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的风——摄影师姚力Neocha专访--转新茶
发起人:小青年  回复数:0   浏览数:1646   最后更新:2008/02/16 17:00:13 by
[楼主] 霹雳贝贝 2008-02-16 17:00:13
转载自中国艺志

多米尼克﹑希尔万•乐维夫妇自2005年起开始了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热情收藏。两年过去后的今天,他们拥有的DSL中国当代艺术藏品汇集了包括油画、雕塑、装置和影像在内的大量作品。如今,这对夫妇几乎每2﹑3个月就会来到中国搜寻他们之所爱。在上海与《中国艺志》杂志主编Lynn Zhang的漫长交谈中,希尔万•乐维谈到了他对DSL收藏的激情、策略和希望,以及他建立世界上第一家中国当代艺术虚拟艺术馆的独特想法。

中国艺志:希尔万,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你的背景吗?

希尔万:以前我开过一家服装公司,1987年我们把它卖了,从那以后一直在做房地产。

中国艺志:你是怎么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

希尔万:是从2005年7月开始的。我和我太太来到上海,我们去莫干山(即M50艺术区)遇见了香格纳画廊老板何浦林,他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他的画廊和作品,接着领我们去了丁乙的画室。在回宾馆的路上我对我夫人多米尼柯说,我真的想深入了解中国艺术,因为我觉得中国艺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中国艺志:你曾经收藏过设计作品,是吗?

希尔万:我们已经有很好的设计作品收藏。比如我们家就有罗伯特•劳森伯格、Bill Viola﹑Soulages和Valdez等人的作品。我曾经有一幅培根的作品,还有Surage、瓦尔迪兹、Decobusier的作品。我们收藏了很多中国以外的艺术品。不过这两年我把精力主要用于收藏中国艺术。

中国艺志:你买的第一件中国艺术作品是什么?

希尔万:第一件是丁乙的作品。之后我开始发现其他的艺术家,我于是开始了调查。后来我从何浦林那里买了周铁海和曾梵志的作品,我自己还买了张洹的作品—他是我关注的一个重点。头六个月里我试着独自购买作品,后来我有幸遇到了定居巴黎的艺术家杨诘苍及其夫人杨天娜,他们向我介绍了许多艺术家,帮助我了解年轻的广东艺术群体。

中国艺志:你去过严培明的画室吗?

希尔万:去过。我曾跟严培明及黄永平共进过晚餐。我现在很熟悉在巴黎的中国艺术家们。
中国艺志:你如何比较海外的中国艺术家与中国大陆的艺术家?

希尔万:我认为在巴黎的中国艺术家比大陆的艺术家有更多的在国际上露面的机会。定居在巴黎的中国艺术家们处于一个不以中国情调和语言为主的国际型环境,虽然他们几乎无一例外 地仍对中国传统和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兴趣。而大陆的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着不同的起点: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定义明确,他们的作品在国际上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来被理解和认知的。

中国艺志:建立一个很大的收藏是你一开始就决定的还是经过一段时间慢慢经营起来的?

希尔万:我的一个核心原则是,当我收藏时我会尽量把它做得很深入。我们对设计作品的收藏便是如此,所以现在我们拥有欧洲最好的设计作品收藏之一。

中国艺志:你打算如何处理你的中国艺术收藏呢?

希尔万:我会把它留给我的孩子。我不想建立一个基金会。我希望DSL藏品能走遍世界,从欧洲到中国再到其它地方。如果你把它固定在一个地方,那么能欣赏到这些作品的人数就会很有限。而我们今天所置身的时代是所有东西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四处移动的时代。

中国艺志:你寻找的是哪一类的艺术家?

答:我们想找的是那些根植于中国文化及中国传统﹑但受到全球化影响的艺术家。

中国艺志:那从这个意义上说,你不会买那种非常传统的艺术作品?

希尔万:DSL是一个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今天的中国人经历着传统和全球化的双重影响,我们希望这个收藏能反映当代中国的社会,因此我认为传统和现代的结合非常重要。

另一点是,我们从北京﹑上海及广州等不同地区收藏了油画、录像、装置、多媒体和摄影各类作品。我认为分地区看待艺术作品很重要,因为全球化给不同地区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我们在广州赞助了一家非赢利的艺术空间,陈彤的“Libreria Borges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此外,我们认为我们的藏品数量必须是有限度的,我们藏品总量不超过120件。

中国艺志:你把藏品数量限制在120件,那是不是任何时候当你收藏到121件时就会卖掉一件或者从藏品中替换一件?

希尔万:是的,因为重要的是要不断更新。要保持藏品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你必须思考每一件作品和每一位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符合你的思维方式吗?这个艺术家还优秀吗?藏品之间相互能够进行交流吗?。这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我们总要不断地重新对作品进行思考。

中国艺志:为什么只要120件?

希尔万:这个数字实际上的意义不大,只是为了设置个限度而已。就像一棵树,如果你修剪了它的枝叶,树干会长得更加粗壮。我们虽然限制了数量,但藏品的种类非常丰富。我们收藏的是单个艺术家以新的方式表述他们对艺术的理解。

中国艺志:你有特别喜欢的艺术家或作品吗?

希尔万:每一件藏品的后面都有个故事。我知道我是如何买的,为什么要买。这对我来说很重要。每件作品对我个人来说都有某种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我乐意和我所收藏的作品的艺术家见面。我对他们的性格很好奇。我想了解他的感情﹑理想和目标。就像我曾跟你讲过张洹的故事。我问他的夫人:“你们有没有真正称得上疯狂的作品?”她说,“我们当然有。”于是DSL就有了一件大型的装置作品:坐在一把巨大椅子上的6米高的骷髅。这件作品是和张洹的一件行为艺术作品是相关联的。

我还很喜欢林一林的装置作品,我买了他的一件由中国古砖组成的作品。我还买了现居住于巴黎和纽约的台湾艺术家Chang Chulea的一件多媒体作品。她现在在做一个网络项目。1985年,是她首次在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出了与网络相关的作品。我还购有杜震军的多媒体作品。这件作品现在正在北京展出,很大,有12米。三个月前在上海展出过。

而我最初是从收藏丁乙作品开始的,然后是曾樊志 刘炜陈文波杨诘苍和顾德新的水彩作品…

中国艺志:目前你喜欢哪一类作品?

希尔万:现在我偏好大型装置作品,比如徐坦和曹斐的。

中国艺志:怎么想到创办网站的?

希尔万:在21世纪的今天,通过网络工具来实现资源共享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 像博客﹑“Youtube”和 “My Space”等 。从前,私人收藏者买了一件艺术品后只有很少的机会把它展示给公众,或者他会将作品赠送给美术馆,作品就此成为藏在那里的无数作品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并且仍是少有机会展出。但我认为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被欣赏,否则意义甚微。所以网络成为交流和欣享艺术品的重要工具。当然这与在美术馆里站在艺术品面前欣赏作品是两种不同的经验,我觉得它们是互补的。另外是你可以在网上查询和了解你关注的艺术家。

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艺术家,尤其是那些不被拍卖市场上所宠幸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为世人所了解。通过把其作品放在网上并提供有关他们的重要信息把他们介绍给公众。除了网络,我们也通过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体来进行宣传。还有我们会用中英文的电影预告片的形式来宣传。

中国艺志:你们在哪里做这种形式(电影预告片)的宣传?

希尔万:我们已经在“Youtube”上做过广告。

中国艺志:但你并不想向人们出售作品?你只希望向人们传递信息,是吗?

答:是的。艺术家们很高兴我们的做法。公众通过我们的宣传会了解很多不出现在拍卖场和博览会上的艺术家。
我们花大量的时间来做这个网站。所有的文字内容都要对照翻译,我们还建起了博客和论坛,我们与策展人合作并请艺术家为他们自己的创作撰写心得和想法。目前我们有两个策展人,对每件作品他们都写出一些评论文字。我们希望网站成为一个交流工具。

中国艺志:如今收藏是不是难度比以前大了?

希尔万:是的,因为价钱比以前贵了。

中国艺志:南亚地区德藏家们不太喜欢买装置作品。

答:我想情况会改变的。如今你去参加文献展或去其它地方,百分之八十是装置和录像。但做装置比较难。

中国艺志:你做了多少研究?

希尔万:很多。我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收集各种信息。在GOOGLE上查,咨询专业人员,如何浦林、姚谦、张巍(维他命空间)等,最后我们才做出决定。

中国艺志:你对中国艺术家的发展有什么担忧吗?

希尔万:对我来说现在和将来的问题是,有些中国艺术家更像是生产者而非艺术家,有些工作室已经像是油画制造厂。

中国艺志:你要买某件作品时是否总要去见艺术家本人?

希尔万:不总是这样,但我总会尽量试着去认识他们。最初,我只是希望做一个网站让我自己能看到我的收藏,后来我太太多米尼克说:“你应该对所有人开放网站。”我们跟其他人谈起这事时,他们都说现在缺的就是信息,因此我们建起了录像和虚拟艺术馆。以后我们还会设立房间并邀请策展人来做虚拟展览。我们的收藏是永久性的,但每隔几个月我们就会变换一下展览内容.

中国艺志:你会邀请策展人为你的网上虚拟展览做策展?

希尔万:我们想将信息传达到的公众可以分成四种不同类型。首先,我们希望触及到艺术学生,我们会向艺术院校的出版物中投放广告;其次,我们要触及艺术家,去年11月当我们刚建立影像板块时就向中国的艺术家发出了400封电子邮件,如今我们开始向西方艺术家发电子邮件;第三类人是策展人和美术馆馆长;最后一类人是杂志和报纸的编辑和记者,希望他们向公众推介我们的网站。
[沙发:1楼] 霹雳贝贝 2008-02-16 17:19:16
[板凳:2楼] guest 2008-02-16 17:33:38

多米尼克不会买价格高的作品。毕竟还是个年轻收藏家。



注:此人是个怕老婆的主。有志买作品给他的艺术家可留意这条。
[地板:3楼] guest 2008-02-17 14:05:26
广告帖 [s:32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