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克斯·穆雷:阿甘本的电影观
发起人:之乎者也  回复数:0   浏览数:2403   最后更新:2014/09/09 13:35:03 by 之乎者也
[楼主] babyqueen 2014-09-09 13:35:03

来源:artnet


否画廊是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公寓画廊和创意实验室,致力于推广和展示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家和创意项目。这次展览是现居北京的艺术家翟倞在美国的首次个展,包括九张小型纸上水彩作品,是他应否画廊之邀在纽约驻地三个月的创作。翟倞表示:“纽约是一个‘景观’,每个人自己构建起来的景观,所有人期待来进入的一个自己的梦境。纽约就像‘五色令人目盲’一样,是万花筒,‘欺骗’着每一个来到的人。”


今日,artnet News带大家走进青年艺术家翟倞的世界,希望无论你是否从事艺术或仅仅对艺术保持着好奇心,都能从这对话中略有所获。


你为这次在否画廊个展取名为“纽约是个大骗子”。为什么这么说?纽约欺骗了你吗

纽约是一个来了就似乎必须留下点感想的地方,它是一个“景观”,每个人自己构建起来的景观,所有人期待来进入的一个自己的梦境。纽约如此丰富,但就像“五色令人目盲”一样,是万花筒,“欺骗”着每一个来到的人。


我注意到这一次展览标题到作品标题都有引号。刚开始看时会有种错觉,似乎是来源于某首歌曲,或者电影台词。题目都是你凭空捏造的吗?这样的话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

这些话是我根据作品联想到的,基本是凭空而说或者是来自某一个断章取义的典故。这像是我引用的某个神秘人物的语录似的,但其实是我捏造的。


展览题目似乎和一件作品有直接的联系——《“美国黑暗之心”》,画中两颗孤立的人头,拿着酒杯的手悬在半空,右边是一颗黑色的心。这幅作品是想讲什么呢?还有另一个跟骗子有关的作品,《“匹诺曹的脸”》,几个抽象的图形组成了一张极简的脸,而仔细一看,是丢弃的废纸屑。

其实展览题目是来自于《“匹诺曹的脸”》,一个越骗人,自己特点越怪异越吸引人的角色。《“美国黑暗之心”》更像是大卫∙林奇(David Lynch)电影那种感觉,表面繁荣下的不安


匹诺曹的脸”, 2014,纸上水彩,40.6 x 30.5 cm,© 2014 翟倞,致谢否画廊


“美国黑暗之心”,2014,纸上水彩,40.6 x30.5 cm,© 2014 翟倞,致谢否画廊


虽然说你的画看上去很直接,但又有一些反直觉的东西。比如《“欣赏”》,几个衣冠楚楚的观众坐在椅子上,似乎煞有其事地点评什么,但是面前却空无一物。你受超现实主义影响大吗?

挺大的,不过不仅如此,我希望好好的学习所有我感兴趣的艺术类型。


“欣赏”, 2014,纸上水彩,30.5 x 40.6 cm,© 2014 翟倞,致谢否画廊


作品题目看起来都很直接,近乎口语化,几乎像是看图说话。比如《“一个在发呆,另一个碰巧路过”》,能讲讲这幅画的创作背景么?

我不是根据作品完成后才想到名字的,题目更像是一个引子,是个比喻,作品的想象空间远大于此,题目可以代表什么东西,也可以不代表什么东西,有时候甚至是故意的模糊主题。《“一个发呆,另一个碰巧路过”》是我把两个没有关系的人放在一起,他们在一张照片的两端,完全不是一个故事语境里面的,但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把二者古怪的放在一起,就是“碰巧”的意思。


“一个在发呆,另一个碰巧路过”,2014,纸上水彩,40.6 x 30.5 cm,© 2014 翟倞,致谢否画廊


还有一张让我印象深刻的作品,《“西格玛∙林奇”》,看起来像一个虚构的人名?

和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的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回顾展有关,是Sigmar Polke一副青年肖像的作品,但我把这个肖像头部拉长,变成了另一个我所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David Lynch 的《Eraserhead》里面的经典形象。所以是”Sigmar.Lynch” 。


“西格玛∙林奇”, 2014,纸上水彩,30.5x 40.6 cm,© 2014 翟倞,致谢否画廊


这几天刚好读到《纽约客》插画家索尔∙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1970年时和《美国艺术》的一个访谈,觉得他讲到自己的创作方式很有意思。他说自己的绘画非常直觉:“这是一个持续的,一步步的即兴演出……在开始绘画或者说开始说话时,我不清楚自己要说什么,只有在说话和画的过程中,结论和主要的构想才会慢慢浮现。”我感觉你的作品有类似的特质,就是非常直觉,有一种很灵活和轻巧的感觉,不知你自己怎么看。

对,我认同,我一开始有一个大概的想法,在过程里面在不断从绘画本身的体验,得到反馈,再慢慢的改变作品,改变我的想法,最终形成了作品。这个过程也是把艺术家自己和艺术作品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艺术家控制着一切,这样没有了意外,而艺术需要意外。


还想跟你谈谈你画作里人物/动物和周围环境的疏离感。你画中通常不提供太多环境线索,少有的一些形象浮现在空白之中,有一种很孤独的感觉。但这种孤独感又不带伤感,有一些轻巧的幽默。是你刻意为之吗?

倒没有故意,只是在表达我的看法而已,我觉得孤独不一定都是伤感的,离群索居反而是为了更好的平静思考。


这系列里主题稍微沉重一点的可能是《“同一个名字”》,两颗骷髅头并置在一起,一小一大,讲讲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吧。

任何一个人的本质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同一个名字”3和4,2014,纸上水彩,每张25 x 20 cm,© 2014 翟倞,致谢否画廊


你作品的颜色不明亮,总是带着一种灰度,这次展览也留下了你的一个颜料盘,可以看出你的偏好来。什么时候开始用这种比较灰暗的颜色创作的呢?

从高中开始就是比较灰了,只是没有放在创作里面,一直需要一个合适的方式把感性的色感和更为复杂的创作,结合在一起。


最后,谈谈你在纽约三个月的生活吧。这个城市给你的印象怎么样?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主要是开阔了眼界吧,人时不时就会安于现状,需要这样的外出游历。关于影响,我觉得还需要再看看,影响不会那么快自己就能看出来的。


谈谈在纽约期间让你印象深刻的展览,演出和其他艺文活动。

Dia Beacon的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w)个展,MoMA的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回顾展。


展览相关信息:

展览时间:2014年9月6日-2014年11月15日

开幕酒会:2014年9月6日,星期六:5-8pm

地址:否画廊, Dean街535号,507室,纽约布鲁克林区

开放时间:周六2-6pm, 其他时间请预约参观


(作者:何雨 编译:李一苇)

[沙发:1楼] guest 2014-09-09 13:35:24
Boermans
[板凳:2楼] guest 2014-09-10 10:33:01

还是水彩简化版的波若曼斯。。。

[地板:3楼] guest 2014-09-10 11:10:39
都画半截人,波日曼斯更有绘画力度,这个人的绘画像一些绘本插图,几米什么的。
[4楼] guest 2014-09-10 16:39:50
郭鸿蔚的水彩更好一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