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患上“策展疲惫”症
发起人:art-mm  回复数:5   浏览数:2542   最后更新:2009/07/22 21:35:22 by guest
[楼主] art-mm 2009-07-21 01:05:47
国际上掀起“印度
热” 印度当代艺术正
赶超中国?
2009年07月20日11:04 来源:《广州日报》

都说,十年磨一剑,但很多时候,常常用不了十年,一半时间就足矣。为数不少的印度当代艺术家就是这样,四五年前还不名一文的,四五年后的作品身价却以N次方的倍数增长了起来。国际上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印度热”,而早些年曾经对印度当代艺术很不屑的中国藏家们,如今也开始组团前往印度追赶这波热潮了。7月16日至8月30日,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印度现在”展,引起众多关注。

  现状:

  十年暴涨32倍

  此前画家买不起好的绘画材料


  截至去年7月,据粗略估算,印度当代艺术作品整体价格在过去十年中上涨了不少于32.3倍。世界各大拍卖行开始“垂涎”于印度当代艺术:在法国,2007年3月艾德拍卖公司最早开辟现当代印度艺术拍卖;英国伦敦的佳士得在迪拜拍卖会上,成交价位居前10位的拍品中,有9件来自印度艺术家,而成交价最高的也是印度作品;佳士得的印度现当代作品全球销售额,由2000年秋季的65万美元,增至去年的4200万美元,增幅相当可观。策展人Diana Freundl介绍说,已经有不少国际藏家断言,印度当代艺术品市场正处于发展初期,与中国当代艺术品相比,具有更纯粹的艺术性而无跟风之弊病,因此其升值空间或将在不久的几年内完全释放,赶超中国当代艺术拍品。

  据介绍,在印度当代艺术市场开始繁荣之前,当地艺术家们连好的绘画材料都负担不起,因此,现在有很多作品的画纸已经变脆,颜料开始剥落,有些油画甚至已经腐坏,布满了霉菌。尽管已经有一些画廊投资商开始意识到保护印度当代艺术品的需要,着手寻找专业人士来照看藏品,同时物色合适的地点向公众展出这些艺术品,但这样的地方在印度并不好找。

疑问:

  艺术家沦为绘画机器?

  大热只因藏家图新鲜?


  随着印度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升温,理所当然的,一些印度艺术家的身价也水涨船高,但对于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的市场,艺术家们却大都怀着复杂的感情。印度当代画家白珠·帕森以善于运用新科技著称,他曾在作品“布拉玛的主页”里创造了一个网络虚拟空间,使一幅幅描绘印度神话的图像仿佛漂浮在画布之上。他说,现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在飞速发展,飞速转动的市场之轮让人倍感压力,而他想通过这幅作品,让观赏者回到静止状态,获得片刻宁静。事实上,不仅仅是帕森一人,印度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感觉到自己已经沦为一件商品,有人说,“艺术市场开始变得越来越像股票市场,这就好像人们在你身上下赌注,就像在赛马场赌哪个人会先到达终点,就把钱全部押在他的身上。”印度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兰及特·霍斯科特因此评论说:“印度艺术市场一片繁荣的背后,许多艺术家不再有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创作,最终只能沦为绘画机器。”

  更悲观的说法是,艺术市场过热目前在印度还是件很新鲜的事,但在西方却已经是老掉牙的故事: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一群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兴艺术家成了艺术圈炙手可热的人物,短短几年内,他们的作品卖了大钱,但最终却沦为倒霉的收藏家地窖里不值钱的废纸。以此为鉴,印度当代艺术家们今后到底会往何处去谁也说不准。

  中印当代艺术比较

  2007年9月,在纽约举行的索斯比南亚当代艺术拍卖会上,印度艺术品拿下320万美元,而在翌年4月举行的索斯比香港拍卖会上,中国当代艺术品则收获超过3200万美元,是印度的10倍。美国《时代》周刊因此评论说“中国已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艺术市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能将印度逼入“角落”的原因,据说是因为,全世界都在买中国艺术品,而印度艺术品的买家大多是印度人。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目前印度艺术市场更多的是收藏家,而中国更多的是投机者。(专题文/图 记者 刘放)


展览作品点击链接:
[现场]印度现在
http://www.art-ba-ba.com/mainframe.asp?ThreadID=26073&ForumID=8&Category=&lange=cn
[沙发:1楼] art-mm 2009-07-21 01:14:43

印度当代艺术:
下一个中国?
北青网 - 第一财经日报:曹俊杰 (09/07/17 11:00)


7月16日至8月31日,《印度现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印度当代艺术展》 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行。印度旋风已经入境,全球艺术炒作的“接力棒”似乎又从中国传送到了印度

  历史总在不断重演?自2007年伦敦最具市场敏感度的蛇形画廊开始力推印度的当代艺术以来,全球艺术炒作的“接力棒”似乎又从中国传送到了印度。



  印度一位叫苏波·古塔(Subodh Gupta)的45岁艺术家开始被英国艺术品商人推介为新的“达明安· 赫斯特”——英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这不免让人想起5年前中国艺术家张晓刚的作品开始饱受市场追捧的年代,那时,张晓刚也刚刚度过45岁的生日。

  这股旋风已经愈演愈烈。在中国人还未彻底明白前几年为什么自己的艺术家在国外如此吃香之时,印度旋风已经入境。7月16日至8月31日,《印度现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印度当代艺术展》 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行,包括印度明星艺术家苏波·古塔在内,21位印度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进入中国展览。

  事实上,印度与中国在艺术市场有太多的相似性,处于经济上升的国家环境,艺术市场机制同样是有机可乘的。两个市场时间上的“接轨”也证明了西方资本是如何发挥他们的话语权的。2005年,苏波·古塔的一幅绘画作品《渔民》在苏富比仅拍卖了1.7万欧元,到2007年,作为印度明星艺术家,其作品价格居然涨到了13万欧元至28万欧元之间。而如今,他的雕塑作品已经上涨到百万欧元。

  2008年,英国著名艺术网站Artprice相应地出具一份颇有“说服力”的报告:到2008年7月,印度当代艺术品的价格预测上涨指数相较于10年前增长了3230%。容易让人忽略的事实是,这其中大部分的增长相对集中在过去的三年间——在西方资本开始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撤退,动手介入印度当代艺术市场之后。

  除了蛇形画廊,英国当代艺术收藏家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在他位于切尔西的画廊正在筹备一个新的艺术展:《帝国的回归:今日的印度艺术》。苏富比“印度现当代艺术”专场拍卖的火热程度已经取代了当年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的热度。一时之间,印度艺术的审美价值突然如同金子一样出现。

  要知道,长久以来,印度的艺术作品并未受到国际收藏家的青睐,就其原初意义而言,印度艺术往往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或哲学观念的隐喻。即便拿它的传统艺术作品和中国的传统艺术作品相比,两者在国际收藏界的地位一直保持悬殊态势,中国的传统艺术品在佳士得等国际拍场的拍价通常以百万美元计,而印度的传统艺术品能进入国际拍场的数量则少之又少,且能拍到10万美元左右的价格已是非常了不得。

  “印度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新兴城市提升成为国际大都市。然而当国家向着国际化发展的同时,它也在加强本国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观。展览的设计基于这样一个共同主题,表现印度在政治和社会参与方面的积极性以及它对于外国媒体所报道的‘印度特性’的反馈。” 《印度现在》展览策展人亚历山大·基夫(Alexander Keefe)如此表示。

  苏波·古塔本身以雕塑为名,他成长于印度北部比哈尔(Bihar)。Gupta因出身自佛教发源地,艺术家对于印度传统文化与所在地习俗的关心,每每转化成创作之核心概念。他一尊以不同尺寸锅具和钢杯拼合而成的巨大骷髅头,也在去年斐列兹艺术博览会上的雕塑公园待价而沽。

  这次其在上海的展览作品,名叫《Saat Samundra》,一辆老式的印度车上,载满了居民迁移的包裹。苏波·古塔欲表达出在高度全球化之下的当代印度,许多所在地固有文化正被快速汰换的情况。这种表达非常符合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市场的炒作题材。当年,中国的当代艺术明星艺术家也正是以这种政治波谱、消费主义等资本主义关心的论题而进入世界市场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