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的知识结构
发起人:随便说  回复数:4   浏览数:2769   最后更新:2007/07/26 10:04:36 by
[楼主] 嘿呦呦 2007-07-25 03:05:22
真假“中国馆”


刘向东
水城威尼斯,在记忆仓库中有抒情基因的艺术家想来,永远是梦境:水彩般透叠、油画般香醇、素描般繁茂,特别是建筑构成的童话色彩,简直太美妙!她还跟我们的江南水乡形成阴阳对比,彩色的她和水墨水乡遥相呼应,成了中外审美家论述的独特“时空结构”,娓娓道来温暖的艺术故事。
到了“现当代”,威尼斯因为有现代艺术的“双年展”,拼贴了浓重的特异的色彩:不管是技术主义的“物派”,还是隐喻暗示的象征主义,或其它诡异的乱象文艺,使她更加丰富多彩而扑朔迷离。
依稀记得几年前在繁忙中看了几眼的一出电视剧,是谍报人员在雨雾中威尼斯秘密活动的故事。我喜欢上这部电视剧。我以为,当下的艺术家和评论家漫步威尼斯,恐怕得学那个沉默寡言的特工,穿着米色的风衣,撑着黑色的布伞,到处侦察后现代艺术内部和外部的恐怖主义:情杀案、劫杀案、捧杀案等等。今年来了一位祖籍广东的侯瀚如,另有四个女搭档,想用“日常奇迹”去破坏西方世界文化蜘蛛网。但自身整体之内各种关系缺少逻辑关联,就呈现出来太弱的视觉能量,却和周遭构成暧味关系。
好几年前,老友蔡国强用我们家乡泉州弄去的一只小帆船,带着中药等东方宝贝,从水城一个缺口登陆——蔡国强“西方中心主义”对马可·波罗当年朝拜“东方中心主义”的回仿?
过了几年,祖籍也是泉州的黄永砯做法国馆,虽说他的艺术总是有点复杂,但我清楚记得几根大树木桶破法国馆的屋顶,打破天窗说亮话?还是象泉州,掀人家的屋盖,意思是:造反!反了?!
又过了几年,蔡国强“威尼斯收租院”得了金奖,四川美院却以侵权为由将老蔡告上法庭,但差点吃了官司的蔡国强却在媒体成了明星。这场官司链接出的故事多了,什么策展人文革情结,中国地主故事,四川美院“镇院之宝”,蔡国强广告策略等等,实在太有戏了!
两年后,由范迪安老师挂帅的中国馆方案得到官方确认。附标题为“造景”的中国馆由吕胜中“山水”、刘建华中国陶瓷和另一个艺术家“中国不锈钢新城”共同塑造。我的理解是范老师所造之景是古老而新生的,是写意文化中国。然而,由于那年产生“杀死”,就是“非典型性肺炎病毒”袭击我国广大地区,中国馆不能“墙外开花”,只能在广东象征性隆重开幕。这第一个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是在“非典型性”的环境中诞生的非常典型国家馆,我想若能以一种特殊形式在威尼斯讲述“杀死”的故事,那才是真正的中国馆!
又过了两年,由范迪安、蔡国强领军的团队使中国馆正式插队“处女园”、“油库”。名为“浮显”的国家馆的飞蝶部分令人印象深刻,那飞蝶是由中国农民土造,在展场振翅,却没能飞离地表。王南溟说他们是一群乱搞的农民,批得过了点。我觉得几个中国馆的某些局部还行,只是相互之间缺乏整体关联,使之无法结成更有张力的实体,象老友侯瀚如策划的这次也是这样,特别是尹秀珍作品。尹秀珍其它作品不错,但这次的作品里衣服、电视塔、武器之间就无法组成合理关系。
还有,“侯子”说,请四个女子合作是想软化男性主导过于阳刚的“改革开放”,这种说法怎么让人越想越觉得与我国领导层的权力配套及女人参政议政类似?是不是女人当选联合国秘书长,或希拉里当选美国总统,明天就会更加美好?
老乡王明贤先生的中国馆,因为是“建筑中国馆”,故不在本文议论之列。
大家可能不知道还有三个“中国馆”:
大约1994年开始,我下意识思考体制问题,也逐步对西方中心主义话语标准进行反思。后来,1996年1月在福州,趁参加一个展览的机会做了一个“中国馆”。我造的这个中国馆是一个被告与执法人员并列的法庭,法庭中间是绕圈的红标语布条(内含权力,中国现实,代表救赎的血色),布圈中是灰尘(尘世),灰尘上是不断播放新闻的电视机(历史流变),被洗干净的周围(理想),及写在天幕(玻璃窗)上的血色大字“艺术法庭”(最高的审判是“天意”),还有入口处门框上的横匾,上有宋体写着类似文字游戏:威尼斯双年展设有,突然另起一行——中国馆(醒目大字),再另起一行——艺术法庭(审判“体制”)。
关于这个中国馆,我当时还有进一步阐释:“威尼斯双年展设有:中国馆——艺术法庭’,是颠覆西方中心主义的阳谋。寻求进入各种展览,进入对象群,直面各种价值标准问题。如果它真在“法制社会”发生,“中心”就成了“边缘”的被告。同时,我将被告和审判人员并列来解构“中心”、“边缘”问题。尽管仍然是“他者”抛绣球,内涵有关于泛文化的人类深层多层潜在的报复心理遗传,但看着题目,能唤起“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回忆,值得一做。艺术的标准问题,是艺术的囚笼,考虑到中国特色,我有时将“法庭”建在鸟笼里。这鸟笼后来参加了著名的“华人新艺术展”。
今年双年展筹备期间我给相关部门寄过方案,内容大概是预制好多血色(救赎)木门,在“处女花园”和“油库”到处设置。那些门是暗喻各种价值标准的入口,大小不一、高低各异,且门框上有进一步提示的“尺度”。以我明确的指向和单纯的形式更能在繁杂“体制”中发出强烈刺激的声音。
直接拿“中国馆”的名堂说事是逼进“国家馆”本质,更是逼进了当下艺术界的核心问题。
本文提及的众多中国馆是否有真假之分?是否有人认为在中国的中国馆比异国它乡的中国馆更“中国馆”?!

2007718日于福建泉州家中



中国馆1


中国馆2


中国馆3
[img]http://artouch.com/imagefile/modern/156/2005091451051656-1.jpg[/img]
[沙发:1楼] guest 2007-07-25 04:05:47
老革命阿老革命
[板凳:2楼] guest 2007-07-26 15:36:47
[地板:3楼] guest 2007-08-02 16:08:43
流向东过于认真了,现在的情况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肃,猴子的说法也只是说法而已,就像任何一个展览标题,叫什么都可以,到为你死看看也就那么回事,随便什么东东都可以成为那里的展品,所以也就没有必要较真猴子弄几个家庭妇女去耍戏是好是坏了.我要说的是随便哪个看本贴的只要你恰好可以和猴子栗子羔子贩子搂腰板背的是哥们,去为你死剩包罗都没什么问题.不信你看看那些在这些场合风光过的,你真服气的有几个?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