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o Pulfer的个展在纽伦堡艺术协会开幕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1211   最后更新:2013/08/26 14:18:05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蜡笔头 2013-08-26 14:18:05

来源:电影讨论现场


在看画天新锐导演扶持计划。向感兴趣的人们汇报一下。

收到84个项目。去年是62个。

如果简单分类,短片(有的叫微电影)与长片各自一半吧。长片可能略多。

有视频资料的是大部分。提交的项目接近完成状态的大概有10-12个,就是在后期的最后阶段的,这里面长片与短片都有,也是长片多一点。

寄送来几个故事或几个剧本的,有不到10位。只有大纲、没有剧本的,有两三位。还有一位符合现在的营销战略,宣发计划比剧本厚一倍、阐述又比宣发计划再厚一倍,真能写啊。

按类型,一个小类是都市文艺青年自己嘬自己,这类一直有,但依旧在减少中。比如它不多于伪科学真科幻类的。搞怪科幻有四五个呢。相比之下只有一个历史题材,即使文学改编也没改编古代文学的,多数是现在文学的现实主义。类似科幻类的也有真科学与诗意结合的作品。

大类,一个是吊丝/蚁族片。这类90年代末就有。今年拍北京/郊区地下室的就有三四个,每个里面都有一场戏是听隔壁在叫床。叫的还都比较动听。说明这类编导还都认为性爱是美好的。坚持这样的信念,很不容易啊。

另一个大类是新崛起的,缺乏社会共同认定的词汇来总结,我暂时使用一个长词汇来框定它,“乡村巨变背景下农村人伦关系破碎引发的家庭悲剧”。这个类型其实三到五年前就开始出现,比如中戏高老师拍的“王良的理想”、民族大学张次禹老师的“梨”(似乎还在ciff拿了一个奖)。后来纪录片有几个作品可以拿来解释这些家庭悲剧的深厚、广泛、无解的背景,比如郭恒奇拍摄山西平遥“新农村建设”的《新堡》(当时获得过亚洲纪录片基金的资助)。今年对于我来说,它的广泛和深度还是有点吓倒我了,很多剧本讲家里的事情,往往走向一个坏的方向,基础家庭的崩溃吧。比较常见的话题比如老人希望孩子回去看看、婆媳矛盾,以及偷情养汉的段子,但出人意表的情节也不时出现。如果解释背景,大概原因有几个:一家人不住在一起,相隔很远,甚至夫妻也不住在一起、父母与幼儿长年不相见;乡上或县里的土地征用、规划、改造,村民、尤其是老人,没法住在老房子里了;亲戚之间的财产争夺;性行为的泛滥。有关乡村家庭崩溃这个类型,暂时还没有出类拔萃的作品,但看这个趋势,这几年这个类型会有大发展。我没仔细计算,这类大概有15个吧,部分没有视频、只有剧本。

院校的层面,有很多不同来源,一个重庆邮电大学的本科生作品很有意思,北京电影学院有一个比较好,中戏或类似中戏风范的有两个不错而且比较成熟,几个地级市大学的作品也挺有意思,我没一个个记住。

还有,男的太多了,女的非常非常少,报名者的性别比例大概是8:1。继续着中国独立电影阳盛阴弱的传统。跨性别的作品有几个,装13的味道比较重,但起码大家对这个问题没有道德批判。

回想“乡村家庭解体”这个类型,我国古代戏曲中、当代文学中,楞讲秦香莲、路遥的“人生”,也是一些例子。但现在的情况恐怕是“数千年未见之变局”。如何讲好这些故事?

科幻或对未来的猜想,不确定性更大。能有创新的话,就好。

[沙发:1楼] 蓝色画廊2013 2013-09-02 12:53:31

[板凳:2楼] guest 2013-09-02 15:50:50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