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钱不断,带动国际市场延烧
发起人:xiao2  回复数:0   浏览数:1984   最后更新:2007/05/09 06:48:15 by
[楼主] xiao2 2007-05-09 06:48:15

影像与艺术的无尽交迭
作者:林心如   

影像与艺术的无尽交迭
柏林当代艺术馆「超乎电影」展
文.摄影│林心如

  随着愈多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中援用电影领域的素材、融入电影的原理或直接以影像为其创作形式(或其主要部分),加上随之而来的影像映演方式之转变(亦即从暗室转往艺术展览空间),狭义界定的「电影」和「艺术」类型的相互影响和交融现象愈加显著,并于近年广受理论界和艺坛的注意和探讨。具体的例子是2006年4月于巴黎庞毕度中心(Centre Pompidou)推出的「影像动态:艺术,电影」(Movement of Images : Art, Cinema)展览,以电影的四大元素:「连续」、「投影」、「叙事」、「蒙太奇」为主轴,混合展出绘画、雕塑、装置和影片作品。(注1)
  2006年9月,柏林当代艺术馆推出了「超乎电影:投影的艺术」(Beyond Cinema:The Art of the Projection),展出主要来自重要的当代艺术收藏家弗立克(FriedrichChristian Flick)收藏的影片、录像和装置作品,时期自1963至2005年。由馆方策展人与艺术家史坦.道格拉斯(Stan Douglas)等人共同策划,该展览旨在探寻历史性的作品和当代作品的延续关系,其中呈现的1960年代投影装置作品均为后来的影片和录像艺术开启新的可能性。展览包含六项主题:幻景(Phantasmagoria)、人物(Persona)、电影剧目(Repertory Cinema)、双身(Body
Double)、临界(The Liminal)、视觉(TheOptic),以此呈现发生在电影领域之外、关于投影艺术的各种实验。
  「幻景」展区针对科技制造的影像之虚构性,以及艺术家如何将它在作品中转化,显示大自然承载的科技痕迹,或「纯粹的自然」此一理想的幻灭。在此展现洛尼.葛兰姆(Rodney Graham)的《树林边缘》(Edge of a wood, 1999):二面巨型银幕上投映出黑夜的森林景象,其中一架直升机(在画面之外)发出震耳欲聋的螺旋桨声响,并对森林扫射猛烈的光束。迪特.若斯查特(Dieter Roelstraete)将这富于感染力的影音场域和体验谓为「电影事件」(注2);作品所唤起的「自然」具有可怖的野蛮、不可控制的能量,直升机的逼近和光束则展现文明对自然
的侵略。此外,道格.艾肯(Doug Aitken)的《清除器》(Eraser, 1998)以三个分立的银幕构成,影片呈现属西印度群岛的蒙塞拉(Montserrat)岛,该岛由探险者哥伦布于1493 年为之命名,如今在火山爆发的摧残下呈现一片荒凉;这些富于电影美学的画面在观照文明和自然的关系之际,亦营造出超乎写实、延展的时空感。
  自1960 年代起,许多艺术家透过录像来探讨个人、自我;本展的「人物」展区主题即为个体的整体性(unity);其中,彼德.坎普斯(Peter Campus)的录像装置《接口之原型》(Prototype for interface, 1972╱1999)由黑白影像、玻璃面和摄影机构成,观者在玻璃上看到自己的双重影像,以此影射自我分裂的过程,并探讨物理╱心理身分的建构、吾人对影像和空间的感知。瓦莉.艾丝波尔(Valie Export)将其1960、70 年代的实验录像作品通称为「延展电影」(Expanded Cinema)(注3),从具有政治意识的动机出发,透过行动式(actionist)的方式创造活的、伸展入空间和时间的影像(因此,相当程度上可视为「身体的电影」(physical cinema));其旨在暴露影像的机制,并终而拆解主导的、唯一的真实。此处展现其录像装置《衍生的错位》(Adjugated Dislocation, 1973):由三个投影构成,画面呈现艺术家透过附在她胸前和背后的两架八厘米摄影机所摄的水平和纵向画面(在野外、房间、走道等空间),以及处在拍摄过程中的艺术家。曾于2004年「台北双年展」展出的戴维.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其创作往往结合动态影像和静态摄影,营造出惑人的影像,以此对照和反思此二种类型的极限和预设;其作品缓慢或难以察觉的变化让时间的元素浮显而出,视觉风格则揉合了摄影及绘画。此次他展出作品《摇椅》(Rocking Chair, 2003):单一投影呈现坐在摇椅上、背对镜头的老妇人,一旦有观众走进,影像中的人物将回头,好似察觉观者的介入。
  在此并展出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16厘米影片《外╱内在空间》(Outer & Inner Space, 1965),主角是曾演出沃荷多部影片的女星艾狄.瑟吉薇柯(Edie Sedgwick),并置的二面投影呈现她坐在一架电视机前、面朝该电视的方向,电视中播放预录的、亦是她的谈话画面,造成影片中的她好似与电视中的她对话着。该作品不仅指向沃荷整个创作的诸多母题:明星、肖像、重复等。沃荷如此并置电视录像和影片中的真人,以此触及被摄者透过二种媒体的呈现之比照,以及作为肖像模特儿的瑟吉薇柯透露的内心感受,及其被化约为形象外在形体。
  「电影剧目」展区的作品多援引既存的电影素材,如皮耶.雨格(Pierre Huyghe)的《省略》(l’Ellipse, 1998)援用文.温德斯(Wim Wenders)的电影《美国朋友》(American Friends,1976-1977),三面投影上分别呈现该片的特定片段,及艺术家于20年后请原演员布鲁诺.冈兹(Bruno Ganz)补演此二片段中略去的空间位移(主角路经一座桥而到下一个场景),以此透过空间来凸显原片叙事省略的部分。莫妮卡.邦维奇妮(Monica Bonvicini)的《毁灭,她说》(Destroy She Said)(标题引用玛格丽特.莒哈丝(Marguerite Duras) 作品,1998),将1960、70 年代电影,如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轻蔑》(Contempt)中,女主角因失神而倚墙或撞墙的画面投映在粗糙的墙上,展间布满锯屑和暴露的电缆,令人意识到电影对女性角色的建构。此外,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的《24小时惊魂记》(24 Hour Psycho,1993),以放慢的技巧将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的电影《惊魂记》(1960)拉长为24小时,如此将电影线性叙事营造的戏剧感转化成展场式的体验,而每幅看似静态的画面独立成一个个戏剧场景之际,更含有与动态影像的辩证关系。
  「人体」向来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双身」展区展出的作品即在呈现摄影机的凝视和投影成像如何形塑我们对人体的观察和诠释,藉此而触及权力关系、禁忌、理想等。丹.葛兰汉(Dan Graham)的《体压》(Body Press, 1972-1975)请裸体的一对男女将摄影机紧贴在身上、沿螺旋形在身上转动,二人处在由镜子构成的圆形空间内。在此,观看(perception)成为基于身体的行为,以此探讨影片式的身体描绘之潜能,在触及如拉冈(Jacques Lacan)精神分析论的「镜像期」(mirror stage)等问题之际,提出对自我及建构之现象学和心理学的解读。盖瑞.希尔(Gary Hill)的《观者》(Viewer, 1996)为一横向的投影,观者和影像里成排的各种人物相互面对、观看。这样的「面对面」和眼神交错唤起了微妙的感受,并促使观者反思自身的身体存在。
  「临界」展区呈现前卫电影创作者保罗.夏利兹(Paul Sharits),他擅于以现成影片为原始素材,透过解构影像或将之化为断断续续而暴露电影的机制。夏利兹对光、色和声音的掌握及擅用,使其作品具有对观众视觉以至于感官上的冲击。此处展出他的《癫痫痉挛发作(Epileptic Seizure Comparison, 1976),将单色画面穿插在二个痉挛患者画面之中,搭配音效和剪接的节奏,具现某种自毁和精神高压的状态。此外,布鲁斯.诺曼(Bruce Nauman)的《持续转动的原始材料M……》(Raw Material with Continuous Shift–MMMM, 1991),其大型投影显现艺术家的头不断转动,同时发出嗡嗡声;这番无止尽以至于过度的影像呈现和音场令观者落入晕眩的状态,体验心理的和身体的极限感。
  「视觉」展区着眼于投影的相关面向:光线、光束。安东尼.麦柯(Anthony McCall)的传奇之作《以线勾勒锥形》(Line Describing a Cone, 1973)是绝佳的例子:在弥漫雾气的暗室中,原本只是投射的一个光点在半小时内逐渐形成线条,最终在空间里形成锥体。光在此不作为传导的媒介,而是媒材本身,有如雕塑的原料;整件作品触及了这些对立的中间地带:光╱黑暗、静态╱移动、物质╱无质性。塔西达.狄恩(Tacita Dean)的《海上迷航》(Disappearance at Sea, 1966)以1968年离奇于海上失踪的游艇员克罗贺斯特(Donald Crowhurst)故事为主题,作品于日夜交替的时刻从灯塔上拍摄,宽银幕呈现些微歪曲的影像,透过缓慢和细腻的绘画感再现了传奇、过往的人及物、日常生活中被遗忘的细节。

注1:该展览报导及策展人专访参见笔者所撰,〈破碎的帷幕,影像的长廊:访菲利浦–亚蓝.米修〉,《电影欣赏》,128期(2006.07-09月号),页51-57。该议题的相关探讨可参考「庞毕度中心新媒体艺术展」展览专辑(台北市立美馆及典藏艺术家庭共同出版,2006),特别是其第四部分,「后电影」(Post-Cinema);该书论及的许多艺术家亦包含在「超乎电影」展览中。
注2:迪特.若斯查特(Dieter Roelstraete),〈鸣响──洛尼.葛兰姆的《树林边缘》〉,《疆界》展览专辑,台北:典藏艺术家庭,2006,页68。
注3:参见Valie Export, ‘Expanded Cinema as Expanded Reality’, [url]www.sensesofcinema.com/contents/03/28/expanded_cinema.htm

超乎电影:投影的艺术
(Hamburger Bahnhof - Museum fur Gegenwart)
展地◎柏林当代艺术馆
展期◎2006.09.29-02.25
网址◎[url]www.hamburgerbahnhof.de/cont/conte

图说:
1.道格.艾肯(Doug Aitken)《清除器》(Eraser).1998。呈现出蒙塞拉(Mon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