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边缘有关的 4 个片段和 5 个人物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1604   最后更新:2016/01/25 08:02:40 by 宁静海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6-01-25 08:02:40

来源:artforum


再定义——网络时代的复合视野和多重可能展览现场,2015-2016.


再定义是一个关于网络(network)的展览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时代美术馆的网络状况不佳导致很多本应实时播放的作品只能用录像的方式展示包括来自印度的CAMP组合的在线公众开放式数字媒体档案馆[Public Access Digital Media Archive,Pad.ma]和李启万放在bilibili网站上的弹幕视频)——这是当代生活的一大特点只有在系统出现状况的时候人才会明确意识到系统本身的存在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远非一个平滑无障碍的虚拟世界这些落地的时刻也像是一种提示——即便在一个虚拟经济的时代人为劳动力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就如同此次展览中在框架与实施之间的落差

再定义的策展前言中明确表示此次展览试图与后网络(post-Internet)现象拉开距离不过对于后网络所指究竟是什么并未加以解释它本身更像是一个时常被预设却身份不明的假想敌”,吸引最多目光的同时也遭致最多的非议于是再定义其实是一种独立的立论——展览试图提出两个问题网络时代的复合视野多重可能”,不过最后的落脚点在瞬息万变的现实中保持清晰的定位缔造个性化的自我似乎又折返回了一种前网络时代的思维方式。“复合视野自不必说——以帕克·依托(Parker Ito)的作品夜里吃了一点芝士条》(2015)为例除了展示图像之外也将作品在布展过程中使用到的材料也一并展出不过有意思的是艺术家对自己的身份却讳莫如深自动屏蔽——展厅内除了名字找不到艺术家的其他任何相关信息而近期屡次看到的李启万(Kevin B. Lee)的作品变形金刚预制作》(2014)则在互联网上收集了大量影像素材用电脑录屏的方式把电影变形金刚的录制过程观众拍摄的外景拍摄过程媒体报道等加以剪辑和展示亦是多重的观看和再现。CAMP的在线开放剪辑网站也许最体现了网络带来的共享精神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开放对影像的文字注释部分——这背后又牵扯到图像搜索的问题杨俊的杨俊寻找Yang Jun》(2015)在我看来则是一种相对古典的连接方式即便使用到了社交平台反而是艺术家旧作杨俊与杨军》(2002)对自己名字的描述和解释中可以读到因为全球化和移民问题造成的个人的复杂身份和对这种身份的认知对于展览上没有出现本地艺术家的作品这一点的疑问并非来自某种地域保护心态而是真正的好奇——本地特殊的环境和其中艺术家的实践如何嵌入网络”,复合视野多重可能之间的关系是种冲突还是补充

除去作品的部分这次展览还包括另一条线索:“实体出版网络传播和调研相互推进等方式探索网络的可能性”。如果说这条线索对应的即是多重可能”,那么呈现出的结果似乎暂时还无法承担起这个宏大的意图在展厅内可以看到由广州美院的学生们所做的关于优步司机的研究项目”,与其说是研究项目其实更像是一个调查其中包括对优步司机的本来职业和生活习惯等信息的视觉呈现虽然是个有趣的话题目前的成果却不够深入和多面此外就是与艺术界杂志交换平台的合作项目——参展艺术家西塞尔·图拉斯(Sissel Tolaas)艺术界里插了一张有味道的白纸纸上似乎没有任何信息但当读者和它摩擦时就会到作品的信息而另一边纸本杂志进入实体展厅时的展示形式仍然是纸本化的——无论是装框展示的杂志内页还是以亚文化为线索的专题策划方式让人联想起的更多还是对于网络带来的过分平面化的忧虑而非更复杂的个体身份

— 文/ 郭娟

广东时代美术馆 | GUANGDONG TIMESMUSEUM
广州市白云大道黄边北路时代玫瑰园时代美术馆
2015.12.12–2016.01.31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