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万象——当代刊第八期
发起人:新视觉  回复数:0   浏览数:1861   最后更新:2009/01/17 00:00:00 by 新视觉
[楼主] 新视觉 2009-01-17 00:00:00
“如果我们不确定自己的位置,我们将迷茫。”在艺术舞台如此没有边际的今天,这样的恐惧更是经常将我们困扰。

当黑格尔预示的“哲学时代”即将来临,艺术家已经不能脱离思考的责任。当杜尚的《喷泉》为艺术带上了冠冕的“思想”法宝,要在国际舞台上实现对话,艺术家再不能闭门造车。“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之后”,当这一个又一个名词频繁演进的时候,我们知道艺术已经解放,闸门亦经开启,思想的洪流将难以控制。

当知识成为资本的时候,全球化开始让知识全球蔓延,而艺术,这根人类身体上最敏锐的神经更不会放弃在世界任何角落跳动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观念的更新成为艺术家必不可少的行为。“前言”让我们知晓世界艺术的动态,共享世界艺术探索的成果,实现艺术的对话与交流。













毛焰:精神肖像的描绘者



  他28岁时创作的《记忆或者舞蹈的黑玫瑰》,在今春保利夜场拍卖会上以1001万元的价格成交,神话般地让他从“百万俱乐部”跳进了“千万俱乐部”

  ⊙宋继瑞

  

  提起毛焰,很多人首先会把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独行侠”放在他的名字前面,这带有江湖气息的称谓,几乎完全出自于他已从事十几年且已成为他标志性符号的观念性肖像画。今年5月,这位即将迎来不惑之年的年轻艺术家名字前又添了一个形容词———艺术市场的“超级黑马”。而这,则可归因于他28岁时创作的《记忆或者舞蹈的黑玫瑰》。这幅作品在今春保利夜场拍卖会上以1001万元的价格成交,神话般地让他从“百万俱乐部”跳进了“千万俱乐部”,他也由此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作品价格超千万的在世艺术家之一。9月,他将以“艺术长沙”为契机,携带近两三年创作的数十幅“托马斯”系列肖像作品返回家乡,在家乡举办首个个人展览。作为艺术长沙“五虎”之一,他再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绘画即生活

  毛焰1968年生于湖南湘潭。那个年代,在湖南湘潭这个边缘省份的小县城里,艺术氛围可想而知,艺术对于常人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毛焰因为父亲从事美术工作,在不经意间就获得了比同龄的孩子更多的和美术作品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尽管那个时候接触到的美术作品多是千篇一律的政治宣传画,但毛焰对绘画的热爱还是在这种耳濡目染中渐渐形成。在庆幸自己的孩童时光时,毛焰也流露出对当下很多艺术家“跟风”的无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新的语言形式层出不穷,在活跃了当代艺术的同时,也强力地冲击了架上绘画,致使很多艺术家放弃绘画,转向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新的艺术形式。近年来,由于油画市场的迅速崛起,很多原来放弃架上绘画的艺术家又转了回来,以迎合当下火热的油画市场。”而从小就对绘画产生特殊感情的毛焰,则自始至终没有放弃过绘画。究其原因,“绘画是我儿时的梦想,也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不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造就“毛式肖像”

  1988年,毛焰考进中央美院油画系,进入注重现实主义油画语言教学的二画室,在这里他接受了最古典的油画语言的训练。这种训练在向他灌输当时最正统的绘画理念和绘画语言的同时,也为他在以后与欧洲古典绘画大师的作品发生化学反应准备了一剂化学物质。日后,当他有机会安静地面对古典绘画大师如戈雅、德拉克洛瓦、丢勒、维米尔的作品时,一种对过去绘画理念深深的反思便油然而生。有时甚至让他感觉过去的一切都是“徒劳”。此前,他一直在渴望学到有关绘画的所有东西,也曾经有过接近目标的强烈快感,但是他很快又感到有很多事情是自己做不到的。因为当时艺术界的情况是,大家朝着一个目标跑,只是在比谁跑得快,谁的耐力强。所有的人都在讲空间、讲大、讲激烈、讲力量、讲震撼,完全没有相对私人和个人可以承担的东西。当他接触到西方古典绘画大师的作品时,突然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原来艺术可以在震撼、力量之外,能够如此的宁静。在这些大师的作品中,丝毫找不到力量在哪里,看到的是出奇的温和、宁静、安雅。当在中央美术学院接受的绘画理念遭遇欧洲古典绘画大师的作品,毛焰的大脑深处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甚至可以说这两者的反应造就了今日的“毛式肖像”。

  

  探求精神肖像

  肖像是毛焰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一直坚持的题材。肖像对于他,在不变中变化着。在他上大学前后,正是中国当代艺术最为活跃的时期,各种前卫艺术层出不穷。在唯前卫独尊的年代,他为什么却执迷于传统的肖像画?毛焰以为这种执迷“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纵观中国绘画史,尤其是宋元以来,山水画一直占主导地位,肖像画虽然也是独立的一个画科,却无法与山水画分庭抗礼,一直处于绘画的边缘,何以至此?”在他看来,试图复兴肖像画的抱负在现在看来虽然有些“不成熟”,他本人却执意要走肖像画这条路。现在、将来他还将继续以肖像为题材,不过现在他已对肖像画创作有了全方位的崭新认识。在他眼中,肖像画已不再是肖像画,甚至不再是油画,而仅仅是他对社会、历史、文化的思考的一个表达媒介。在这里,他对物理学意义上“肖像”已经不感兴趣,心理学层面上的“肖像”成为他追求的终极目标。但他追求的又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心理层面上的“肖像”,而是揉杂社会、历史、文化等等相关因素的整个社会的“肖像”,他在试图描绘的其实是当代社会的精神肖像。













此景非景-----“仿造”的社会现实意义



汤至刚

近十年来,中国社会无论从经济和社会图景方面都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这变革的洪流推裹着向前冲刺,同时体验着经济繁荣带来的物质享受和生存方式。今天,极度膨胀的商品社会让我们每一个人无所适从,现代社会里人对物质的迷恋与贪婪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置身于中国现场,我喜欢从个人的社会角度出发对视觉现实进行判断和解构:有关“真实”的原则和定义。因为我始终认为组成我们世界的每件物体和生活片段都有其荒谬和不真实的一面,在其背后蕴含着危险性和诸多不确定性:一堆废弃的油纸,一辆碰撞的汽车,大排挡水箱里的吸氧海鱼....他们的存在方式向我提出了强烈解读和体验它们的欲望,并试图用置换方法传递个人的体验信息——-一种无意义的荒谬景观,从另一假设角度展示社会场景。在我的画面中,我总是让塑料垃圾以光鲜的形象出场,宛如山峦一样的风景。这种陌生的真实场景挑战着我们固有的经验,并预示着我们生存处境在道德方面的危险性,在荒诞与虚幻情节中找到它背后的含义,一种对现实社会深处的状况难掩的焦虑,一种现场的冲击力量!



我试图对风景的含义加以重新定义,把现成的人物图象、卡通形象、摄影图象等加入这种假想的景观中,我想拼凑出一种合理的社会图象,我想让它们以片段出场的方式参与对社会景观的叙述,合适的承载历史的价值观和相应的艺术判断。通过透明轻薄的塑料景观,我们有理由怀疑这种社会图景的真实性,怀疑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习惯的合理性,由此试图对“风景”判断重建社会和哲学意义上的读图习惯。所以我的图象传达的意义不是他的表面因素,而是它仿造的动因与对人们心灵深处的警醒!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五味杂陈,浮光掠影,利益与诱惑象山一样地堆积和膨胀!透明,虚假,空洞,光鲜,大而无用!在作品中我尽力在扩大这种担忧,并把它传递给受众:感受“虚幻的现实”,感受新的社会图景,感受对当下现场的忧虑和质疑。



我希望通过“置换”和“反讽”,放大生活的片段,理性的审视社会的现状,探讨另一假性人生的可能。因为“无意义的风景”下其实蕴含着许多社会的“真实”。有人说,你想了解一个快速转变的社会,最好去看看这个时代的艺术。我想,我在对风景定义重新表述的同时,也在提示着一种对商业社会生存方式的关注和忧虑,当然,我希望保持我的作品有着传统的写实力量,同时承载对现实的解构意义。我更希望这种“虚构的真实”比真实还要真实!










王海涛,1972年出生,黑龙江人,文化部青年联合会美术委员会委员2008,7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获硕士学位。2005,7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十三届助教研修班。1996,7 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获学士学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 讲师。



作品参展:2008,8“五环下的聚合”时代名门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8,7“新视觉 08”——第五届全国美术院校油画专业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

深圳 何香凝美术馆

2008,6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8,4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学院之光”——童话今天优秀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7,3 中国青年美术家新农村创作展 中国美术馆



2005,7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十三届助教研修班毕业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5,5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学院之光”——宾虹意想优秀作品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对于我来说画画只是记录,记录当时的心理状态。学生作为表现的内容是因为相对于社会中的其他群体,学生们的迷茫、忧虑、沉思的状态似乎与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更接近年轻人的沉思与忧虑是复杂的,因为这个群体并不会为生存而表现出普遍性的忧虑,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到这一点。比如我们可能以为某些现代社会场合中的人群组合是复杂的因而他们的心理思想状态是复杂的,事实上组合复杂的人群并不能表示他们以整体状态出现时思想的复杂与深度。仔细观看这些场合中人群的表情,你会发现流露出的仅仅是焦虑而已,这种表情实际是非常现实的生存状态的反映,生存的压力下人们很难有多余的精力进行看似不现实的深思。而看似幼稚肤浅的学生却往往能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他们的忧虑是复杂的,并具有一定的深度。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