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里米•德勒谈巨石阵模拟之作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2163
最后更新:2012/05/03 11:56:32 by artforum精选
【现场】脸谱交流·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日期:2012-4-28 至 2012-6-24
开幕酒会:2012年4月28日下午4:00
主办单位: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协办单位:La Fábrica 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策 展 人:赫拉尔多·莫斯克拉
艺 术 家:莉莉安娜·昂古勒 阿纳克·阿塞弗 劳伦·奥尔尼&理查德·奥伦斯 豪尔赫·布朗特梅亚 南希·柏森 路易丝·卡姆尼特尔 珍妮特·查韦斯 MR小组 吕克福斯特·迪奥普 奥赫尼奥·迪特伯恩 胡安·唐尼 汉斯-彼得·费尔德曼 耶豪米·弗赫丹 沙迪·珈迪里安 斯姆林·吉尔 希尔巴·古达 莫纳·哈托姆 何塞·伊拉奥拉 阚萱 皮德罗·莱蒙贝尔 嘉比·洛浦斯 克里斯蒂娜·卢卡斯 杜尔赛·品松 莉莉安娜·波特尔 利比亚·波萨达 豪尔赫·利巴尔塔 袁尼·桑切斯 斯蒂芬妮·辛克莱 达雅尼塔·辛赫 玛尔塔·索尔 雷米·萨乌格
作为2011年西班牙国际摄影节的主题展,“脸谱交流·北京”可以说是承载了这个国际性视觉盛会背后提出的“界面:肖像与交流”理念。这个旗帜性的大型项目首次在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呈现,旨在延续肖像与交流这种在人类日常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意义。尤其在中国活跃的语境之下,针对摄影视觉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展开学术探讨,或许能产生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人文效果。
“脸谱交流·北京”涉指脸谱作为人类相互之间交流的工具,当它以肖像作为界面出现,试图与观看者的脸谱进行交流,相互之间通常会存在这种交流后的意义:观看者对肖像中所蕴含的信息加以处理,在注视肖像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将自身的理解和阐述投射到肖像的脸谱上。作为这一扩大化领域的关注焦点,本次展览的主要目标就是,运用“界面”的隐喻来探讨肖像与真实脸谱交流的可能性。
“脸谱交流·北京”项目汇聚了31位重要艺术家参展。这些来自于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创作方式,但都以共同的目标来探索肖像理解方式的多重含义。不可否认,在语言领域,早已开始运用面孔之间的形象来沟通,去表示不同实体之间的对话,显示了脸谱以及肖像在语义学中的现实功用。
“脸谱交流·北京”完全拒绝了百科全书式或封闭主题式的展览形式,代表了当代策展理念的主要特质。与此同时,这种形式甚至还影响了展览馆中永久性藏品的展示方式。与诸多话语实践一样,当代策展理念深受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批判宏大叙事,关注碎片,微观政治以及异端、多元化趋势。
可以说“脸谱交流·北京”从内部探讨肖像照的交流方法,展现了当代肖像话语和美学可能性的多样、复杂和强度,艺术家们以极大的自由度和复杂度建构和解构了这些肖像。在其自身的空间和意义之外,图片也被放置在展览中进行双重的“脸谱交流”。正如这个项目实施的本身,也是试图建立一种视觉的连续性,去应对和探讨与当代肖像照相关的话语和想象。
展览日期:2012-4-28 至 2012-6-24
开幕酒会:2012年4月28日下午4:00
主办单位: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
协办单位:La Fábrica 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06
策 展 人:赫拉尔多·莫斯克拉
艺 术 家:莉莉安娜·昂古勒 阿纳克·阿塞弗 劳伦·奥尔尼&理查德·奥伦斯 豪尔赫·布朗特梅亚 南希·柏森 路易丝·卡姆尼特尔 珍妮特·查韦斯 MR小组 吕克福斯特·迪奥普 奥赫尼奥·迪特伯恩 胡安·唐尼 汉斯-彼得·费尔德曼 耶豪米·弗赫丹 沙迪·珈迪里安 斯姆林·吉尔 希尔巴·古达 莫纳·哈托姆 何塞·伊拉奥拉 阚萱 皮德罗·莱蒙贝尔 嘉比·洛浦斯 克里斯蒂娜·卢卡斯 杜尔赛·品松 莉莉安娜·波特尔 利比亚·波萨达 豪尔赫·利巴尔塔 袁尼·桑切斯 斯蒂芬妮·辛克莱 达雅尼塔·辛赫 玛尔塔·索尔 雷米·萨乌格
作为2011年西班牙国际摄影节的主题展,“脸谱交流·北京”可以说是承载了这个国际性视觉盛会背后提出的“界面:肖像与交流”理念。这个旗帜性的大型项目首次在北京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呈现,旨在延续肖像与交流这种在人类日常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意义。尤其在中国活跃的语境之下,针对摄影视觉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展开学术探讨,或许能产生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人文效果。
“脸谱交流·北京”涉指脸谱作为人类相互之间交流的工具,当它以肖像作为界面出现,试图与观看者的脸谱进行交流,相互之间通常会存在这种交流后的意义:观看者对肖像中所蕴含的信息加以处理,在注视肖像的同时,也会反过来将自身的理解和阐述投射到肖像的脸谱上。作为这一扩大化领域的关注焦点,本次展览的主要目标就是,运用“界面”的隐喻来探讨肖像与真实脸谱交流的可能性。
“脸谱交流·北京”项目汇聚了31位重要艺术家参展。这些来自于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创作方式,但都以共同的目标来探索肖像理解方式的多重含义。不可否认,在语言领域,早已开始运用面孔之间的形象来沟通,去表示不同实体之间的对话,显示了脸谱以及肖像在语义学中的现实功用。
“脸谱交流·北京”完全拒绝了百科全书式或封闭主题式的展览形式,代表了当代策展理念的主要特质。与此同时,这种形式甚至还影响了展览馆中永久性藏品的展示方式。与诸多话语实践一样,当代策展理念深受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批判宏大叙事,关注碎片,微观政治以及异端、多元化趋势。
可以说“脸谱交流·北京”从内部探讨肖像照的交流方法,展现了当代肖像话语和美学可能性的多样、复杂和强度,艺术家们以极大的自由度和复杂度建构和解构了这些肖像。在其自身的空间和意义之外,图片也被放置在展览中进行双重的“脸谱交流”。正如这个项目实施的本身,也是试图建立一种视觉的连续性,去应对和探讨与当代肖像照相关的话语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