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忧云——喻红个展
发起人: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2309   最后更新:2013/11/24 15:35:04 by artspy
[楼主] 香烟头 2013-11-24 15:35:04
[沙发:1楼] 香烟头 2013-11-24 14:24:42
来源《华人时刊》

记 者:郭老师,您好!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华人时刊》的专访。首先,我们对您策展的《中国原生艺术10人作品展》获得的成功表示祝贺!

  郭海平:谢谢!

  记 者:郭老师,我们知道您与精神障碍患者这个群体接触已经有十多年了,不知您如何看待这个群体的特殊之处?

  郭海平:大部分人不太了解,在中国,其实精神障碍群体的发病率在不断地提高,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精神障碍患者已经过亿,这是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其中成年人占了20%以上。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人的精神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找不到答案;第二个方面就是社会急速的发展,这种快速的发展超过了很多人的承受能力,人是有自然生物钟的,如果社会的发展超越了、打乱了、违背了自然,人会很难承受;另外还有竞争的压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完全不同于传统。比如,我们小时候都说,要乐于助人,要善于与人沟通,要相信人,但是现在我们从上到下的媒体,宣传的是不要与陌生人讲话。
  这些方面就容易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人的精神很容易出现问题。而我们对精神障碍群体的认知,其实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水平中。比如,戒备他们、提放他们、排斥他们、畏惧他们。而这些恰恰也是对我们内心世界的排斥、畏惧、警惕。
  展览之所以叫“非理性之美”,因为所谓的精神疾病,总体来讲是非理性的,但是非理性不仅仅是精神病人才有,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包括理性世界和非理性世界的,如果我们排斥、诋毁、畏惧人的非理性,实际上也是对自我精神世界另一半的否定,否定他们实际上就是否定自我,让理性与非理性对立,就是人为地制造精神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把理性和非理性进行人为的对立,一谈到非理性,就是危险的、原始的、野蛮的,人为的把非理性摆在理性的对立面。实际上,理性与非理性都是人天然固有的东西,本身是应该和谐共存的,把它们分裂开来,让它们全然对立,就会人为的制造精神障碍,造成人内心的冲突。

  记 者:您的言谈,透露出对这个群体的些许同情,不知您对这个群体抱有何种态度?

  郭海平:我对他们不是同情也不是排斥,我现在做的是一个艺术互助项目。这个互助项目是什么概念呢?我们在帮助他们重返社会的时候,他们在帮助我们重返自然和内心。我的体验是,我给他们的有限,他们给我的更多。
  比方说:我给他们一张纸、一支笔,他们画出来的东西完全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他们的作品能帮助我们打开内心世界,引导我们回归自然,跟自然进行对话。他们的作品令我非常敬畏,很多时候,我是仰视他们的。从某种角度讲,他们给我们的回馈,远远大于我们赠予他们的东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问题至今没有解决。那就是一味地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对人的个性、天赋、自然属性往往是忽略的,甚至是排斥的。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这种文化才开始逐渐的改变,变得尊重人的个性。经过文艺复兴后的500年时间,现在精神病人在西方,相较于在中国,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活动空间、发展空间。人们观念的更新、法律制度的健全为他们提供了保障。而在中国,精神障碍患者缺乏这样的生存发展空间,他们活得非常压抑。
  我原来以为,在医院的人非常痛苦,后来我发现,其实出来的人比在医院里的人更痛苦,因为在医院里面的人只有一个心愿——回家,但是他们万万想不到出院以后,要面对很多非常现实的问题。婚姻问题、友谊问题、生存问题,当一大堆问题接踵而来的时候,他们开始措手不及了。谈恋爱,一听到你有这个病史,吹了;亲友听说你是病人,处处对你警惕;找工作,一听说你有这个病史,谁也不敢用。表面上,他们的身体是出院了,但是精神上依然被我们的传统观念重重束缚着。看上去的“自由”,比那种看上去的“不自由”更让他们痛苦。

  记 者:您是如何与他们进行平等对话的?

  郭海平:艺术是一个切入点,一个突破口。通过艺术来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增进不同类型、不同思维、不同性格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艺术之所以有这种功能,是因为艺术是不同人之间的共同语言。
  如果我们撇开艺术,用日常的语言去对话,就很困难,你有你的逻辑、价值观,他有他的逻辑、价值观,最后就冲突了。我们不能用我们的理论、我们的逻辑强行让他们接受。就主观论断;不能因为这个群体跟我们不一样就限制他们应有的权利。只能找到一种双方都认可的语言。理想语言就是,你讲的语言对方接受,对方的语言你也认同,这样才能进行平等自由的对话,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艺术就是这样一种沟通、认同的语言,艺术是一条安全的通道。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的心灵世界太陌生了,原生艺术可以为中国人认识自然和心灵开辟一条重要的通道。

  记 者:您当初怎么就想到做原生艺术这个项目?

  郭海平: 我曾在一本杂志上发表过《超越精神病痛手记》,大概3万多字。选择做原生艺术,我觉得这是命运的一种安排。
  崇尚理性和经验技巧的古典艺术在十九世纪已经走到了尽头,后来艺术家们在原生艺术、原始艺术和人的癫狂中看到了希望,或许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轮回,我们在崇尚理性和经验技巧时注定会使艺术越来越远离自然和人 的内心。原生艺术有助于修正这种文化上的错误。
  目前在中国做这个项目的非常少,我们的艺术中心也是国内唯一的。我想通过这个平台,帮助更多的人,也是一种互助吧。其实,深入了解,你会发现,这个群体更开放、更率真。他们跟我们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是开放的,我们是封闭的,相比之下,他们更自然。外面世界的人在交往过程中通常是隐藏的、绕弯的、隐瞒事实、目的的。跟他们交流反而比跟外面人交流更容易。(边说边笑)

  记 者:我们作为外面世界的人,又该如何与这个群体进行交流呢?

  郭海平:第一,理想的对话方式是,你也像对方一样敞开心扉。第二,交流的前提是,不要带有任何的偏见和有色眼镜,要以一种非常自然坦诚的心态去交流。在人的交流中,文字语言其实是最笨拙的并且有局限性。人的感官、眼神、直觉、行为的交流反而更让人觉得踏实,也更真实。大部分时间,我们真实的内心都被我们的“花言巧语”掩盖了,所以人与人之间现在很难信任、很难真诚的交流。

  记 者:郭老师,您周围的朋友是如何看待您从事的这项事业的?

  郭海平:爱恨交加。“恨”是因为我展示了这些“天才”奉献给了大家,这让不少过去自以为是的人很自卑;“爱”是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艺术的真相、生命的真相,所以他们也很感动。在国外,原生艺术机构遍布欧美各国,艺术家们常从这些作品中获取灵感,很多艺术家将其视为艺术的本源。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以志愿者的身份做这个事情,不靠这个挣钱,也不靠这个沽名钓誉,做这个项目只能靠“牺牲”。在中国从事这项事业,有太多的困难需要克服,有太多的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我相信,不断的坚持下去,就能让成千上万的人对这个群体的印象发生转变,也会有更多的人理解我。我坚信,世俗的观念,它最后会被推到,我相信自然的力量。

  记 者:这次展出的作品,大家看了之后非常的震撼,您是如何选择参展作品的?另外,我发现有多位作者用了笔名,是不想曝光吗?

  郭海平:我选择参展作品的最大前提是,一定是他们自发创作的,没有外界干扰的。另外要具有原创性,让人看了之后能眼前一亮,并产生拓展人精神空间的作用。因为我们对人的内心世界非常陌生,艺术作品是一个媒介。
  这个群体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他们浮出水面非常困难,有重重障碍,我是投石问路的人,我帮助他们排除这些阻碍和告诉大家障碍在什么地方。至少现在理解他们的人开始越来越多了,这次展览的绝大多数是康复者,之所以用笔名,是应他们监护人的要求,他们还是会畏惧社会环境的压力。

  记 者:这个群体的人简单、随性、直接,您经常和他们交流,会让您在生活中变得更豁达?

  郭海平:我1989年涉足这个领域,正式进医院做项目是2006年。从事这个项目以后,我更尊重天意了。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人的努力是非常有限的,我相信自然的意志主宰一切。而人与人之间,天生是存在差距的,我现在越来越尊重这种差异性。

  记 者:非常感谢郭老师能接受我们的采访,从画展到跟您的交流,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这个群体,尊重他们,也更了解自己。

  郭海平:不客气!

采访小记:这是一个纯净的艺术天地,一个超乎常人的群体,一个你我不能知晓的神秘境界。今天,我们通过他们的绘画,掀起冰山一角,我们惊奇,我们震撼,我们感动——生命的潜能、人性的本真,都在此刻以最纯真的艺术形式呈现世人面前,感谢造物主赐予物质世界以硕果,赐予精神世界以精灵!..。.
   《华人时刊》记者 黄燕 韩莉莉 姜慧
[板凳:2楼] guest 2013-12-16 18:29:52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