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节日》 五月 节日表
发起人:王艺盟  回复数:0   浏览数:1829   最后更新:2014/06/22 00:09:46 by 王艺盟
[楼主] 小白小白 2014-06-22 00:09:46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微信


【TANC | 艺聚巴塞尔】“变形虫”Paul Chan新作亮相巴塞尔邵拉格博物馆


看Paul Chan如何在影像、装置、出版等多个领域上演他的“变形记”■



展览图录视频

(视频来源:Office for Design)


你或许对陈佩之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他更为人熟知的是他的英文名字,Paul Chan。1973年生于香港,Paul Chan目前生活、工作于纽约,他是2014年古根海姆Hugo Boss艺术奖五位入围艺术家中唯一一位华裔艺术家。


4月12日起,Paul Chan的最新个展“选作”(Selected Works)将亮相德国巴塞尔的绍拉格博物馆(Schaulager),其中包括铭刻着如书籍版权页内容的“石书”新作《假日》(Holiday),还有由各种电线和插座连接起来的装置《争论》(Arguments),以及《非投影》(Nonprojections)系列——它看似是投影却不投射任何可识别的影像。投影机在开着,LED灯亮着,机器里的风扇还在转着,然而什么都看不清,像是“艺术的罢工”,更是他对读图时代的一种抨击。Paul Chan解释道,“我无法忍受那些投射出的影像,或是任何尺寸的屏幕上显示的东西。这可以叫‘屏幕疲劳’吧。”


同时,Paul Chan在2012年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上创作的《书卷》(Volumes)也将在此次展览中得以更加完整的呈现。他在剥去内页的书籍封面上绘制出氛围各异的小尺幅画面,并为作品中使用过的书籍撰写文字,但是据Paul Chan说——他从来都没读过这些书。此外,这位一向不循规蹈矩的艺术家还在最近“发明”了一种新语言/字体:


“Or something like


*

*

The poor

The spirit

The network

The real reality

*_*_*_o.O.*

__0.*..o.O……o…….*

__O…o……0*..o*:……*

_¶¶¶__¶¶¶¶¶¶¶¶¶¶¶¶¶¶:..o0:::.O*”


这种写作方式被他称作一种“将符号和文字结合在一起的”“新的思考/语言方式”。与此类似的表达还会在此次展览计划出版的第二本书《新的新约》(New New Testament)中出现,绘画和文字在此书中将得以整合。当然,展览还包含了Paul Chan早期的影像、投影、雕塑和纸上作品。


Paul Chan最早以录像作品为人所知,例如2008年在纽约新博物馆(The New Museum)展出的如梦似幻的“七束光”系列(The 7 Lights)。但是文字总会在他的作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他在艺术家的身份之外,也或许可以被看作一位作家、诗人或者理论家。2010年,Paul Chan暂停艺术创作,开办了荒原无限出版社(Badlands Unlimited),并出版了包括《马塞尔·杜尚:午后谈》(Marcel Duchamp: The Afternoon Interview)这样成功的出版物。然而,他的这一决定并没有停止他对于形式的探索和实验。他曾借用古代苏美尔人或者“摩西十诫”在石头上刻写故事;也曾通过互动电子书的形式举办过一场群展;此外,他还建立过一个“雅俗共赏的”GIF动画文件收藏。


《第一道光》,2005年作


《无题(圣卡拉瓦乔之后)》,2003-2006年作


《哦年轻的奥古斯汀之躯(全真字体)》,2009年作


《书卷》(局部),2012年作


《争论》系列之一(局部),2013年作


《假日》,2012年作


这是你自2008年纽约新博物馆展览以来的首个重要展览,包含了很多贯穿你创作生涯的作品。你是如何准备这场展览的?


说实话,最终的结果我也不知道,“只缘身在此山中”吧。展览的重点是那些从来没有被展出过的作品,而它们与我以前的作品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绍拉格博物馆是一个独特的展览空间;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艺术家的需要和想法进行改变。这个机会非常独特,我在作品的空间布置方面有很多的掌控力和自由。这也是个艰巨的任务。

我从2009年起就没有展出过任何新作。我想卡塞尔文献展是首个反应我的实际创作进展的展览,但即便那样,也是未完成的。所以这次展览是第一次完整的呈现,让人非常兴奋。


你在卡塞尔文献展期间依然在创作《书卷》吗?或者只是未能展示完整的系列?


你在绍拉格见到的是《书卷》只是一个项目的一部分。在卡塞尔文献展上,只展出了不到500本书;在绍拉格,所有1005件作品将被展出。当时没有人知道我为这个项目所做的计划要比这些纸上作品多得多,我最终还为这些书写了很多相关的文字。所以绍拉格展览不仅呈现了完整版的《书卷》,还展出了那些与封面相关的文字集合成的书。某程度上,这本书就是一场自成一体的展览。


这本书是与你创办的荒原无限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吗?


是的。我2010年始成立了荒原无限。有时候,很难知道你对一些事情是多么在乎,除非你亲自去尝试。我最开始涉足出版就像一场大冒险。我没有任何出版的经验,但3、4年以后,我依然经营着这个出版社,而且业绩尚可,还没有被税务部门关闭。


但实际上不止是“业绩尚可”吧?


这的确是一个消耗金钱和时间的事情,但很令人愉悦。你作为在出版业工作的人,也许比我更清楚。要为这件事找到营利的途径几乎是天方夜谭。书籍固然重要,但它是一件让人破费和需要竭尽全力的事。


你是如何协调出版商、艺术家、作家和制片人等角色的?


我没有依据“我是谁”来想这些问题,而是依据“我能做什么”。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名出版商,我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和三两个出众的年轻作者一起出版最怪异的书,并尝试在小生意的框架中践行这事的人。荒原无限并非不营利,而是一门小生意,我们想看看这是否可行。

我们最开始只打算出版电子书,但之后我们开始做纸书,然后做石书。现在我们和机构联合出版,并准备建立网站,把它变成其自身的刊印平台——这就是我喜欢的事情。吸引我的是那些善变的、可变的、永不完结的事。这就是荒原项目——我们拭目以待绍拉格的作品能否让这种精神变得生动起来。


介绍一下在绍拉格展出的新作?


这些作品比起我以往做过的东西要更加实体化。本质上,它们都来自“转移”的概念。我从对于各种形式的影像的思考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我着手绍拉格展览的时候,我问自己,我究竟想做什么,愿意做什么?而我不愿意做的,是再回到影像的领域内重游一番。因此,问题就变成了:“如果你不再做投影装置,那你要做什么?”好吧,在投影之前有什么?有设备。在设备之前又有电缆,电缆又连接着电流。这就是开始。它来自于这种“转移”的精神。我们要向前推进,有时候,就要对理念进行回溯。我觉得我就是在不断地“转移”着。


“转移”的结果是什么?


可能是野蛮主义。失去部分清晰的话语能力,失去大脑细胞,再慢慢地失去骨架。变成我一直都渴望成为的变形虫。弗洛伊德称之为“垂死的哀嚎”,我认为这虽然过于夸张了,但多少也恰当。我们都在寻求某种平静,而最终的平静就是成为一只变形虫。


变形虫的生活一定很美好吧?


我不想在这次访问中强加任何限制,但我希望你可以考虑把它作为题目——“PaulChan专访:变形虫的生活幸福又美满”。这样就可以表达清楚了。撰文/Helen Stoilas,翻译/廖晨琳


展览信息

Paul Chan:选作

4月12日-10月19日

邵拉格博物馆

www.schaulager.org

[沙发:1楼] 小白小白 2014-06-21 22:28:40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微信


【TANC | 艺聚巴塞尔】在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再会“无尽的里希特”


瑞士巴塞尔贝耶勒基金会重访艺术家在1960年代的创作,发现解读里希特的新视角■



展览现场

(视频来源:Vernissage TV)


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

被称为当今健在的最受敬重的艺术家,他于1932年出生在德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成长在纳粹统治下。二战之后,他曾先后就读于德累斯顿艺术学院(Dresden Art Academy)和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Staatliche 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他不仅在学校里获得了严格而系统的艺术教育,并且受到德国激浪派(Fluxus)、美国波普艺术等艺术浪潮的启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创作脉络。在映像(照片)、现实、抽象领域中游走,里希特的绘画主题和手法非常多元。比如60年代就开始创作的几何抽象艺术作品和后来以媒体图像或照片为基础通过高度写实或是刻意虚化甚至涂抹的手法创作的绘画作品。


我们还需要另一场格哈德·里希特的展览吗?这位经验丰富的德国画家如今已是82岁高龄,他被广泛的认为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已经在不计其数的展览中展出,最近的一次是在2011年到2012年期间在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以及巴黎蓬皮杜中心巡回举办的大型回顾展。


因此,当瑞士巴塞尔贝耶勒基金会的总监山姆·凯勒(Sam Keller)找到伦敦蛇形湖美术馆的联合总监汉斯·乌尔里克·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请他为里希特再策划一场展览时,后者的第一反应是:“在系列回顾展之后,再举办什么样的展览才能不落俗套呢?还有什么样的展览是没有做过的,是有必要做的?”


奥布里斯特的答案是将重点落于艺术家在1960年代的绘画系列及其周边范围,同时把里斯特对于建筑与艺术再现之间的兴趣与感悟联系在一起。他意图将里希特的那些与室内空间关系密切的画作聚集在一起。“这部分在之前收到的关注较少。”奥布里斯特说。


贝耶勒基金会此番将展出艺术家在50年里创作的100余幅画作,其中包括那些主题因循的作品,比如1966年的《8位护士学员》(Eight Student Nurses)系列,每一张都描绘了被谋杀的年轻女性受害者;在1988年创作的《1977年10月18日》系列中,15幅绘画逐张检视了德国左翼恐怖主义组织“红军派”(Red Army Faction)的成员在监狱中死去的场景,这些人曾经在1970年代犯下了一系列绑架和杀戮的罪行。其他系列,例如1973年的《摹提香圣母领报》(Annunciation after Titian),其中包括了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演绎,其灵感来源是位于威尼斯圣洛可大信徒会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里提香1535年的绘画。里希特的这组威尼斯绘画已经散布于各大收藏之中,这次在贝耶勒基金会的展览上,它们才得以重聚。此外,抽象绘画系列,诸如2005年的《丛林》(Woods),2006年的《笼》(Cage)。奥布里斯特表示,“它们构成了一种实体图像空间,每一张图像都与系列整体的印象互动。”


《8位护士学员》(Eight-Student-Nurses),1966年作


《1977年10月18日》(October-18,-1977),1988年作


《提香:报喜》(Annunciation after Titian),1973 年作


以上是里希特5幅《提香:报喜》中的其中两幅,画家对具象进行了“修复”,令这幅名画仿佛在渐渐消逝


《笼子1,2,3,4,5,6》(Cage-1,2,3,4,5,6),2006年作


贝耶勒基金会的展览将会成为对里希特的盖棺定论吗?不会的。奥布里斯特认为,“他的作品中有一种不断涌现的感性。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在细致地调整作品,不会对外呈现任何一张无趣的作品。我们看到的都是杰出的作品;他的整个生涯都会催生无尽的展览可能性。”撰文/Cristina Ruiz 译/张岱


展览信息

格哈德·里希特

展至9月7日

巴塞尔贝耶勒基金会

www.fondationbeyeler.ch


巴塞尔掠影


在里希特的展览之外,6月下旬的巴塞尔艺术展期间,这座瑞士艺术重镇还将呈现多场博物馆级的展览


查尔斯·雷:雕塑,1997-2014年

巴塞尔美术馆

展至9月28日

www.kunstmuseumbasel.ch


查尔斯·雷,《新甲壳虫》(The NewBeetle),2006年作


卡济米尔·马列维奇:非具象的世界

巴塞尔美术馆

展至6月22日

www.kunstmuseumbasel.ch


马列维奇 1920 年代后期创作的《对于塞尚、立体主义和至上主义的图像构成分析研究》系列

[板凳:2楼] guest 2014-06-23 08:22:35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微信


【TANC | 艺聚巴塞尔】当东方邂逅西方


艺术家作品越来越多,且大部分由西方画廊展出?■


在本届巴塞尔艺博会“无限意象”(Unlimited)展区,长征空间推出了徐震2013-2014年雕塑作品《永生》(Eternity……),该作将东、西方文化精华融为一体


今年出席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开幕式的VIP们发现,亚洲艺术家作品的数量远超过以往;而为了吸引收藏家,许多作品的摆放更是颇费心机。往届艺博会上,来自远东地区的艺术品只能在展厅二层一些不太知名的亚洲画廊和一层几个专门经营亚洲艺术的画廊里看到。如今大相径庭的是,尽管今年参展的亚洲画廊的总数(共21家)实际上比去年减少了10家,几乎每家画廊都有一两件亚洲艺术家作品。


许多活跃在西方一级艺术市场里的画廊,都在扩大代理的亚洲艺术家队伍,其中一些甚至在东半球开设了分支机构。即便是更传统、面向二级市场的西方画廊,也发掘了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和亚洲其他地区的艺术家。


当下全球艺术的全面扩张使得国别界限已经不再那么重要,这正是亚洲艺术作品数量激增的原因之一。“收藏家不再拘泥于中国或日本、西方或非西方这种区分方式;他们可以把握艺术风格上的联系,”纽约Dominique Lévy画廊的总监Lock Kresler说。今年,他们带来了日本艺术家白发一雄1962年的作品《构成》(Composition,约250万美元)。德国的Galerie Löhrl画廊首次将展位用于艺术家独展,本届推出的是日本雕塑家舟越桂。在来自伦敦的Marlborough Fine Art画廊展位上,德国画家Anselm Kiefer与Frank Auerbach的大作摆放在曾梵志《面具系列》(Mask Series,约70万英镑)的旁边。这位中国艺术家在开幕式期间向《艺术新闻》透露,他很惊讶能在这里再次见到自己1999年的作品。


北京艺术家刘韡的个展被长征空间带到了巴塞尔,其展览总监梁中蓝说,“不能说某件作品纯粹就是中国的,欣赏这些作品并不需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或政治背景。”


韩国艺术家杨海固作品在“无限意象”展区


韩国李禹焕作品《Relatum》系列之一


杨福东影像作品《新女性》在“无限意象”展区


张洹作品《大运河》在“无限意象”展区


展望作品《假山石No.126》在“无限意象”展区


作为一贯较为保守的收藏机构,西方博物馆今年出乎意料地打破常规,开辟新的路径,展出并购买了知名度较低但有市场价值的亚洲艺术家作品。这也引发了西方藏家将目光投射到艾未未、村上隆和草间弥生(艺博会上也有他们的作品)之外。比如,Pace画廊和Kamel Mennour画廊都带来了韩国艺术家李禹焕的作品,他近来正在巴黎市郊凡尔赛宫举办个展。开幕不到一个小时,佩斯画廊就以16.5万美元的价格售出了李禹焕2014年的新作《对话》(Dialogue)。


至今,已有数家西方画廊在香港开设分支机构,以此作为进军中国大陆的跳板——去年举办的第一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也是如此。伦敦的Simon Lee 画廊2012年在香港开设分馆,此次他们在巴塞尔推出了日本摄影师森山大道,将森山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9000美元)与Larry Clark 60年代的作品(35000美元)摆在一起。来自纽约的Lehmann Maupin画廊也是较早进驻香港的探路者之一,他们在巴塞尔以15万美元的价格售出了刘韡2014年新作《无题》(Untitled)。


今年在巴塞尔,亚洲艺术还被画廊当成“招牌”以吸引亚洲地区实力雄厚的新收藏家。上个月在纽约的各大拍卖会上,亚洲收藏家忙碌穿梭,并表现出对于西方顶尖现当代艺术的极大兴趣。在巴塞尔一层的展厅,许多画廊将亚洲艺术品摆设在展位外,借此招徕参观者,报价也低于均价。Galerie Tschudi画廊挂出了摄影师谢素梅2014年作品《地平线,曾有风暴》(et à l’horizon, il y avait l’orage,1800欧元,五版)。其总监Elsbeth Bisig介绍说,谢素梅“是我们展出的唯一一位中国艺术家,这让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收藏家对我们更关注,”他介绍,“大多数人是通过她的作品认识她的”。Marian Goodman 画廊则带来了中国艺术家杨福东2013年数码喷绘作品《新女性1》(2.5万欧元)。


巴塞尔的主办方竭尽全力地吸引更多亚洲买家,尤其是已开设或计划创办私人博物馆的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来自上海的夜店大亨乔志兵,他也参加了开幕预展。“今年中国藏家很多,”他说。尽管上月刚去过香港巴塞尔,他还是说,“巴塞尔艺博会是我的最爱。”本周,巴塞尔启动了“全球艺术赞助人委员会”(Global Patrons Council),目的之一就是在国际上更好地推广巴塞尔艺博会。委员会由70名私人藏家组成,其中包括龙美术馆的联合创始人王薇,以及收藏家邓永锵和乌利·希克(Uli Sigg)。


“现在,亚洲收藏家对当代艺术真是兴趣高涨,到处去买,”在中国和新加坡都有分馆的香格纳画廊的艺术总监施勇半开玩笑地说:“今年来巴塞尔的中国买家实在太多了。” 撰文/Melanie Gerlis,GarethHarris,Julia Michalska,翻译/朱菲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