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艺术家Debbie Lawson
发起人:lekker  回复数:1   浏览数:2290   最后更新:2011/01/30 01:04:30 by guest
[楼主] yishushidai2011 2011-01-30 00:27:05

鲍栋,艺术批评家、策展人与诗歌写作者。

1979年生于安徽芜湖,1995年开始写诗,1997年担任白鲸诗社社长,2000年加入了由余怒发起的不解诗群体,2002年开始介入当代艺术实践,2003年入四川美术学院攻读艺术史硕士学位,2006年硕士毕业后曾先后工作于重庆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现在他居住在北京,为自由撰稿人与独立策展人。
  至从2005年批评“新卡通绘画”的媚俗性以来,鲍栋的批评实践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在价值论述上,批判潜藏在中国当代文化观念中的庸俗社会学思想,诉求建立一种积极的艺术与社会的动态关系;在方法建构上,从视觉理论、图像理论及话语理论出发,以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觉表征为案例,探索一种可能的批评理论。而在策展实践中,一方面,他极其关注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状况,推动各个维度上的艺术实验,另一方面,他也强调以艺术史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些策展实践中,他发现了一系列极具张力的哲学及思想主题。

───────────────────────────────────────────────


崔灿灿

2010年主要策划展览与活动:
“生米”当代艺术展(苏州雨村美术馆)2010年
“自由的术语”当代艺术展(成都A4画廊)2010年
“方法的维度“青年批评家论坛(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庚寅印象”诸子艺术馆开馆展(南京诸子艺术馆)2010年
“视觉运动”架上绘画系列研究展(南京青和当代美术馆)2010年
“开放的社区“南京幕府山艺术区工作室开放日(幕府山艺术区)2010年
“重叠的世界”当代艺术邀请展(南京古岸美术馆)2010年

主要撰写及编撰书籍:
《青年艺术家新锐丛书》
《水墨地图-中国当代水墨文献丛书》

主要撰写文章:
《架上绘画中本体与诗性的重申》《架上绘画系列研究之一空间与能量》《时间与现场中的自觉性-南京当代艺术30年》《最后的钉子户-看艺术媒体的转型》《架上绘画的缺失》《自在的牛牤-高名璐访谈录》《我的营养、我的方法-徐冰访谈录》

─────────────────────────────────────


杜曦云

1978年8月生于山西省,2000年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
2006年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要从事美术批评、杂志编撰、展览策划等。
现任《艺术时代》杂志执行主编。

─────────────────────────────────────


段君,艺术批评家、策展人。

1982年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现为清华大学视觉艺术理论研究方向博士生。
自2003年起主要从事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展览策划,以及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历史与理论研究。
曾参加2007-2010年第1-4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近年策划的主要展览:《艺术中的鱼》(北京,2008年)、《电子媒体绘画展》(上海,2008年)、《中国病人当代艺术展》(纽约,2009年)、《开国大典——马堡中新历史绘画》(北京,2009年)、《什么是叙事?》(成都,2010年)。
2010年撰写的主要文章:《中国现当代艺术史写作的历史观问题》、《权威的虚妄——人文精神再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分化》、《中国大学美术馆——现代知识的引入与生产》、《2000-2010年中国当代绘画的新发展》、《中国当代绘画叙事视角的演进》。

─────────────────────────────────────


付晓东

现居北京,独立策展人,年轻批评家。2009年创办了空间站艺术中心以推动实验艺术项目的实现,并担任总监,现任《美术文献》杂志执行主编。曾在鲁迅美术学院任教,担任《美苑》、《当代艺术新闻》、《艺术当代》专业艺术杂志编辑,曾任梯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2003年起为北京、上海、深圳的美术馆、艺术中心、画廊等艺术机构策划过多个当代艺术展览,包括《2010大声展》、《乡愁—记忆与虚构的现实》、《断舌—后集权社会中的当代艺术文本》、《柳岸花明—当代艺术中的后传统现象》、《新视觉??底片》、《上房抽梯》、《失眠》、《黑板》、《如果爱》等群展。她为多个媒体撰写文章,并在一些国际年轻艺术家比赛中作为评委。

─────────────────────────────────────


杭春晓

1976年出生,汉族,安徽当涂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美术史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时代美术馆学术总监。先后在学术期刊发表《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研究述评》、《绘画资源的开放——古物陈列所与民初中国画》、《重读蔡元培“实物写生”论》、《认知眼光与二十世纪中国画》、《文人理想的幻灭与重建——文徵明的出仕、致仕及其心理辨析》等论文数篇;出版《中国美术考古学史纲》、《明代吴门画派》、《商周青铜器之饕餮纹研究》;参与编著高校教材《中国美术史》、《中国古代绘画史》;独立承担国家课题“民初美术改良之价值重审”;组织策划过“新改良——新锐画展”、“幻象·本质——中国工笔画当代性探索展”、“游离”、“思想﹥手感”“艺术是什么”等展览及活动。

─────────────────────────────────────


何桂彦

美术学博士,中国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现任教于四川美院。
个人著作与编著有:《1976-2006“四川画派”批评文集》(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年)、《传承与超越:1976-2006“四川画派”三十年》(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年)、《走向后抽象》(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 、《形式主义批评的终结》(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当代艺术批评与艺术家个案:王易罡》(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个人策划的主要展览有:“无中生有?超越抽象” (重庆 四川美院坦克库 2006年) 、“1976-2006乡土现代性到都市乌托邦: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 (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 中外博艺画廊承办 2007年)、“走向后抽象” (北京 偏锋新艺术空间 2008年) 、“人民?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展”(新时期美术部分:1978—2000年)(文化部艺术司 中央美院联合主办 北京 中央美院美术馆 2008年)。曾先后在《美术研究》、《画刊》、《艺术评论》、《美术观察》、《当代美术家》、《文艺研究》等杂志发表批评文章30余篇,共40余万字。

─────────────────────────────────────

蓝庆伟

山东莱芜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当代艺术与策划。

─────────────────────────────────────


李笑男

2005——2009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获美术学博士学位。
2002——2005 就读中国传媒大学 获传播学硕士学位。
1998——2002 就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获广告学学士学位。
2010年1月至今: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2009年6月——2010年12月 今日艺术网总编
2008年12月——2009年3月 《艺术评论》杂志特别策划专题特约编辑
2007年12月——2008年5月,新加坡《GRANTEUR》杂志当代艺术专题特约撰稿
2007年2月-2007年9月,今日美术馆主办《影像》杂志编辑
2003年2月-2004年5月,《市场观察》杂志编辑、记者

译著:《艺术史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ART HISTORY),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莫兰迪的艺术》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7
编著:《横向方式》(青年艺术家丛书——油画)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8
参与写作:《消费主义时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寓言——中国当代艺术考察报告》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9
发表文章:
1、《从现代到当代——西方现代艺术的“艺术客体”观念转化》 载于《文艺研究》2010年7月
2、《白南准的电子意识与早期影像艺术语言建构》 载于《荣宝斋》当代艺术版 2010第五期
3、《被“绑架”的中国抽象艺术——从奥利瓦的“伟大的天上的抽象”谈起》,载于《江苏画刊》2010年5月
4、《杜尚做了什么?》,载于《山花》杂志 2010年8月
5、《你好,安迪沃霍尔!》,载6于《山花》杂志 2010年8月
6、《作为观念的影像艺术》,载于《艺术状态》,2009年第2期。
另有多篇文章发表于《世界美术》、《艺术界》、《生活月刊》、《东方艺术》、《影像》、《今日美术》、《当代艺术新闻》等杂志。

─────────────────────────────────────


刘礼宾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美术学研究所讲师。

批评思路:由对图像式绘画的批判,转向对中国抽象绘画的发掘。从多个层面反思二元对立思维对中国美术界的影响,期望以“零度”态度作为突破口,涤荡笼罩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庸俗社会学阴霾,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语言的自足创新。近期反思中国当代艺术的立基点:反思和质疑,以及现实介入性。期望反思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逻辑基础,重新提及超越性艺术的当下价值。
策展:“形无形Visibleinvisible”中国抽象绘画展(第1、2届,2006年、2008年)、“第三届北方雕塑年度展”(2007年)、“人民·历史——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研究展”(2008年)、“虚城计——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2008年)、“智性与意志的重审——798艺术节主题展”(2009年)、“证伪——何香凝美术馆九大美院油画专业优秀毕业生作品展” (2009年),“局中戏——何香凝美术馆九大美院油画专业优秀毕业生作品展” (2010年)“雕塑——隋建国与他的几个学生(2010年)。
论文:“中国抽象绘画的阐释”、“‘再见’是一种必需的态度”、“仅作为表态的前卫性”、“数码摄影的普及和‘形象的狂欢’”、“二元对立的隔绝及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呈现”、“奥利瓦解读的价值与悖谬”、民国人民的美术史等。
著作:《现代雕塑的起源——民国时期现代雕塑研究》(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译著:《艺术与艺术家辞典》(Art and Artist)(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


柳淳风

1981年出生,现于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工作。
200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首届艺术管理系研究生部, 获硕士学位。

个人专著艺术家传记《达利》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多篇专稿和批评文章发表于各类艺术杂志(《中国艺术》、《艺术当代》、《典藏》、《中国文艺家》、《世界艺术》等)

策划展览及活动:
2011年 策划意大利中国文化年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展 米兰 意大利
参与策划“复感·创生”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 台中国家美术馆
2010年 策划“成人童话”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展 798厂 北京
参与策划“建构之维”中国当代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策划“梧提”杨纳、穆磊双个展 台北当代艺术馆 台湾
参与组织策划“世界艺术史大会2012年扩大会议”筹备会 中国美术馆 北京 中国
策划“国货”中国当代艺术展 798厂 北京 中国
2009年 策划中国美术馆驻美国子午线国际空间共同举办的“都市中”当代艺术展 华盛顿DC 美国
策划“零度”UNMASK个展 798厂 北京 中国
参与策划博鳌亚洲经济论坛中中国当代艺术展 博鳌 中国
参与策划2009年比利时欧罗巴利亚艺术节中国年项目策划,并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当代艺术中心独立策划“镜花水月——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展” 比利时 布鲁塞尔
策划“动漫美学百相”展览 798厂 北京 中国
策划中国美术馆“面对现实”当代艺术展 北京 中国 美术馆
策划中国美术馆驻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共同举办的“向上”中国当代艺术展 新加坡
策划“后场”当代艺术展 798厂 北京 中国
策划“别处现实”当代艺术展 798厂 北京 中国
策划“70后艺术档案”展览 798厂 北京 中国
担任“水中青春”当代艺术展学术主持 九立方画廊
酒厂国际艺术区 北京 中国
策划中国美术馆驻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浮游——中国艺术新一代”当代艺术展 韩国 首尔
参与策划中国美术馆驻奥地利国家当代美术馆共同主办的“中国:面对现实”当代艺术展 维也纳 奥地利
2006年 策划“冷能”当代艺术展 表画廊 北京
策划“他们”个展 表画廊 韩国首尔
为宋庄艺术节策划“歌颂我们美好的生活”当代艺术展 宋庄 北京
参与策划第二届成都国际双年展 成都 中国
参与策划“第二现实”——中国当代摄影展比利时 布鲁塞尔 欧盟总部
策划“所以是他们及这就是他们”当代艺术展 北京 798厂 北京 中国
参与策划“出位于延续”当代艺术展

─────────────────────────────────────


卢迎华

1977年出生于中国广东,毕业于中山大学英语文学系(1995至1999年),以及瑞典伦德大学马尔默艺术学院的批评研究课程(2004至2005年)。
曾担任亚洲艺术文献库中国研究员(2005至2007)。目前是伦敦frieze艺术杂志和北京《当代艺术与投资》的特邀编辑,也是e-flux杂志的撰稿人之一。
英国Arnolfini艺术中心《远西》杂志的编委之一。同时为多家国际艺术杂志、画册和出版物撰写关于当代艺术研究的文章。

2009年德国ZKM艺术中心夏季研究基金的获得者。
日本熊本市现代美术馆2009至2010年度的国际顾问。

─────────────────────────────────────


卢缓

现任上海美术馆研究员、策展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艺术展览策划和批评工作,研究方向为20世纪美术展览史、当代艺术展览。
  近期主要策划的展览有:《虚城计——2008‘新动力·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上海、《谁在动艺术史?》上海、《大时代之光——上海青年美展30年回顾大展》上海、《黑白相》香港、《纯粹的视角——中国小幅油画展》上海、《与水墨有关——一次当代艺术家的对话》重庆、《画妆:中国戏曲主题艺术大展》北京等。
  近期主要著作有:《戏出来的虚拟艺术——年轻一代艺术的新动向》、《中国策展人何以“国际”?》、《走出蜜月的技术与艺术——中国新媒体艺术的现状和展望》、《内省的张力——中国最年轻一代的艺术》、《“内向的视阈”与“外向的视阈”——论水墨成为一个扩大了的开放平台》、《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展览机制研究》等。
  近期主要译著有:牛津版《Encyclopedia of Artists》(《西方艺术大师百科》)全套译著,共六册。上海辞书出版社。

─────────────────────────────────────


鲁明军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著有《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等。在《二十一世纪》、《天涯》、《文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策划主持了“格林伯格在中国:2010格丰当代艺术论坛”、“视觉与观念:当代艺术与文化政治”学术研讨会、“眼与心:当代艺术与现象学视域”学术研讨会等多项学术活动。

─────────────────────────────────────


皮力

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策划的展览包括"希望之星"(青岛雕塑艺术博物馆,2000),"狂想曲"(2001,韩国东亚日报美术馆,2002年北京远洋艺术中心)、"正在建设"(东京歌剧院美术馆,2002年)、"润化:亚太媒体艺术"(2002年,北京世纪坛美术馆)和"图像就是力量"(2002年深圳何香凝美术馆)。此外,他是2002年"圣保罗双年展"、2002年"上海双年展"和2003年"中国怎么样?"(2003,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助理策划人。皮力出版的著作包括《后现代雕塑》(江苏美术出版社),《策划人时代》

─────────────────────────────────────


蒲鸿

2007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本科(美术学),201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文学硕士(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
从事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理论研究及策展工作,目前集中于雕塑理论、批评等研究。曾任职于《雕塑》杂志社,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历史保护研究所(GSAPP)Studio-X BeiJing经理。主要策划及主持展览:岸——月亮河首届学院雕塑展(月亮河雕塑公园,2009),磅礴——中国当代雕塑展(中华世纪坛,2010)

─────────────────────────────────────


盛葳

重庆人。美术史博士,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先后任Art Exit杂志主编、Muse Art杂志总编。2009年获“王森然美术史奖”。受邀出席重要会议包括“中国艺术会议”(英国牛津)、第1、2、3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北京)、文化部第八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北京)等。主要策划有“聚合的视野——国际青年艺术家联展”(北京)、“经验/惊艳:中国当代艺术展”(北京)、“独白:艺术的重建”(北京/成都)、“头发的故事”(北京)、“在馆)、“中国抽象艺术研讨会”(北京一月当代画廊)等会议;在全国各类刊物发表有《后殖民批评,民族主义与本质主义》、《无名画豢肌贰ⅰ段、全球化语境与卡通一代的实践》、《后现代艺术在中国》、《装置艺术及其审美基础》、《当代“影像”与摄影史的重构》、《捍卫批评》、《艺术史的“监狱”》各类论文和评论百余篇。

─────────────────────────────────────


邵亦杨,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外国美术史教研主任, 硕士生导师。

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 教授西方美术史和西方现当代艺术
• 1998年3月 – 2003年3月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术史论系博士学位
• 1994年7月 – 1996年7月 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美术史论系硕士学位
• 1989年9月 – 1993年7月 中国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学士学位

现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西方现代视觉文化与艺术研究”负责人
曾独立完成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建设计划“西方现当代艺术研究” (2006-2008年)

学术著作:
《后现代之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年 1月出版
Chinese Modern Art 1980s & 1990s, UMI.il.proquest,USA, 2005

主要学术论文
中文:
从后殖民到跨文化——当代艺术中的游牧者,《文艺研究》,2010年第7期
“视觉文化与美术史”,《美术研究》,2009年第4期(12月)
“裸露的真实:性·性别与身体政治”,《美术观察》,2009年第10期
“从绘画到影像:数码时代的三个片段”,《文艺研究》,2009年第6期
“跨文化-世界美术史的新座标”,《美术观察》 ,2008年第4期
“艺术批评死亡了?”《美术研究》 ,2008年第4期
“形式与反形式”, 《美术研究》, 2007年第4期
“他们不再年轻,他们不再震撼”,《美术观察》,2007年第4期
“后现代主义之后”,《美术研究》,2007年第1期
“绘画又回来了吗?”, 《世界美术》,2006年第3期
“接触的地带还是冲突的地带?——悉尼双年展的当代性”,《美术观察》, 2006年第9期
“为了震惊而震惊?——从英国青年艺术看当代前卫艺术问题”, 《文艺研究》, 2006年第 6 期
“关系的艺术与后—现代主义”,《美术观察》2006年第 1期
“Tate vs Moma:现代博物馆面临新挑战”, 《中国美术馆》,2005年第3期
“yba 与后前卫”,《美术研究》,2005年第1期
“从形式美学到视觉文化”,《美术观察》, 2003年第12期

英文:
“Chinese Art and Education in 1980-1990s”, (translated into German), in Peter J. Schneemann und Wolfgang Brückle (Hg.) Kunstausbildung, Aneignung und Vermittlung künstlerischer Kompetenz , Vereinigung der Kunsthistorikerinnen und Kunsthistoriker in der Schweiz, Bern, München 2009

“Why Realism?” in Anderson, Jaynie (ed), Crossing Cultures: Conflict, Migration and Convergence : The Proceedings of the 32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History of Art (Comite International d'Histoire de l'Art, CIHA)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2008

国外主要学术会议与交流:
2010年7月 参加由美国 Henry Luce Foundation资助在香港大学举办的西方艺术史教学研究英文高级研修班。
2008年1月 参加在墨尔本举行的第32届世界美术史研讨会,做“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艺术中的位置”的英文学术演讲。
2007年3月 参加德国美术史学会主办的第29届美术史年会,做“西方美术史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的英文学术演讲。
2002年7月 在悉尼大学动力视觉文化研究所(Power Institute for Art and Visual Culture )举办的中国当代视觉艺术研究研讨会做‘中国现代艺术与学院’的英文学术报告
2001年10月 于墨尔本大学,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艺术协会(AAANZ)的年度研讨会‘21世纪的视觉艺术:从博物馆到网络 (Visual Arts in the 21st Century: From Museum to Cyberspace)’ 上做80-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英文学术报告。
2000年7月 在澳大利亚亚洲艺术研究协会(ASAA)在墨尔本大学举办的第13届研讨会‘是谁的世纪 (Whose Millenium)’上做‘在中国艺术中有没有另一种现代性的’英文学术演讲
1999年5月 在悉尼大学动力视觉文化研究所(Power Institute for Art and Visual Culture )举办的学术当代视觉艺术文化研究中研讨会做‘艺术教学体系的关系’的英文学术报告。

国内主要学术会议:
2010年12月 “观看:自我世界—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的图像衍变”研讨会 ,发言
2010年 9月 参加在中国美术馆召开的世界美术史大会中国筹备会会议,入选理事会成员
2009年10月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加全国第三届高等艺术学院美术史年会,做“视觉文化与美术史”学术演讲。

2008年10月 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参加视觉文化与城市建筑讨论会并演讲,题目为“视觉文化的意义”。
2007年 5月 参加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的全国第一届高等艺术学院美术史年会,做 “视觉文化中的形式问题”的学术演讲。
2006年11月 参加艺术研究院组织,在山东艺术学院举办的全国外国美术研究与教学发展战略研讨会并发言。

─────────────────────────────────────


孙冬冬

艺术界杂志编辑,青年批评家,策展人。

─────────────────────────────────────


田霏宇

艺术论坛特约编辑,杂志中文网站artforum.com.cn的创始者。
中央艺术美术学院批评和理论专业的助理教授,“巴塞尔艺术”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北京和中国顾问。
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帕尔克特,中文杂志“读书”等出版物撰写文章,以及为古根海姆,MMK法兰克福博物馆和蛇形画廊撰写展览目录。他是“艺术家在中国:当代工作室内幕(泰晤士河和哈德逊,2007年)”的作者,以及U形转弯--6个部分组成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和汉斯乌尔里克奥布里斯特:中国访谈(即将出版,2009年 )等出版物的编辑。
最近的展览包括香港七(香港艺术馆,路易威登基金会,2009年),意乱情迷的北京(北京博物馆画廊,北京,2008年),和CYLWXZ(以斯帖席佩尔,柏林,2008)。他在哈佛大学(2005年)获得东亚研究的艺术硕士,在杜克大学获得艺术学士学位,并在北京大学富布赖特基金会(2001-02)任研究员。 2007年,他创办话语工程工作室,这是一个主要研究和翻译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编辑工作室和出版社。

─────────────────────────────────────


王春辰 美术批评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教授。

2009年之前出版有《艺术的终结之后》、《美的滥用》、《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史的语言》、《艺术的阐释》、《绘画现象学》、《装饰新思维》、《蔡国强:我想要相信》等译著。本年度2010年,2月出版了《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译著,4月出版《艺术介入社会》专论,翻译完成《后现代主义、后社会主义及其他》一书,并撰写若干批评论文,如“格林伯格能否成为我们的参照”(《文艺研究》第9期)、“中国语境下的观念抽象绘画”(《文艺评论》第11期)、“大画幅摄影的开放美学”(《宏观:大画幅摄影在中国》)等。本年参加若干研提、论坛体艺术与高等教育学术论坛”、“中国抽象艺术高峰论坛”、“中国第四届批评家年会”、“中国·丽水摄影高端论坛”等。
组织、策划的展览有“现实的余光”(韩国首尔、仁川)、“现实的游牧”(北京)、“编码与解码:国际数字艺术展”(北京)、“作为生命的艺术:乐山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四川)等。

─────────────────────────────────────


吴鸿

出生于1968年
先后接受汉语言文学和雕塑专业的教育
2000年至2006年担任国内重要的艺术网站“美术同盟”的主编
2006年至2008年3月担任某艺术网总编
2008年3月至今发起建立当代艺术综合网络交流平台“艺术国际”
从事当代艺术评论及展览策划工作。

曾经策划或参与过的主要展览:
“欲望之城”摄影四人展(北京)
“自言自语”美术同盟摄影邀请展(北京)
“N重身份”当代艺术展(南京)
“第三状态”中国当代艺术联展(意大利)
“玩我”王波网络艺术个展(北京)
“距离”广东美术馆当代艺术邀请展(广州)
“此岸的彼岸”摄影史的当代艺术方式呈现(平遥)
“城市的皮肤——当代都市影像的可能性研究”(澳门、深圳)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当代艺术展(北京)
“江南”洪磊、汤国、徐累作品展(北京)
“玄观”李天元摄影作品个展(北京)
“三界”易鹤达个人作品展
“舞过三八线”老六摄影作品展(平遥、北京)
“画幅决定态度”首届5×7″(平遥)照相双年展
“立此存照”摄影作品十人展
“镜像—寓言与谎言”当代艺术作品展
“塑本求源”雕塑作品展

─────────────────────────────────────


杨卫

湖南人,祖籍山东泰安,1969年出生于湖南益阳市。1991年毕业于湖南工艺美术职工大学,2007年研究生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
1991年开始工作生活于北京,为较早一批流浪北京的职业艺术家。曾作为“艳俗艺术”的代表艺术家活跃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期间创作的作品与艺术活动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史》、《新中国美术史》、《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等多部艺术史著作。
2000年后转入艺术批评与策划。2002年参与筹建北京犀锐文化艺术中心,担任该中心艺术论坛主持。
2003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参与创刊《艺术评论》杂志,担任首席编辑。
2006年被北京宋庄艺术促进会特聘,担任艺术总监。
2007年参与策划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2007年至2009年担任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
现为苏州美术馆学术委员,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

1996年以来策划过的主要展览:《艳妆生活》(1996年)、《对于存在的惊奇》(1998年)、《在城市中----开放中的自我》(1999年)、《风景》(2003年)、《阁》(2005年)、《圆明园画家村文献资料展》(2005年)、《第二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2006年) 、《出湖与入湘》(2006年)、《第三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2007年)、《中国情境》(2008年)、《相嵌苏州》(2009年)、《落花时节又逢君》(2009年)、《世界华人抽象艺术大•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以及“2007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 “2008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 、“2009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和“‘领升’艺术论坛”(2009年)的整体策划。

历年来在各类专业刊物发表文章两百多篇,近百万字。并出版有《通州艺术家演义》(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没有灵魂的现代性》(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形象的追忆》(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批评之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历史的后花园》(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等专著。另还主编有《宋庄艺术年鉴》(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艺术家工作室Ⅰ》(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宋庄艺术家》(天津大学出版

─────────────────────────────────────

姚嘉善

策展人
北京箭厂空间(Arrow Factory)创始人
旧金山姚嘉善是工作在北京和旧金山的一位独立策展人以及学者。她生于美国,在九十年代初来中国学习中文,随后回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取得东亚研究及艺术史硕士学位。她作为中国艺术助理策展人为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工作的五年期间,她参与策划现代和当代艺术展,在多种杂志期刊上发表文章,并执教于加利福尼亚艺术大学的硕士课程,期间她为自己的独立研究目的多次来到中国。2006年获得Fulbright Grant奖并重返北京。2007年获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 Art Critic Award)随后出版《生产模式-透视中国当代艺术》(In Production Mode: Contemporary Art in China (2008))。她在Asian Art Museum, The Luggage Store Gallery, Universal Studios Beijing and the Gallery at REDCAT策划展览,兼任《当代艺术与投资》编委。

─────────────────────────────────────


赵子龙

1982年12月生于山东高密
2001—200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2006—2009年7月就读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硕士研究生
2009年8月至今任《艺术时代》杂志副主编

─────────────────────────────────────


朱小钧

现任文化部《艺术市场》杂志社副社长,艺术中国网学术主持,中国美协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委员会学术秘书。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青年媒体人、策划人,致力于当代艺术展览策划和艺术推广。
曾策划《青春纪》、《遥望幸福》、《学院明星——中央美院教师作品展(北京/深圳/马来西亚)》等多个展览项目。同时,为《新周刊》等多家媒体撰写专栏稿件。
专著《毕加索》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沙发:1楼] guest 2011-01-30 01:51:02
非诚勿扰的征婚?
[板凳:2楼] guest 2011-01-30 07:15:19
越是官方越是傻逼
[地板:3楼] 杨素瑶 2011-02-01 16:05:00
哈,夹带私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