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红外透视,让隐私暴露无遗
发起人:老板  回复数:4   浏览数:3773   最后更新:2006/10/20 02:01:53 by 老板
[楼主] 艺术同盟 2006-10-20 02:00:33
小雀跳梁亦适趣

  不过这样的道理并不是人人皆知的,特别是那些身处一偏、见小识寡的人就更是难以晓喻了。这些人只有自己生活经历的体验,只知自己生活的需要,他们的想法,他们的追求,都跳不出他们所处环境的小圈子。小雀讥笑鲲鹏的故事中有两上小动物,一个是知了,一个是斑鸠,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故事说:

  知了和斑鸠不知道鲲鹏高翔的道理,它们看大鹏费这么大的力气往南飞去,讥笑道:“我腾地一下就飞了起来,碰到树枝、房梁就落到上面,即使这样,有时候还飞不到上面,累了就只好落在地上休息一会。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高飞九万里而去南面呢?”

  一个人到郊外去,一天吃三顿饭,回到家里后肚里还饱饱的呢。一个人要走一百里,那可就需要准备隔夜的粮食了。假如要到千里之外,那就需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也就是说,做的事情越大,需做的准备也就越多。知了、斑鸠这两个小东西怎么能懂得这样的大道理呢?

  这就是说,懂得小道理的不懂得大道理,生命短促的不理解生命长久的。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你不看,朝生暮死的朝菌永远也不知道还有三旬为月的事情,夏天鸣叫的知了永远不知道世上还有春天和秋天,这是因为它们的生命太短促了啊!楚国的南面有一种灵龟,以五百年作为春天,以五百年作为秋天;上古时候有一种椿树,以八千年作为春天,以八千年作秋天。彭祖是古代一位长寿的老人,据说活了八百岁。一般的人要与他比较长寿,那不是很可悲吗?

  商汤王与夏棘也曾经谈到过类似的故事。当时他们是在讨论上下四方有没有边际的问题。夏棘说:“在什么也不生长的边远北方再往北,有一个辽阔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面有一种鱼,宽度足有几千里,而长度那就没有人知道了。这种鱼的名字叫做鲲。在那里还有一种鸟,名字叫鹏,脊背像高大的泰山,羽翼像遮天的乌云,搏击长空,盘旋而上,高达九万里。驾着云气,背负青天,而后向南飞,它是要到南海去,小雀看到了讥笑道:‘它是要往哪里飞哟?我腾地一下就飞起来了,大不了飞上几丈高就下来,在蒿草之间飞来飞去,这也就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这是要往哪里飞哟?’而这就是大小两种不同东西的区别呀!”

  由此看来,才智可为一方长官、品行可统一乡之众、德性适为一郡为主、能力可做一国之君的人,自己看待自己,大概都像小雀一样,认为已经达到极限了。不过宋荣子却会嘲笑他们。宋荣子是一位境界高邈的人。天下的人都颂扬他也不会欢欣,天下的人都诅骂他他也不沮丧。他明白身内与身外的分别,善辩荣誉与耻辱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到了头了吧!他在处世方面已经达到了不经心小事的程度。不过他仍然有不足之处。

  这个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人们,不要用自己的光去衡量天下,不要用自己的见识去局限天下。天地辽阔,事物众多,用一己之见窥天下,不仅不能理解天下,而且会犯以框大的错误。正像知了、斑鸠和小雀不能理解大鹏为什么要翔一样。

  在庄子看业,世界是没有穷尽的。从大往小看,小下还有小,以至无穷;从小往大看,大上还有大,以至无穷。而这些大小不同的东西各自都有自己的性能和特色,不仅不能相互代替,甚至不能相互理解。从这种情况出发,所以,任何一种东西都不能自大,与自大相伴随的正是无知;任何一种东西都不能自是,与自上伴随的正是谬误。知了、斑鸠和小雀鼠目寸光,以为自己已经达到了飞翔的极限,以自己的性能量度天下,不理解大鹏之高翔,讥笑大鹏之高翔,正好衬托出了它们无知和渺小。

  在庄子看来,大鹏与小雀,既有区别,也没有区别。说它们有区别,是说它们在形体、能力、习性和志向上不同;说它们没有区别,是说它们都在遵循着自身的形体、能力、习性和志向行动。因为它们不同,所以小雀不能理解大鹏的高翔。就这一点而言,并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然而小雀却没有停留在“不能理解”上,而是将自己原本很小的飞翔能力视为飞翔的极限,并以此为标准,讥笑大鹏高翔,认为大鹏高翔是一种徒费其力的蠢动,这正是小雀的可悲之处。之所以说它可悲,是因为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正像朝菌不知有旬月、夏蝉不知有春秋一样。

  庄子以小雀的地知和可悲比喻那些稍有才德而自满自足的人,这些人没有见过大世面,以自己的小才小德为才德之极,将别人的大才大德视为怪异。庄子以宋荣比喻那些朡怀广大而才德丰厚的人,他们心胸坦荡,不究细琐,容天下之荣辱,合人间之是非。

  不过在庄子看来,宋荣子也还没有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虽然能理解大,但却不能理解小,不能理解那些稍有才德便自满自足的人,因此而嘲笑他们。

  以庄子之意,“大人”有大人的心理世界,“小人”有小人的心理世界。大人的心理世界如鲲鹏展翅,宏伟浩大;小人的心理世界如小雀跳梁,鼠目寸光。大小虽然有别,但都是自然而然的产物,用不着改变他们,也无法改变他们。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小的讥笑大的固然可悲,而大的嘲笑小的也并非智慧。如果把世界看透,那就会像真人、至人、神人、圣人那样,大者任其大,小者任其小:大鹏,则任其展翅高翔;小雀,则任其上下跳梁。大鹏展翅高翔是它自身特笥的自然展现,无可颂扬;小雀上下跳梁、小肚鸡肠也适合它自身的特性和情趣,无可厚非。一切都是自然所生,一切都顺自然而行。
[沙发:1楼] 黑色大鸡鸡 2006-07-26 11:29:54
顶上
[板凳:2楼] ionly 2006-07-26 09:17:12
[地板:3楼] guest 2006-07-26 09:09:39
up
[4楼] guest 2006-07-26 07:26:58
不材之木得长寿

  小才之所以讥讽大才,并不是因为小才看不起大才,而是因为和不认识大才,误以为大才是无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偏差,一方面是因为小才无知,另一方面是因为大才超常。小才无知,所以难以认识大才;大才超常,所以难为小才所知。这样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之所以经常出现,是因为人们往往以常人的眼光看待大才和奇才。
  
  《人间世》讲了一个不材之木得长寿的故事,就是在说明这种情况。故事说:

  有一位姓石的木匠要去齐国,走到曲辕的时候见土神庙旁有一棵栎树。它很大很大,下面可蔽数千头牛,树干周长百十来围,高过山顶数十丈才伸出枝权,枝权之粗可以做十数个木舟。观看的人们像是赶集一样,可惠石木匠见之却头也不偏一下,脚步不停,继续赶他的路。
  
 木匠的徒弟走到树的跟前美美地观赏了一番,之后赶上他的师傅说:“师傅,师傅!自从徒弟跟从师傅学习匠手艺以来,根本没有见过这么美的木材,可是师傅连一眼都不看,只管走自己的路,这是为什么?”
  
 木匠说:“快走吧,不要说它了!那不过是一个散木而已。”
  
 徒弟问:“什么是散木?”
  
  木匠说:“闲散无用之木谓之散木。用它做舟,它会沉到水底;用它做棺,它会很快腐烂;用它做器,它会很快碎散;用它做门,它会渗出液汗;用它做柱,它会受到虫。这是一个不能用作材料的木头啊!正因为是一个不材之木,所以才可能活这么长的年代。”
  
  木匠回到家后做了一个梦。梦见那棵栎树前来责问他说:“你拿什么东西和我相比呀!你是不是拿那些有纹路的树木和我相比?要知道,那些果树、梨树、桔树、柚树,都是能生果实的树木,一旦果实熟了,人们就要上到它们身上采摘。上到这身上,不但压它、蹬它,使它受到欺侮,而且时不时地折断它的大枝,扯下它的小枝,使它受到摧残。这些都是用自己的才能折磨自己生命的树林啊!正因为这样,所以它们往往活不到应该活到的寿命就中间夭折了。之所以夭折,都是因为局限于世俗的眼光而自己损害自己的缘故啊!一般的东西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而我却与它们不一样。我走的是一条无有才能而力求保命的道路。即使这样,也还有几次险些丧命呢!不过现在我终于找到了这样的道路,这是我的大才啊!假如我有一般树林的才能,难道还能得到现在的大才吗?再说你和我都是物类呀,为什么这样挖苦我呢?你这个快要死的闲散之人,那里能理解闲散之木呢?”
  
  木匠醒后,与弟子一起分析这梦。弟子说:“既然它追求无用,那何必要立于土神庙旁,去做土神庙的树呢?”
  
  木匠说:“小点声!快别说了!它这也中 一种借助而已,它知道不理解它的人会为此骂它。假如它不借助于土神庙,那不就有被人砍断的危险吗?况且像它这样的东西,所要保存的与其他的东西不一样,只要达到保存生命的目的也就行了,其他的事情对它来说无关紧要。而你却以常人的道德衡量它,这不就差很太远了吗?”
  
  栎树正因为无用,所以才保存了自己的生命,以至于能活得长久,长得高大。这就是所谓的无用之用。用是多方面的:有功利之用,比如能用来做器物,能用来当工具;有消谴之用,比如用用来观赏,能用来娱乐;有为他之用,比如能供他人饮食,能为他人服务;有为己之用,比如能用来防身,能用来长寿,等等。木匠说栎树无用,那是因他的目光铗小,只看到了事物用途的一个部分;栎树说自己有无用之用,那是因为它超出了木匠所说的功用范围,以存身保命为用。
  
  这个故事不仅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事物的功能是无穷无尽的,不能以一己之见衡量天下之物,不能以一种之能局限天下之能,而且是说小用不能囊括大用,没有小用恰是因为有大用。
  
  在这个故事里,庄子以养身保命为大用,表述了道家学说的一种基本观点。道家讲究自然无为,既不追求长生,也不回避早死。不过它认为,只要顺物自然,就能享尽天年。只要享尽天年,也就是所谓的长生了。从这种观点出发,道家学说带有一种重身贵生的色彩。不过这已经不是本篇所要述说的内容了。
  
  《人间世》还讲了几个类似的故事,理论色彩较上面的故事稍为浓厚,现在引述如下:
 
  南伯子綦到丘游览,看见一棵非常奇异的大树,在它的树荫下能这放千乘马车。子綦惊叹说:“这是一棵什么树哟,一定是一个有特殊用途的材料!”他抬头细看那树枝,只见卷卷曲曲,没有一根能做栋梁的;低头观察那树根,只疙疙瘩瘩,没有一处能做棺材的;张口舔舔那树叶,觉得艰涩苦辣,把口角和舌头都沾烂了;用鼻嗅嗅那气味,觉得为糊不清,三天都缓不过劲来。这时候南伯子綦才省悟道:“这果然是一棵不成材的树林呀!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能长这么大,那些神人之所以成为神人,正是借助于这种不成材的才气呀!”

  宋国有一个地方,叫荆氏。这里的气候适宜于种植楸树、柏树和桑树,可是没有一种树能享受天年的。长成一把粗的,那些养猴的确去做了供猴攀援的架子;长成三围四围的,那些盖高屋的确去做了支撑屋顶的栋梁;长成七围八围的,那些富贵人爱确去做了四面独板的棺材。它们之所以没有到才就被人们用刀斧砍断了,祸根在于它们有用呀。古代祭祀河神,不使用白额之牛、翘鼻之猪和有痔之人。之所以这样,在巫人看来,那是因为它们不吉祥呀。可是正是这些不吉祥,在神人看来是最大的吉祥,因为它们可以借此免于损伤性命。
  
  有一个叫做支离疏的人,脸面被包在了肚脐之下,双肩竖在头顶之上,两腿挟肋而臀部为足,发鬃上指而五官朝天。即使如此,以缝补为业而足以糊口,以筛谷为务而足以养家。国家征兵,他可以大摇大摆在征兵场所走来走去;国有徭役,他因体为残疾而免于征集;国家扶贫,他因失去劳力而获得三钟粟和十捆柴的救济。破碎身体的人尚且可以保存自己的身体,享尽天年,何况破碎志向的人呢?
  
  山林之所以被砍伐,并不是别人在砍伐它,而是它自己在砍伐自己;蜡烛之所以被燃烧要,并不是别人在燃烧它,而是它自己燃烧自己。桂皮因为可食,所以才被削剥;漆液因为有用,所以才被剖割。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有用,而不知道无用的东西有用啊!
  
  树木正因为无用,所以才能活得长久;长久对于树木本身来说就是最大的用处。所以说无用之用是大用。白额之牛、翘鼻之猪和有痔之人正因为不祥,所以才免于宰割;免于宰割对于白额之牛、翘鼻之猪和有痔之人来说是最大的吉祥。所以说不祥之祥是最大的吉祥。畸形之人正因为失了用处,所以才免于征兵和徭役、享受国家救济、维护了自己的生命;维护住生命对于畸形人自己来说就是最大的用处。所以说失去了用处是最大的用处。小树之所以被砍伐,漆树之所以被剖割,蜡烛之所以被燃烧,桂树之所以被剥削,究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别人毁坏它们,而在于它们自身有被毁坏的内因,这个内因正是它们自身的用途。所以说不是别人在毁坏它们,而是它们自己在毁坏自己。
  
  在这里,庄子还是将保存自己的生命和身体作为最大的用处,以一般的用途为小用,认为这两种用途往往是对立的。一般人只看到了一般的用途,以一般的用途为有用,而忽视了维护自己的生命和身体,忘记了维护自己的生命和身体是大用。所以说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有用,而不知道无用的东西有用。
  
  故事将失去小用而有大用与神人联系在了一起,认为神人正是借助于这种不成材的才气才成为神人的。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神人把一切都视为无有,把一切都视为无用,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去分别高下是非。这种一切顺从自然、胸中无所挂牵的境界,恰与无用而有大用、将自己的身心回归于大自然是一致的。
  
  庄子讲这类故事,与其对人生的理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他看来,人生在世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既不是人追求所能得到的结果,也不是人逃避所能避免的事情。所以用不着追求什么,也用不着逃避什么。顺从自然、自在逍闲、内心平静、身体平安就是最大的幸福。追求一种东西,从表面看来,追上了是一种成功,是一种利益;逃避一种东西,从表面看来,逃脱了是一种成功,是一种利益。但无论是追求和逃避的过程还是追求和逃避的结果,对自己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和体力消耗。这就叫做得其小利而失其根本,得不偿失。如果想要追求而追求不到,想要逃避而逃避不了,那种痛苦就是更加一等了。他把既不追求也不逃避、既来之则安之、顺其自然而行,称为与道相辅而行。
[5楼] guest 2006-07-26 03:22:29
[s:64]

顶!
[6楼] guest 2006-07-25 22:13:01
[quote]引用第7楼guest2006-07-26 02:26发表的“”:
庄子的牛比东西,简称庄比.[/quote]

ha ha , 庄比就是装逼
[7楼] 意大利左后卫 2006-07-25 18:20:51
伟大的庄子灵魂附体~~~庄子他不是一个人~~~!!!!
[8楼] guest 2006-07-25 18:26:59
庄子的牛比东西,简称庄比.
[9楼] 艺术同盟 2006-07-25 18:16:09
楼上的不错啊~很多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



善吾生者善吾死

  虽说生死都是大自然循环往复过程的展现,但死后究竟怎么样,活着的人谁都不知道。于是《至乐》篇又借助寓言故事对死后的情景进行了描述。说:

  有一次庄子去楚国,在路边看到一个骷髅,那个干柘的样子很是惹人注意。庄子走过去,用马鞭把手敲着它问道:“请问先生怎么落了这个下场?是由于贪生怕死、养尊处优而导致这样的吗?是由于遇有国难、路逢兵祸而这样的吗?是由于贫寒饥饿、无有生计而导致这样的吗?”说完话后,拉过骷髅枕在上面便睡起了大觉。

  睡到半夜,在梦中到了骷髅。骷髅对庄子说:“听先生说话像是一位论辩之士。不过你所说的那些事物都是有生之人的累赘,死了的人把这一切都抛在了一边。先生愿不愿意听听死了之后的情景呢?”

  庄子说:“你来说说看!”

  骷髅说:“死了之后,上没有君主,下没有臣子,也不分什么春夏与冬秋;悠然自得,随气沉浮,与天地一样长久。就是南面为王也比不上死后自在。”

  庄子不信,说:“我让主管生死的神仙恢复先生的形体,给你长上骨肉和肌肤,还给你的父母妻子和邻里朋友,让你重新返回原先的生活环境。你愿意吗?”

  骷髅皱起了眉头,撅起了嘴巴,哭丧着脸说:“我怎么会抛弃南面王的快乐而去从事于人间的劳苦呢?我可不干这种蠢事!”

  故事虽说死后比做君王还要快乐,那保是比喻,是为了说明摆脱了人间琐事,消除了一切烦恼,什么也不知觉,并不是说死后还有知觉。它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死后融入大自然之中,无所分别,一无所知,回归自在。回归自在,也就是回到了浑然一体的宇宙原初状态。回到了宇宙原初的状态,也就无所上下,无所谓君臣,无所谓四季,无所谓生死了。

  死了可以无所分别、浑然为一,活人如何能达到这种境界?

  人既然还活着,在客观上就与死人不一样,他要吃要喝,要生儿育女,要交友做事,于是就很难将不同的东西视为同一的东西,很难混天地万物为一体,很难视死为生、视生为死。

  可是庄子认为这并不难,关键是要对人生有一个透彻的体验。在他看来,既然人们觉得活着好,那么也就应该觉得死了好,既然人们愉快地接受了生命,那么就应该愉快地接受死亡。他把这称之为善吾生者善吾殊死。

  为什么?在庄子看来,这里因为人生人死都是阴阳造化自然而然的变化程序。既然人生这个自然程序是好的,人可以顺理地接受,那么,人死这个自然程序也就应该说是好的,也应该像接受人生一样顺理地接受。如果只接受人生,而不接受人死,那就违背了阴阳造化的自然程序,那就是不祥的,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10楼] 艺条大河 2006-07-25 18:12:55
这个是以前很喜欢的



从无生来又归无

  庄子在《大宗师》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子桑户、孟子把与子琴张三个人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之所以能结为好友,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心境。他们曾经不约而地表白自己的心意说:“哎,大家请注意了!谁能不有意地相亲相爱而自然地相亲相爱,谁能不有意地有所作为而自然地有所作为,谁能升腾于天上、遨游于雾中、随风飘荡而无始无终,谁能忘掉死也忘掉生、死而不亡、恒久无穷,我将和他做朋友。”说完之后,三人相视而笑,谁也没有说话便做了朋友。

  没过多久,子桑户死了。尸体还没有下葬,孔子便听说了,特派子贡前云帮助料理丧事。

  子贡到了桑户家,看不到一点办丧事的样子。只见孟子反和子张琴,一个在那里编曲,一个在那里弹琴,二人相和着唱歌。只听他二人唱道:“哎哟哟,我们的桑户呀!哎哟哟,我们的桑户呀!你倒是干脆利落地恢复了自己的本来样子,可我们还在这里充当着人哩!”

  见到这个情况,子贡上前责问说:“请问二位:面临着尸体唱歌,这合乎礼节吗?”

  二人听说此话后相视而笑说:“这个人倒挺有意思,他哪里懂得什么是礼节,居然也有资格来责问我们!”

  子贡见很难与他们共事,所以回去禀告孔子,说:“这是一帮什么人呀?把一切都看得无所谓,把人的形体置之度外,面对着尸体放声歌唱,面不敢色心不哀伤,真是无法用言语来描绘他们。这是一帮什么人呀?”
  孔子听了之后说:“他们是游于方外的人呀,而我只是游于方内的人呀。游于方外的人与游于方内的人本来是难以交往的,而我却派你去帮助他们料理丧事,这 也我太浅薄了。这些人的心境每时每刻都与磊自然的造物者融为一体,每时每刻都伴随着贯通内外的气飘荡游移。所以他们以生命为多余的赘瘤,以死亡为赘瘤的溃烂。像这样的人又怎么会理会死生与前后的区别呢!在他们看来,人生不过是借助于不同的形体来展现同为一体的大气。有鉴于此,他们不理会肝胆的区别,不注意耳目的差异,循环往复,没有终始,迷迷糊糊地飘荡于尘世之外,无由自在地逍遥于内心世界,怎么会小心谨慎地遵守世人礼节,怎么会用心理会众人的眼色和议论呢?”

  这个故事是说,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有着共同的修养,都进入了浑然一体、没有分界的精神境界,所以自然而然地结为密友。他们进入的境界也就是孔子所称的尘世之外,亦即方外。

  方外与尘世不同,进入这种境界就什么区别也没有了,天地与万物浑然为一,你我彼此都成一体,因此也就无所谓生,无所谓死,无所谓终,无所谓始了。既然没有生死,没有终始,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生喜死悲、始欢终戚的情感差别了,更用不着为生死去制定什么礼节,实行什么礼节了。所以当子桑户死后,孟子反和子张琴不但不哭,而且还相和而歌;他们这样做不但不觉得失礼,而且还潮笑上前责问他们的子贡,说子贡哪里能懂得什么是礼。

  游于方外为什么就会浑然一体,生死不别?那是因为视野发生了变化。游于方内,以尘世的眼光看人世,就好像用放大镜看世界一样,时间变得长了,空间变得大了,于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差别也就展现了出来,生不于死,彼不同于此。游于方外,站在宇宙之外观人世,就好像立于云端观察蚂蚁王国一样,什么也看不见,所以也就看不见蚂蚁的生死之别、彼此之分了。

  除此而外,庄子还有一种思想,他认为宇宙原初没有天地万物,只有浑然一体、弥漫无际的气。天地万物乃至人类都是由气变现出来的,最终仍然要回归于浑然一体、弥漫无际的气中。因此,人的生死不过是伴随着气的变化而游移罢了,实质上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说来说去都是气。是暂时的,而且是气的一种病变,人死才是回归于正常,有鉴于此,所以故事中的孔子游于方外的人每时每刻都与大自杀的造物者融为一体,每时每刻都伴随着通内外的气飘荡游移。所以他们以生命为多余的赘瘤,以死亡为赘瘤的溃烂。

  《至乐》篇记述了一个“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也是在表述这种思想。故事说: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惠施前去吊唁。当他来到庄子家时,看见庄子正盘腿坐在蒲草编的垫子敲着瓦盆唱歌呢?

  惠施很不理解,责备他说:“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女,身体都劳累坏了。现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敲着瓦盆唱歌,不是太过份了吗?”

  庄子回答说:“你这话可就不对了。你知道吗?当我的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不悲伤尼?可是后来想了想,想清楚了,也就不悲伤了。你来听我说说我的想法。我的妻子想当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也没有,不但没有形体,而且连气息也没有。后来恍然间出现了气息,由气息渐渐地产生了形体,由形体渐渐地产生了生命。现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无生命的东西,之后形体也会消散,气息也会泯灭,完全恢复到原先的样子。这样看来,人生人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循环往复,无有穷尽。我的妻子死了,也正惠沿着这一循环的道路,从一无所有的大房子中生出,又回归到她原来一无所有的大房子里面休息,而我却在这里为此号啕大哭,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环往复的道理吗?天因为如此,所以我止住了悲伤,不哭了。”

  庄子通守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生人死,都是大自然循环往复过程的展现。知道这个道理的人,随着大自然的流转而自地飘荡,所以不分生死,不趋生,不避死,生不喜而死不悲;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人认为生是福、死惠祸,所以趋生避死,为生而喜,为死而悲,结果不但不能改变死人的命运,而且枉费活人的精神。
[11楼] 艺术同盟 2006-07-25 16:37:20
最近很喜欢老庄的东西~有谁喜欢的~我多发点大家一起知新
看过的我们也一起温故
主要的是大家多顶顶~
在下先谢过了~!
[s:63]
[12楼] 艺条大河 2006-07-25 16:53:36
[13楼] guest 2006-07-25 17:16:07
看来楼主看完这篇文章悟了些什么东西。

再贴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