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你以为你是谁?
发起人:我思故我在  回复数:2   浏览数:2402   最后更新:2007/09/30 05:29:28 by
[楼主] 二手用户 2007-09-08 15:21:04
[转自新浪]








姜文《太阳》:High还是不High 这不是个问题




新浪娱乐


  在《太阳照常升起》的记者会上,一位记者提问导演这是否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成长版”,姜文没有正面回答,他只是说“观众喜欢被激动的电影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这样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却代表了姜文电影的最显著的特点。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苏牧在他的著作《阳光少年》中将《阳光灿烂的日子》定义为一部一部写意电影、诗电影、情绪电影、激情电影。在我看来,十二年后的这部《太阳照常升起》激情依旧,甚至比前作更加眩目、耀眼。两部影片呈现出怎样的继承与背叛,我想可以从音乐、色彩和叙事几个不同的方向加以比较。
  姜文曾经说,“阳光”这部电影的胚胎来源于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和文革记忆中的歌曲。无独有偶,《太阳照常升起》也是一首萦绕于姜文脑海中20多年的新疆民歌和叶弥小说《天鹅绒》碰撞后的产物。这并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源自姜文对音乐的异常敏感并由此激发的无限想象力。
  在“阳光”中,《乡村骑士》是爱情的象征,每当少年马小军在现实中或者幻想中和米兰相遇,这段飘逸优美的音乐便会悠然响起,这段旋律不仅飘荡在马小军的心中,也飘进了观众的心中,将一段少年心事渲染地如此激动人心。除此之外,《远飞的大雁》、《美丽的鲜花在开放》、《革命风雷激荡》、《国际歌》等一批“文革”中的流行歌曲、革命歌曲也恰如其分地渗透进在影片的各个角落,与故事相结合,起到了渲染情绪和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太阳”中,音乐对于情绪的调动同样显著。首当其冲的便是日本音乐大师久石让为影片谱写的原声音乐,其中的主旋律跳跃、有力、热烈、雄壮,和《乡村骑士》相比,久石让的音乐不是为某一个主题服务,却是对姜文自身性格的旋律化表现;其次,在影片的开头结尾,那首让姜文魂牵梦萦20年的新疆民歌交相呼应,营造出一片浓郁的异域风情;在“恋”的段落中,黄秋生吟唱的则是一首来自印尼的民歌《美丽的梭罗河》,优美的旋律不仅是为了暗示主人公的身份,更是表现出这位南洋华侨在那样一个时代中心底的呼唤。这些歌曲都来自于姜文的记忆深处,与姜文自身的气质浑然一体,因此,它们传达的情绪就是姜文自己的情绪!
  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的记者会上表示,色彩最能为营造气氛服务,不同的色彩可以引发人们生理上的不同反应,也会给人们的心理及情绪带来不同的反应。对于色彩的运用,“太阳”比“阳光”更为大胆、直接。在“阳光”中,绿色和红色是主色调,绿色是人们服装的颜色,也是那个时代的颜色;红色则是旗帜和标语的颜色,表达了“昂扬向上,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精神。”(引自《阳光少年》,苏牧著)在“太阳”中,这种色彩则演变成耀眼、鲜艳的金色,衣服的颜色,农田的颜色,建筑的颜色,铁道的颜色,山峦的颜色,通通被笼罩上一层金色的光芒,这是太阳的颜色,光芒万丈,普照众生,是对姜文理想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完美诠释!
  如果说,在音乐和色彩的运用上,“阳光”和“太阳”是一脉相承的话,那么在叙事的结构上,两部影片则大相径庭。在我看来,姜文在“太阳”中采用的非传统的剪辑方式,很可能会成为其未来在国内上映时票房冲刺的一块“短板”。“阳光”的故事通俗易懂,简单地说,表现了少年马小军心中美丽的爱情。整部影片采取“按照故事发展顺序叙述”的线性叙事结构,随着故事的向前推进,观众和马小军一起感受、呼吸、感叹那份令人期待的爱情;但是“太阳”的故事结构是华语电影中并不常见的分段式。这四个故事自成一体,又互相勾连,且首尾呼应,但是却被打乱了时空顺序,从而产生了“超现实”的感觉。虽然每一个故事都不难懂,但是把这四个故事组合成一部影片,就会让人产生“导演想表达什么?”的自然联想。
  用激情或者说用情绪支撑一部电影是一种冒险,甚至是一种疯狂。它往往会因为激情的松懈或者不够,使影片或者中途夭折,或者功亏一篑。在“阳光”中,姜文成功了,因为激情在这部影片中“汹涌澎湃,一贯到底”,但是在“太阳”中,如果观众遭遇阅读障碍,这种激情的连贯性在某一个章节中被打破,那么在字幕升起的时候,在影片开始时酝酿的激情还会存在吗?中国并不乏高素质的影迷,但是这些人并不是中国电影票房的贡献者,近些年制造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狂欢”的是好莱坞的进口分账大片和国产古装武侠片,而它们培养的却是简单直接、“爆米花式”的观影习惯,带着这种习惯去欣赏一部超现实风格的“激情电影”,对于姜文和观众都是挑战。
  当然,这个问题并未无法解决。首先,我建议国内的发行公司不妨在影片上映之前,与各类媒体多多合作,制作一些类似观影指南和观影攻略的东西,在为影片预热的同时也让观众把影片要表达什么,如何表达的问题解决掉;其次,我建议姜文导演自己也要“糊弄”一回自己,放松一贯对媒体的“高标准严要求”,耐心回答记者们可能提出的一些“傻”问题、“蠢”问题,我相信媒体的支持和积极是“太阳”在国内票房大卖的前提条件。
  无论如何,《太阳照常升起》都是一部风格独特、激情四溢的个性作品。那呼啸而过的火车,那遍地怒放的鲜花,那载歌载舞的人群,那冉冉升起的红日,还有那屹立群山之巅,刺破苍穹的惊魂一枪!都在告诉我们,“太阳”传递的是情绪,是状态,是姜文主观的表达,让观众接受这股强劲的“太阳能”需要下些功夫。High还是不High,这已经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是在充满激情的影像和音乐中,去体验姜文内心情感的尽情宣泄,还是在充满象征意境、纵横交错的故事中彻底找不着北。
唐小浪/文


姜文《太阳照常升起》:又不传统又无创新的率性之作
新浪娱乐
  率性有时候能变成帅性,这一点在姜文身上是印证了的,率性使姜文独特,聪明才智又让这个独特有价值,如果再加上人品和机遇,这价值还能保值增值,所以我们从不敢小看姜文——事实上是他不小看我们就不错了——姜文影片出来的时候,我们是无论如何都要放下手中的活计跑去看看的,怕被他落下。他可是聪明人。
  只有一个姜文。他表演秦书田的时候,扫大街都能哗啦树起一种恍眼的风格;他拍一部《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立刻排着队崇拜,“人家在国际歌里打架!”,我们每看一遍都呼天抢地拍大腿——妈妈咪呀,天才来了。
  我们宠着姜文,总觉得这么个宝贝,爱他都来不及。哪怕他淘气,还是护短,嘴上嘟嘟囔囔的:不就打碎你家玻璃嘛,看我们这孩子打的多艺术!
  我们对姜文是特殊的,对张艺谋我们严厉,对陈凯歌我们叛逆,对李安我们求全责备,完全是高标准严要求,可是对姜文,我们是宠爱。
  所以对这一部《太阳照常升起》,当我们看不懂的时候,我们自卑!当我们觉得整个戏从感情到感情的表达缺乏成熟的思考的时候,我们决定再看一遍!当我们觉得里面所有花哨的技巧都其实并不新鲜而且对内容没有帮助的时候,我们惭愧的已经哭出来了!
  《太阳》整体像一个大师片,一般大师是不会满足于“给你讲个故事”这么低端的要求的,他们会选择“让聪明的我给你讲个故事”,结果你就给绕蒙了,人家也达到了目的,就是你得承认你不行;天才拍悲剧往往也不直接拍成《李尔王》了,要用喜剧来表达悲剧,再加点魔幻最好,要不然,太平庸了,都被你猜到了。
  其实我们还是猜到了,毕竟艺术的所有形式都早被玩过了,太阳底下没有什么真正新鲜的东西,连错误都是司空见惯的。其实《太阳》是想不落俗套的讲个残酷的故事,孤苦的母子俩,回来回报祖国又壮志难酬的苦命华侨,荒谬年代性压抑性亢奋的女人,失和的夫妻。影片温暖的色彩反衬着或者调和着这个故事,音乐也是带着理想的激情,很姜文!只是不能够打动人。
  周韵的表演让人失望,会讲台词的女演员太少了。
  也许我们对创新、对不落俗套的要求是当年的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也许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卡夫卡的《变形记》,或者起码也是1968年Franklin J. Schaffner导演的《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
  也许我们对姜文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我们坐在黑暗里,期待着被打动,被愉悦,用姜文的眼睛看一个新世界。
  这个世界我们看到了,有美丽的色彩,有动人的音乐,有一点幽默,荒诞,狡黠。但是我对整体感到失望。我以为,即使姜文真的独特到和任何其他人都不能相提并论,这一部《太阳照常升起》都远不如《阳光灿烂的日子》,因为后者深深打动了我,即便我并没有经历过那样的青春。
窦婉茹/文
[沙发:1楼] 二大爷 2007-09-08 16:06:44
期待
[板凳:2楼] guest 2007-09-08 18:19:40
强顶
[地板:3楼] guest 2007-09-08 18:21:47
好文章要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