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表演艺术家Stelarc介绍(转至:WNMNA)
发起人:1wang  回复数:1   浏览数:3388   最后更新:2007/05/12 10:46:06 by
[楼主] 1wang 2007-05-04 10:05:38
我也“刻意”说说小董

  董文圣,圈子里都习惯叫他小董。周围的朋友都喜欢他拍摄的东西。这还不完全因为他开过影楼,手头硬件齐全,主要是他拍摄的东西总是你内心所祈望要的东西。我的许多作品都是小董拍摄的。我在拍摄上从不下功夫,这要怪罪起来的话,首先要怪罪小董。日子久了,在拍摄上也就愈加离不开他,甚至于很是依赖他了。

  我与小董算起来也是十几年的朋友了,但要我准确地对他说上几句,还真不太容易。他做人一流,但从不在你所关心的问题上参与表态,你吃不准与他在思想上究竟有多少是重合的部分;他几乎与各种不同气质的人都能交上朋友,但你听不到一句从他嘴里出来的对于朋友的概括性描述。这反过来也可以视为小董做人的气质,这做人的气质是否等同于做人的原则?我想小董这人是原则、气质都一并在乎着的。

  这样的在乎也同样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在我看来,小董并不是用观念去推进想法的艺术家。这不是说小董的作品没有观念。我是说,这似乎与小董做人的原则、气质如出一辙,他的观念经常是隐匿着的。他的观念经常被他自设的氛围、景致、气息所包裹着,以至于观者不再特别地在他作品中品味观念可能导出的结果。小董的每件作品,几乎都有着他所“刻意”的痕迹,如数块石头的摆放、园林中的一束光或光中的人体、大腿间缓慢流淌的血(影像)、衬托牡丹的几片败叶、人体上的疤痕,类似的“刻意”不胜枚举。在今天的观念摄影中,小董的作品可以说不是很合时宜的,原因是他的“刻意”都太个人化了:他在他营造的气氛里修饰着他的“刻意”。虽然,我们从他的作品里读到了一些传统的韵味、一些凄美的想象、一些好像压韵的词汇、一些并不厚重的城府,但这些都是牌面,小董总有着他自己的底牌,这底牌外界并不是轻易能够察觉。我这样的判断,只能说是一种心理学上的揣摩了。因为我从其他的角度还很难读懂小董。

  小董的《石沉记》是一部记录片。他从一个废弃的园林里买下了一块太湖石,再把这块太湖石沉到太湖里,《石沉记》拍摄的就是这个过程。惟一这件作品,我觉得观念是往外突现的,这与他的其他作品不很一样。但这个突现,依然保持了小董特有的“刻意”。我一直在想,太湖石回到太湖里,这个“刻意”是不是太落俗套了呢?当然,这个问题我也一直没有当面问过小董。


来自:金锋的BLOG
[沙发:1楼] guest 2007-05-05 02:37:21
这也叫“难为老金”了?
楼上的就是老金吧????
[板凳:2楼] guest 2007-05-04 17:04:30
写得不痛不痒,但又有点儿酸。。。
[地板:3楼] guest 2007-05-04 18:08:27
[quote]引用第1楼guest2007-05-05 01:04发表的:
写得不痛不痒,但又有点儿酸。。。[/quote]
怎么近距离的朋友,也难为老金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