

  推行时机成熟

  陈忠华最初推广脑死亡概念时发现,“走到哪里,谁都不懂,他们只知道‘脑死亡’三个字”。很大一部分医学专家对脑死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他们没有定义,没有标准,也没有深入到临床实践。

脑死亡是一个已经被严格定义的概念,它是指“包括脑干功能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和永久的丧失”。这一提法的科学依据在于:以脑为中心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整个生命赖以维系的根本,由于神经细胞在生理条件下一旦死亡就无法再生,因此当作为生命系统控制中心的全脑功能因为神经细胞的死亡而陷入无法逆转的瘫痪时,全部机体功能的丧失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007年,陈忠华开始推广一个新概念,即以呼吸机为中心重新定义脑死亡这样一个学术思想,把脑死亡的定义更明确化。

  他介绍,新定义下的脑死亡是以中枢性自主呼吸完全停止为首要特性的脑干或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并且正在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维持心跳的一种特殊临床死亡状态。也就是说,脑死亡与呼吸机使用的状态有关系。

  统计数据表明,脑死亡仅占住院死亡的3.3%,占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死亡的11.7%,而ICU病房中使用呼吸机的频率比较高。从临床死亡来看,大概90%属于心死亡,10%属于脑死亡。

  “这样就纠正很大的误区,并非人人与脑死亡有关系。”陈忠华决定将研究结果在4月讨论会上公布。

  他强调说,一是没有呼吸机就没有脑死亡判定;二是既然脑死亡是与呼吸机运用息息相关的特殊急救学应用问题,应该按急救医学的标准和规范来解决,既要避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也要避免将可以近期解决的问题长期搁置化。

  陈忠华认为,当前智能化呼吸机广泛用于临床就是脑死亡判定标准和配套政策理应出台的时候。“脑死亡判定标准临床应用启动时机非常成熟,不能再搁置,否则会产生诸多弊病。”

“病人如果到了脑死亡,而没有按照脑死亡判定标准判定死亡,那么病人家属每天要多花500010000元,平均要延长20多天的时间,心脏才慢慢衰竭。”据统计,国家每年据此项所支出的医疗费用达到数百亿元。陈说,对脑死亡者抢救还会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抢救工作,将稀缺的医疗资源用于死亡不可逆转的人,而不是用于有希望抢救过来的人身上,“这是一种资源分配不公正”。

  为器官捐献铺路?

  据了解,在脑死亡的状态下,患者各种脏器是完好无损的,血液中还有氧气,是做移植手术、挽救他人的最佳时机。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3名脑死亡者捐出283个器官,使270人受益。

专家称,脑死亡标准的确立,将为器官移植开辟最广泛的前景,这也是确立脑死亡标准的重要社会意义和医学价值之所在。

  “没有脑死亡判定,就没有真正的人体器官移植。”黄洁夫说,中国每年有15万人因交通事故死亡,摘取器官要在人呼吸停止15分钟内进行,如果同意以“脑死亡”为标准,可以在驾驶证等身份证明上注明愿意捐献器官,这样就可以在确定脑死亡时维持呼吸,等待摘取器官。

  当然,实施器官移植手术的前提是患者或家属同意。但实际上,家属看到亲人仍有心跳,在呼吸机的帮助下仍在呼吸,就认定亲人还活着。

  “关键在于有没有爱心捐献精神,和直系亲属的知情同意,”陈忠华用两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明,“脑死亡案例+爱心捐献精神=可能与器官捐献有关;脑死亡案例—爱心捐献精神=完全与器官捐献无关。”

  他认为,脑死亡与器官捐献是两回事,一个是医疗标准,一个是社会奉献精神。器官捐献只是脑死亡的一个可能附带结果,没有必然联系。

不过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郭自力认为,确定脑死亡判定标准,将人的死亡时间提前,不仅是为了节约医疗资源,减轻人的痛苦,更多的是为器官捐献铺路。

  如果承认脑死亡,将心脏可能仍然处于跳动状态的脑死患者宣布为死亡,就意味着可以摘除正在跳动的心脏进行移植,使心脏移植成为可能。而且,如果在脑死亡状态下进行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其他器官移植,由于脑死亡后患者体内还维持一定的新陈代谢,移植器官存活和新鲜状态将大大改善。

  但脑死亡判定在很大程度上不被人接受,反对意见认为,用脑死亡代替心死亡,具有功利主义倾向。由于脑死亡患者的器官捐赠并不一定是特定的,如果器官移植的分配机制不健全,就有为了达到获得器官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可能。如果患者为了特定的利益而选择脑死亡方式,也有可能出现器官买卖等犯罪行为。

  他们认为,为了保障脑死亡患者和器官接受者的利益,首先应该确立脑死器官捐赠、移植非利益性原则。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公平的、透明的器官分配机制,防止社会的特权阶层利用不正当手段优先获得器官移植。不过陈忠华坚持认为,脑死亡的判定不可选择,但器官捐献是可以选择的。“如果对脑死亡判定有怀疑,或对器官利用持怀疑态度,那你完全可以站在局外去观察,这只是给公众一个选择。”

  滥判生死之忧

  部分脑死亡病例愿意捐献器官移植给其他患者,但有人担心,医生为拿到更多的移植器官滥判脑死亡。最近有专家表示,脑死亡判定标准一旦出台,国家势必配套对负责判定医生的培训和资格认定,同时建立认证医院的严格准入制度,确保脑死亡判定不被滥用。

脑死亡判定现已出现小范围应用。陈忠华认为,对于脑死亡的判定,技术层面上已不存在争议,现在的难题是如何规范医生和医院的操作。

陈亲历每个案例,作为监督人,脑死亡判定由当地医院ICU主任和脑外科主任或神经内科主任两个主任签字执行,然后按照标准核定,符合标准即判定脑死亡状态。“我们建议家属也在场,”他说,脑死亡判定其实很简单,“它不需要任何的医疗条件,也不复杂,问题是有责任心。”

但一些医务人员主张,具有相应资质的医院才可以判定,由神经科医师、急诊科医师或者ICU医师等工作10年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并且具有判定脑死亡资格证书的医师才能作出判定。2位医师判定后12至24小时,应由另2位医师再次复核。

  “管得太严,边远山区可能难以执行;管得太松,或可能出现借脑死亡‘谋杀’或者滥宣布脑死亡。”对此,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认为,实施脑死亡,对于医生的准入资格和医院的准入资质都需要一个严格的审定,这些到底由谁来监控、如何监控,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规范。

  近些年,陈忠华到全国去演讲,办教学班,定期辅导培训,每个医生都是他的培训对象。他认为,脑死亡不一定由专门的医生来诊断,但凡通过医学院训练,有医师执照的医生,认真判定死亡即可。“这是一个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与遵纪守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问题。”

  然而,做完一套脑死亡检查下来,全部仪器设备到位最快两个小时,慢则一上午,这是一个极其耗时耗费的工作。“如果形成一个常规,大家会很厌烦这种工作。”陈指出,脑死亡判定对医生来说,没有任何利益。“他们去看个病人还有劳务费,而判定脑死亡整个变成一个义务劳动。”这在另一程度上增加了医生工作量。“如果医生懒散、不负责任,等他来判定脑死亡心跳都已经停止了。”

  未立法,先试行

  当脑死亡判定标准试行,每家医院的院长或主管包括每个医务人员,他们都会问同样的问题:“脑死亡没有立法,你怎么能做?”

  北京有两家医院曾做过两例脑死亡判定,但院方对此持否认态度。据陈忠华透露,当时脑死亡病人家属要求捐献器官,但医生配合很被动,他们有法律上的顾虑。

  他们担心,如果根据传统的心脏死亡标准,停止对已经脑死亡、尚未到达心脏死亡的患者进行抢救,将构成治疗上的过失甚至是杀人行为;而且,从道德的标准来讲,停止抢救一个没有达到法律死亡标准的患者将是反人道主义的行为。如果直接从已经脑死亡但心脏尚在跳动的患者身上摘除器官,将有可能构成伤害罪或杀人罪。

  陈忠华说,因为法律上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只能说先实践,后立法”。

  据透露,目前最新的《脑死亡判断标准(成人)》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已经通过专家的审定,尽管医疗机构尚未常规实施脑死亡判定,但这表明脑死亡立法工作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

  孙东东表示,《脑死亡判定管理办法》目前
[32楼] dg 2008-05-22 19:44:15
[转贴]
世界諸宗教的靈魂觀以及對死亡問題之探討

環顧世界諸宗教,無論是制度性的宗教,或是在被稱為原始社會中的宗教,各宗教的靈魂觀以及對死亡的觀點,總是與其教義或儀式擁有密切的關係。以下分別介紹這些不同宗教的靈魂觀以及對死亡的觀點。

原始宗教

(一)靈魂觀點

在傳統原始的社會中,靈魂的本質就是力量;在此想法之中,力量、靈魂和生命是可彼此互換的觀念。同時在原始人的想法之中,一個遍在的力量或是生命的法則,不僅被認為存在於人類自身而已,同時這些力量也被認為存在於其他生物的生命之中。

對一個原始人而言,他認為自己的潛能是不受拘限的;因而他總是想要抓住隱藏在他身體之內的本質,而其方法就表現在各種類型的巫術上。同時對原始人而言,靈魂的力量是可以計數的;並且人人所擁有的力量皆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個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所擁有得靈魂力量也不相同。

原始人的靈魂觀,依著情境之不同,而對靈魂有不同之命名。舉Fang of Gabon為例,對靈魂有七種命名形式:(1)eba:位於腦的生命原理,在死亡時消失;(2)nlem:心,知覺所在之處,掌管人之行動,並在死亡時消失;(3)edzii:個人之名字,保持個人之特徵,並在死亡時消失;(4)ki:個人之標誌,並在肉體消失之後使自己不朽的力量;(5)ngzel:當其在身體時,作為靈魂活動之原理;(6)nsissim:靈魂和替身;(7)khun:肉身消失後的靈魂,如鬼。

如上述之例子,靈魂並非是無定形的物質,並且以機能體(腦、心)、肖像(替身、鬼)、象徵(名字、個性標誌)等來重現。

在澳洲土著居民,將靈魂分為內部靈魂(Internal soul)和外部靈魂(External soul)。所謂內部靈魂,就是整個身體都被視為是靈魂的物質部份。至於外部靈魂就是可以離開身體之外的靈魂;例如在睡夢中,靈魂會離開身體,並且停留在一動物替身(double)之上,而這替身就被視為其圖騰(totem)。

替身(double)被視為第二個自我,並神秘地與自身聯合。若一動物被土著視為替身,在其族群中除了特定的節日以此替身作為祭品之外,將嚴禁吃食這動物。

至於靈魂的來源,則可來自於一個全能的靈體,或是大地母親(Mother Earth),或是神仙;並且藉著祈求或選擇而獲得。

(二)死亡問題

對於靈魂的歸宿,許多土著希望達到出神的狀態,例如有某個地方土著便相信,藉著嚴格之齋戒和不斷之跳舞,將可使他們身體輕盈,並到達位於海洋之上的「無罪之地」。

大多數被稱為原始社會的土著,相信他們的祖先死後,居住於與現今世界相似的另一世界;大多數非洲人相信人死後,靈魂會轉世到一新生命之上,甚而同時轉世於數個生命之上,特別是雙胞胎。

對於人死之後,原始社會土著認為有的靈魂會回到祖靈居住之處,有的靈魂則轉世到後代,特別是轉世到曾孫,也有的靈魂會以替身出現在其他人的睡夢之中。

相較於這些對生前和死後有較為明確的意識想法之外,垂死階段卻是原始社會民族最無法想像和面對的事,事實上即使在文明社會之中,對垂死階段的恐懼不曾稍歇。在原始社會中,在垂死階段所進行的儀式甚至比對死屍所進行的儀式還複雜。

此外,除了正常的第一次處理屍體喪葬儀式之外,通常還會進行第二次的喪葬儀式,這次儀式處理的對象則是靈魂,他們相信要這亡魂仍留有怨恨,並且仍在人間世界的邊緣遊蕩,因而必要藉著第二次喪禮來消彌這亡魂的怨恨,並使其歸到列祖列宗的穩定狀態之中,並藉以維持人間正常的生活。

總結上述所言,許多原始社會相信同一個人會有數個靈魂,並且各自擁有獨特之功能;並且認為死亡可能影響某種穩定的生存秩序。若是觀察台灣社會之民間宗教,是否發覺某些觀念與此有不謀而合之處,這是我們可以注意之處。

印度教

(一)靈魂觀念

印度思想分成許多不同的派別,這些派別對靈魂的看法極為分歧,因而若要探討印度教的靈魂觀,實際上是必須瞭解這些不同派別各自的靈魂觀,以下便依序介紹這些主要不同派別的靈魂觀。

(1)加爾瓦卡(CARVAKA)哲學之靈魂觀

加爾瓦卡哲學僅相信物質為唯一可知覺之客體,其他諸如上帝、靈魂、天堂、轉世、前生以及其他不可以物質直接知覺者,都是不可相信的,並且所有之意識都是物質副產物而已。

(2)耆那(JAIN)哲學之靈魂觀

「耆那」按語意之分析,意味「征服者」,這是說明這些祖師征服情感之包袱,並且獲得解脫之意。耆那派共有二十四位祖師,這些祖師們被視為以解脫之靈魂,因而成為信仰之對象。

對耆那們而言,每一個靈魂現在都受到束縛,解脫之道就是跟隨祖師之修行,才可使靈魂獲得解脫。

耆那哲學相信生命體都有靈魂,但這靈魂沒有形式,然而受著業力之影響,分別進入不同之生命體之中,並與身體共存。至於靈魂之最高目的,在於使靈魂脫離其所受之束縛,得以完全自由。

(3)烏帕尼沙德(UPANISAD)哲學之靈魂觀

烏帕尼沙德哲學,其思想之核心,在於強調「梵我一如」之思想,所謂「梵」就是永恆的實在。這種思想展現了絕對的一元論,所有之個體所反映的是一個普遍地、獨一無二的「實在」。因而在此將不強調個別的靈魂,因為這獨一無二的「實在」,就遍在於所有的靈魂。

「梵我」由一生多之時,就是對世界之創造,因而「梵我」就是創造主,是絕對的靈魂,但這「梵我」是不可作為禮拜之對象。

除了上述的三種學派的靈魂觀,也有一些學派都承認靈魂的存在,並且大多都認為靈魂是受到束縛,並且需要獲得解脫。只是各個不同學派對靈魂為何受到束縛,以及如何才能獲得解脫之方法各有不同之解釋罷了。

另外近年來興起之新世紀運動(New Age Movement),其主要立論,深受印度各派思想的靈魂觀及修行方法之影響,其實並無新奇之處。

(二)死亡問題

對死亡問題的探討,可以藉著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就猶如聖經一般的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神之歌)來討論。

薄伽梵歌這部經典的主旨說明自我在肉身中,會由童年過渡到青年和老年一樣,他們也將從這一肉身過渡到另一個肉身。因此強調自我不會受到意外事故甚至死亡的影響,也就是不要受死亡的恐懼。

舉幾個經文為例,例如2.22:「正如有人脫掉了舊衣,另外換上一件新衣。同樣靈魂脫離了舊身,另入一個新體」。2.27:「死者必有生,生者也必有亡,所以對不可避免的事,就不應當如此憂傷」。2.30:「靈魂宿于眾生的體中,它永遠不會受到殺傷,所以對於芸芸眾生,就不必那樣憂愁悲傷」。

由於認為自我有永恆性,與此永恆性相關的就是自我職責的徹底實踐;每一個人在社會中,最重要的就是實踐自身的職責,否則將造成社會混亂。所以若是身為一個武士,就要實現武士之法(dharma),他的行為必須符合其身分職責之要求,不然將會造成比死亡更嚴重的社會混亂。

然而自身職責的完成,需要由個人意志行為的決斷來達成。並且依著職責去完成的行為,必無執於當下的結果,因此要靠持定瑜珈(Yoga),了斷對結果的依戀。印度教徒相信如果生前堅持修煉瑜珈,完全專心於念神的能力或工夫,就會有助於解脫;他們認為瑜珈的最高境界,就是反覆煩念一個神的名字。

然而若是考察下列的這句話,2.32:「偶然的這場戰爭,便是敞開的通天之門」,這句話也是以某種結果「敞開的通天之門」去引導他人的意志行動,就與前述「無執於當下的結果」前後不一致。

然而對他們而言,並不存在如此困惑,因為這種不一致僅是一種方便,因為這例子仍是一要被超越的目標。而其目的就在於導向真我(atman)與所有非我(prakrti,自然)事物的區別,並且要與一切現象了斷依戀,若是不能達到,則可藉著修行瑜珈來完成。

由於他們認為自我從現象世界的解脫,就可使自我實現「梵」的境界,也就是進入「涅盤」的境界,是一種自我歸入永恆的狀態。在此時涅盤的意思不同於佛教所強調者。佛教的涅盤是追求人死如燈滅--「燭火盡熄」的意思,但印度教的涅盤則是「燭火遠離氣息所擾而不再搖曳」的境界。

印度教徒相信自身的行為存在一種必然性的力量,讓自身陷入輪迴(samsara)之中,直到尋求到解脫之路為止。這種牽引自身的力量就是業(karma)法。事實上印度教對法的強調,恰當地維護了種性制度(僧侶、武士、庶民、賤民),他們像是一種職業分別,但實際代表四大階級。

他們認為業的力量不僅影響自身,甚至可影響到祖先,例如如果一個人不能完成其職責,而又殺害家族成員的話,則其祖先都會被重新判入地獄。

他們又認為死亡時沒有做惡的人,其靈魂會從頭頂出來,但若是做惡的人,靈魂便從肛門出來。

佛教

(一)靈魂觀念

正如同印度教一般,想要尋找一個佛教各派對靈魂一致的看法是不可能的。以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而言,他所關心的是現世的苦痛問題;至於超越現世的形上思考,諸如世界是否永恆、死後有無生命、人有無靈魂等問題,則是他所認為不切實際的問題。

然而釋迦牟尼之否認靈魂,那要如何解釋一個人的數世生活呢?在此釋迦牟尼提出生命中的每一情境都是因果相續,即使今生和來生之間,也是因果之關係而已,並無所謂靈魂存在,至於因果相續之意識流,所聯繫的並非是靈魂,而是記憶。

在佛教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中,中道主義的空論派,運用否定之思考方法,認為並沒有任何精神或非精神的實在存在,但接受有超乎一切否定之絕對的真實。然而對此派而言,這絕對的真實是相對於會產生變換之現象而言,是否定思考的極致。在佛教之中,此派學說與釋迦牟尼之思想最為接近;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全然的否定也是形上的表述方式之一。

主觀觀念主義的瑜珈學派,雖否定外在世界的真實性,但相信有心靈的存在,所有一切外在事物,都由心靈而起。這派又之觀點,又被稱為唯識論,其中心靈所擁有潛在之認識能力,被稱為「阿賴耶識」,但這卻有別於靈魂,因為靈魂是不變的,但「阿賴耶識」卻是會變化的。

釋迦牟尼抱持絕對的否定論,但是否該存在被否定之物,這是釋迦牟尼認為不切實際的問題。然而在某些佛教宗派,認為否定之先,仍須先肯定心靈的否定能力,以及肯定世界的實在。至於經量部和一切有部,就是都主張心靈和外在世界都是實在的,所差別的是,兩者對心靈如何來認識外在世界之主張不同。

由上,佛教創始者<
[33楼] guest 2008-05-22 19:55:20
这是谁在做法呢
[34楼] dg 2008-05-23 11:22:05
[s:327]
[35楼] dg 2008-05-24 05:11:53
      [转贴自《当下的力量》]
临终意识

      除了我前面提过的无梦之眠,还有一个非自主性的入口。这个入口会在我们临终的时刻短暂地敞开。即使你这一生中,错失了每一个灵修实现的机缘,在肉体死亡后的那一刻,还会有最后一个入口为你敞开。

      无数的报告描述人们看见了这个入口的大光明,然后再由所谓的濒死经验中回阳的记载。其中还有很多人提到一种至福的安详和和平感。《西藏生死书》里把这种境地描述为“地光明”。书上说这就是你的“真如本性”。这个入口只会短暂地开启。除非你在有生之年,已经澈见隐含生命的境地,否则你极可能错过它。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仍然残留着太多抗拒、恐惧、感官经验的执着,和对外显世界的认同。因此在他们看到入口的时候,却怀着恐惧之情弃之不顾,因而丧失了意识。这之后,便是一连串的不自主和自动化的过程。终于再进入生死轮回里。他们临在的强度,尚不足以让他们有意识地进入永生。

      这么说通过这个入口,并不意谓着化灭?

      正像其他的入口一样,你清净光明的真如本性留下来,人格却不然。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凡是人格中真正的或有价值的,都是你真如本性的外烁。这个不会失去。凡真实者,凡有价值者必存而不失。

      濒死和死亡本身肉体的化灭,都是灵修实现的大好机会。这个机会大半惨遭忽视。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无视于死亡的文化里,这就像人们无视于生命的要务一样。

      每个入口都是死亡的入口——假我之死。通过它之后,你的身份便不再取自于心理和心造的形相了。这时候,你才体悟到死亡是个幻象,就像你的形相认同一样。幻相的终结——这就是死亡的意义。它的痛,来自你对幻相的执着。
[36楼] dg 2008-05-25 07:52:50
卡内基梅隆大学身患癌症的教授Randy Pauschza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堂课”
[wmv=435,400,0]http://www.youtube.com/watch?v=ji5_MqicxSo[/wmv]

[wmv=425,355,0]http://www.youtube.com/watch?v=e_2NAM4jWbw[/wmv]

如无法收看,请点击:[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ji5_MqicxSo
                                        [url]http://www.youtube.com/watch?v=e_2NAM4jWbw
[37楼] dg 2008-05-25 08:29:14
[转贴]

Randy Pausch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卡内基梅隆大学一位受欢迎的教授--他的生命却要结束了。他忍受着胰腺癌的苦。医生说他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好活。
Randy Pausch is a married father of three, a very popular professor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and he is dying. He is suffering from pancreatic cancer, which he says has returned after surgery,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Doctors say he has only a few months to live.

2007年9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Randy 给他的学生做了最后的一次讲课,这次讲课的录象在因特网上有超过100万的人下载。“有一个学院的传统叫”最后的演讲“。假定,如果你即将死去,你有你的最后一次讲课的机会,你将给你的学生说些什么呢?”Randy 说:“对我而言,这个房间里有一头大象。这个大象在这个房间里,对于我,它不是假设。”
In September 2007, Randy gave a final lecture to his students at Carnegie Mellon that has since been downloaded more than a million times on the Internet. "There's an academic tradition called the 'Last Lecture.' Hypothetically, if you knew you were going to die and you had one last lecture, what would you say to your students?" Randy says. "Well, for me, there's an elephant in the room. And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for me, it wasn't hypothetical."

尽管这堂课广受欢迎,Randy说他原本打算把这堂课说的话留给他的三个小孩。“在我看来如此多的人能从这堂客中受益很好,但事实上我原本不是真的要把这个课讲给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听我讲课的400个人。我只是把这堂课留给3个人,我的孩子,当他们长大了,他们能够看到。“
Despite the lecture's wide popularity, Randy says he really only intended his words for his three small children. "I think it's great that so many people have benefited from this lecture, but 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s that I didn't really even give it to the 400 people at Carnegie Mellon who came. I only wrote this lecture for three people, and when they're older, they'll watch
[38楼] dg 2008-05-25 08:54:07
[39楼] dg 2008-05-25 09:01:13
[转贴]
Randy Pausch's Last Lecture

From University of Virginia News Announcement
September 20, 2007
By Gabriel Robins


Colleagues,

[[url]http://www.cs.virginia.edu/csnews/show.php?artID=315]

Randy Pausch's "Last Lecture" was simply magnificent!

Many people who missed the live Webcast from CMU have asked where they can find the archived video, and CMU has kindly produced a permanent video of Randy's talk, viewable on the Web at:

[url]www.cs.virginia.edu/robins/Randy_Last_Lecture.html

Randy was a professor at the UVa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during the years 1988-1997 (and he then moved to CMU). He recently learned that he has terminal pancreatic cancer and very sadly only a few months left to live (he is 46 years old, and has three children of ages 1, 3, and 5). He discusses the details of his ordeal at [url]http://download.srv.cs.cmu.edu/~pausch/news/.

During his "Last Public Lecture", Randy was very upbeat and humorous, and in his usual top form, rapidly switching between standup comedy, insights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advice on building multi-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s, working in groups and interacting with other people, offering inspirational life lessons, and doing one-handed push-ups on stage! :)

This was one of the most entertaining, thought-provoking, and inspiring talks that I have ever heard, and I highly recommend it to everyone.

This talk was modeled after an existing series of lectures where top academics were asked to think deeply about what matters to them, and then give a hypothetical "final talk", i.e., "what wisdom would you try to impart to the world if you knew it was your last chance?" And in Randy's case, this was more than an academic exercise.

Before he even started speaking, Randy got a long standing ovation from the huge crowd of around 500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when he motioned them to sit down, saying "make me earn it", some of them shouted back "you already did!". Then it got even better from there. (See [url]www.cs.virginia.edu/robins/Randy_Last_Lecture.html for the complete video.)

Andries van Dam (from Brown University) followed Randy with a tearful and impassioned speech praising Randy for his courage and leadership, calling him a role model and "a Mensch" (which in Yiddish means "someone to admire and emulate, of noble character"), a very high compliment, especially coming from the legendary Andy van Dam himself.

Electronic Arts Inc. (maker of the popular "Sims" family of computer games with over 100 million copies sold) is now commercializing Randy's Alice system ([url]http://www.alice.org/), and pledged to create in Randy's honor a memorial scholarship for women in computer science, in recognition of Randy's staunch support and mentoring of women in CS and engineering.

The president of CMU (Jared Cohon) spoke emotionally of Randy's humanity, and called Randy's contributions to CMU and to education "remarkable and stunning". He then announced that CMU will celebrate Randy's impact on the world by building and naming after Randy a raised pedestrian bridge that will connect CMU's new Computer Science building with their Center for the Arts, symbolizing the way Randy linked those two disciplines. It will be called the "Randy Pausch Memorial Footbridge".

Randy's talk was also widely reported in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media / TV, as detailed in the Randy Pausch Legacy Web site.

A talk this good, and a person of Randy's caliber, are very rare indeed.

Randy has reprised his "Last Lecture" on the Oprah Show to a national audience of millions of viewers. This talk can help many people gai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ir own lives and careers.

Randy's lecture on "Time Management" is also available on the Web. Additional video lectures by Randy Pausch, including higher-resolution downloadable versions, are available as well.

Please feel free to disseminate this announcement widely, link to the videos above, etc.

Enjoy!

Gabe Robins
[40楼] dg 2008-05-25 12:41:47
一个关于死亡的博客:[url]http://www.blogofdeath.com
[注:此博客不同于那种引发暴力事件的“死亡博客”,这个博客只是发布一些人的死讯,有名的和没有名的人,以及包括这些人的生平和故事,通过这个博客你可以了解到许多人不同人的人生---带传奇色彩,或辉煌,或短暂,或平淡,以及他们人生最后的结束。]
[41楼] guest 2008-05-31 11:22:01
[s:304] 我喜欢
[42楼] dg 2008-05-31 11:55:52
[转贴]
死亡语录

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很久。
—— 网友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 珀西·比西·雪莱

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 毕淑敏,《心灵七游戏》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 网友
网友评“中央党校‘今明两年的社会问题与走势’的问卷调查显示:领导干部对2006年存在最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关注焦点中,‘社会治安’今年首次成为最严重社会问题的首位,取代了多年来一直居首位的‘收入差距’。”



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过。
—— 伯特兰·罗素

爱是我们去世时惟一能够带走的东西,它使得死亡变得如此从容。
—— 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哪个地方拆迁不死几个人啊?
—— 拆迁指挥部领导
山东省菏泽香格里拉商品房开发项目因房屋补偿价格过低,遭到被拆迁居民的抵制,菏泽房管局涉嫌违法行政、粗暴拆迁。被拆迁户李民生因遭强拆在家上吊自杀,由Z/F部门挂帅的工程指挥部某领导得知此事件后当众说出此话。


我们确实知道,拉登要么在阿富汗,要么在其它国家,要么已经死亡。
—— 唐纳德·亨利·拉姆斯菲尔德

对文人来说,早逝有时乃是一成名捷径。
—— 方舟子

人不可能把钱带进棺材,但钱可能把人带进棺材。
—— 网友

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
—— 王小波

如果中国队参赛,还不知要牺牲多少球迷?
—— 网友
中国11人因看世界杯死亡,居全球首位。


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生生不息。
—— 网友
网友评博士生跳楼自杀。


我先走一步,给哥几个打地儿去,先把地儿给置好,就是说到了那边咱也有人。
—— 傅彪
傅彪临去世前对来看望他的朋友说。

人死了以后再通知我们吧!
—— 民政所公仆
衡阳人张衡生冻毙路边前某民政所公仆对前来请求救助的农民如是说。

努力工作不会导致死亡!不过我不会用自己去证明。
—— 加菲猫
[43楼] guest 2008-06-04 05:21:08
我很怕死,怎么办?
[44楼] dg 2008-06-04 06:03:01
就把每天睡觉的那段时间当作自己死了,因为睡觉的时候大多也是木有意识地。这样你每天都死了一遍,哈哈,习惯了就不怕咧。 [s:327]
[45楼] guest 2008-06-10 15:04:18
哈哈 看到死亡学我就知道你是谁了哈
[46楼] dg 2008-06-10 15:48:11
[s:327] 真厉害,你知道我名字最后一个拼音字母是什么吗?
[47楼] guest 2008-06-11 16:47:55
C**N
[48楼] dg 2008-06-11 19:44:45
[s:327] 木有字母c
[49楼] guest 2008-06-18 14:20:57
瞎说的嘛~ [s:325]
[50楼] dg 2008-06-28 12:57:38
[转载]
临死前的七种感受
Flash: [url]http://www.fodian.net/media/fu.swf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试图为人们揭开死亡真相。

尽管濒死体验发生的情境,以及亲历该种体验的个人性格都有着巨大的差别,但需要肯定的是,在这些人“濒死体验”的陈述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性——我把它们大体归纳为14条,并按照感受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的。

明知死讯

他们亲耳听到医生或是在场的其他人明确宣告自己的死亡。他会感觉到生理的衰竭到达极限。

体验愉悦

“濒死体验”的初期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首先会感到疼痛,但是这种疼痛感一闪而过,随后会发觉自己悬浮在一个黑暗的维度中。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最舒服的感觉将他围。

奇怪声音

在“濒死”或者“死亡”的时候,有奇怪的声音飘然而至。一位年轻女子说,她听到一种类似乐曲的调子,那是一种美妙的曲调。

进入黑洞

有人反映他们感到被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你会开始有所知觉,那就像一个没有空气的圆柱体,感觉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一边是现世,一边是异域。

灵魂脱体

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自己的躯壳。一个落水的男人回忆说,他自己脱离了身体,独自处在一个空间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语言受限

他们竭力想告诉他人自身所处的困境,但没有人听到他们的话。有一名女子说,我试着跟他们说话,但是没人能听到。

时间消失

脱体状态下,对时间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体。

感官灵敏

视觉、听觉比之前更加灵敏。一个男子说,他从未看得如此清楚过,视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增强。

孤独无助

在这之后,会出现强烈的孤独感。一位男子说,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和别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单”。

他“人”陪伴

这时,周围出现了别的“人”。这个“人”,要么是来协助他们安然过渡到亡者之国,要么是来告诉他们丧钟尚未敲响,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时间。

出现亮光

在“濒死体验”最后的时刻,会出现亮光。这道光具有某种“人性”,非常明确的“人性”。

回望人生

这个时候,当事人会对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顾。当亲历者用时间短语来描述它时,都是“一幕接着一幕,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移动的,甚至伴随着画面,当时的一些感觉和情感都得以重新体验”。

边界阻隔

在这时,人会遇到一道可以被称作是“边缘”或者“界限”之类的东西,阻隔你到某个地方去,关于它的形态有多种表述:一摊水、一团烟雾、一扇门、一道旷野中的篱笆,或者是一条线。

生命归来

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濒死体验”进行到某种程度后,人们必须“回来”。在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赶快回到身体中去,但是,随着濒死体验的深入,他开始排斥回到原来的身体,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这种情绪就更为强烈。

随后,你就真的“回来”了。

人是一种相当依赖精神的生物,当人“濒死”时,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让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人死的时候,整个一生都将被重新评价,这种评价完全不依赖于你是否腰缠万贯,身份地位是否显赫,而仅仅取决于在你一生里与他人分享的爱和温暖有多少。
[51楼] guest 2008-07-12 17:41:00
[s:304]
[52楼] guest 2008-07-12 17:41:59
[s:325]
[53楼] guest 2008-07-13 04:02:13
[s:32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