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画廊媒体艺术邀请展
发起人:eART  回复数:0   浏览数:1881   最后更新:2009/08/03 14:38:33 by eART
[楼主] eART 2009-08-03 14:38:33

完美幻觉
–中国比利时媒体艺术交流展

开 幕 式: 2009年9月12日
展览时间: 9月13日(对公众开放)-10月11日 上海当代艺术馆
11月13日—2010年2月7日 比利时BUDA艺术中心
联合主办: 上海电子艺术节| 上海当代艺术馆| 比利时BUDA艺术中心| 比利时vzw Inventie机构| 比利时Broel博物馆
支持机构: 比利时驻沪总领事馆 | 2009欧罗巴利亚•中国文化节
艺术总监: Christophe de Jaeger
联合策展: Chirstophe de Jaeger、颜晓东
艺 术 家(排名不分先后):Anouk De Clercq| Bart Stolle| David Claerbout| Hans Op De Beeck| Heidi Voet| Nick Ervinck| Tale of Tales| 陈星汉| 胡介鸣| 罗扬文| 彭韫| 苏育贤| 徐文恺| 吴珏辉|
媒体推广:沈华


概述:
展览的标题暗示了人类对于一个奇幻的、与众不同的世界的渴望。考虑20世纪以来哲学的发展成为了艺术家去创造幻觉时最主要的任务。然而历史表明,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众,都有一个恒定的愿望,浪漫的诗句描述得最为贴切:“憧憬的画面”。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ies)的发展与西方人对于超越自身躯体的渴望有着密切联系。20世纪80年代曾涌现一批“塞博朋克”,他们企图抛开“血肉之躯”,使自我进入计算机空间(Cyberspace),在信息流中自由穿梭。本次展览题为“Die Sehnsucht, im Bild zu Sein”(可译作:对于沉浸式体验的渴望,英译为:The Longing to Disappear into the Image),反映人的一种渴望——渴望自己消失(进入)影像(另一种“真实”环境)当中。
这里不得不提到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我们视之为:由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影像。这类影像的逼真性有赖于虚拟技术的发展,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所创造出的虚拟环境、人物形象,与其描摹对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种强大的情境再现能力,远非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在线聊天等基于文字的通讯手段所能企及。
通过这一赋有浪漫色彩的展览主题,我们所引出的是一种历史性的人类想望:企图在现实世界以内,再度创造一个新世界。硬件与软件的快速发展,使这一想望一步步趋向实现。例如一款名为“第二人生”的电子游戏,以及一些军事战略仿真器都是极好的证明。
一些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并同时指出其所引发的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当文化批评和怀疑论占上风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人们已经成为了这些技术的受害者,失去了与现实世界的一切联系。此外,大部分的虚拟现实影像显得越来越商业化,逐渐沦为缺乏想象力的,仅仅是对于既有现实对象的复制。有些时候,一些批评家也积极地认为:计算机空间,或“虚拟现实”也在物质世界以外,创造了一种精神性的、非物质的存在方式。
本次展览中将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们运用新媒体(设备及技术手段)创作的作品,也包含更多传统艺术形式,比如电影、装置,以及绘画。这种(在作品媒介选择上的)开放性,目的在于取得一种新的展览效果,使“新媒体艺术”摆脱技术先锋派的局限。而对于入选作品的唯一标准是:作品必须有足够的说服力,打动观众,并使之意识到上文中论及的现象,引起思考。

[沙发:1楼] guest 2009-08-05 22:44:47


[板凳:2楼] guest 2009-08-12 06:21:06


[地板:3楼] guest 2009-08-23 17:48:25
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