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东获年度时尚艺术家耿乐为其颁奖
发起人:ba-ba-ba  回复数:2   浏览数:1640   最后更新:2010/12/31 00:00:00 by guest
[楼主] 干掉前卫 2010-12-31 00:00:00
卷首语

气质与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 精神资源 文明的气质

文化的“气质”并不是一种简单文化符号和标语,它是个体生命状态真切而自然地流露。气质的生成,如同“意境”与“灵韵”,不是刻意而为之的事情,是生命在时间中磨砺出的淡淡的光芒。

经过数千年历史的积淀,“自然”、“包容”、“和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气质的核心关键词。这源于中国人对自然的尊重,以及在天地思考中的谦卑。与其他文明中明确的宗教信仰相比,中国并没有独一无二的信仰系统与至高无上的精神偶像。对个体高度体悟的重视,并不妨碍中国文化的兼容并包,它从来都不是狭隘与固步自封的:印度的佛教、西方社会的基督教以及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都在传入中国后生了根。而且中国人对于永恒的理解更多的是对“无”的体验以及对自然变化的尊重。中国人并不愿意把永恒过分的具象化,中国人相信顺其自然,信仰会随着不同的个体所处的具体语境而流动变幻。这种思维更多是一种“模仿”: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所有行为的合理性来源就是朴实、平常的自然、世界。

近来,“中国气质”在当代艺术界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逐渐为当代艺术所关注。在前三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中,艺术往往是求诸于外,倾向于干预国家、民族、社会,而非“自然”。而之后的中国艺术,可能不会再重复、借用、展示西方现代精神资源,而是成为一个通道,将传统的某些精神资源引入到当下生活中,使人们从这些作品中感受那种久远而又亲切的心灵力量,在现代的、物质的世界中找到生活的精神根基。

本期《艺术时代》再次开设“文化复兴”专题,邀请了余世存、刘军宁、瞿小松等学者,分别就艺术、社会、思想层面,以“文明的气质”为切入点对中国文化进行再一次的探讨与解读,希望对文化的发展有所裨益。当然,中国的文化复兴不是一场“毕其功于一役”的运动,它需要在长时间的“细雨润物”式的努力。如果把上层建筑看作是树,那么文化就是土壤。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不再致力于树木的移植和修剪,而是改良土壤。改良土壤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我们相信,丰厚的土壤中,终会有参天大树长出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