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末梢的温度——蒋志个展@曼谷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发起人:rachel_scorpio  回复数:0   浏览数:2546   最后更新:2010/07/31 16:03:41 by rachel_scorpio
[楼主] press 2010-07-31 16:03:41
“展望作品:素园造石机 —— 1小时等于1亿年”


开幕式:2010年8月8日(周日)下午5:00—8:00
策展人:巫鸿
展览日期:2010年8月3日— 8月10日
现场表演:每天 10 – 12点、下午3-5点

一般来说,各种怪石的形成一般要上亿年才能完成,我发明了一个装置:它可以模拟自然现象“风、雨、浪、震、火”等,在一小时内完成制造有着天然形状的怪石的过程(怪石也被称为文人石或太湖石)。全程大约一个小时,或觉得形状已经成型后就可以打开机盖,取出造好的石头。全部过程由一组大型机器装置互相配合实现,观众透过钢化玻璃可以看到全部过程。

—展望
展览地点: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展厅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上午10:00—下午5:0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
联系电话:8610—58760600—100
网址:www.todayartmuseum.com
主办单位:今日美术馆
协办单位:长征空间

[沙发:1楼] press 2010-07-31 15:25:58
《1小时等于1亿年---素园造石机》和展望的艺术实验

巫鸿


在过去近20年中,展望对“雕塑”进行了持续的解构和重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这门艺术的性质、边缘和潜能的思索。1994年的《空灵空》挑战雕塑和装置、主体与客体的界限;1998年的《新艺术速成车间》将古典名作转化为群众创造的介质和场地;2000年的《公海浮石漂流》融雕塑、环境艺术和行为艺术于一炉,将一件精心打制的不锈钢作品送入渺渺大海;2004-2006年的《佛药堂》反思拜物和信仰、物欲与精神间的依存和悖论;2008年的《第86尊圣像》虚拟形象的历史---那是一个“造像”和“毁像”的双向过程。这些尝试都包含了否定的因素但都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通过持续的解构为不断的重构建立一系列新起点。这些计划都对常规的雕塑概念和形式提出挑战,但其目的都不是否定雕塑,而是希望提出有关这个艺术的新的可能性,从而引导出新一轮的解构和重构。展望的作品因此总是“互参”(inter-referential)和“互文”(inter-textual)的:它们环环相扣,相互渗透。即使彼此的媒材和形式大相径庭,但其意义从不限于自身,而是存在于相互之间的脉络和演绎之中。

[板凳:2楼] press 2010-07-31 15:26:17
这个基本逻辑为理解《1小时等于1亿年---素园造石机》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我们只有把它放在展望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与其它作品联系,才能理解它似乎异想天开、有如通俗科幻表演中所含的实验性质。这个展览或艺术计划的核心是一台称作“素园造石机”的硕大机器,由展望本人创意和监制。“素园”是明代文人林有麟的园名。林氏所著《素园石谱》记录和赏鉴了南唐以来名石112品,是中国传统石文化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展望据此曾作《新素园石谱》(2006写作,2008年出版),文图并茂地记载了他自己创造并被正式收藏的四十余件不锈钢太湖石。“素园造石机”因此再次指涉历史,在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建立联系。
自1995年以来,展望一直致力于探讨这种联系:他的《假山石》系列使用晶亮浮华的镜面不锈钢复制天然太湖石,在“当代”材料和传统园林美学之间寻找承袭和张力的契机。《新素园石谱》进而在收藏和著录的层面上与传统石文化进行对话。这种联系在现下的展览中发展出一个更新的方向。如同展览标题所示,它的基本概念不再是材质、视觉形象及内容的置换,而是对“过程”的模拟和挪用(appropriation)。

[地板:3楼] press 2010-07-31 15:26:37
展望说:

我们都知道,太湖石之所以稀有是因为它是由大自然的地质、气候等综合因素历经上亿年才“雕刻”出来的,可以说它的形状、气势、气质是无法人造出来的,它是不可再生的造型能源,因此成为中国文人的最爱。据说江苏太湖一带漂亮的石头在历代不断的开采下所剩无几,如果想再一次得到这些远古留下来的特殊石头,除非等下一次地壳运动,但这个过程太久,几百代人未必赶得上。为此,我发明了一个装置,它可以在一小时内制造出真正的天然太湖石,虽然这个装置是由人来操控的,但却可以得到“宛若天开”的结果。

这台装置---也就是“素园造石机”---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一幕幕变动的宇宙运动景象:首先,按照太湖石成分调配的材料(包括其含有的生命物质),犹如火山熔岩的沉积,经搅拌后送入机器的钢化玻璃箱。高速的人造雨冲击着这份人造石材,形成不规则的孔洞和凹陷。伴随的狂风不但吹打着正着形成的石头表面,而且不断改变驟雨---因此也是孔洞---的方向。人造海浪随即反复冲击,使孔洞扩张连通,并产生复杂的波纹与沟壑。当石块基本形成,机器自动产生震动,使石头表面出现意外的断裂和错位。强光高热继而将石头烤硬,最后形成具有传统太湖石“瘦、陋、透、皱”特点的雕塑制品。

[4楼] press 2010-07-31 15:26:50

对一个熟悉展望艺术的人来说,这个计划与他大部分的作品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广意而言,它的中心概念---过程和时间---是展望一直关心的问题,在他的艺术实验中形成一条持续的线索:他的《废墟清洗计划》(1994)、《新艺术速成车间》、《公海浮石》、《第86尊圣像》等作品都是过程性的计划,在真实时间(real time)中展开和完成。狭义来看,这个作品延续了展望一系列有关太湖石的作品,与之形成结构和语义上的联系。这些作品包括《假山石》、《北京新图》、《公海浮石漂流》、《镶长城》、《新补天计划》、《珠峰计划》、《都市山水》、《都市盆景》、《漂浮的仙山》、《新素园石谱》等等,所指涉的方面有三。一是飞速变化中的中国都市和社会生活,二是传统文化和审美的更新,三是宏观的自然景观和全球环境。延续着这些指涉但聚焦于“过程”,《1小时等于1亿年---炼太湖石》突出了“时间”作为当代艺术对象的意义。它所显示的是以艺术为媒介对漫长历史时间的浓缩,因此敏感地扑捉到当代社会---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主要特点,即“速度”所具有的越来越关键、越来越主导的意义。实际上,由于现代人类不断以提速---即对时间的浓缩---作为技术发明的目的和感官刺激的来源(无论是交通、传讯、生产的速率还是人类生活、社会运行甚至音乐舞蹈的节奏,无不反映了这一点),当代社会越来越像是一台失控的加速器,以不断增高的速度和令人窒息的紧迫感奔向永远向后推移的未来。这种速度和紧迫既带来刺激也引起忧患。在兴奋之余人们不禁担忧:究竟快到什么时候就会导致崩溃和解体?展望的这个作品在显现视觉奇观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这个问题。
[5楼] guest 2010-08-01 18:47:30
这是走什么路线?
[6楼] guest 2010-08-01 19:19:23
主题创作?: “一是飞速变化中的中国都市和社会生活,二是传统文化和审美的更新,三是宏观的自然景观和全球环境”!
央美的人想走当代艺术之路 可要加油哦!!!
[7楼] singer 2010-08-02 13:42:14
如果我们还记得纳博科夫,他说,一件艺术品中存在着两种东西的融合:诗的激情和纯科学的精确。那么我们会对展望的“素园造石机”有它应得的期待。
或许古典园林美学和文人雅士们近乎变态的怪癖经过了千年的时光侵蚀早已经剩下很少激情,现今园林中的太湖石身上泛起的神色,让人想起博物馆的陈列、古旧发黄的地图和干瘪的陈尸,他们的功用彷佛仅是勾起回忆,把我们引入记忆的蜿蜒小道,去勘探那些许仍然残留的景象,一种暮气沉沉的灵韵,一股行将就木的沧桑。
假如凭借科学的精确我们可以复现大自然亿万年的造石场景,那么我们身上的考古学兴致或许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和更新。大自然究竟怎么生产这些丑陋的石头,这对具有强烈好奇心和窥淫癖的人类来说具有多么强烈的诱惑力。让我们观察大自然在风云雷电中的交媾、受精、孕育和分娩,让我们赏鉴大自然的怪胎的步步呈现,光是听起来就已兴致盎然。
这么说的话展望不外乎制造了一个现场版的科教片罢了,跟我们看Discovery差别并不大。有趣就有趣在它是一个现场,一个比3D更3D的真实场景。好戏在现实中上演,这还不够有趣吗?
然而我并不把我的期待升至顶点以致到时失望得令人崩溃。这个项目仅靠展望一个人来弄,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之前提到诗的激情和科学的精确,“素园造石机”固然具备了活生生的诗的激情,但另外它是否具有科学的精确则是可以打个大问号的。要能拉上研究地质构造学、天体物理学等等这学那学的科学家们来试验一番,想必我心生的疑窦早飞九霄云外了。
因为现场的风雨雷电是假的——如果来真的一来技术不够二来太危险——这个大的背景一旦虚伪化,那整个过程势必多少显得矫情。的确,我们都讨厌被愚弄。被艺术家FOOL一下似乎还可以谅解,然而也必定有些人会不爽。好戏即将开演,尽管睁大眼睛看就是了,毕竟好的艺术通常也有缺陷,那就暂且放下被FOOL的问题吧!如果你只是个看客,或者你又足够地傻,谁还管那么多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