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先激怒小资?
发起人:理论车间  回复数:3   浏览数:2395   最后更新:2011/08/24 23:43:51 by guest
[楼主] 宁静海 2011-08-19 13:53:20
来源:未知博物馆博客

今天的现代文明的认知方式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科学是以实证方法为基础,所有的科学知识的推断在客观物质层面和理论(数学)上都是经过证明,所以尽管能看懂看相对论的没有几个人,但是大家都相信这是正确的,如同真理,因为它是经过证明的。西方艺术的视觉观也是基于科学所建构的认知方式所支撑的,维度的意识就是在从古希腊的几何学建立起来的空间认知方式。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所树立的空间观念在视觉观上直到今天仍有其作用,




柏拉图对物质世界的构造基本形态的设想:他用几何学的四个正多面体为火水土气这四种基本元的形态,而亚里斯多德发展出“以太”是第五元素,对应




于正十二面体。这些基本形态的提出是源自哲学家们对世界基本构成方式的哲学思考,而这些几何多面体成为欧洲视觉历史的基本元素,毕达哥拉斯学派对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的发现也大量应用于雕塑和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焦点透视法是从射影几何学产生,笛卡尔创立的直角坐标系所确立的空间关系是在代数学的基础上对三维空间关系可以精确描述为数的关系。这种空间观念超越了感性经验的空间认识,根植于科学理性的基础,以基于准确和客观的描述对象的空间和结构关系为目的的素描和透视法是文艺复兴艺术的核心视觉观。




以后的艺术演变也围绕这个核心而有所损益,在绘画空间的认识和塑造方式上没有根本的变化,直到印象派对光学色彩研究的理解和日本绘画的平面空间的影响才带来了新的视觉观念,印象派的画面更象是色彩笔触铺满的平面。但是塞尚又以对古典立体空间和结构的完美秩序的向往,重建立体世界,在他的理想空间秩序里,万物都是由几何形体构成,这一理想与柏拉图对宇宙秩序的描述是吻合的,这是一个静穆庄严乃至神圣的秩序。 20世纪初,在新的科学发现对多维空间的认识和对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探索里,凝固静止的世界裂变为不确定的动态空间,这样的空间认识方式是欧洲现代主义的基本视觉框架,立体派的多视点的透视是这种空间感的直观描述,未来主义的图像暂留的时间延续性的呈现也是这种不确定性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总体是基于潜意识理论的梦境的视觉塑造,也有对物理新发现的回应,达利在他的绘画中描绘了四维空间。






抽象绘画一方面放弃了在平面再现立体空间的努力,(这一功能在摄影技术发明后就使绘画转向其他的方向)另一方面放弃了客观对象的忠实描绘,而走入对抽象形式的探索,即康定斯基所说:绘画真正回到了绘画自身的本体性。




抽象形式里,点,直线,曲线,几何平面,比例,对称,平衡,重复,变异,这些基本元素的研究和游戏贯穿了整个抽象艺术史,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抽象艺术是几何学的视觉演绎。

后现代艺术是在现代主义的架构和基础上的演变融合,科学技术在媒体上给予了艺术更多的表达空间,从电视媒体到电脑网络技术,在今天的艺术界已成为重要的媒体形式,在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对话合作的方式也有很多的尝试,如Olaf Eliasson的与物理学家合作利用物理现象创作作品。








托马斯·萨拉切诺(Tomas Saraceno)的作品中对空间形式的呈现与多维空间和宇宙模型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与宇航局合作以实验他的漂浮城市的构想。








但是在中国,艺术与科学的交流并不多,艺术界与文学,哲学走得更近,当然,这是中国艺术的一个惯性,尽管新媒体已经成为主流,但新媒体更大意义上是一个时髦工具,用以表达感性经验的个人体悟和社会批判观念,但基本是文学和哲学式的表达,对技术背后的科学理性层面的思考很少,这也与整个艺术教育中缺少理性思维训练有关,艺术界也少有在这方面的研究,最近有一些对话和研讨,可说是萌芽和开始。未知博物馆的成员在对于未知领域的思考和讨论中逐渐进入这个话题,而且也发现在这方面的研究的不足,在讨论中涉及到的许多话题是陌生但是又是很重要的,如物理学的空间认识如何影响艺术的空间认识,哲学止步于言说的界限是否如霍金所说是哲学的堕落:哲学思考无法跟上科学对世界的探索和解释?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除了技术的应用以外是否有新的可能?⋯⋯等等,因此这些想法慢慢形成了我们新项目的主题。




未知博物馆在新的项目中,以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为基本范畴,探讨几个问题:1,今天我们在什么条件下可能去讨论艺术和科学的关系?2,艺术和科学在什么命题上可以对话? 3,尝试艺术和科学合作交流在理论层面的可能性。

未知博物馆将于2011年9月组织一个新的展览,展览的基本构架是由六个不同的主题组成,其中三个主题为:图案,漩涡,遭遇,另外三个主题为:对称,消失,地理的精神分析。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展场展示。我们也联系到科学松鼠会的科学研究者桔子,方弦和《新视线》杂志的艺术总监彭杨军和陈皎皎,我们将与他们在这些话题作持续的对话与讨论。并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实践。

自然现象是一切人类文化的缘起,人类的历史也是人类对自然宇宙认识的历史,而从远古到现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非常巨大的改变,人类建立了庞大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体系,但是世界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未知的,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世界,在我们的有限发现之外一切仍然是个谜。科学家以实证的方法去探索自然宇宙的现象,以获得对世界的真实了解。今天,这个真实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远远超越我们的日常感知范围,,甚至我们可以说科学是以某种抽象理性的方法去猜想和推断这个世界的存在方式,艺术起源于对世界的模仿,再现,天地山川植物动物以及人类自己都是艺术描绘的对象,艺术从某种程度来说是要描绘真实,这种真实通常是指感性经验的真实。但什么是真实的判断是依赖于认识世界的方式,艺术发展史也是从对表象的直接模仿到通过认识方法的折射而建立图像的过程,今天虽然我们还不确定上帝是否存在,但认识世界的方式几乎完全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的,比如我们尽管觉得自己的手表应该走得和北京时间一样准,但我们都相信相对论是正确的,尽管我们从未真正从太空上看过地球,但我们相信地球是球形的,今天的艺术观念与科学的认识方式密切的联系,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所给出的几个主题:图案,漩涡,消失,对称,遭遇,地理的精神分析,这几个主题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图案总是以数学和几何学的方法构成各种不同的排列方式,或者说所有的图案都有它对应的数学公式和方法,尽管图案最初是模仿自然界的现象,在数学中的斐波纳契数列(黄金分割数列)形成的螺旋线是漩涡的形状,植物树枝的生长方式,动物皮毛的斑纹,贝壳表面美丽的图案,乃至生物器官的运动节律形成的图形,,沙漠的沙丘形成的形状,都与这个数列有关。对称性在图案中是非常常用的结构,柏拉图的正多面体是对称的,平面正几何形都有对称的性质,对称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六角形的雪花,这些自然型都有旋转对称性,绝大多数的生物都有双侧对称性。漩涡是自然界中最为神秘的运动方式,龙卷风和水中的漩涡,宇宙中的星云和双螺旋星体,以及物理学发现的时空漩涡,




到今天为止,漩涡是流体力学中最难的课题, 海森堡说:“当我去见上帝时,我要问他两个问题。为什么有相对论?为什么有湍流?我很相信他能回答上来第一个。 ”漩涡形成的图形是非常美妙的,中国易经里的太极图就是一个漩涡的图式,飞机发动机的扇叶也是漩涡的形状,漩涡图形在旋转运动中会产生让人眩晕的感觉,而且会因为旋转的不同方向产生消失或生长的感觉。




消失是关于存在状态结束的描述,这是对我们感官感受的描述,但在物理学的认识中没有什么会真正消失,存在与消失只是粒子的组合方式的运动变化而已,这样的认识方式与佛教的无我和无常的观念很接近,无我是指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其他更细微现象暂时的假合,没有一个真正不变的自我存在,量子力学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到今天,已经发现了组成原子核的微粒,但是这些微粒子能否再分还是未知数,但消失这一现象在一些粒子运动中存在,正粒子在运动中会与负粒子互相湮灭。而新的弦理论认为微粒子可能是极为细微的弦的不同频率震动所产生,而弦所包含的空间维度也是很多的,而不是我们通常的三维观念。遭遇是不同事物相遇的机会和概率,所涉及到的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你为什么会在几千万分之一的几率里遇到你爱的人?宿命论者的论断是必然性的,就是说那是一个无法逃脱的命运,正如卡夫卡说的:尽管猎狗还在院子里嬉戏,而猎物飞快的穿越丛丛荆棘不断的逃跑,但它不知道几小时后仍然会丧命于猎狗的围猎。但不可知论者可能不相信什么宿命,没有前因后果,两个孤独的事物在孤独的宇宙中偶然的相遇,偶然性的碰巧,但是科学家会计算出这个概率,也就是说在不可知的偶然性中找到微乎其微几乎不可能的必然性,这是非常严肃而可笑的一个结果,正如在地球人类指纹的完全重复的几率是640亿分之一,而人类只有60亿人,所以指纹不会重复。这样的结论听起来理所当然而又有一种荒诞感。地理相对于前面的命题是形而下的应用学科的话题,但是前面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在地理的范畴中找到具体对应的自然现像,另一方面是我们对其有特殊的兴趣,我们让图案,对称,漩涡,消失,遭遇,这些比较抽象的结构和运动方式又回到自然的本来的面貌中去体会和发现,精神分析本来是心理学的术语,而对地理进行的精神分析是对我们自身的认知方式的分析和反观。

这些主题的关联性并非仅仅由阐释来建立,而更是通过作品的形成和对话来建立,另一方面也是想通过新的展览结构方式来建立其这些主题之间的对话和关联,通常传统展览以一个主题的展览概念作为展览的核心理念,从这个核心的想法出发来找到适合的作品和艺术家来参与,艺术家通常也适应这样一种模式,这个展览由艺术家提出不同的概念来形成不同维度的意义之网,艺术家和参与者在这个网中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可以与这些概念点既保持联系同时也可以保持距离,不是通常的一味的趋近。而且作品可以和几个不同的概念同时产生联系,这种多向度的创作思维方式也会带来不同的作品形成方式,另一方面是在展示方式中让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联是主动和多维度的,而不是一个主题概念把他们简单的绑在一起。在三个不同展厅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

在空间站以“图案”为核心,与图案相关的数学(几何学),物理学,生物学的文献,与艺术家在与科学家们交流的基础上的创作作品是主要的展示内容,我们还邀请了《新视线》杂志的一期关于图案的专辑参加,将陈列与展示专辑中关于图案的地域文化差异,神圣几何等几个主题的文献。

“遭遇“这个主题部分,应广州时代美术馆的邀请加入了“非美术馆”这个展览。遭遇既是我们的一个主题,也是这个展览的真实境况,这是两个展览构想的遭遇,如同两个旋转的漩涡相遇以后的合并,“非美术馆”的想法是让一些与美术馆概念有关的艺术家和艺术组织在这个展览里对美术馆的问题有一个反思和呈现,而未知博物馆本身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探索的结果,作品内容是基于科学和艺术的关系的讨论上的一些作品,在展览的方式上我们会把一些作品与美术馆里有实用功能的会议厅结合起来,甚至这些作品本身就是可以用的,这样的方式模糊了展览空间和非展览空间的界线,作品与非作品的界线,观众与作品的界线,这对美术馆的一些规则和价值判断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

”漩涡“这个主题是应中央美院美术馆邀请,加入“超有机”展览,漩涡是关于运动和维度的命题,我们将会制造一些运动的装置,这些装置将制造一个运动的场域,一个开放但混乱的流体力学实验场。这个场域对整个展览中的超机械的命题有一个契入。

这个项目的展示对于未知博物馆来说不是结束,而是刚刚开始,我们将持续和深入的对艺术与科学的命题学习和探索下去,我们也期望更多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加入这个探索之旅。
[沙发:1楼] guest 2011-08-19 13:15:31
@石青的文字小仓库
[板凳:2楼] guest 2011-08-19 14:09:54
这样的文字就是摆个姿态给你们来看,彻底把diagram(图表)的工具性、媒介的再生产性给耗尽了,只变成了传播.

但说实在的,这也只是半吊子,因为真正有力量的图表,摄影或平面设计也不是拿来给你看的。
[地板:3楼] guest 2011-10-05 23:22:08
这跟图表没有什么关系,文章的重心是在回溯和梳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目前我们所做的只是一个开始的框架,而且是为感兴趣的人做一个交流平台,对某个具体的主题的深入是在每个个体自己的兴趣,他能走多远是他自己的事。我们是个平台,不是艺术小组,创作不是未知博物馆的任务,展览不是我们的目标,只是过程的停顿,未知博物馆也不仅仅是关心艺术领域,而是建构新的交流方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