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艳
发起人:mrhello  回复数:0   浏览数:2485   最后更新:2007/07/17 17:11:29 by
[楼主] 卡子 2007-07-17 17:11:29
一.空间形态的特殊性
将一个博物馆的若干议题拆分在整条中山路上,参观者在参观完这个博物馆的各个部分的同时也逛完了这条街,同时完成了休闲、购物、历史回溯、寻幽探胜的一整套充满乐趣的行为。强调博物馆的人文教育功能和使用性,具体的空间可使用原有建筑文化遗存和发行空间,户外景观甚至于运行于中山路上的各类交通设施,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二.中山路步行博物馆的核心概念
不是以物质和建筑为核心,而是以“人”和”事”为核心,是一个“人事”沧桑的博物馆。关注杭城的市井生活中蕴藏的历史资源,对之进行充分的历史开掘以建立起展示的体系。

三.博物馆的结构
1.改造前期的动态展示及其组织
①    组织与中山路现有居民的见面座谈会,确定采访对象,获取有价值线索,盘点人事资源的兴趣点,再进行深入的访问。汇集成一部中山路故事集,事实上形成一部口述史,该文字最终可交付出版,成为出版物。
②    改造前,组织中山路现有居民的家庭设计展,由学生分组进入家庭访问,寻找富有创意的家庭设计资源,展示当地人民如何运用智慧解决生活中的课题。与结合征集更多的创意,最终在街头形成家庭创意大展。
③    与区域内幼儿园、学校和居委会合作,组织“中山路的未来”儿童画展,可在改造期间在改造期间在改造工地的围墙上分期实施,设立奖项激发儿童的参与。

2.改造后的静态展示结构
①    在上述口述故事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中山路奇人博物馆,包括历史文化名人和奇人趣事,感人的邻人轶事、道德说教等,均在搜集范围之内,展品包括展板、雕塑、视频、实物等。
②    民族工商业史博物馆:
展示范围包括中国各地各种民族工业的兴趣,经营历史以中山路的兴衰为线索展开,展品以历史资料为主,尽可能地征集实物。
③    民国建筑实践博物馆:
民国期间的建筑如何消化西洋建筑的影响,重新建筑文化与新时代中市民生活的有机关系,与地方居住文化互动。展品以历史资料为主。
④    中山路与现代中国博物馆:
汇集全面各中山路、中山公园的历史和现状,展开中国视觉文化转型期的关键视觉资源的研究和梳理。
●    从祠堂到公园,现代国家的形成
●    公园与现代休闲概念
●    中山公园的博物馆职能
●    中山公园的政治属性
    ⑤近代服饰博物馆

3.改造后的动态博物馆功能
①  中山路的居民礼堂计划:
以一处建筑和一套管理班子(由原居委会发展而成),我系人员长期参与,成为新中山路居民的礼仪空间,区域内居民婚娶、生丧各类礼仪活动,建立新民俗,开发新民俗礼品和仪式服务。以此机构作为重建新社会形态下的中国礼仪空间的基础,存放居民档案,建立舆论空间。
②    选择一个确定的日期,如孙中山生日、忌日,设立中山文化节或国父节之类,设计该节日的活动项目,如游行庆典(民国以来服装展示,各博物馆的可移动展品的流动展示),形成一个商业文化活动的契机。新民俗食品、用品的开发,前住民的故事会等活动项目。我系师生介入该节日的组织工作,使该节日成为一项新的固定民俗。

四.成果统计
1.前期:
●    一部故事集暨口述史
●    一个家庭设计展
●    一个儿童画展
  2.后期:
      五个散布在中山路各段的博物馆展示,包括展示叙述的形成和展品的系列。
●    一个居民礼堂、礼仪设计、礼品开发
●    一个节日、礼仪、礼品













城市人文组:
(教师):
杨劲松、顾黎明、邱志杰、管怀宾、许亨、严忠斌、高士强、何立
(研究生):
        邓碧文、赵华森、方伟、陈海旭、(周真真、李沙、张彤、夏商周、宋振)
(本科生):
      邱洵琳、孙婧、马欣、王坚欣、汪刘震、程韶莹、彭聘、刘勇、谭明月、王贵琳、林燕、董杰、梁庆、刘婉、徐宜红、乔岩、董群凤、谢甜

            项目核心组:
杨劲松(文案)、邱志杰(文案)
许亨、何立
邓碧文、赵华森、方伟、陈海旭、
马欣、王坚欣、彭聘、孙婧、邱洵琳、谢甜、刘勇、
谭明月、梁庆、刘婉、汪刘震、程韶莹、徐宜红、董杰、、董群凤、乔岩、王贵琳、林燕

(注:
负责安排日程表,项目小组成员编排,方案讨论、模型制作、方案整合、图片编目、录像主题确定等工作。
设备:1台DV、4台可用相机、两台可用电脑、DV带、录音笔、(备3台DV、60盒带、6个录音笔)
祠堂(百姓)——公园(社会),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型关系产生。“抬东西”的方式能产生民族凝聚力。)
    时间表
第一阶段:
7月9日院集体会议
7月12日系项目组会议
7月13日定出《城市人文组》具体操作思路(分组)
7月14日分组考察(市场调研、录像、拍摄整理)
7月18日左右,原住民调查(口述史)
7月20日完成项目的一、二部分
7月22日完成整合工作(院6组初步方案汇报)
第二阶段:
7月24日修改和充实第一阶段方案
7月26日在修改基础上推进“项目书”的二、三项内容
8月6日为学院6组整合会议,将在会上汇报“人文组”第二阶段工作情况
第三阶段:
9月22日合成方案终审(修改)
10月10日向省市领导汇报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
    杭州市中山路改造项目

分组简况:
后勤(院办—应达伟老师:13516807030;企管)
文秘(毛建波;于卫东老师:13805736613)
林超负责摄影、影像记录、新媒体
城市业态组(企管、校外专家)
公共艺术组(杨奇瑞从学科发展上看能做什么?)
宋建明:①文献(一套好方案,副产品:展播、出版物(文献)、论文集)
      ②立体作战的方式
      ③10月5日非常重要,是一个大汇总期
(相关资料:校园网址[url]ftp://192.168.150.4/Enter,用户download,密码download。)

本项工程的设计费:1000万左右
让政府耳目一新,让市民满意的方案,只有用心去读懂这个城市,也许一些东西已经早就在那里了。因此,下去调研时,要找到“山水式”的生态的元素,脚踏实地去做。

思路:
●    杭州中山路的差别在哪里?
●    理论上都对,但具体怎么做都不知道?
●    整个杭州市的范围,到底有多少地方可以叫做城市?
●    许多地方已全面瓦解了城市的功能,城市郊区化现象已使城市功能减弱。
●    杭城“中心区”的地方唯一留下的只有“中山路”
因此,美院到底是以什么姿态来对杭州做出贡献?城市品质的提升需要美院,但并不是做”表面文章”.
我们应该而且有能力地从一个凳子到一座城市,全面能做.
在城市立面改造思路与城市场所的功能梳理中,我们不仅做皮,而且要做内核.
因此,有纵深的公共艺术吗?
    “有机更生”是一个进步概念。城市是必然要改变的,“有机更新”核心是适度“保留”。

以详细的场地的调研为基础,是以一种生活方式和人文关怀的东西来调研;是一种系列的覆盖,详近到局部的细致。

疑问:
    “有机更新”会破坏吗?“文保”条例?“非文保”建筑则求协调,不做彷古街。绝不能再做成“丽江”,不能过度商业化,不能使一个“民生状态”变成了商业态。
中山路应该是什么样呢?
我们系应该做的是什么?一定要找准切入点。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原初生态的关系在哪里,以什么方式呈现?
不是美院来美化,而是提供一种生态。不管怎么策划,都不能不是“行政指点”的方式。

杭州没有纵深业态,要留住人,就是让这条街成为“留人处”。交通的网络关系。车停外面,坐车进入的思路。
●    纵深概念
●    留人概念
●    生态概念
①    当年在杭州中山路的一条街上的工商、居民、街坊的专访。
②    文化人的访问。
    共担城市脊梁,生活品质。





2007年7月8日上午《关于中山路整体改造会》


许江:7月6日接到通知,要求:所有研究生,青年教师到位
    《城市有机更新规划》策划工程,院将发出公文。(2008年元月一日开工)

意义:

1.是我院四校首次合作的项目,是与杭州市政府建立合作关系的首个项目。

2.一个人文名校应对所在城市建设起作用。一流学校对所居之城市建设能做什么?以前,仅为旁观者,可能只是做此“精神”上的旁观。今天,则要求参与了。

3.今天的美院如何找到与社会发展时代性联系,到底应在哪个具体的点上去做?如何把教育与社会的时代需求进行整合与更新?拓展视觉文化的意义。随着城市发展必然有一种新型关系会出现。
当代视觉文化内涵?
    ——把握和整合。

4.造型学院(美术学)为支持,建筑、环艺、公共艺术为羽翼,许江、宋建明为总策划;
(1)王澎,执行策划
(2)赵阳,城市家具
(3)周刚,综合城市设计
(4)王卫民,色彩
(5)城市人文组,杨劲松
①中国中山路历史分析
②整个活动的文献记录
    (6)后勤联络,应达伟\于卫东
        文秘影像组,赵星、毛建波

8号楼多功能厅为总部,两周时间为图像调查。(注意:调查时不要风声太大要低调进入.




(杭州市中山路改造项目)
<<城市人文组>>目标简述


1.杭州中山路的惟一性特征在哪里?

2.“天上人间”的杭城有哪些人文景致和文明符号是既在或隐在的存在?

3.“中山路”在国民心中的记忆痕迹梳理?

4.“中山路”在全国范围内的重要现象调查报告:


历史:1.孙中山故里(现代中国转型期的民族文化认同)
      (广州中山市) 服装、头饰、居屋、市井、商贸、流通路径
    2.广州中山1—7路改造形态调研


政治:3.南京国民党政府遗址(中山路改造)调研
    4.(国民党政府)培都—重庆中山路调研


文化:5.(殖民地文化)青岛、天津市中山路发行项目调研
    6.杭州中山路历史典故、市井文化、商贸业态调研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