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涛还是做好自己的事吧,不用理会蛮人的攻击
发起人:路边  回复数:1   浏览数:2824   最后更新:2006/09/21 11:04:17 by
[楼主] 陈云昭 2006-09-20 12:17:10
评论苏州的"自动购物机器"Art历史的常态——反思的?还是守旧的?

黄月霖的“自动购物机器”于24日晚9时许草草开场本来这样的一个小型展览可说的就不多,可评的更不多,不过以黄月霖为代表的新生代策展人的策展原生态图象则可以作一个案分析的典型。
一、      新瓶陈酒的策展主题意旨
可以说“自动购物机器”的策展主题设计的是比较新颖可取的,以这样的一个标题作为这次小型展览的商标,可谓是恰到好处,它没有明确的艺术形式范畴,也没有纵深清晰的历史范畴,以这样的一个主题命名这样的一次展览可谓是绝好,它省却了许多麻烦,诸如征集主题作品难、主题指向性太明确反而对展览掌控力弱,针对这样的难题它一一回避。
用黄月霖的话讲就是作为一个交换平台的购物机器它是一种手段,所以它并不需要方向,甚至功能,它只是一个承载之物,承载着交换的对象、目的与结果,所以交换的对象就陈列在机器里面,交换者只需要拿出自己的 交换条件交换就行了。
“我们注重的是一个公平量贩,而不是追求一个独断的品牌专买。”
整个展厅里什么样的作品都有包括马秋沙的影象、赵罡的行为装置、韩娅娟的摄影等等。展厅不大却让我看到作品形式的嘶咬,表达意象的混战,整个展厅充满一股难以名状的混沌感,就像看一块着了墨点麻布,虽有两种以上的颜色,但过于平面,形成不了视觉张弛有序的走势,也形成不了审美逻辑的铺陈,更难以形成审美意趣的整合统一。这种种劣处都来自于墨点忖物——麻布的颜色来得过于单调又过于含糊了。
自动购物机器作为主题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非主题性,而他的幼稚之处依然在于它的非主题性,本来策展人想偷个懒(不知道是策展人是不愿意做这样的智力努力,还是他的智力根本就达不到这样的智力,抑或是策展硬件不足的制约)不做什么主题设想,策展人大概思路,可能是这样的,干嘛一定要有一个主题呢?别人都去这么做了,我们再去做岂不落俗套,再说倘若真的要设计一个什么主题,已难保自己智力不够,因为也许这样地方小展,根本就无需主题。从策展性质与流程来看我或许可以抱着一颗同情心,窥测这一切得过且过吧?不过作为新一代的年轻的策展人,企图放弃作为策展人的主体身份标识,却迎合所谓的新奇,结果弄巧成拙换了一个XO的瓶子却掩耳盗铃的还盛着那二锅头(臭老九)。截此,我不得不想摸摸黄策展的头对她说:小姑娘,你实在是可爱极了,不过可爱的是你的勇气,而不是你的智慧呀!
二、      历史的还原?抑或是历史的复制?
    再来看看这次的参展作品,真可谓是花生里掉芝麻参差不齐到家了。先说韩亚娟的《我要睡觉》,我觉得她真的应该去睡觉,因为只有睡觉中她才会梦到更多的创作素材,诸如:anthony goicolea,以及王宁德的作品,因为只有她睡得越多我想她才能把这两个人的作品复制得更好,要不然画虎不成反类犬,反而要弄成笑话,韩亚娟的小聪明,是她把anthony goicolea及王宁德作品中的亮点都一股脑儿摆到自己的作品中,她也不想想老虎与猫再怎么有亲属关系猫该有的它老虎也不一定会有呀比如——爬树。所以韩亚娟就是那个上不了树的主儿,作品中的震撼力不是仅来自于个把人物闭了眼,换换位就行的,你没有自己明确的情感设定,以及主题处理,你的作品形式即是做到位了,也没有感染力。我想韩亚娟同学还是赶紧去恶补“摄影启蒙”这一课。选这样的作品参展,也足以看出,策展人的“自动购物机器”应该陈列在乡下。
  再说说赵罡与马秋沙他们走的还是“复制”主义的路,如果说赵罡的行为装置《我不想对你说什么》还有那一点自己的东西的话,那么马秋沙的作业还是那套用艺术史老师教给他的公式(实验短片=技术+色情)做题,就此点艺术史老师应该表扬他,他做到位了,给他100分。
限于作者笔力有限,其他的作品就不说了,就以上所分析的三件作品也未做多少学理上的批评,也只是观后的一些零碎印象,就权当是笔者无聊之聊吧!
                                       

陈云昭
[沙发:1楼] yoyo 2005-01-04 05:43:03
既然你属名为陈云超,那么我作为尊敬,我也该以礼相还,本人既是你说的小姑娘黄玥霖。对于你的名字,我想自己的大脑里还是有点印象。读了一下文章想必,你那天也在场,也听到过我和其他人的一些讨论。
  首先,我做的并不是一个影像或者是什么专题类别的专题展,因此展览里没有艺术形式范畴的框定是很自然的事。所以,这句话的批评有点让我莫名其妙,因为我在策展文上说了,我们的展览是“自动售货机”也就是“综合性展览”,即使没看懂我说的话,通过形势也该知道展览不是专题展而是综合性展览了啊!?再说,这种性质的展览,已经是一个被承认的展览形式,我不知道,阁下从哪里来的“有明确的艺术形式范畴”的结论。况且, 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发展到现在,它的手段和采用手法,交错复杂,如果,不是作为美术史的梳理需要,没有必要在艺术形式范畴上去框定。毕竟现在不是单一画种和技法的年代,许多东西都是交互辅助的突出主题,所以,对于艺术形式范畴上去划分展览的类别,一般只是在举办以往已经归纳分类过的形式作品上才有看到,而用在当下,也只是在成分、手法不复杂的类别范围里才有出现。但是,若作为主题来做展览,那已经是作为美术史整理的线路中的手法来操作了。也就像在上海美术馆举办的印象派的画展和在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的《30年30个艺术家的30件作品——荷兰影像简史》了。这个又与我个人在苏州搞这个展览的初衷违背,我再声明一边,我做的不是专题展,我真不知道,你怎么就理解到哪里去了呢?怎么看都不像呢!你的批评要求,无亚于叫人像猪一样走路,还骂他腿不一样齐,前低
后高、膝盖还弯,毛病一大堆呢!!!

事实上,这个是一个实验性展览,展览中的现场很强,多为行为作品,所以这个就对当天过来观看展览的,提出了要求,而后只有少许作品可持久观看,作为对院方的交代。
对于展览来说,它改变了,天天24小时装扮,然后依门卖笑,等人来的感觉,在这里,你开幕没来,就只有看残留物和图片的结果。里面,交换和选择,作品的自主行为,都存在。
这个是实验的主要方向。也是针对的问题,所以里面没有什么回避,到是有点进行时的概念,智慧所在不是一眼就可以看穿,可以看穿只是点子。
这个是关于展览主题,其次,复制和借用是很正常的,主要在于,它拼起来的东西是不是能用,在古代有一种巫术就是把很多有毒的动物关在一起,让他们互相厮杀,已达到得到最强的毒物。所以,要是有借鉴,而且借鉴的都是强者的长处,最后如果可以得到新的强物,这个行为作为策展人来说,我没什么理由,不批准她个人的成长的一个实验。
对于,主题我个人理解,有两种可操作可能,一种是显像的,一种是隐像的,显像的操作只是带兵打仗,隐像的是策略谋局,这个才对得起“策划”之名。如果说带兵打仗,那么对艺术家来说,被剥夺很多。如果作为谋局的棋子,可能有点转机。
而在隐像的操作里,还有隐像的隐像和隐像的显像。那么,隐像的显像在好的展览里还是可以看到的,即策划者作为谋士,布控全局。而隐像的隐像九很少见,即,策划作为一个表面的周全者,但实质上却在平静里安伏,展览的完成才和策展的意志相和而不是去侵占作品本身,剥夺作品自身独立而来达到策划的意志。这是我反对的做法。
我一直认为,对于策展人来说,你的作品是展览,而不是展览里的作品。
南无之无聊!~
[板凳:2楼] 苏77 2005-01-04 03:33:31
写的蛮像艺术批评的,但分析的太浅了,还不够深入。还不够狠
干!艺术!!活!
[地板:3楼] yoyo 2005-01-04 06:34:12
所以,看策展人的作品,就不只是看个开始或者是结束,就能明白里面的道理,而是要和看作品一样,从开始一直到结束。
南无之无聊!~
[4楼] ionly 2005-01-04 16:15:48
欢迎陈云昭同学的到来,你的参与使得这堂课更加动听,你的形式于我已经是大于你的话语了.
YOYO的回答没有出乎谁的意料,依然是你习惯性的明暗喻的陈述方式,始终让我找不到你想说明的问题.
在你主导思想之前我到是建议先讲清缘由,我更乐意听关于这个展览本身的故事与意义,我只想知道这个展览想要干吗?至于策展人想要干吗怎么干那都是他自己回家被窝里解决的事.
[5楼] yoyo 2005-01-17 02:45:57
展览和策展人之间的事,不是由你说的那样是两家的事,说句不好听,妈的,那叫“策展人”干嘛?一个是策划展览的人,一个是展览,你觉得展览想干什么和策展人想干什么,是一点关系也没有吗?那和你讲了那么多年岂不是我高估了你?
但是我又不喜欢策展人在展览里的霸语权,所以我从来不执行什么:策展人的事自己解决,展览的事展览解决的做法。更何况,你以为展览它是个人啊?它最多只是艺术家和预谋家捏出来的土人而以。要他能解决什么事还是比较难的,你看到的一些所谓展览解决问题的案例,事实上也只是些借尸还魂的东西罢了。
回答你刚才的问题:展览想干什么?拜托,你看完没有,要是没有,也正常,毕竟那么多,没耐心看完是正常的,但你没耐心看完就别急着说话啊!要照顾你的形象和我的感觉嘛!在这里我小声地提醒一下: 在第三节里啊!没说和少说是两码事,你这么说,知道我多伤心啊?看来,以前我激动万分下写的东西,你都没仔细看啊!(5555555555~我要抱个娃娃跳浴缸!不活了!真是比屈原还心灰意冷~~)
南无之无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