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五蕴——崔正化个展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2   浏览数:1668   最后更新:2015/06/03 13:24:02 by guest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5-05-28 16:24:11

来源:艺术眼

展览日期:2015.05.23 至 2015.06.04

主办单位:今日美术馆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苹果社区4号楼

策  展  人:徐钢

艺  术  家:陈志光

此次展出了艺术家陈志光的代表作蚂蚁系列的两件巨型新作,体现闽南文化的古戏台作品《体面地》,并特意展出了福建的本地神以及数件条屏和摄影作品,这是艺术家陈志光近年艺术创作的阶段性梳理和系统性展示。

本次个展深挖出陈志光感受到的闽南在其气候、风俗、语言、历史基础上形成的体面、坚韧、永不退却的蚂蚁性格。陈志光善于以传统的资源用当代的媒质进行置换,在蚂蚁这样卑微而伟大的生物中灌注进多重的象征意义。他一方面做出大量的成群结队的蚂蚁,用来显示蚂蚁的集体性,而另外一方面他将单个的蚂蚁放大、甚至拟人化,做成衣冠人类的神态,也就是将蚂蚁神化了。这些蚂蚁是陈志光的福建的本地神。他们可以是门神、也可以是账房先生、或者是王侯将相,充满世俗气息,却又因为巨大的尺寸和亮闪闪的外表而让人肃然起敬。

陈志光的作品可以说是“经验的美学”,从自身和中国当代民众的经验中化成蚂蚁的外观以及蚂蚁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不论是蚂蚁作为个体、作为陈志光个人性格的表现、作为群体的一部分、还是作为中国当代民众的代表,陈志光都强烈表达出尊重个体、尊重传统、尊重生命的“体面地”的意愿。

陈志光的不锈钢作品古戏台上刻“体面地”三个大字,表达的就是尊重个体生命的意思。“体面地”同时也是闽南人对于戏剧表现的民间说法。 在很大程度上,“体面地”是艺术表现的同义词:我们必须要用艺术表现中的尊严来期盼每一个蚁族在现实中实现尊严的可能性。他的蚂蚁或者其它不锈钢作品,不仅以微小的事物反映出巨大的变化,更是在每一个个体中都试图恢复完整的含义,让所有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体面地”。

陈志光,1963年生于福建厦门。 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 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领袖项目成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师范大学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2012  年被评为“年度最具有视觉震撼力人物”,2009年加入美国国务院国际领导者访问项目。2015年于福建漳州创立蚁巢美术馆。

[沙发:1楼] 艺术眼artspy 2015-05-28 15:54:39

 

 

 

 

 

 

 

 

 

 

 

 

 

 

 

 

 

 

[板凳:2楼] 艺术眼artspy 2015-05-28 16:05:38

 

 

 

 

 

 

 

 

 

 

 

 

 

 

 

 

 

开幕现场嘉宾,艺术家陈志光(中)

[地板:3楼] guest 2015-06-03 10:23:48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  曲海波

 

【展览评介】体面的蝼蚁

 

“体面地”陈志光个展

 

时间:523日——64

地点:今日美术馆(1号馆)


 

体面地,不仅仅是闽南乡间,多数的中国人在登入一个“戏台”之前往往会道一声“体面”。对于今日的体态,如何恰切的安置自身于体面之中,已然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虽会牵扯些许驳杂的细枝末节,但这确实是关乎“身份”与“在场”的问题。

此情此景——今日美术馆白色展馆内,数量庞大的硬质蚂蚁在墙面,地面,灯箱,鸟巢,CBD中心,集装箱,西北窑洞,闽南戏台匆忙而执着的固定着抑或行走着,数量不一,大小不一,有大如狮兽,静谧盘踞在路口,有小似拳头,千姿百态的存在。在柔软的展示灯下无一例外的强调着象征隐忍与顽强的金属外壳,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以一种谨慎且崭新的视角与态度面对我们目之所及的“蚁”。

 

蝼蚁之名,自古便是以卑微冠名,渺小,无助的内涵却在今日的展览内被彻底颠覆,尽管是相同的符号化,用常见的不锈钢材质放大每一个蚂蚁,尽管这种拟人化语言相对世俗,但却让你我肃然起敬——不锈钢特有的镜像状态得以具象甚至超现实反射观者现状,在这种真切的经历状态中,“蚁”早已被置换的身体冠上体面地这一希冀。体面地蝼蚁。夫吞舟之鱼大矣,荡而失水,则为蝼蚁所制。

抛弃掉所有的政治与阶级所指,赋予现实物不同的角色,剥离并否定所有属性,通过外在的放大,语言的改变与背景的置换,人化甚至神化现实物这一概念,将一种简单的生命体转化为能量聚合体,这本身便是一种定义的悖论。陈志光将金属视为一种得以将自我思想语言与系统转换的媒介,在这巨型蚂蚁为主场的特殊场域内,每个人的自身感知力在不同语言背景下不断被刷新,作者本身的表达与本质也已在迥然的认知经验中被重塑。另一方面,以蚁作主人公,以戏为情感载体,重新梳理在当代背景下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试图找寻个体生命内涵,传统艺术变化与集体力量归属等问题的最终出口。正在这里,所有处于当下的背景如同公式概念般通通得以复位与对接,本体与喻体之间在真实的维度得以置换,得以痛快的诉说。

这样来看,这不仅仅是一场展览,更像是一场关于“再定义”的争战,是一个艺术家,以及一群怀揣同样思考的理想者对这个世界的呐喊。

[4楼] guest 2015-06-03 10:39:45
居然有傻逼学廖一百这个傻逼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