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和未来”影展暨“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电影与社会思想对话”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1   浏览数:1521   最后更新:2011/10/10 12:53:02 by 宁静海
[楼主] 宁静海 2011-10-10 12:51:33
来源:从西天到中土

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中的“从西天到中土”——
《电影的记忆:玛尼·考尔/ 兰博·卡勒卡》策展辞


就广州三年展“元问题”这一主题,印度版块将焦点放在胶片电影上:现代美术馆概念的一种内在的技术。20世纪没有什么像胶片一样灭亡得彻底。短短十年内,移动影像的最初载体在世界最大的电影生产国绝迹。许多人认为电影也跟着胶片的故去一起死去了。

回顾起来,从胶片到后胶片技术的相对平顺的过度,避开了我们也可之视为一系列为保存胶片记忆而进行的重要斗争的经历。对今天许多的录像制作者来说,录像艺术的基础在于上世纪70、80、90年代的独立电影运动。此次展览同时呈现上世纪80和90年代印度杰出的先锋电影人玛尼·考尔(1942-2011)少见 的影片和兰博·辛格·卡勒卡的当代录像艺术作品。考尔因其首部电影《Uski Roti》(他的面包)在1969年开创了新的印度电影而受到广泛的尊敬。80和90年代里,他创作了几部虚构影片和一系列交织了纪录片、旅行见闻和传记 电影样式的非虚构影片,本届三年展展出的是考尔最有名的三部非虚构影片:《抵达》(1979),《德鲁帕德》(1982)以及《粘土的心》(1984)。 同时展出的是卡勒卡的五部录像作品《男子与小公鸡》(第一集),2002,《穿越》(2005),《伊邦家的寓言》 (2007),《他曾是一个好人》(2008)以及《甜蜜的不安》(2010)。

艺术家及作品

玛尼·考尔(1942-2011)

印度先锋电影领军人物,与癌症抗争多年后于一个月前去世。考尔出生于拉贾斯坦邦的焦特布尔,1966年毕业于印度电影电视学院,教授他的正是传奇电影人李维克•吉哈塔克(Ritwik Ghatak)。他曾是80年代早期YUKT电影团体的一员。作为卓越的文化活动家和组织者,考尔被经常与古玛•沙哈尼(Kumar Shahani)这位力图扩展印度电影文化的电影人相提并论。他是新一代电影毕业生的优秀导师,这些毕业生有些成为他的电影团体中的主要成员。他后期的电影很多受到他所学习的德鲁帕德(Dhrupad)音乐的强烈影响,他曾跟随传奇音乐家Ustad Zia Mohiyuddin Dagar学习这种音乐。考尔的工作经常参照一种语言理论,他认为语言在指示和隐喻功能之外还有一个特定的、暗示性的维度。他的有关当代美学实践“无处被见”(Seen from Nowhere)的详尽的理论被在文化历史学家卡比拉•瓦兹雅扬(Kapila Vatsyayan)的研讨会“内在空间,外在空间”(英迪拉·甘地国立艺术中心)上提出,并发表在《空间的概念:古代和现代》一书中。在一系列非印度资源里,他汲取的养分包括俳句诗歌、新小说、风格主义绘画、罗伯特•布列松以及小津安二郎。

这是考尔的电影第一次在美术馆展出。




抵达(Arrival)

电影, 19分钟, 1979

该片是考尔的传奇短片,是孟买这个汇集了人口、商品、食物和牲畜的移民城市的早期记录与拍摄。影片是一系列影像和声音的蒙太奇,早在几十年前考尔,便预见了这个城市街头文化与日常经济迷人的融合。




德鲁帕德(Dhrupad )

电影, 74分钟, 1982

这是一部关于北印度古典音乐传奇形式德鲁帕德的叙事电影。这种音乐形式据说最初盛行于阿克巴时期的莫卧儿宫廷,随后传播到中印度的中世纪小王国。随着空间的发展,对这种形式的探索在德鲁帕德杰出艺人 Ustad Zia Mohiyuddin Dagar和 Zia Fareeduddin Dagar的努力下得以实现。






希迪什瓦里(Siddheshwari)

电影, 90分钟, 1989

这是考尔在虚构片和纪录片之间的一次电影探索,影片是关于贝拿勒斯派古典音乐 thumri歌手希迪什瓦里 ·朵维( 1903-77)的人生的。女演员 Meeta Vasisth扮演从 16岁就开始唱歌的希迪什瓦里。叙述的结构如同一曲 thumri:展示希迪的生活以及神话和地点的一些关键元素,通过不同的歌曲、动态以及摄影机的运动等等将它们展开,直到所有这些构成一面移动的壁挂,庆贺生活向音乐的转化。影片的色彩单调,运用隐喻的手法,这些隐喻与其说是命名不如说是在焕发:青蓝色的船漂浮在恒河上,掉下的金属器皿发出音乐般的声响,等等。对一场(性的)相遇的欢欣迷醉与练习音乐这门困难艺术的艰苦工作形成对比。在结尾处,希迪什瓦里独自上电视的文献片段让人一睹歌手的真容,形象仿佛缩减进了录像技术,只有怪异而强烈的声音一直留存着。

兰博·辛格·卡勒卡

1953年出生于旁遮普邦帕蒂亚拉。
毕业于旁遮普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1987年获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硕士学位。

作为知名画家的卡勒卡在1990年代后期以著名作品《穿针引线的男人》(Man Threading a Needle)转向录像艺术,开创了他最广为人知的风格,即将录像投影在架上绘画之上。卡勒卡的风格彰显出许多曾经属于胶片电影的基本要素:牵制大量注意力的单镜头拍摄,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置身于超级活跃的风景之中的静止的人物,用这些来拷问“运动”这一概念本身。卡勒卡的画家式的语法的关键点是布上油画:会运动的静止作品。在运动中,它开启了直接来源于电影的空间中的空间;融入了纪实证词的味道的电影场景。



穿越(Crossing),2005

四频影像装置,15分钟循环播放,190.5×248.92cm×4

这是卡勒卡的四屏史诗性作品。四部录像投影到四张油画上循环播放。画上是一些孤立的个体,他们或独自一人,或与他人在一起,或站成一排。他们可能是难民或者仅仅是旁观者,从“别处”来的当代人物,陷入他们不熟悉的空间,只有靠着向他们周围投射自己对过去的记忆才能活下去。

影像像小鸟一样绕着他们。这些影像是风中的山脉、童年和风车。最后是一个男人面无表情地坐着,看着这一切。

卡勒卡作品的关键语法是一种被称为运动影像的油画,空白空间弥漫着记忆的投射,清晰可见。



伊邦家的寓言(Fables from the House of Ibaan),2007

单频影像装置,影像投射在114.3×152.4cm的油画上

5分10秒循环播放

这是一部卡勒卡不同寻常的单屏影像作品,剧中主角是:一个男人,一个水壶,一个内部空间,一个小男孩,一个屏幕存储器。当画中的男人眨起了眼,画面便活了起来。接着画中的男人站起来,从画上的水壶里出来,走了出来。画面看上去,简直是真的着起火来,而一个小男孩从火焰里出现。他从站着的男人身边走过,打开远处的一扇门,而这可能是第二张画,画的是一个女人站在一棵树下。这时男人穿过那扇门,门上画满了一堆纪实性画面。一个女人从男人背后出现,往壶里灌满牛奶。



甜蜜的不安(Sweet Unease),2010

单频高清影像投影在两幅各长157.2×89.57cm(宽)的油画上

11分11秒循环播放,2010

这件作品是用一台投影仪投出的三联屏。两个由同一个演员饰演的男人在屏幕两边的两个不同的内部空间,吃东西,起身,然后走进中部的空间打了起来。他们是为了补充体力而彼此分开,又再回来。他们每个人都离开画中的自己来表现这场消耗和暴力的循环动作。同一个人的搞笑能量翻倍,都消耗在凿穿两个食物丰盛的内部空间之间的墙上了。



他曾是一个好人(He Was A Good Man),2008

单频影像投影在114.3×152.4cm的油画上

4分24秒循环播放

《他曾是一个好人》是卡勒卡对他的首部重要录像作品《穿针引线的男人》的再创作。原本的移动绘画表现的是一位男人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最需要全神贯注的动作上—将一根细线穿进一个微小的洞—他的动作极其轻微。跟《伊邦家的寓言》里眨眼的男人一样,这种特别的运动将观者带回到运动影像中运动本身的源头。卡勒卡在2010年重做的作品几乎与老版本的极简主义完全相反:显然卡勒卡的全部纪实元素都在这里了,而且充满怀旧情调。绘画/录像的结尾是一扇门打开,人们走进去,去看这幅画,就像在画廊里那样。



男人与小公鸡,第一版(Man With Cockerel , version 1),2002

单频影像投射在荧屏上;尺寸可变

29秒循环播放

跟《穿针引线的男人》一样,第二部作品探讨的也是运动影像最基本的属性。这一次没有用油画作背景。这个作品其实是最早的默片的一个经典样板,就像卢米埃兄弟拍摄的男孩和水龙软管那样。一个男人踮着脚走来,想要抓起一只公鸡,公鸡在他手上挣扎,他就跑掉了。这非常像一部晚期默片影片里的跳跃,就像那只小公鸡一样,直接跳进了 21世纪。十年来,他的许多作品都探索绘画、构建的距离和凝视等观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