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重塑 Bruno Catalano的“迷失的旅人”雕塑
发起人:picark  回复数:0   浏览数:2469   最后更新:2010/06/29 13:25:17 by picark
[楼主] 30TIANJIHUA 2010-06-29 13:25:17






《30天——周斌计划》对话(一)

田萌(简称:田)VS周斌(简称:周)
时间:2010年6月10日晚
地点:成都锦江茶园

作为第一次比较正式的对话,此对话会对《30天——周斌计划》的一些基本问题展开,梳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萌生与积淀

田:当决定在料阁子做一个展览计划后,你是怎样考虑整个计划方案的?

周:我知道自己必须先回答自己两个问题:一、什么样的计划规模是适合料阁子那个空间的?二、什么样的作品计划是有份量的?

田:6月5日中午我们通电话时你还说没有想好作品方案,可下午你就提出了《30天——周斌计划》,这种瞬间闪现出来的想法有没有一个现实的、直接的刺激物和事件?

周:想法产生时永远有个瞬间,但肯定是长期思考的结果。

田:你常常提到你信任自己的直觉,虽然常常一时无法在理性思考层面理清这一想法是否成立。你对自己的直觉判断没有犹豫过吗?

周:我认为艺术家必须尊重自己的直觉和内心的感受,无论是思考作品方案或是判断其他事情,因为我知道支撑自己直觉的基础是长期自觉的理性思考,并非无本之木。

田:你的很多行为作品是在时间非常迫近的时候才确定方案。在作品完成后,你是否会对这种瞬间产生并完成的作品进行理性的再认识?

周:行为作品在未实施前,我始终是在是否还有更好的调整方案的自问中思考,甚至在实施过程中也会有即兴的修正,这种作品计划的不确定性令我始终处于兴奋和紧张焦虑中。我的创作方式是直觉在前,理性紧随,两者从没有分离过。

田:与行为艺术中强调挑衅性、表态式特征的作品相比,你更倾向于比较温和地、微观地关注问题,并特别强调行为艺术的语言层面的实验,你是怎样去拓进已被常规化的行为艺术系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视觉挑衅、立场表态的层面?

周:我始终是在明确限定自己的艺术家身份的前提下进行创作,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来自于通过对艺术语言方式的精准把握去贴切的表达主题观念与精神意念。许多对行为艺术进行功能化利用的人,他们正在为之呐喊奋斗的目标可能更有价值,身份与精神也可能更可贵。实际上没必要非说自己做的是行为艺术作品,那样的话你的行为就自然要被纳入艺术的价值评判系统来评价。

田:《30天》计划作为一个过程的行为艺术,它的语言特性在哪里?

周:身体包含生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大多数行为艺术创作是通过对身体生理层面的拷问和使用来传达艺术家的所思所想,但《30天》计划是首先是对身体的精神层面的思考力、创作力的极限挑战,同时在生理层面也是很大的考验。

二、相似与区别

田:当你告诉我《30天》最原初的想法时,我立刻想到了卢征远的创作训练,卢迎华曾著文介绍。从实施方式上看,我第一反应是二者非常相似。当天我们通过QQ聊天简单交流过。当时你说不能马上理清你们之间的区别,但直觉二者不同。你现在怎样认识他们之间的相似与区别?

周:看了你发给我的资料,我认为是非常表面的相似,如同学生常做的每天记10个英语单词;减肥者每天慢跑半小时等等,你说和这个有相似性吗?有,但完全不同。当你把这个创作计划纳入行为艺术史系统去思考它存在的价值理由;当你通过有针对性设置一些手段去强化创作过程的难度,当你把整个计划作为一个作品去思考它的艺术性时,根本的不同就已经在那里了。如果再具体一点说,二者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每天一件作品的创作形式上,而区别大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认识:资料所介绍的艺术家更多地是作为一种训练性的创作方法,其创作的形态是自由的,习作性强,创作性弱,其过程有着某种最终的结果的期待,这种方式在西方艺术学院的教学中是常见的创作训练方法;《30天》则是通过自我设定,强迫自我进入使作品成立的创作极限状态,强调主体的体验过程,这种过程没有先期的结果预设,对我来说,每天都是平等的。

三、设定与不可预设

田:我也在思考,二者的不同更多地在于这种创作方式的源头,即,资料中所介绍的方式是他人的设定,而你采取的是自我设定。这种直接影响着主体的体验与认识的不同,正如你所说,每天之于你是平等的,《30天》整体是个体体验的延绵过程,而且每天又显得独立。那么,有度的条件设定可能会使整个计划显得更有张力,比如,可以考虑30天全部在空间中度过。

周:这种方式可以考虑,不过这种方式与谢德庆的行为有些相似。我想要不要考虑30天有贯穿始终的线索,比如说身体—空间—光线,或者其他线索。

田:我想不设定一条线索比较合适。线索的设定恰恰会减弱《30天》力度,并使其简单化。另外也有滑向“期待一个最终结果”的危险,“每天都是平等的”与“《30天》的体验绵延”之间的悖论关系也可能会消失,整体的张力可能会减弱。我以为,可以根据现场的空间、身体反应、接收信息等临时选择一个思考与创作的线索,也就是说选择在场外不去预先设定这种线索,而是进入现场之后一系列反应而定。
很多人有这样一个经验:当有一个重要计划时,总会不断地去构思和完善方案,这个计划总是随时调动我们的大脑思考往这方面倾斜。就此次《30天》而言,计划至少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30天”作为整体概念的计划,其二是30天中每天的作品计划。我们前期所做的工作是在第一个层面的,而第二个层面是我们现在尽量不去触碰的。我想问的是,作为计划实施的主体,你是否思考过具体作品的方案?

周:我不去预想在30天里每天的作品方案,这个计划不回避在计划期间的某天完全想不出作品方案的尴尬,那是整个计划真实存在的一部分,并非败笔,这个计划恰恰就是要让自己进入压迫性的创作状态,让这种可能性变得最大。

田:此次计划最为迷人的是,你不知道每天能否创作出满意的作品,甚至能否想出方案,与一般意义上偶发艺术不同,你的偶然不完全取决于外在因素,而更多地在于尚未被触及的创作极限。“每天一件事情”从管理学上,是非常有效率的方法,但拿到创作上,就是很难的,这种节奏将消耗你大量的精力,甚至不给任何反思回味的余地。那么,除我们共同约定的公共开放时间外,你是否想过让自己每天有一个工作计划?

周:在30天里,我知道自己需要保持一个相对平静和规律的生活工作状态,除下午的一个半小时的开放时间外,我会保持思考、创作、休息的状态。








“30天——周斌计划”
之6月22日(首日)行为录像作品《虫迹》
过程:古琴声中,一个很小的昆虫在我的拳掌手指间缓缓爬行,约十分钟后坠落于地,作品结束。昆虫是昨晚睡觉时在床上偶然发现。
随笔:在执行30天30个作品的计划期间,让自己的生活尽可能规律化、简单化是重要的,专注于自己平实、琐碎的情绪,尊重不可预知的即时感受,然后通过作品去呈现这些所思所想。30件不可预知的作品或许细腻如诗、或许残酷极端、或许有些创造性、也或许让人疑惑根本不像艺术作品,我想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直觉判断,在高密度和未知结果的创作状态下扛过这30天。









之6月23日(第2天)行为作品《敏感词——六4吻痕》
过程:用嘴在两臂处用力亲吻吮吸,一小时后吮吸处逐渐充血,显现出两个字:“六”和“4”。
随笔:每个人总有一些记忆潜伏在内心深处,这些记忆的点滴或事关社会普罗或仅属私密个体。不确定在何时它们就被触动浮现眼前,于是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为它找一个表达的出口。但如果我们要让自己的记忆公众化,并强调是借助艺术的方式去表达称其为艺术作品,那就需要对艺术的语言做深入的研究,当然,这非能举手求得。








之6月24日(第3天)行为录像作品《敏感词》
过程:连续反复的大声说“敏感词”,约10分钟后,开始口齿不清和发错音现象,约15分钟后发音已不可控,连续出现奇怪的发音,20分钟后,出现恶心、呕吐等身体生理层面的不适反应,作品适时结束。
随笔:这个作品遵循了自己一贯的创作手法,设定一种行为方式使身体进入失控状态,并于作品的意指情绪相扣。这件作品行为语言更加单纯有力,意指也简洁明确。









之6月25日(第4天)行为作品《书写者》
过程:左右手分别紧握残枝、断竹,双臂吃力的将其举向空中,书写心中的一段感想,直至体力不支。
随笔:一个书写者,或乐观、或惆怅、亦或是处于茫然的书写状态之中。
《计划》已进入第五天,安静、规律、简单的生活状态下,和自己说话的时间多了起来,内心许多微妙的情绪变的明确起来,有借用外在形式表达出来的冲动,但时常会感到不够艺术而罢手,在过些时日,我想自己会越过这道坎,艺术观变得不那样狭隘。









之6月26日(第5天)作品《和谐》
过程:用面包屑在地上摆出的两个汉字“和谐”,在一群蚂蚁的搬运过程中逐渐消失。
随笔:前晚有了做这个作品的想法,但昨天的实施以失败告终,寻找到的体格较大的蚂蚁成群结对穿越面包“和谐”竟都视而不见,让人好生诧异,估计不是负责寻找食物的蚂蚁。昨黄昏找到另一群蚂蚁,特格较小,对面包屑很感兴趣。今早七点半起床开始实施作品,顺利完成。







之6月27日(第6天)作品《随便聊聊艺术》
过程:在一面展墙上写上中、英、日文“随便聊聊艺术”,推着这面展墙在北京798艺术区缓慢移动,与偶遇的有兴趣的人聊艺术,历时三小时。
随笔:在料阁子17号实施计划已第六天,此前的五件作品都是独立完成。周末的798游客如织,于是有冲动做一个聊聊艺术的互动作品。感谢白崇民、管一棹、刮子、高原、破驹、清水惠美、王楚禹和吴玮禾在现场的帮助。








之6月28日(第7天)作品《要亮、要锋利》
过程:把一枚被铁锈和涂料覆盖的钉子用纱布磨到亮而锋利。
随笔:计划已进行到第七天,《要亮、要锋利》这件作品,突发的灵感,豪不犹豫的决定实施。对于创作的思考自己感到已能够随时随地的自然进入,只是常常会睡眠不好,一是住处闷热,二是梦很多。
这样挤压式的创作,生活工作的节奏控制是重要的,尽量简单、尽量规律、尽量提高做事效率。我已感到如能顺利执行完这个计划,自己会大受裨益。
这里再次感谢料阁子17号空间负责人张小涛赞助支持此计划。






之6月29日(第8天)作品《艺术家》
过程:大声分开读“艺”,“术”,“家”三个子,每个字一口气读到气断不能发音为止,再读下一个字。
随笔:声音是身体能量的一部分,这段时间每日呆在空间里,基本上所有的时间都异常安静,也许是这个原因,从《敏感词》开始,希望有更多的声音元素介入自己的作品。


作品《艺术家》视频地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2klfrsKhEjk/





之6月30日(第9天)作品《一粒米》
过程:住处角落里发现一粒米,背对煤堆旁的铁路用力把它甩出去,再努力找回来。
随笔:作品做大不容易,做小更难,而做不以话题讨巧的小作品尤其难。
这粒蒙满灰尘的一粒米在我偶然看到它时感动了我,它本是被忘弃的,当被我再次丢弃,能否再看到它?






之7月1日(第10天)作品《喷》
过程:口含一口奶闭眼静默,6分15秒后喷出。
随笔:这是件录像作品,长时间的静默与突发性的喷奶是作品与观众情景对话的关键。为了计划期间生活的简单方便,从来不喜欢的牛奶现在是每日的早餐,常常想把难喝的牛奶吐掉,也常常想以此做件作品。我将自己的思维置于一种轻松的开放状态,关注自己每日周围生活的一切,并将它们带到我的作品思考当中。






之7月2日(第11天)作品《行者》
过程:在一座煤山的脊梁上行走,将其波浪形的顶部走成平滑的曲线,历时70分钟。
随笔:在住处的后面有一座煤山,第一次看到心里便被它庞大而静默的身躯所触动,我想我需要有一件作品与它发生关系。70分钟,我在它的脊梁上疲惫行走,改变了它的曲线,而它用深沉的静默衬托出一种乌托邦的情绪,超越观念的诗意气质。这段时间类似闭关修行的创作状态,让我体味到庄子的“心斋”只说,用气息去感受周围的一切,
名称是构成作品含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与邵译农聊天时他突然说出的“行者”一词被我捕获,我直觉,它是这个作品最贴切的名字。








之7月3日(第12天)作品《一杯汗》
过程:我长时间的原地跳让自己出汗,收集自己的汗水一茶杯,喝下。
随笔:我越来越希望自己作品的实施过程呈现出简单甚至日常化的线性发展状态,保持自然主义的味道,但又有些不对劲儿的异样感。在意指上有相当的模糊性,甚至对自己也是如此,但它的确是我内心想去做的,有着发生存在的必然性。我暂且称它为抽象主义风格的行为作品吧。








之7月4日(第13天)录像作品《432秒》
过程:在聚焦模糊的状态下拍摄的关于自++慰的录像作品。
随笔:我直觉决定为这个充满人本色彩的作品起了个非常数字化的名字,显得有点儿别扭。这是自己创作题材的一次越界延伸,对我很有挑战性,需要这么干。在内心的感受与思考的理性指引下,我希望将作品的聚焦点游动于更宽广的领域,进入主题与手法都更自由的状态。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会令人不安,较之硬朗的现实它犹如幻影,此时,表现手法的暧昧是重要的,引发多层次的解读也是必要的。
我甚至同时为这部作品设计了展场效果,它应陈列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不大的一块显示屏,犹如被遗忘一般,一台老式的电风扇在旁边嗡嗡的转。









之7月5日(第14天)作品《易如反掌》
过程:手掌翻转一次,用时1小时。
随笔:这是一次对身体做为行为艺术语言元素的试验,将一种简单的身体行为放慢到一定的程度,开始发现需要忍受和克服这一过程中在生理和心里层面产生的丰富的可能性。
我选择清晨在立交桥这样的公众场所实施作品,强化行为与周围环境的反差从而造成异样感。在缓慢流失的时间里,每一秒钟都被关注从而产生了新的意义。
不关机拍摄一小时,我想接下来可以把视频处理成手掌以正常速度反转,周围的环境变得速度异常,不知道,做着看吧。






之7月6日(第15天)作品《菜刀》
过程:把菜刀刀刃在钢轨上砍成卷曲状,签上名在画廊销售。
随笔:引用一句话“是不是我们的空虚只能被经济来填充,或者我们的存在只能用钱来证实?在过去十年,艺术和金钱就是这样彼此填充的关系,它们互相给对方的炉子里加燃料。而现在,是不是已经是时候了——让它们俩分开站一段时间,并且尝试着审视一下对方?”





之7月7日(第16天)作品《白线》
过程:用胳膊丈量万米白线。
随笔:30天计划今天进入下半场,回头看之前的15件作品,没有一个明显的线索可以串起来,语言形式、作品内容呈现游移不定的状态,这也有初始制定计划时刻意的成份。到目前为止,实践和思考的收获都好于预想,我的确需要这样一个充裕而紧迫的时间段,来静静的梳理一下自己的工作。这是一次难得的经验,感谢帮助我的那些朋友,感谢家人。





之7月8日(第17天)作品《盲行书写》
过程:盲行折返36次共180米,在一画面上书写“艺术是个单词,艺术不是个单词。ART IS A WORD,ART IS NOT A WORD”。
随笔:实际上这个作品做完,我才发现在对身体的使用上遵循着我一贯的方式,设定一种方法让身体失去控制,最大可能的剔除肢体语言的表演性。盲行,使自己对书写位置的判断失准,从而也是词语因位置的倒错而语义模糊,而这样的模糊性,也正是“艺术”定义本质的呈现。
我很好的保持着简单、节制、平淡、规律的工作生活程序,享受着这个计划带给自己的创作的快感和压力。





之7月9日(第18天)作品《身体踪迹》
过程:用手电光跟随一只在身体上爬行的蚂蚁,身体因此被动的变换着姿势。
随笔:自去年5月份开始减肥到如今,身体已轻了24斤。对于身体本身做为语言之于行为艺术,我一贯是自然主义的态度,不同于传统舞蹈表演对身体的使用态度与方式,之所以减肥只是觉得状态不好,而行为作品可是需要通过身体向思想说话的。
在这个作品中我只是想凸显了身体本身,没有其它意指,而实际上身体本身往往已语义超载。在对身体的使用上依然遵循着我一贯的方式,设定一种方法让身体失去控制,最大可能的剔除肢体语言的表演性。
今天是结婚14周年,老婆说今天做件作品纪念一下,想必身体也不错,哈哈。




之7月10日(第19天)作品《火车记忆》
过程:一根树枝的两端分别抵着火车和我的头,身体略微前倾失去重心,到体力不支结束。作品过程中回忆自己儿时亲历的一场差3秒而未发生的火车事故。
随笔:第一次看到这列已停驶废弃的火车,就勾起自己儿时亲历的关于一场差3秒而未发生的火车事故的记忆,强烈的想着要创作一件作品与它有关。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一生难忘,而对他人却微不足道的记忆,它令人不安,犹如幻影。
寻找自己那些或强烈或细微的情绪线索,让形式符合行为艺术的基本逻辑,但又处于开放状态,始终是我孕育作品重要的出发点。




之7月11日(第20天)作品《拳中物》
过程:站在雨中直到全身被淋湿透,期间一直紧握右拳,竭力保持拳心不湿,拳心无物。
随笔:计划到今天过了三分之二,下午来了些朋友,热闹过后,竟感到思路有些恍惚,注意力不能集中,看来保持安静与简单是重要的,毕竟还有10天啊!
北京的酷热因几天的连阴雨凉爽起来,想创作一件和雨有关的作品。想起躲雨的经验,躲是保护什么呢?不躲又如何?站在雨中把身体淋的透湿,但又执拗的要保护拳心不被打湿,而拳心在这里只是拳心,空无一物,这是什么逻辑?。
作品开始的十多分钟里,身体被淋湿的不适感逐渐加强,右拳因紧握开始有了酸痛感,拳心则越来越热……而不久雨逐渐变小竟然停了,作品完成度不太够。
想想不过或许因此躲过了被淋湿而感冒发烧呢,随缘吧。




之7月12日(第21天)作品《哮喘》
过程:凌晨突发哮喘,按经验开始室内通风、喝热水、保暖等等措施。
随笔:或许是因为白天实施作品《拳中物》淋雨着凉,凌晨犯了哮喘,按经验起来开始折腾,突然想如果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是否算个行为作品。
对于行为作品判断标准的泛化我一向是警惕的,可对经验也需要经常打破重新审视,否则经验也有可能成为前行的障碍。既然有说不清、不能确定的可能性,那就有必要去扯扯这个标准的橡皮筋,让它不要太紧,先去做,再说又何必非要是行为作品呢?






之7月13日(第22天)作品《除草》
过程:清除一段荒废铁路中的野草,历时四小时二十分钟。
随笔:今天阴天,而准备的方案因需要阳光而不能实施。抠了几个小时的脑袋后,我想起了那段荒废的铁路,每次经过都感概其昨日辉煌不在的落寞之态,两节永不开出的老火车已成照片中衬托游客摩登形象的古旧背景。
清除那些杂草的过程中,不断有各种人来搭话问各种问题,有人说你不是雇来除草的吧,是艺术家吧,给点儿钱我找个人帮你干了。的确很辛苦,但我想行为和行为摄影的不同就在于我必须亲自干,这个过程是行为作品的灵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零点前


零点后

之7月14日(第23天)作品《找钱》
过程:14日晚8点20分天黑至15日早晨5点天亮,我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地上找钱,如找到钱作品可提前结束。结果未能找到,作品在15日早晨5点天亮结束。
随笔:我想无人不喜获名利,但贪欲不可滥溃,名利随缘,工作为宗。
想起2004年在上海的一次王林主持的研讨会上我发言谈到行为艺术的处境,我认为那正是中国行为艺术最好的阶段,原因有二:一是因为那正是官方竭力打压、民间极大误解行为艺术的时候;二是那时艺术市场开始风起云涌,而行为艺术是最难以介入其中的艺术方式。唯此两点,可以对在2000年前后鼓噪喧天的行为艺术进行最好的历练和梳理,也为有立场的艺术家提供了最好的表明态度的机会,艺术家之所以不等于手艺人,被称为知识分子,正是因为它是具有文化反思精神和有现实担当意识的人。
798的钱也并不好找,折腾了一夜,近9个小时,分文未获。




之7月15日(第24天)作品《误读测试》
过程:来访者在看过《30天计划》前23天的22件有标题的作品图片后,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挑选3件作品进行解读。
随笔:借这个作品做了一个误读测试。误读是一定的,我感兴趣的是在同等作品信息面前不同人解读的差异化呈现。
作品在通过不同媒材传播的过程中,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多大的程度上还得以保持?这种意图的衰减和变异不可避免吗?始终保持意图的准确是重要的吗?
受众对作品的误读是必然的吗?误读对作品来讲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为避免误读,为作品信息的准确传达,可以牺牲艺术的本体性去迎合受众吗?
如果误读可以丰富作品的意指,那么需要刻意保持甚或夸大创作意图的模糊性吗?
今天突然想用作品呈现一下这几个似乎明确又有些纠结的话题。

劳春风
学生
《书写者》——“自信”
《随便聊聊艺术》——“真实”
《一粒米》——“死”
《行者》——“累”
《菜刀》——“中国制”

周举文
学生
《虫迹》——“有些路只有自己能走”
《和谐》——“过程和结局一样重要”
《书写者》——“尽其表现”

毛长春
退休职工
“看不明白”

任晗堃
学生
《盲行书写》——“闭上眼就是另一个世界,“乱”可能就是那个世界的规则。“
《行者》——“作为一个行者,让那片天知道你曾来过,就足够了。”
《书写者》——“挥洒的是想象力,可以用笔,可以用身体。”

张亚坤
学生
《要亮、要锋利》——“正反面”
《一粒米》——“不可能”
《菜刀》——“找事儿”

李赛
学生
《书写者》——“身体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之一,但是不要忽略了它是自然的一部分。”
《易如反掌》——“换个角度发现另一种观念、另一个世界。”
《除草》——“除掉的只是杂草么?”

文天祚
学生
《拳中物》——“手中貌似紧握着啥,一用力全身如气球般收紧,也许这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吧正如蝴蝶效应一般。写在此刻,一只蜘蛛从我手边爬过,说不定我们之间也会有什么说不清的联系。”
《和谐》——“如连环画般和谐二字的烟头逐渐褪去,什么是和谐?不应是统一的思想和音调,而是虽然不同,却能相互包容理解,可谓大同。
《敏感词》——“因为他过敏,所以你怎么感也发不出声音,红色屏障。”

沈希
学生
《和谐》——“何谓和谐?不只是写两个字而已,那么容易?”
《菜刀》——“杀牛用鸡刀,做事不必强求,只是自不量力。”
《白线》——“让我联想到的……道士、棉花糖、丝绸,流水。”
《行者》——“走在自然中,人不过是沧海一粟,走过虽不能留下痕迹,但我走过所以无憾。”







之7月16日(第25天)作品《不祥之影》
过程:用砸碎的煤粉勾填一个矿灯的投影。
随笔:驻留居住空间的墙壁上,到晚上便被外面的灯光投上窗外树木和建筑的影子,非常鬼魅,有想过用黑纸板把所有的影子剪刻下来做成装置作品。
自前些日子在管一棹处见到一个老旧的矿灯,就如同初始看到煤山般,想让它进入我的作品。今天中午偶遇杜曦云,聊到作品《钉子》、《行者》、聊到煤、聊到矿工等,之后影子的意象再次冒了出来。
黑暗中,光造就了影子,它飘忽闪烁、充满不详的幻灭感,亦如矿工的生存境遇,就是充满不祥之感的暗间旅行。
作品的构想让我激动,于是开始追究具体的呈现方式,煤、砸碎的煤、勾填出矿灯的影子,它不再靠依附于光而存在或消失,执拗的始终呈现在那里。于是《不详之影》诞生了,意外的是它给我的视觉感受是充满了荒诞感和执拗但无力的悲凉气质。
从找煤、砸煤、铺煤,勾填影子形状,到作品逐渐呈现完成,我逐渐确定了将来会继续用煤来制作关于影子的系列装置作品,办一个展览,就叫“不祥之影”。





之7月17日(第26天)作品《跳》
过程:两台摄像机固定机位,分开拍摄一个上下跳动的人的头和脚,到其跳不动为止。
作品呈现:展览现场按正常人的身高在头和脚位置分别安装一台电视机,无声播放上下跳动的脚和头部画面,跳动的上下频率稍做处理,所以在现场看到的是充满荒诞感的脚和头不协调的上下跳动,例如可能是头在向上,而脚正在落下。从有力到疲惫不支的跳动过程会逐渐强化对观众的心里压力。
随笔:起初想创作一个关于跳的身体行为,而在思考方案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个录像装置作品。它依然围绕着身体展开。
前些年对于行为艺术做为自己唯一创作媒介的坚持,原因之一是其本身具有强大的语言魅力,形态开放、充满活力和各种的可能性。另一个原因是当行为艺术被官方打压,被民间误解,艺术被商业化的境况下,对行为艺术的坚持本身就是对现实境遇的反动,是必要的立场和态度呈现。
至目前,我的作品创作开始会发散成一張網,逐渐涵納各種元素和思維的可能性,去展开持续的自我內在探求和现实境遇的审思追问。





之7月18日(第27天)作品《羽毛》
过程:站于墙角举一面镜子,反射光线到空间的角落、物品上,极缓慢的移过,光线最终落在墙壁上的一根羽毛上,镜突然落于地摔碎。
随笔:上午否定掉了最初预想的方案,原因是方案中准备挪用798里的大茶缸装置,做一个与游客互动的作品,可执行过程中隐约感到过多挪用这个艺术家作品的形象应先商量为好,于是终止。于是今天的作品计划顿时紧张起来,一直到晚上10点多钟也无想法,担心今天终于要挂块“黑板”在计划里了,干脆坐下喝茶,看着屋里的一物一景,突然有了和它们对话的冲动,怎样去做呢?
计划刚开始几天,在路边捡到一根羽毛,便一直插在墙壁上,时间一长,每天看它的投影位置就能猜到是几点钟,偌大的一面白墙上,别无它物,它是绝对的主角儿。
计划还有三天就要结束了,作品中,随着光斑的缓慢移动,似乎在和一景一物单独对话道别,缠缠绵绵的、有点儿小情小调。




之7月19日(第28天)作品《安全距离》
过程:一节铜丝裸露的带电电线,十分钟里,手指与其保持距离但尽量靠近。
随笔:2004年在台北做过一个行为,手举一节铜丝裸露的带电电线,竭力高举去接触空中垂下的一节同样铜丝裸露接着灯泡的电线,接触的瞬间,整个屋子被照亮,但因身体难以保持平衡,瞬间又熄灭,现场忽明忽暗。今天因空间突然停电去检查电表,想起当时紧张又难以名状的感受,立刻有冲动再去体验一次,但形式语言不同,更单纯,于是有了“安全距离”。
感谢好友赵希龙,帮我拍照兼万一发生意外的救护人员。





之7月20日(第29天)作品《掌中月》
过程:双掌捧水,水中映月,水渐漏尽,月无。
随笔:成都多云,少见日月,北京的月亮就显得格外明亮喜人,不过还是有些怀念蓉城阴雨湿润的天空了。







之7月21日(第30天)作品《踪迹成迷》
过程:手中的画笔跟随虫子爬行的踪迹延伸、转折……,直到画面踪迹成迷。
随笔:“30天计划”今天结束,恰巧今天也是老婆的生日,这些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我重新画画儿,可艺术创作对于我来讲是工作不是业余爱好,它需要一个存在的理由,就是说它要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仅仅是在图示上和别人有差异是不够的,图像已太过丰富。
还是决定画幅画儿做为礼物,它遵循自己行为创作的一贯逻辑:设定一种方法,最大可能的让身体失去主观控制,跟随虫子的引领,画到哪儿是哪儿吧。
作品进行三小时后,虫子累的东倒西歪直至趴下不动了,帮助纪录的吴承典一再唏嘘同情,自己也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放虫归田,作品结束。


《30天计划》结束了,告诫自己不要猛踩刹车,要慢慢停下来。
心里只有后怕,当初机缘巧合一冲动开始执行这个创作计划,一周不到,便开始体会到计划的工作强度对身心巨大的压迫力。睡眠时间越来越少,醒来便开始寻找兴奋点构思方案,然后是不断的调整、否定、再调整,直到再不执行当天要挂黑板为止。买材料、找道具、约摄影、请助手,最可怕的还是经常完全没有灵感!
整个计划期间,最值得肯定的就是很好的保持了规律、简单、安静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早睡早起,除冲图、购物外基本足不出户,喝茶、听琴、写心得、思考方案。室内保持空荡极简,一粒米在地上都显得出来。断掉网络,更是节省了许多时间。饭食简单、戒酒戒烟。邵译农说有闭关修炼的感觉,想必也是有点儿了。
计划执行中,收获已超我的预想,不仅指作品,是对自己的整个工作与生活如何更有效的展开有了新的设想。想起90年大学毕业时老师苏克送我的三句话之一:“出水方知两脚泥,二十年后见高低”,恰好二十年了,唏嘘不已,感慨时光如箭!

感谢一家老小的理解和支持!
感谢朋友们的帮助!
感谢料阁子17号张小涛兄和库艺术主办!
感谢管一棹兄,每日收发邮件,他的一棹空间简直成了我的网吧。
感谢那台快掉光牙的菊花牌老台扇,日夜旋转为我降温,现在它终于可以歇歇了。
[沙发:1楼] guest 2010-06-28 22:16:33
路过。。。。。。
[板凳:2楼] guest 2010-06-29 11:02:24

行为艺术需要这样执着而智慧的艺术家
[地板:3楼] guest 2010-06-29 11:25:03
周斌:

我这几天要集中整理手头的事情,希望能近几日把公司的工作交接完毕。因此,我没有来的及跟进每件作品。计划已进行到了第七天,创作也逐渐展开,从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你当前的状态变化。作品有关注个体内心与意识行为的,比如《书写者》,也有关于外部环境的,比如《回顾展——随便聊聊艺术》,这种跨度非常大,其关联性也不明显,但我想也存在一个你创作的暗线。鉴于时间和精力原因,我暂不对前面几件作品逐一分析,我只就今天的《要亮,要锋利》简单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要亮、要锋利》就像一个口号,一条标语,其语感清亮且充满刚强的力量,我甚至可以想象你用纱布坚定而有力摩擦锈钉的情形。相比之下,你以往的作品更多是灰调子的,力量是逐渐释放并显现张力的。我们要问,作品的名称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引导观者理解作品呢?其实这也是一个关于词语与图形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常说,视觉艺术的视觉性是第一位的,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从艺术家对作品命名的角度来说,仍希望通过命名为来提示作品的信息,也可以说,命名本身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在西方20世纪以前西方美术史上,我们看到的作品与命名之间犹如看图说话,这也是具有故事性绘画的一个特点。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系统中,作品的命名上关于故事的少,而是体现一种诗意,是与情、境、意相关联的语词。总之,这种命名总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判断。而你今天的作品与命名使我想到了这个问题。《要亮、要锋利》暗含了一种这样的潜在逻辑:“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确实,你做到了让锈钉子变亮变锋利了。从表达方式,这个行为很直接的,没有任何修饰,从而使这个过程成为了一个工作和对钉子的“修饰”。我能理解,以“无为”致“有为”,是你最近比较强调的一种艺术生成的方式。可是,这种潜在的语言逻辑里,我看到的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高强度与高密度的创作状态下,灵感会突然而至。这是不就是达到了“随时随地的自然进入”呢?但是,我看到的则是你在不自觉地进行自我激励,这种语言方式犹如一种心理暗示:我想做,就能实现。这种心理暗示又暗含了两种可能性:1,与强压下的心理焦虑有关,希望通过这种暗示获得一种精神力量。2,与强压下的创作自信有关,希望通过这种暗示强化一种坚定的力量。总之,我一方面理解你是如何使这样的作品成立的,另外一方面也通过这件作品理解你现在状态。

以上只是看了你发的今天作品的资料即兴想到的,说不上是对作品的分析与评论,只是一些感性的交流。我相信,《要亮、要锋利》将是一件对你以后状态产生影响的作品。

另外,我们这次计划的顺利实施,确实得到了多方面朋友的支持,这一点也让我非常感动。我想,计划的顺利的完成,才是对朋友们最好的感谢了。

谨祝夏安!

田萌

2010年6月28日

于成都·丰德国际广场
[4楼] guest 2010-06-29 11:52:33

行为艺术可以这样丰富,没啥说的,的确强!
[5楼] guest 2010-06-29 13:38:40



[6楼] guest 2010-06-29 18:23:49
昨天去了门关着,每天啥时间能看到啊
[7楼] guest 2010-06-29 18:28:16
周斌:
6月21日,我非常一直到深夜都在等待《30天》的开端作品,我没有打电话询问一些细节问题,因为我想保留一种期待,一种让你保持平静的状态。直到你第二天把作品发给我,我才知道计划开始推迟了一天。你的两件作品我都第一时间看到了,巧合的是,两件作品我都是第7位浏览者。
已完成的两件作品——《虫迹》与《敏感词:六4》在气质上延续了你以往的作品。“气质”一种非常难以言喻的东西,虽然在作品的形态上变化多端,可有某种东西贯穿着他们。你一贯如此,总是用简单的言词描述作品事实的过程,除了过程本身,你偶尔会对身体的体验进行记述。在我看来,这种描述方式在于强调一种客观性,而有意隐去主体的明确意图,甚至可以说,从你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一种明确的意图,文字与图片成为还原行为过程的途径,而非对意义的追问。这种特征是开放的,多义的。《虫迹》是你与小昆虫的偶遇而创作的作品,小昆虫与你并不存在什么构成意义的逻辑关系。我相信,在相遇的那一刻,你是凭着一种直觉来选择这个生命体的,或者说选择是带有某种超验的成分。小昆虫在你手指上爬行的几分钟是你们相互感应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如果没有了古琴声,我想这间作品是难以成立的,或者是过于简单的。《敏感词:六4》中的吮吸并产生皮肤充血的行为,是由表及里的身体体验,“六”和“4”的发音是历史的敏感词,这是关于一代人的记忆,一段有待反思的历史,作品的智慧之处在于使用汉字与阿拉伯数字的组合,这种组合使得其语义更为丰富:关于历史、自由与极权主义的反思。相比之下《敏感词:六四》的语义比《虫迹》要明确。
即便如此描述我的直观认识,我仍无法很清晰地说出她们与先前作品“气质”的相似性。我这段时间杂事太多,还没有静下心来去系统思考和整理零散的认识。从另外一方面说,我很注重对话与交流,不管是面对面的还是邮件方式,通过交流来了解你的思考、体验,来分析作品形成的过程与可能被讨论的外在意义。我不想一下子进入意义讨论的层面,那样很容易忽略表达“意义”的语言的重要性,艺术如果只是关于意义的讨论,那么用文学、哲学便可以完成,而视觉艺术要追问意义,更要追问意义是如何被表达出来的。
总之,这是一个不错的开端,感觉还算轻松。看完作品匆复以上文字,期待后面的作品。
祝顺利!
田萌
2010年6月24日星期四凌晨
于成都川音大厦
[8楼] guest 2010-06-30 08:59:18


[9楼] guest 2010-06-30 11:34:40
牛逼计划,不要黔驴技穷哦,关注中!
[10楼] guest 2010-06-30 16:53:05

周斌是个认真研究行为艺术的实践者,难得!!!
[11楼] guest 2010-06-30 16:55:54
wenhao
[12楼] guest 2010-06-30 20:15:34
在如此强迫性的创作环境中
能创作出 《要亮要锋利》 《一粒米》这样的好作品
实属不易!
顶周斌
[13楼] guest 2010-07-01 12:05:51
平静执着的艺术家,好作品,要顶的!
[14楼] guest 2010-07-01 21:23:26


[15楼] guest 2010-07-02 09:47:50
周兄,昨天在你那里聊的很好,深受启发,祝计划不断出彩
[16楼] guest 2010-07-02 10:02:02

行为录像作品《艺术家》视频地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2klfrsKhEjk/
[17楼] guest 2010-07-02 13:29:37
喜欢“艺术家
[18楼] guest 2010-07-03 17:07:00

当下境况,这样平静认真创作的艺术家不多啦,欣赏!
[19楼] guest 2010-07-03 20:47:02


[20楼] guest 2010-07-04 00:34:51

[21楼] guest 2010-07-04 11:48:48
想想看,是疯狂的计划,要顶的
[22楼] guest 2010-07-04 23:56:11
迷惑了 但还是顶一个
[23楼] guest 2010-07-05 11:30:43
有点儿闭关苦修的味道啊
[24楼] guest 2010-07-05 17:43:51
周斌﹐

很有意思的計畫﹐
需要創意﹐決心﹐毅力﹐勇氣﹐與體力
感覺有點羞愧﹐只能在冷氣房裡為你加油打氣…

葉子啟
[25楼] guest 2010-07-05 21:05:52
《易如反掌》
巧妙而智慧的行为
[26楼] guest 2010-07-06 22:26:44
浪漫的行者

[27楼] guest 2010-07-06 22:53:12

强的艺术家
[28楼] guest 2010-07-07 08:56:31
期待新的一天
[29楼] guest 2010-07-07 18:58:56
去了两次都没看到现场,遗憾啊
[30楼] guest 2010-07-08 08:10:17
《行者》做得真他妈牛逼,很感人的作品,顶周斌!

[31楼] guest 2010-07-08 09:58:42
周兄,月底一起去长沙,橘子洲头喝酒
[32楼] guest 2010-07-08 16:04:16
周斌:
上半场的作品都细细的看过了,我觉得不能简单的用好坏来评价你这次做的作品。你对作品的思考以及实施过程和这种呈现方式,都很有创意和智慧。看过几次后我突然有一种体会,就是我必须依赖你对作品思考的文字结合作品图片来解读你的作品,而这种方式可能会是对你计划内的作品给观众最好的阅读方式,而现场可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没有到你作品现场,有几件作品我认为现场不定好,如:《虫迹》、《和谐》、《要亮、要锋利》、《一粒米》、《行者》、《易如反掌》等。本来我们一直认为现场是最重要的,作品所有的重要性等都在现场呈现。你这次30天作品计划和呈现方式无疑对"重要的是现场"提出了挑战,这是我对你这次作品计划的一种看法,或许是最闪光的地方,仅此代表我自己的观点。
向你对艺术的探索精神致敬!

刘成英
2010.7.8
[33楼] guest 2010-07-08 22:37:36

谢刘哥,回蓉约你喝茶
[34楼] guest 2010-07-09 11:44:07
周斌,想把这个计划半个展览吗
[35楼] guest 2010-07-09 22:47:48

[36楼] guest 2010-07-10 10:25:15

牛逼的计划,继续期待后面的作品,顶周哥!
[37楼] guest 2010-07-10 20:35:46
被白色包围的人体
如经历宗教仪式的洗礼
娓娓动作
不紧不慢

肢体语言的挖掘有“舞蹈感”


可以看到“风”
自然的风
夹杂思想的风

小帅
[38楼] guest 2010-07-12 12:34:48
的确牛
[39楼] guest 2010-07-12 19:36:23
易解与难解——致周斌的一封信

周斌:

你好。最近一直没有安顿下来,加之上网不便,我这段时间没有及时对《30天》计划的进程予以紧密的跟踪与梳理,请见谅。当然,你每天的作品我都会及时查收,只是来不及做深入的沟通与交流。针对《30天》计划,我想既关注每天创作的作品、你的状态,同时也想把问题放开来谈,这样会使计划本身展现更多的维度。以下是由罗兰·巴特的一些理论引发的与计划有关的随想,供交流。

罗兰·巴特的《作者的死亡》理论为后现代的阐释学的兴起做了理论铺垫。他声称,作者消失在书写的过程中,在写作的过程中,语言、结构获得了其自足的价值。这种理论强调了文本与言语活动的重要性,强调了读者在写作中的中心位置。可是,这种理论一旦被夸大,将会出现过度阐释与意义泛滥的危险。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生存的世界已被打开,统一性的价值观被质疑,取而代之的多元的价值标准,原来的精英主义价值观还原到每个个体意识中。有人说,我们这个时代出不了艺术大师。这种观点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是我们的评判标准多元化了,所以很难出现划时代性的艺术家;第二是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碎片时代,每个人思维、创作也只能是某种碎片。总之,这个世界的标准是多元的。中国艺术批评的真正体现出这种局面是在2000年以后,这与更为年轻一代的批评家开始进入公众视野,这拨批评家从经验、知识结构之间的个体差异更为明显,他们比老一代批评家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想不同,一方面他们重视理论学习,另外一方面他们对批评与理论话语的构建更为自觉;再者就是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通讯、网络等信息手段的变革有关。事实上,艺术家在接受“读者中心论”的同时,并不承认自身作为创作者已经死亡的理论,在他们开来,作者与读者是一种共存的状态。从19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批评中也没有完全排除掉对作者意图的还原,只是社会学与符号学在批评中的滥用,迅速地将文本简化为一种个体对社会体制的批判模式,批评声音虽多,但并未真正导致批评的多元化。当时关于“意义”的讨论,其中以邱志杰为代表强调语言重要性的观点为后来的新批评兴起产生了重要的意义。新批评兴起后出现的一个潜在危险就是,由于过度强调“读者”的主体性与中心性,从而导致批评脱离具体文本,过于理论化、概念化甚至随意性,亦即人们常说的过度阐释。

其实,我们今天所用的批评方法,都非常重视对象批评的逻辑语境。一件艺术品存在于多维的、复杂的关系中,但是我们的批评方法不能将所有的关系网络构建出来,而只能有选择性地来构建艺术品的逻辑语境。也就是说,“语境”是在选择中被构建出来的。“作者的死亡”,文本也就不存在一个封闭的意义系统,可是,读者的解读是对文本的重新建构,同时也是对文本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解码必然又会将开放的文本纳入到一个封闭的语境中。对语境的构建成为对作品解码的途径。因此,构建有效的逻辑语境是适度阐释艺术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同样包含两个“中心论”:一个是文本中心论,即读者要必须充分地把握文本对象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去择取所需要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把握文本对象的信息并非还原作者意图,而是就文本自身而言。二个是读者中心论,即读者通过重述来移置文本,并对其进行解码。重述与移置本身就是对文本重新建构,通过改变文本的原有结构来表达对原文本的理解。但是,在观众面对一件或一系列艺术品时,他们仍会出现这样的反应:易解与难解。易解则是很容易将文本中的某些符号信息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对应属性联系起来,从而得出作品作为一个符号的意义所指。难解则是人们很难从作品中把握确信的信息,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甚至偶然的。易解与难解与读者有关,也与文本对象有关。在这一点上,罗兰·巴特关于资产阶级“神话”的解析与批判是有启发性的。这种批判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制造“神话”,是关于个体的“神话”,她不隐匿什么,也不直接坦露什么,而是将艺术的观念自然化。一件艺术品的意义可以是不确定的、含混的,而不是隐匿的,同时也不是赤裸裸的言说。当然,这种启发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成立的,至少是在正实施的《30天》计划中是成立的。

以上所述是由罗兰·巴特的一些理论想到的,不能直接对应到对每件作品意义的解读,可是这有助于我们对《30天》计划与你创作的方式的理解。你一再强调,你创作的很多作品并没有明确的意图,更多的是体验性的。作品完成之后,你不去强调与阐释作为一个创作者的意图与意义设定,而是尽可能地让作品保持在一个开放的状态。在你的博客上,我看到了很多网友的留言,简短的文字亦可体现出读者在面对作品时的主动性,我甚至为某些网友的洞察力而吃惊。事实上,当面对你完成的作品,我也常常一下子找不到进入作品的途径。我在前面两封信中也提到,在“意义”泛滥的今天,我们所要做的不仅是为一件作品作出意义的判断,更应该剖析与讨论“意义”是如何生成的。我想,“进入作品的途径”可能是找到一种重述与移置作品的方式,而意义可能会在这种重述与移置的方式中显现,也就是说,我希望读者的重构文本与解码途径可以是多维的,但不是任意的。现在计划已经进行了一半,接下来我也将会有选择性地讨论个别作品生成的方式。至于你提到作品的短评,我想放在计划后期统一梳理。

北京今年温度异常高,料阁子的防暑条件不知如何?计划是高强度的思维活动也是对身体与心理的考验,在这样燥热的环境中,希望你能做好调节,我们共同完成下半节的计划。

夏安!

田萌

2010年7月8日星期四

于重庆巴南

[40楼] guest 2010-07-12 20:11:48
周哥保重啊!还有10天呢
[41楼] guest 2010-07-13 23:07:50
很好的计划,要顶的

[42楼] guest 2010-07-14 09:51:34
从周斌的身上,能看到中国的行为艺术家是值得期待的.
十多年的坚持和探索,不易啊!
顶老周

[43楼] guest 2010-07-14 10:52:39
好作品,如此密度,是在可怕!!
[44楼] guest 2010-07-15 11:15:17
问候周斌!

[45楼] guest 2010-07-15 19:16:45
好的艺术家!要顶!
[46楼] guest 2010-07-16 10:35:54
看的出作品创作的非常自由放松,甚至有挥洒自由的感觉,好状态!不易!说明周斌对自己工作头脑是清醒的。

[47楼] guest 2010-07-17 10:35:37
成都呆不住了?也想北漂吗周斌
[48楼] guest 2010-07-18 12:47:41
我爱你的作品啊周斌
[49楼] guest 2010-07-18 15:18:39

作为老炮,敢于执行这样的计划,勇气就让人出汗

俊子

[50楼] guest 2010-07-19 03:42:59

这不明显模仿艾未未的跳的作品吗?艾未未用一个毛茸茸的小动物玩具把鸡巴部分挡着。你有电视机来分开,太小把戏了。还是在模仿艾未未的形态,不要模仿好不?想不出来就早早结束,搞这种疲劳活动没有价值,知道不?
[51楼] guest 2010-07-19 14:14:05

周哥,再等你三天,就可以喝酒了
[52楼] guest 2010-07-20 13:08:32
50楼的真长了双艾奴眼,咬人也要有点儿水准。
模仿?哪跟哪啊?

[53楼] guest 2010-07-20 13:28:13
比泰康51平米那展好多了,起码感觉到了一些思考和态度
[54楼] guest 2010-07-20 13:33:57
《安全距离》玩的也太酷了吧,再近点儿
[55楼] guest 2010-07-20 17:56:34
不错!
[56楼] guest 2010-07-20 19:48:14
只有30天的计划吗?
[57楼] guest 2010-07-20 22:50:15
这种创作方式挺流行啊
[58楼] guest 2010-07-20 23:30:52

随笔谢的不错,挺率性真实的艺术家
[59楼] guest 2010-07-20 23:42:56
周斌在2010年6月到7月间在北京798“料阁子”做了连续一个月的持续行为作品“30天---周斌计划”,他规定出每天做一件行为作品。艺术家每天要实现一件现场行为,在艺术空间或是周边的环境下实施,而且当天将作品在艺术国际网上发表出来。这是一次有趣的尝式,一次孤独的内向旅程。同时他也想到即定的场域和公开的网站,他的表演让不同的人在全世界都能分享。有许多人在他发表的作品中发表看法和说出自已的奇思异想;也有评论家在阅读作品时即刻发表评论。这是一个在网络时代轻而易举达到广泛互动的作品。艺术家不只顾及到了特定的艺术空间,而比艺术家现场表演更宽的是网络的无形的空间,比每日亲临现场的观众更多的是分散在天崖海角的共享。它冲破了地堿性局限,跨越了时空的浩渺。

---周兄: 我是现知现加了,在论文中 多谢!24号到长沙吧?我去

蔡青
[60楼] guest 2010-07-20 23:54:16
顶周哥
[61楼] guest 2010-07-21 00:19:23
我是第一个祝贺你的人吗?那么就祝你最后一天行为实施顺利,恭喜你!

老董
[62楼] guest 2010-07-21 03:12:29
作品的观念和手法都太老了,太程式化。大约是十年前的古物。老周,不做也罢了
[63楼] guest 2010-07-21 08:54:27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集天地之灵气汇于一身,创造出如此博大精深的行为艺术,超越了所有行为艺术家,超越了东方西方的界限,深入的根本性的探讨了中国现实的问题,直插历史的根基血脉,超政治可能性的对人类的思想根基撼动并重铸,直冲九霄云天的自由之神的气魄使艺术史翻开新的一张纸,记录下这感人肺腑的一页,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当代艺术!!!
[64楼] guest 2010-07-21 11:16:49
很诗意!一个月的生活,艺术,面壁;真的很过瘾!为你而高兴!
萨子
[65楼] guest 2010-07-21 11:18:58

62楼的和63楼的都不怀好意吧,都病的不轻
[66楼] guest 2010-07-21 12:41:31
允许一些不同的声音,听到一些反对的意见对周斌也是好的,如果这里的留言全部是赞扬,全部是支持,那我倒真要为周斌哭一下了,反对的声音还不够多,不够激烈,不够深度,请反对或批评得更深入一些!
老董
[67楼] guest 2010-07-21 13:12:50
宁缺勿滥,很多方案在概念上都是重复的,学生这样做练习还可以,艺术家这样做太勉强了。
[68楼] guest 2010-07-21 18:50:51
对周斌的大批判开始了
[69楼] guest 2010-07-22 18:44:33
顶,精神可嘉
[70楼] guest 2010-07-23 09:49:21
吹捧周斌的人不少嘛

[71楼] guest 2010-07-23 09:52:13
结束语写的不错
[72楼] guest 2010-07-24 17:31:46
qi dai xin zui pin
[73楼] guest 2010-07-24 20:55:48
虽然也不太好,但比卢的好
[74楼] guest 2010-07-26 09:21:05
继续
[75楼] guest 2010-07-26 22:38:41

[76楼] guest 2010-07-28 16:02:47
发言的不多哈,期待批评的声音。
[77楼] guest 2010-07-30 15:54:45
对自己不易的超越,耳目一新的感觉,顶老周
[78楼] guest 2010-07-30 22:26:27
有让人感动的东西
[79楼] guest 2010-08-01 21:45:34
细心读完所有作品,反反复复被感动。。。。。。。最喜欢最后一件作品,真的相信机缘巧合,我仿佛看到你的内心,像这些线一样,自然生出,永远有一种纠结的美丽,,,,,,你的整个人本身,都是感人,让人会去思考的行为,行为艺术在你的身体的体验是局外人永远无法触摸到的,,,,,,,感谢带来这么精彩的作品,我想与你相识,是做艺术的人幸运。。。。。。。光平粮仓期待你与你细细分享。
[80楼] guest 2010-08-01 22:39:28
想问一下。周先生说艺术对你来说是工作不是兴趣。为什么?
[81楼] guest 2010-08-03 05:21:13
基本学生作业水准,要做到真心静不易,看来还是稳步住的一个人。
[82楼] guest 2010-08-03 18:31:18
请问周斌30天计划是一个作品吗?还是30个作品呢?
[83楼] guest 2010-08-05 10:23:22
我觉得应该算一个大作品吧 外行意见
[84楼] guest 2010-08-06 12:38:31
算一个小作品 专家意见
[85楼] guest 2010-08-08 10:32:56
作为观众,我为你高兴。
这个计划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和新方法的实验过程,
甚至是对日常生活的一次超越,
它又对接了生活和艺术的关系。
再次祝贺!
[86楼] guest 2010-08-16 13:05:49

计划里佑不少精彩地作品,顶周斌
[87楼] guest 2010-08-26 17:08:28
《安全距离》思路很有意思。。。
是不是实施得略显简单?
还是在简单中寻求某种特定意味?

——闻松
[88楼] guest 2010-08-28 13:29:14
30天本身很有意思,,但每天做的东西很没趣,

[89楼] guest 2010-08-30 09:42:35
走出现场

“计划”就像一份工作或一项工程,设定的条件亦如工作制度或工程指标。创作是自由的,也是被强迫的,甚至被强迫的紧张感覆盖自由感——这也正是计划的张力所在。所以,在实施之前,我们将之称之为是“一个在设定与不可预设之间的行为艺术计划”。《30天》已经完成,周斌对计划的成果是肯定的,他说:“计划执行中,收获已超我的预想,不仅指作品,是对自己今后的整个工作与生活如何更有效的展开有了新的设想。”严格地执行这个计划,是周斌对自我创作能力极限的考量,也是一次炼狱体验。可是,我们没有看到周斌达到极限的状态,恰恰相反,他总能从所处环境中发现可汲取的创作元素,并及时将其转换为艺术的语言。在此,“环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是一只偶然出现的蚂蚁,一颗覆盖在白色涂料下面的锈钉,也可以是798艺术区、一座煤山、一段铁轨等,它们没有什么既定意义等待表达,但他们随时都可被转换成艺术的语言。这构成了该计划的现场,构成了身体“表演”的现场。在一个注重直觉与体验的艺术家的创作中,蚂蚁、锈钉、煤山、铁轨等不仅是通过它们的材料性而被转换成艺术的语言,它们也通过自身的语言性确认了身体的存在。而意义就在身体与环境对话的过程中生成。计划已经完成,身体走出了那个现场,也留给我们丰富的创作文本。接下来,我们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个案,在现场之外来展示其成果,讨论其意义。
最后需要说的是,这个计划是在料阁子17号、库艺术杂志的主办、多家媒体支持及诸多朋友们的帮助下完成的,在此,我们要对他们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田萌
2010年7月30日星期五
于重庆巴南
[90楼] guest 2010-09-03 15:36:26
很认真的看完 顶一个
[91楼] guest 2010-10-01 15:57:19
很不错周斌
[92楼] guest 2011-01-11 17:19:42
拔丝,顶周哥!
[93楼] guest 2011-01-12 11:25:53
被感动了~~~支持一下!
[94楼] guest 2011-02-21 16:28:33
金棕榈+金酸苺
[95楼] guest 2011-02-23 13:48:15
翻出来看看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