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轰中国教育制度●"最牛愤青教授"
发起人:鸺髹  回复数:1   浏览数:2007   最后更新:2008/01/07 03:44:10 by
[楼主] 小青年 2008-01-07 01:55:28
[attachment=71556]

  站台中国这次推出的展览《伪》,深刻地揭露了“伪”作为一种活跃的元素在世俗生活中的泛滥。在当下中国,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开始利用一切与文化有关的东西武装自己,以免被甩在风潮之后。然而一直被鼓吹到今天的所谓的文明,人们几乎连自己都不愿意相信。伪文化最可悲,无文化最可耻。怕只怕人们刻意杜撰文明的同时,也带来太多的虚伪性。这次的展览,借以艺术家的一些个人视角,抛砖引玉,通过强化这个“伪”,来制假反假、以毒攻毒。

  “为”与“伪”,归根结底属于人的德行修养。杨倞注《荀子》曰:“伪,为也。”郝懿行亦曰:“伪,作为也。伪与为,古字通。”他们皆将其训为动词。故“化性起伪”,就是用人为创作的礼义道德规范把人充满原始野味的自然本性和生理欲求,调适、训化和变化到“善”的价值认同上来。因为在荀子看来,倘若任凭人的自然欲求和原始野性肆虐和泛滥,势必引起争斗、抢夺、暴乱和礼仪、忠信、辞让等道德伦理的沦丧,从而破坏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状态。

  站在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来看,也许荀子阐发的上述内容已经过时了,甚至他的阐发也不够整全,但归纳起来,人类的活动总逃不出一个既定的规律:作为产生虚伪,虚伪又导致二次作为,二次作为的结果,难保没有虚伪的成分,又会有他者的作为来反驳。这样一直延续下去,不管是绕一个大圈回到原点还是继续往前走,在时间的坐标上都能显出进步,这就是我们文明的历史。但凡可以大作文章的东西,都能与“伪”扯上关系:伪科学、伪文化、伪艺术、伪摇滚、伪概念、伪差异、伪时尚……甚至年轻的人们开始标榜伪生活,仿佛谁伪得越离谱,谁的思想就越深刻。

  陈维和金闪作品中的人物,就是处于恍惚虚糜的状态,他们想表达的,不过是个人和群体的迷失而已。王宁德借用身份和事件的错位,来披露人们那种其实并不存在的自我陶醉感。马永峰想到了自然生态,杨龙海玩味了欲望本性。在“为——伪——为……”的轮回里,很难去界定他们的诠释是第几次“为”,但他们所针对的,一定是当下最泛滥和嚣张的“伪”。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人,也就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人类自身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一方面不甘落后、好高骛远,一方面又对虚伪的假面遮遮掩掩。长久以来,人们就是被自身这致命的本性所推动和折磨着。现代文明的难言之隐,就是使原本活生生的、纯朴的人变成“概念化”、“公式化”、“符号化”、“戏剧化”、“单一化”、“同质化”的“套中人”。他们钻进一个又一个自己设计的圈套,有知有觉却仍然不亦乐乎。

  然而艺术家永远都是学不会讨好和假装的角色。在艺术的名利场上,他们可能有简单的性情之差、体相之别,是这个社会赋予的外在身份和标签的所谓不同,但本质上,他们都是“套中人”队伍中的解套人。几乎任何一个能够自我解套的人,都能提供最具说服力的证明,这次的展览刚刚好就是一个例子。


[attachment=71557]
[attachment=71558]
[attachment=71559]
[attachment=71560]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