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最新情况!很好很滋润!
发起人:artbibi  回复数:6   浏览数:2799   最后更新:2009/10/14 22:54:39 by guest
[楼主] oui 2009-10-07 22:30:26



方振宁/文图



无论是在私下还是在网上,常常有人问我你怎样看待马岩松这个人和他的设计,我说,你能告诉我还有谁能这样被议论?



2009年盛夏的一天,我带着比利时城市和建筑中心(CIVA)的主任策展人和他的助手,来到位于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刷厂三楼的MAD建筑事务所,目的是让他们看一下一位中国建筑师事务所的状况,交谈中,我发现在书架上有一本2002年9月号的台湾《艺术家》杂志,正是在这本杂志里,用了16页30张图片做了一个题为“数字化设计最前线”的特别报道,里面有五篇都是与马岩松有关的文章组成。开篇是我写的评论文章“马岩松—挑战思考的极限”,此外除了介绍他的成名之作“浮游之岛—超越摩天楼的大都市—重建纽约世贸中心”之外,还有马岩松翻译的他在耶鲁大学上学时的指导导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文章“超越摩天楼的大都市”,以及他自己的论文“极端抽象”,其实最重要的一篇是对马岩松访谈的“外太空纽约降临的生物”。这是中文艺术媒体首次介绍当时还是耶鲁大学学生的马岩松。



我和马岩松最初的交往可以追溯到2000年,那时我在FAR2000建筑网站举办的2000年度“水晶石杯” 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上发现一位头等奖得主,他就是马岩松。竞赛的题目是“Bar 游离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之间”,从此我们在网上有了联系。2001年9月,我们在耶鲁大学的校园初次见面,他和他的女友(现在的妻子)陪我一天参观耶鲁大学和纽黑文这座不大的名城里重要的现代建筑,我们分手一天之后,发生了改变世界的重要事件,那就是911。



911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马岩松后来回忆说:“我是2000年以研究生的身份进入耶鲁,两年之后就毕业了。然而在2001年发生了好多事。911是我上学期间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的毕业设计也就是重建世贸的方案。后来经扎哈·哈迪德导师的推荐,我进入了她在伦敦的事务所工作。”马岩松的毕业设计“重建纽约世贸中心”获得当时的评委著名建筑师法兰克盖瑞(Frank O,Gehry)的评价是:“它像一个从外太空来的生物。”当时在国内一家大众报纸上发表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马岩松的名字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被人们所知道。当时北京的各家媒体都纷纷寻找马岩松,由于他人在美国,于是记者们只好把电话打到他的母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2年,刚刚研究生毕业的马岩松,为了便于参加国际竞赛就在美国注册了MAD。直到2004年他决定把事务所落地在北京。今年正好是MAD成立五周年。为了纪念我们做了一次对谈:“马岩松:看到大海才会想到山”。这个对谈有助于人们了解如今的MAD建筑所和项目的规模,MAD已经在短短的五年间,成长为国际化事务所。



至今,很多人仍然对MAD有所质疑,说他们没有建成的令人信服的项目,然而在2006年中标加拿大的“梦露大厦”之后,MAD有了根本性的转机。因为这是一个可行的国际性的项目,而目前正在建造。马岩松认为:“梦露大厦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建筑本身,变成了一个象征,证明了中国建筑师有能力赢得国际竞标。”当时只有30岁的马岩松的中标,是对中国青年建筑师们最大的鼓舞。



中标之后,马岩松决定前进威尼斯。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世界同类双年展中世界建筑师的盛会,参加它成为建筑师们普遍的梦想。2006年在双年展开幕的同期在威尼斯的DIOCESI 博物馆举办《MAD在中国: 一个关于未来的实践》展,是中国建筑家在威尼斯首次举办个展。为此,我写了一篇题为:“想像力:野心之翼”的文章,其中说:“现在,MAD已经是当今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年轻建筑事务所,他们的建筑实践是当今中国现代建筑界一种新的势力。当中国许多保守人士还在争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建筑师的试验场是否合适时,MAD身上的“羽毛”已经开始丰满,如果没有中国疯狂建设的时代背景,如果没有世界建筑家云集中国的现实,那么就没有以马岩松领军的MAD,这群70年代出生者的抬头,他正好说明了建筑师和他所处的时代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这次个展是为有机会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预热,两年后,马岩松受双年展策展人的邀请参加了主题展“非永恒城市”部分的展出。建筑装置《超级明星---移动的中国城》受到意大利多家媒体的报道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好评,成为双年展上来自中国闪亮的的新星。马岩松和MAD的关注度迅速提高,它已经成为中国建筑崛起的一个侧影。



像其它所有的与创造有关的事情一样,评论或者说批评家的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赌”,所谓“赌”就是冒险。因为你在决定对某一事物或人物作出肯定性评价时,是未知的。你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和到底他会有多大的影响力。我们在大学里的专业性教育,培养的是标准性的人才,而现在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人物则是“黑马”。马岩松的设计最初给人的震撼是挑战人们思考的极限,所以才有“重建纽约世贸中心”这一如同天马行空的构想。



从他毕业到现在已有8年,MAD事务所的成立有5年,只有33岁的马岩松和他的团队MAD,已经是中国建筑设计新势力崛起的象征。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欧美,以及南美,他都有广泛的知名度,他已经进入国际媒体评选的最受注目的世界建筑师的前几名的排名,而他实际上已经是中国建筑的“一号”。



马岩松首先是把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其实直到今天他一直是两条线并行,即左手托着梦想,右手持着现实,不是吗?他一边做着现实的方案,而又同时思考那些看上去暂时不能实现的空想。



马岩松的成功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现实。现象是许多人都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能这么有名?我在不同的场合,遇到来自不同国家的建筑界人士,提到中国的建筑师,好像没有不知道马岩松和MAD的;而现实是,许多人一直在质疑他的设计是否能成为现实?那么等正在建设中的“梦露大厦”(加拿大)、“鄂尔多斯市博物馆”(内蒙古)、“中钢国际广场”(天津)和“Conrad酒店”(北京)等先后竣工之后,那么这些议论和非议就会自然平息,而换来的可能是一种自信和骄傲。



其实支撑着马岩松和MAD闯荡江湖的一种东西,就是不畏权威和藐视即成观念的独立精神,这种独立精神和梦想同居是马岩松成功的最关键要素。



2009.8.1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