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伦·西蒙“一个被宣告死亡的活人及其他章节一至十八”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358   最后更新:2013/10/14 12:45:28 by 展览预告
[楼主] wangxiaoer97 2013-10-14 12:45:28

来源:燃点

文 / 爱安啊译 / 梁舒涵&李银


墨以象外——中美艺术家十人展

参展艺术家包括——卡卡娅·布尔克、雷·史密斯、罗伯特·隆戈、乔伊斯·潘塞多、拉希德·约翰逊、曹吉冈、杜春辉、宋昕、孙国庆、萧兵。

展览时间:2013-09-10 至 2013-09-18 12:00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展览《墨以象外》围绕巨大的主题“黑”提出了一些大问题,简而言之——当代西方艺术家在做哪些以“黑”为题的研究?这一点和中国艺术家正在做的研究有什么关系,这涉及他们的水墨画和书法传统研究吗?后者的微妙之处在如今社会是否仍然存在,表现黑暗和光之间的“阴阳”平衡——事实上是自然和人为因素之间的平衡?最后一个问题同等重要:“古今中外之间是否存在同次元的对话?”中国的偏见在这里表现得尤其明显。


杜春辉,《烟云》,布面油画,200 x 450 cm,2010-2012


这些黑色视角来自于五位中国艺术家和五位美国艺术家,并由中国美术馆策展人张晴和纽约《美国艺术》编辑理查德•怀恩(Richard Vine)参与策划(我们假定他们大多是通过电子方式参与)。这是一场分量很重的19部作品的展出,其中美方贡献最大的是3D媒体方面(包括雕塑和橡胶轮胎)、流行文化(蝙蝠侠图像)及艺术史的直接引用(例如雷·史密斯[Ray Smith]作品《Unguernica》 ,仿毕加索);中方主要坚持广阔土地上的山水画。新闻稿对此的评论不容忽视,美国艺术家的“视觉上的大开大阖”及着迷于戏剧性事物与中国艺术家的“含蓄从容地表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评价中国艺术家“看似温和实则睿智”。


雷•史密斯,《玛丽安娜》,木雕,身:122 x 183 x 122 cm;头:244 x 122 x 122cm,2012


一种对待黑暗的温和、缓慢或戏剧化的方法?这样思考的话——(似乎黑白分明地)表示出了哪种更明智——这大大地影响了我们对于作品的认知,不然这些作品可能只能在视觉上被认知为黑色物质本身。尤其是考虑到黑暗的文学内涵(展览组织者也援引了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的史诗“失乐园”以及对于原罪的解释),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睿智”的方法解读这样主题?

很显然,在中国美术馆,这的确存在。这是中国艺术家才有的方式——这并不是外国进口。遗憾的是,这也只能算是中国美术馆的标准软实力艺术处理方式,它为整个展览蒙上了一层阴影。



宋昕,《树的生命系列-自然的讯息》,综合材料,170 x 267 cm,2008


卡卡娅•布尔克,《似是而非》,综合材料,280 x 163 x 87 cm,2009.


乔伊斯•潘塞多,《金色蝙蝠侠》,亚麻布面珐琅彩,229 x 204 cm,2013


萧兵,《老牛湾》,墨、麻布、胶,230 x 620 cm,2013


孙国庆,《黑色的记忆No.1》,综合材料,280 x 500 cm,2013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