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布城市:黄马鼎的涂鸦艺术收藏展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394   最后更新:2014/03/18 08:20:37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橡皮擦 2014-03-18 08:20:37

来源:艺术世界



Made In UCCA

徐震:没顶公司出品

中国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4 年 1 19 -2014 4 20



  (栾志超|文)徐震的展览总是来得气势汹汹:去年他用作品地毯式的占据、改造了长征空间;今年年初他又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大厅占了个满满当当——从地上,到墙上,到空中。一走进“徐震:没顶公司出品”的展厅,很容易想起马塞尔·莫斯《礼物》一书中所描写的“夸富宴”,引来对其创作力的阵阵感叹。当然这只是视觉上的,心理上还会觉得像是看到一个骄傲的孩子,恨不得翻箱底把自己所有的玩具都摆到大家面前来——自信的同时又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


  对于那些不知道“当代艺术”是什么的观众来说,这场展览无疑是个很好的说明书,因为这场展览几乎囊括了我们能数得出的所有当代艺术类型:50 件装置、10 件录像、40 件绘画、拼贴和多件行为作品。这些作品包括了徐震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早期的个人创作,2009 年创立没顶公司之后的集体身份创作以及 2013 年没顶公司推出品牌“徐震”并发布的一系列新作。因此,尽管“年轻”在近几年的中国成了一个现象——我们有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年轻一代的策展人、年轻一代的馆长——而如今随着徐震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个展的进行,我们又多了个“年轻”——连 1977 年出生的艺术家都已经在办回顾展了。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产生了彼此相连的形象



  但是,展览并没有以回顾这种编年体的方式来呈现所有的这些作品。从进入展厅入口一开始,就不难发现展览在形式上的刻意:依着“艺术是一种信仰”的观点,整个展览的布置采用了宗教的对称性——除了放置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大堂里的一件把希腊神像和佛像结合在一起的雕塑。从这件在形式上就有所指涉的作品开始,整个展览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批判、嘲弄或是心怀失望。走进展厅的入口,两边墙上对称展出的是 2013 年的奶油画《天下》系列和人参照片《来自于自我的目光在他人身上四处搜寻自己》。中间的空地上是 2014 年的新作《新》(一尊巨大的彩虹佛像)摇晃地矗立在 2009 年的装置《平静》上(被碎砖块覆盖的水床)。在《平静》的两侧是 1998 年的行为录像作品《彩虹》(一双看不见的手扇着巴掌)。在佛像的后面是 2007 年按照原比例复制的一个上海便利店,名为《香格纳超市》。货架上摆满了和超市同样价格的商品,但是商品并没有实质的内容,而仅是个真空的外包装。观众可以在收款台付款随意购买这些商品。和超市相通的是 2013 年的作品《意识形状博物馆》。这间博物馆中陈列的是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发现,但是艺术家却赋予它们宗教、政治、社会的含义,剥除了这些照片原来的时空语境。在超市里,就可以听到徐震 1998 年的行为录像作品《喊》里的声音。艺术家在街头突然发出的叫声回响在这次展览的每个角落。从《意识形状博物馆》穿出去就像是进了一个艺术作品的生产车间:尽管仍然在宽泛的程度上追求着对称,但是太多件行为、录像、装置、雕塑、照片以及绘画散落在展厅各处,呈现出有秩序的混乱。种族、阳物崇拜、媒体、战争、道德、霸权……这些当代艺术的议题弥漫在各处。


徐震作品《光源》系列


  因此,很难在这样一个展览中找到惯常的线索。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从侧面说明了艺术家创作的多样性。但其实,如果纵观徐震的创作的话,除了那些有关“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批判、嘲弄”这样的陈词滥调之外,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个不抽象的、实实在在的实践的发展线索——从艺术创作到策展、组织、运作,从个体到集体,从传统意义的艺术到消费社会、生产社会的艺术。但是,我们从这场展览能够看到的其实却只有互相交叠、数不尽的作品。太多的作品因而没有给艺术家的在场留下任何空间。我们不禁会问,在这个时候为艺术家做这样一场展览是要做什么?混乱让这个展览像是一场狂欢和庆祝,充斥着过剩的力比多,而且还刺激着力比多——不光有来自于作品体积的刺激,还有作品名称指涉带来的刺激,更不要提从一进展厅就跟在身后的“精神病人”了。这种焦灼、无处安放的感觉从入场一直持续到结束:作品夸张的、大胆的、直接的、让人幻想的形式和材料,还有作品所涉及的那些问题一直抓挠着观众的神经;仅仅是观看而不做些什么在这样一个展览中似乎是不恰当的。可做些什么呢?这里所引发的力比多和展厅里的很多作品(或者和展览本身)一样其实是大而无当的。


  如果真要在这样的混乱中找到什么的话,那就只能是自始至终批判的姿态了。我问身边一位小朋友最喜欢哪件作品,他指着一架用一块钱的人民币做成的坦克,坦克的炮筒指向空中。批判、姿态从一开始原本就是当代艺术血脉性的构成,但是又的确有太多的批判和这个炮筒一样指向不明所以的地方。总有一些宏大的词汇如历史、机制、记忆、政治、经济、生态、生产等等让我们血脉贲张,似乎不做出这样一个姿态就不够当代。可是反过来看的话,我们很多时候自以为戳了这些议题的痛处,但或许我们做的只是对议题本身的重复,或者仅仅是对这些议题另外一种形式的再现。展览本身亦如是:我们认为艺术家或者作品是重要的,但是展览本身究竟呈现了怎样的重要性?因此,与其说这场展览呈现了艺术家对中国当代艺术问题的批判,不如说这场展览本身就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

[沙发:1楼] guest 2014-03-18 11:34:49
说的对
[板凳:2楼] guest 2014-03-18 15:40:43
笔者好像被展览氛围彻底迷惑住了,,,
身处同样的时代,你没觉得这是近年来最贴近“现实”的一个展览吗?
你以为进了UCCA的大门就进了艺术的殿堂?其实它与我们平时和进菜市场一样没什么区别。
(也许在一个普通的菜市场里,更可以寻找并引发出生活中所有的争论,而不是在UCCA)
令人吃惊的是,这么多“熟悉当代艺术“的人们在面对这个展览时竟然都如此变得不当代起来。
,,,,这样下去,真的要担心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水平越来越变得低下与无能了!
[地板:3楼] guest 2014-03-18 15:45:27
就表面去谈表面的文章实在懒得再去读了
[4楼] guest 2014-03-18 22:02:01
[5楼] guest 2014-03-19 08:03:58
烂,烂,烂!
[6楼] guest 2014-03-19 08:26:06
这年头搞理论的就不能好好做些学问吗?写的东西个个浮头躁脸的。
[7楼] guest 2014-03-20 09:23:03
[8楼] guest 2014-07-23 13:51:56
有一句话怎么说的,“重要的是覆盖”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