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传》里大家最喜欢谁啊??
发起人:大李飞刀  回复数:17   浏览数:4283   最后更新:2008/03/26 08:08:52 by
[楼主] 卡子 2007-02-28 03:01:19
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发布时间: 2006-12-18 10:29   作者: 未知   来源: 当代艺术
  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酝酿,我们决定于今年年底在北京世纪坛举办“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文献”一词在英语中为“document”,它源自拉丁语“docere”,英语的意思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书籍”,或“载有原始的、有关某事的官方或法律形式的书写或打引文本、用以提供决定性证据或信息”。如著名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就用“document” 。在中国,《说文解字•叙》里“文献”解释为“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夏禹后代的国土)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商汤后代的国土)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据朱熹的注,文指典籍,献,贤也。这里献指乡贤、耆(qi)宿,指熟悉掌故的人。这段话可见孔子对文献的重视,没有根据不乱发言论。今天我们所指的文献专指可以考史的一切文字与实物,它涉及人类文化的一切部门。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编了一部大书《文献通考》,他对文献的解释是“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为之献。”这就囊括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对文献的理解是十分宽泛的。(转引自王以铸《版本和文献》,载《编辑工作20讲》,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183页)。

                  朝戈《六月》
  可见,在见证人类历史的“证据”中,“文献”是一种具有经典性、权威性和历史价值的证据。具有文献性的艺术作品见证了美术发展的历史,同时也见证了人类认识自身的历史。由此,以“文献”来命名艺术展览,便成了衡量艺术作品经典性、权威性和历史价值的尺度。世界著名的艺术文献展是五年一度的“卡塞尔文献展”,它与威尼斯双年展和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最重要的三大当代艺术展。半个世纪以来,“卡塞尔文献展”以“文献”而享有美誉,它展示了当代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激发了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热情和理念,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社会思潮。“文献展”通常具有经典、学术、前沿等特性,其目的往往是本着回顾、研究历史(包括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当代史),以面向未来,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而文献展这一展览模式,既具备史学的意义,又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

                                  蔡锦 展览作品

                                  刘虹《失忆的鱼》
在国内,“文献展”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得到了当代艺术界的认同与重视。早在1991年,王林策划的“北京西三环艺术研究文献(资料)展”先后在北京、南京、四川、东北等地巡回展出,曾连续举办五届。这个展览展出的虽然不是原作,却是89后第一个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现状的具有文献价值的重要展览。由于89后有关当代艺术的信息传播渠道被切断,前卫艺术的合法性成为一个问题。艺术家各自为政,失去了相互沟通的媒介。在这种情况下,批评家以非出版的文献资料(出版要经官方审查)通过民间化的展览方式呈现出来,重新架设起一座信息传播和学术交流的新渠道。从而使展览得到多方面的支持、批评家的广泛参与和关注。至1992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李路明主编的《中国当代艺术文献:1990-1991》。同年,“广州双年展”则以“文献奖”作为首奖(之后还有学术奖和优秀奖), 进一步确认了“文献性”的价值和意义。1993-1995年连续三年的《美术批评家年度提名展》(其中两届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三届因经费问题只有提名活动而未展出)也是在众多批评家的参与中举办的具有文献价值的学术性展览。1994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丛刊《美术文献》,十年后在武汉举办了《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这些展览和出版活动的目的不仅在于回顾、研究和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而且,都强调了出版与参展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的文献价值。

                                  陈志光《蚂蚁门神》
“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同样是在对艺术作品“文献性”价值认同的前提下,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下现实出发,由批评家们自觉参与到市场建设中的一次学术行动。当前,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艺术市场的兴起,中国当代艺术由过去主要以艺术家和批评家为主体的单一发展链条被打破。艺术市场的繁荣,加速了中国当代艺术生态链的整体发展,从而催生了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经纪人、收藏家和公众等共生的艺术生态链。这对当代艺术无疑是一种进步,也将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市场力量的过于强大,在当代艺术领域各方面都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使得艺术家往往脱离学术主体的评判,而依赖于市场的包装营销,由此也造成了当代艺术价值评判的模糊和当代艺术市场的无序。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决定策划“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其宗旨是希望发挥批评家对当代艺术独到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并对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最具价值的作品做出学术认定,从而沟通创作、评判、欣赏与收藏各方,为收藏家提供有价值的收藏线索,从而树立批评在当代艺术市场中的威信,以学术引领市场,建构当代艺术良好的生长和发展环境。

                                    黄岩《兄妹》
本次文献展将由湖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展览图录,并由展览策划委员会成员根据展出艺术作品的分类分别撰写评论文章。作品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绘画(油画、水墨、版画、综合材料等)、雕塑、摄影、行为图片、装置和视频艺术等多种。

                                    何多苓《小柯》

                                傅中望《铁木方舟》

  展览结束后将由专业的拍卖公司对艺术家作品进行拍卖。拍卖活动将于2006年12月26日14点开始,地点是北京•中华世纪坛美术馆。


  祝本次展览圆满成功!



  《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策划委员会
  2006年9月18日

·展览时间: 2006-12-21~2006-12-26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美术馆
·主办单位: 中国国际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中国美术批评家网、湖南美术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等单位
·承办: 康坦艺术发展(北京)有限公司
·组委会名单:   
  此次文献展特聘贾方舟先生任策划委员会主任委员,特聘贾方舟、殷双喜、邹跃进、杨卫为展览策展委员会成员。并特邀王林、王璜生、邓平祥、冯博一、皮道坚、吕品田、吕澎、孙振华、吴鸿、李旭、易英、俞可、郭晓川、徐虹、高岭、黄专、黄笃、鲁虹等18位国内著名批评家任展览学术委员会成员。此次艺术家的人选由22位批评家提名选出。

                                邓箭今《闪逝的风景》

                                丁方《曾为父母的大地》

                                    雷子人《杜梨花开》

                            贾涤非《桑拿图· 共享玫瑰》

                                  李虹《浪漫时代05》

                                    李险峰《中国山水1》
[沙发:1楼] guest 2007-02-28 03:11:40
贾方舟谈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作者: 董芳   来源: 今日艺术



今日艺术网记者:您最近参与策划了“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和您以前策划的展览相比,您觉得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贾方舟:这个展览的宗旨是考虑在当代艺术市场中,批评家如何将学术介入市场,如何在市场中起到作用这些问题,目标是学术引领市场,这是和以前的其他当代艺术展不一样的地方。

今日艺术网记者:但是以前学术界有个提法,认为批评家和策展人不应该介入市场。

贾方舟:从理论上讲,批评家永远不会是市场的同路人,批评家应该是非常独立地,在市场之外执行作为一个批评家的使命。但是事实上,以中国当下的状况,我们自觉不自觉都要参与到市场的建设,甚至炒作中来,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我们觉得,与其被动地介入,不如主动地去研究。在我们这次展览开幕的当天下午有一个研讨会,主要就是讨论批评家如何从学术角度介入市场,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成为市场炒作的工具。

今日艺术网记者:您想把批评家的能动性加进来,但您觉得现在时机成熟吗?

贾方舟: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如刚才所说的,现在还只是我们的一种愿望,至于这个愿望能实现几分,还需要我们去努力,去做。西方的艺术体制是一个策展人体制,就是由大的基金会、美术馆组织展览和学术活动,而中国现在缺少这样的艺术基金会,缺少学术活动的赞助人,这就需要找一些民间的赞助力量。这些民间的赞助力量都是要讲条件的,因为赞助方投入很多资金,希望能得到回收,就要让艺术家同意把作品拿出来拍卖,他们可以从中获得一部分利润。如果艺术家不愿意拍卖,就不能参展。这样的学术活动并不纯粹,拖着一个商业尾巴。这次文献展,虽然我们尽可能把它做得更学术化一点,但它还是不可避免地拖上了商业的尾巴,但能把批评家的能动性加进来,一步一步地做,已经是一种进步了。

今日艺术网记者:艺术品最后还是要作为商品,流入市场的。与其让它们像现在这样盲目流动,不如让批评家在其中起一些引导作用,是这样吗?

贾方舟:我觉得艺术品和商品的关系应该这样来区分:艺术家生产的,永远应该是艺术品,而不应该是商品。但话说回来,任何艺术品,都可以转化为商品,这个转化过程应该由画廊、经济人来完成,而不是艺术家本人。艺术家本人永远不应该考虑商业需要,而应该考虑自己内心的需要,想要创作什么作品就创作什么作品。如果考虑市场的需要来生产,那生产出的就是商品,而不是艺术品。

今日艺术网记者:但是现在有很多当代艺术家都在尝试或者是已经介入市场。

贾方舟:对,现在很多艺术家把握不住自己,实际上已经在开始生产商品:粗制滥造,不断复制别人的或者自己的画,与自己的内心没有关系,都是为了市场需要。我希望通过批评家、策展人对艺术品经营者以及收藏者的学术渗透,对当代艺术起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避免更多的艺术家被市场所“招安”。

今日艺术网记者:如果这次展览获得比较大的成功,或者如果觉得这种展览比较有意义,会不会一直做下去?

贾方舟:这个成功和不成功不能由我们来说,而是由观众来评断,我们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和观众的考验。这个展览是年度性的,原本的想法就是连续做下去,但以后会怎么发展,还要取决于投资方等很多外在因素,我们会尽可能使这个展览具有一种连续性。

今日艺术网记者:展览会评选出哪些奖项?

贾方舟:展览的学术委员大部分都不在北京,我们通过票选的方式,累积票数,由票数最高的当选。最后会评出文献奖、年度奖还有新人奖三个奖。文献奖主要授给那些对中国当代艺术有影响、有推动的、六十岁以上的艺术家,由于票数相同,最后评选出的是吴冠中和尚扬两位。年度奖奖给这个年度在艺术上比较突出的艺术家,我们提了七个候选人名单,最后评出四个:曾梵志、忻东旺、朝戈和向京。新人奖三个,因为新人大家都不熟悉,所以选择在12月22号开幕那天,在现场通过作品来评选。(22号下午揭晓的新人奖名单是:老六、陶艾民、虞村和他们)

今日艺术网记者:什么样的新人有资格参加呢?

贾方舟:我们有二十几个学术委员,每人推荐一到三个新人,提名以后上交材料,我们根据材料选择出二十四人参展,在这二十四个新人里,通过现场评选,最后评出新人奖。

今日艺术网记者:这样的提名和评选方式会不会导致涵盖面不够广?

贾方舟:这些新人从二十多个批评家的提名里面来,是批评家们通过对当代艺术家的广泛关注后筛选出的结果。而且即使有遗漏也没有关系,因为每年都会进行这样的推新,今年落掉的,可以明年再来参加。展览连续做下去,优秀的新人都会加入进来。
[板凳:2楼] guest 2007-02-28 09:29:49
昏倒 爬起来 再昏倒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