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长春虐恋人群 受虐者多是城市精英
发起人:仙霞游客  回复数:5   浏览数:2723   最后更新:2008/02/20 15:48:22 by guest
[楼主] 我是zqq 2008-02-19 04:30:38
25000 投票即将结束啦!大家猜猜这次到底谁是第一!!?? 难道真的是果冻??要不就是回到苏联!! ?? [s:147] 
[沙发:1楼] guest 2008-02-19 05:09:31
我说是回到苏联!!
[板凳:2楼] guest 2008-02-19 05:17:00
两个都烂!!
[地板:3楼] guest 2008-02-19 06:53:33
小孩子吃的我不喜欢,要是二选一我还是赞同斯大林!
[4楼] guest 2008-02-19 07:04:18
论打架岳路平打不过张大胡子。
论打群架果冻打不过苏联。
这事悬啊!
[5楼] guest 2008-02-19 07:47:56
我怀疑投票的真实性!!
[6楼] erwuitieyt 2008-02-19 08:04:40
票数最多的前5个展览都烂!
[7楼] guest 2008-02-19 08:20:43
这就是民意的结果吧!!
[8楼] guest 2008-02-19 08:45:30
严重不服!!
[9楼] guest 2008-02-19 14:53:22
建议去掉5个最高分!
[10楼] 裁判 2008-02-19 16:51:42
作为裁判,我来讲句公道话。

虽然“果冻”的作品看起来漂漂亮亮,但是流于表面。“回到苏联”看起来没有那么“精致”,但是

1,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比如其中的《苏联酒馆》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了冷静的批判,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全局具有意义。

2,去过现场的同志应该知道(尤其是开幕式当天),回到苏联展示了大量的文献,描述了西安纺织城艺术区的成长历史,等于这个展览是建立在西安当代艺术建设的基础上的,所以“妙在展外”。

3,开幕式当天,还用投影展出了西维网新改版的网站,观众可以现场调阅西安文献展的、纺织城艺术区、西安当代艺术历史等文献。尤其另我感动的是西安文献展的策展人在《影骨》的策展前言里的宣言式的文字,他清醒而简洁地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进行诊断,并且大胆开出药方。

综上所述,投票给回到苏联,也是投票给中国当代艺术新的未来,也是投票给中国当代艺术的转折点:因为这个展览意味着中国的当代艺术重新恢复了失落很久的反思能力,在全国艺术市场高烧的今天重新开始思考本土艺术建设的话题。

但是,投票这种事情本来就是有水分的,所以虽然果冻的层次比起回到苏联,犹如燕雀比鸿鹄,但是时间最终会证明:回到苏联才是真正的第一,在这次投票中拿不到第一,她也是大家心目中的无冕之王。
[11楼] 裁判 2008-02-19 17:03:11

为了弘扬艺术正气,我在网上找到了西安文献展策展人发表在《视觉生产》上的文章《影骨》,跟同仁们分享:

网址是:http://www.visualproduction.com.cn/magaziness.asp?p=1&bid=VOL.3/2007&sid=253


中国当代艺术的真身在哪里?

—首届西安文献展提出的问题 □ 岳路平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是西方需求的产物?消费影响生产的结果是中国人看不懂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国人看不懂中国艺术批评家的文章。中国当代艺术的真身在哪里?在被称为“艺术奥运会”或者“艺术奥斯卡”的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上吗?今年,这两个展览同时开幕的时候,西安文献展也同时开幕。西安文献展的雄心是要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真身。

前几天跟一位著名策展人聊即将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得知日本的一些策展人要联合亚洲其他一些策展人一起组织一个“影子展览”,来对抗威尼斯和卡塞尔的“霸权”。

我心里想,为什么我们成了“影子”?中国艺术家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呈现的作品、中国艺术家在卡塞尔文献展上呈现的作品真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真身”吗?这些艺术“代表”的合法性是如何建立的?

这几年,当代艺术霸权的话题一直被拿来进行讨论,少数国外收藏家和少数国际重要双年展的文化权力跟国家文化机关的权力,时而单独生效、时而相互配合,产生了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寡头。数十位的这些寡头们垄断了国际双年展、收藏家等重要的艺术资源。

寡头艺术真的能够“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吗?与此同时,类似于“影子展览” 的想法与其说是在“对抗”,还不如说是在敲边鼓。

那些真正保持跟自身环境的真诚关系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才是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为什么我们不把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上的“艺术家”和“作品”看成真正的“影子”呢?

这种“反认他乡是故乡”的颠倒逻辑主宰了我们的艺术生产和艺术批评很多年了。它的结果是,当代中国人根本看不懂“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批评文章”。关于消费影响生产、批评成为吹捧的论述实际上已经很多很多,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道理。但是为什么指鹿为马的时代仍然没有结束?

关于“影子展览”的讨论,让我联想到西安附近法门寺的“影骨”:在发现藏在法门寺地宫的佛指舍利之前,一共发现了3件仿制的“佛指”。这三件仿制品后来被称为“影骨”,赵朴初用“一月映三江”来描述仿制品和真正的佛指(灵骨)之间的关系。

就此,我展开联想:中国艺术家、艺术品在世界三大展(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和圣保罗双年展)上的表现实际上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三枚影骨;进而,中国艺术家、艺术品在亚洲的光州三年展、横滨三年展和台北双年展上的表现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二个层次的“影骨”;进而,上海双年展、北京双年展和广州三年展在具备民意基础之前,仍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三个层次的“影骨”。

那么,“灵骨”在哪里?影骨已经提示了灵骨的形状、材质、大小等等信息,但是毕竟还不是真身。

“灵骨”在哪里?正是首届西安文献展的讨论目标。



[12楼] 列宁 2008-02-19 17:21:34
裁判说的太好了,我忍不住要为回到苏联拉票了。
回到苏联!回到苏联!

我给没有去过现场的同志义务张贴回到苏联的展出的文献的其中一部分。
[13楼] 列宁 2008-02-19 17:23:51
1,首届西安文献展--首次向社会发布“纺织城艺术区”

[14楼] 列宁 2008-02-19 17:24:37
2,“自助参”——“深圳双年展”握手“西安文献展”




[15楼] 列宁 2008-02-19 17:25:11
3,变形展——“当代艺术”跟高端卖场的亲密接触

[16楼] 列宁 2008-02-19 17:25:59
4,“纺织城艺术区开放展”+“X-COMA开幕论坛”——Z/F、学界、国际美术馆、工厂、艺术家、媒体的大聚会



[17楼] 列宁 2008-02-19 17:27:21
5,“纺织城艺术区”参加“深圳双年展”——双城双年展的双截棍

[18楼] 列宁 2008-02-19 17:27:57
6,西安文献展北京巡展——纺织城潜水艇开进798

[19楼] 列宁 2008-02-19 17:28:36
7,工作室开放+卖弄市集+深港双年展分展场——年终总结





[20楼] 侯翰如 2008-02-19 17:34:59
小岳不错,我也来给你帮帮忙!


华商报深度报道:西安798在哪里?(图)


[21楼] 侯翰如 2008-02-19 17:36:24
[22楼] 侯翰如 2008-02-19 17:37:50
[23楼] 侯翰如 2008-02-19 17:38:44
[24楼] 侯翰如 2008-02-19 17:39:29
[25楼] 侯翰如 2008-02-19 17:40:23
[26楼] 侯翰如 2008-02-19 17:41:40
[27楼] 侯翰如 2008-02-19 17:42:27
[28楼] 谷文达 2008-02-19 18:07:02
小岳,你什么时候把我的照片给杨澜的?


http://old.onwest.com/show.aspx?id=1396&cid=28
[29楼] 老蔡 2008-02-19 18:25:35
小岳,你终于做出干货了!

[30楼] 艾未未 2008-02-19 18:37:37
老岳,我严重不同意你在这个访谈中对抄袭事件的发言(44分钟—53分钟)! [s:327]

http://www.onwest.com/art/m/121312007.shtml
[31楼] 渠岩 2008-02-19 18:45:57
岳路平,虽然我不服,但是你的文章的确写的不错:


岳路平:影响的焦虑


    看了渠先生的文章里面充满了焦虑,我就想到布鲁姆《影响的焦虑》里提到的对付前驱影响的六种策略,但是渠先生使用了里面没有列出的第七种策略。


  咱们这件事情不是什么刑事或者民事的纠纷或者案件,非得有一个判决。所以这种事情到头来就是一个面子,争的是谁比谁更光彩一点。渠先生的策略就是在极力表示自己没有抄袭我的同时还列了一个明细单,交代了自己实际上受谁谁的影响,好象受老外的影响还是更有面子一些。


  很早以前,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了渠先生的作品跟我的很像,问我怎么想的,我说其实是不一样的。


  前几天,翁小姐给我打电话说她写了一篇文章,让我看看。看完以后,很感动,因为人家替我打抱不平。所以虽然我一直没有因为渠先生的作品而不愉快,翁小姐的文章还是迫使我认真来思考这个问题。


  在这个以生产赝品而著称的国度里,我们的思考的确非常不值钱。就象我对于别人的作品跟我的作品雷同麻木不仁,渠先生也不会操心去关注近期内的艺术动态来避免“撞车”。所以他对影响的焦虑发生在木已成舟的此刻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认为这种“撞车”和当代艺术的“挪用”可以混为一谈,我是拒绝的。“挪用”有具体的文化针对性,它不回避被“挪用”的对象,反而希望被挪用对象可以作为“挪用”的背景而光明正大地存在。虽然我没有因为先后出现了两个“蒙古包”而不愉快,但是我还是觉得挺别扭的。


  可不可以从作品上下文的不一样而可以对“撞车”保持心安理得?至少我不会。撞车毕竟是一个事故。


  在说明了以上的立场的基础上,我还要跟渠先生的作品划清界限,因为我们的“观念、动机和方法论”都是大相径庭的。如果说我跟渠先生以及黄笃先生的观念、动机和方法论一样,我倒是会很不高兴。


  据我了解,圣保罗双年展本界的主题是“自由疆界的形象走私者”,大概的意思就是那些被体制排除在外的疆界孕含者艺术和文化的希望。但是我们也知道文化部已经介入圣保罗双年展,黄笃先生是被文化部“任命”为中国馆策展人的。


  渠先生在文章里说“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的主题是‘自由疆界的形象走私者’,从总策展人霍格的这个主题,我和中国策展人黄笃决定了创作的观念与表现载体。”


  这种自上而下的观念、揽活接单的动机、观念先行的方法论,我从来都是拒绝的。这种体制的表演和这个信誓旦旦的主题之间构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反讽图象,这反倒是一件好作品。


  “走私”这个词也获得了耐人寻味的再次解读。


  最后,我要说,蒙古包不是我发明的,我们要感谢游牧者赐予我们一个不一样的思维模式。我希望大家更多地关注蒙古包,不要带着焦虑。
[32楼] guest 2008-02-20 03:32:18
[33楼] guest 2008-02-20 10:45:16
[quote]引用第10楼裁判于2008-02-20 00:51发表的  :
作为裁判,我来讲句公道话。

虽然“果冻”的作品看起来漂漂亮亮,但是流于表面。“回到苏联”看起来没有那么“精致”,但是

1,具有很强的批判性,比如其中的《苏联酒馆》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了冷静的批判,对中国的当代艺术全局具有意义。
.......[/quote]


说的太好了,不支持你们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34楼] guest 2008-02-21 06:57:26
肯定不是果冻
[35楼] guest 2008-02-21 09:57:29
举报:果冻用刷票机
[36楼] 艾未未 2008-02-22 03:12:19
这是一个文化低迷、创造力极差的年代,不可否认,我自己也一样,这让我很惭愧。

“果冻”是2000年以来当代艺术消费化,矫情化的集大成者,这样的展览能够得第一是25000的耻辱,是卢杰的耻辱,是ART-BA-BA的耻辱,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耻辱!

头脑还有一点点清醒的人,都可以看到“回到苏联”象征着中国当代艺术新的希望。“回到苏联”以及连带的“西安艺术现象”的光芒,不会被不规范的投票机制、不成熟的评奖文化所掩盖。
[37楼] guest 2008-02-22 04:11:21
岳同志的确做了很多事情,可是艺术圈总是装着不知道,挺耐人寻味的。
[38楼] guest 2008-02-22 14:30:28
[quote]引用第37楼guest于2008-02-22 12:11发表的  :
岳同志的确做了很多事情,可是艺术圈总是装着不知道,挺耐人寻味的。[/quote]


果冻又超过了,大家快来就就回到苏联啊
[39楼] guest 2008-02-22 17:40:27
为什么不支持果冻呢?
总比回到西安好吧
果冻多当代啊。

回到西安说了点什么啊?
[40楼] guest 2008-02-22 17:49:34
“80后”的作家们已经闯出了名头,“80后”的艺术家便开始蠢蠢欲动。5月28日,上海美术馆,“80后”艺术家们一次大集合,350件作品把“果冻时代”艺术展撑个满满当当。他们对艺术的思考更为个性,对艺术的实践更为复合,对艺术的讨论更为广阔,
[41楼] guest 2008-02-22 17:52:01
"果冻时代"总策展人张晴采访


  如果你要知道中国未来的艺术样式,请看这个展览。
  记者:你提到这次展览的规模和水准是“上海双年展”级的,那么怎么理解“果冻时代”这个主题,这可比“超设计”来得抽象。
  张晴:我理解的80前后这代人是婴儿化的青春、长大的青春期、不想长大。比方说,一个四十岁的女人,打扮得桃红柳绿、花枝招展,上海人说这是在装嫩,我觉得她们是想回到青春;而80前后这代人是身体进入了青春期,却在心理上抵制进入青春,无论是打扮、交友还是艺术创作都如此。“果冻时代”是我们从三百多个侯选题目中讨论最贴近这层寓意的一个,我在海选艺术家时就希望视觉、听觉、甚至小说等,方方面面的艺术家都来参加,在我看来这个展览是全面展示80前后艺术家独立思考和艺术实践的全景,深刻地揭示出这一代人的理想和诉求,这是中国最前沿的艺术动态与发展趋势。这个展览是在书写中国的当代艺术史,因此我和我的工作团队为此努力不懈,更是乐此不疲。
  记者:这次展览的构想是否起始于2006年上海双年展之后?
  张晴:着手实施此展是2006年上海双年展之后的事情,不过这其实是我长久以来的构想,大家一直认为我张晴是做经典的展览、国际性的展览,比如蔡国强、陈箴、严培明、周铁海、双年展等等,其实我一直在关注中国最前沿、最尖锐的艺术。在今天中国艺坛被两大顽疾所羁绊:第一,艺术市场统领一切,做展览是为了卖画,艺术家就跟着市场跑,难道二三十年以后人们在回溯这段美术史时就该写到“中国这段时期不做艺术,专做买卖……”;第二,一些年轻艺术家,还没成型就被画廊拔苗助长,打磨成应承成功艺术家的模仿者,失去了原创性。面对这些现状我就特别想做一个展览,颠覆以往的成功艺术,才有今天以及未来艺术样式的确立,正所谓:不破不立。
  记者:你觉得这次展览最大的意义会是什么?
  张晴: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艺术动向,这个展览就是一个模型和开端,多年后大家回顾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中国艺术家,会发现他们以前多半参与过名为“果冻时代”的展览,许多未来的艺术英雄都将出自本展览,所以这既是一座里程碑,又是一个起跑线。如果你要知道中国未来的艺术样式,请看这个展览。
  记者:这次参展的五十多位青年艺术家遍来自中国的五湖四海、山川河泽,遍及各省市,你是怎么发掘他们的?是通过网络还是朋友介绍? 
  张晴:作为一名职业策展人,我都是到每个艺术家的工作室去的,像田野考古一样。网络上的都是二手货,添加了很多防腐剂、化学物质,如果发掘艺术家靠网络,那就是混蛋,应该到田野里去寻找、去品尝,只有一遍又一遍进入田野才会知道手中的瓜甜不甜。所以我每去一个地方首先就会打听何处有嗨的艺术家,找几个当地艺术界的关键人物来讨论,让他们“招供”各种田野的方向,然后我再地毯式轰炸,层层筛选。
  记者:你曾经提到年轻艺术家是要批评出来的,你经常跑到人家工作室看作品,然后把人家批评一顿吗?
  张晴:我从来不会恶意地批评他们。只是当我希望他们在艺术上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时,会采取很多尖锐而直接的姿态和他们讨论,而不是唯唯诺诺、皮下春秋。过程虽然是一语破的,但是如果他们理解了,觉得对了,事情就好办多了,特别是有灵气的艺术家,只要一句话就可明白方案的调整与呈现,可是不是每一位艺术是如此,所以,更多的是耐心交流。作为一个策展人,应该引领他们往好的方向发展。
  记者:能否向读者推荐这次展览的几个重点关注对象?
  张晴:讨厌回答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每个参展艺术家都是我的孩子,一视同仁,现在让我在他们中间分这是好的,这是次好的,是很不道德的,现在艺术风气已经够糟糕了,非功利地做艺术的他们机会很少,应该从精神上鼓励他们,给多点机会于那些默默无闻,苦苦探索的年轻艺术家。再说观众的欣赏觉悟其实是慢慢培养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呵,不是我今天推荐了几个名字,他们去看了,就会有提高,应该多来看有艺术价值的展览,看了喜欢再关注和体会。
  记者:这次展览的未来前景如何?
  张晴:打算做成上海双年展一样的品牌展览,和双年展隔一年循环着进行下去,直至这一代艺术家以全新的文化思考和艺术样式突颖于国际艺坛。如果说,这就是这次展览的未来前景的话。那么,我有一种预感:未来的前景离我们并不遥远。
  采访:乐上海杂志王峰

[42楼] guest 2008-02-23 02:00:11
整个80后所有出的来的就是一帮被商业利用的小屁孩,文学上什么韩寒锅精明写的是个屁!没有任何责任感和思想,张晴这个老王八蛋就是利用没才华也没人格小孩赚钱赚地位,你TM敢拿作品出来吗?你TM拿的出手吗?还"350件作品把“果冻时代”艺术展撑个满满当当"?我们家养猪养的不多,正好351头,回头让最肥、最能吃、大小便失禁那头老公猪当策展猪,整个展叫“猪肉时代”岂不更有社会社会批判意义?
[43楼] 安迪 2008-02-23 02:16:11
楼上说的妙,上海人没文化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张晴你还是知难而退吧.你做80后再这么做早晚会身败名裂的!
[44楼] guest 2008-02-23 04:53:29
楼上的楼上客观点好不好,你不吃饭能行不?人家张晴可养了一帮80后呢,你有本事也许只能养老婆了! [s:304]
[45楼] guest 2008-02-23 05:05:59
果冻时代
苌苌=文

童年保卫战


诺童在她一鸣惊人的处女作小说《杀手保健》中塑造过一个性格乖戾的大文豪,他在少年时代和表妹相爱,讨厌成人的生活,于是就通过控制俩人的睡眠——每天睡一两个小时,控制饮食——吃粗糙的食物并总保持吃不饱的状态,来延缓青春期的到来。然而世界上最残酷的莫过于自然法则,表妹的大姨妈仍然不可避免地到来,于是他就把她掐死了。他觉得为保卫童年,失去生命也不算什么。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太可能这么极端,一些年轻人想回避成人世界的责任或无趣,但身体不肯吃那么大的苦,就通过心理暗示,周围人彼此影响,某些表面形式上的对童年的反嚼(比如以嗲嗲的娃娃音说话),来实现永远长不大的人生目标。

如果彼得•潘们做起艺术会是怎样?

这个5月末,不断有消息从香港的佳士得拍卖会传来,几位著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分别以千万港币售出,他们的标志性作品成了各自银行发行的钞票,这市场说起来挺没意思的,即便你后来画得再好,但验钞机不认也办法。上海美术馆的副馆长张晴从1980年代就浸淫于当代艺术圈,当大量的趋于成熟的当代艺术进入商业模式运作后,也让他这样的“老”策展人某种程度感到苦闷,被市场规律选择的当代艺术,既不新鲜,也缺乏冒险精神。

从去年上海双年展,张晴就开始了他的当代艺术之路的探索,但那次找来的作品让人觉得怪怪的,比如从五台山搬来的榫卯结构木雕,精巧倒是精巧,也与众不同,但这就是当代艺术么?为什么不叫“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呢?张晴说他还在路上,几条路一起走,在过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考察全国各地艺术家的工作室时,特别留意了一下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一批刚走出校门或还在求学的有志艺术的青年。直到几个月前发现,已经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够开一个专题展了,于是就有了5月底的这个展览“果冻时代”。

“1985年第一条果冻生产线被引入中国,与1980年前后出生的这一代人共同发育成长。除时间上的吻合之外,果冻的形态、特性也与1980年前后出生的人有种种不谋而合之处。”张晴说, “这代艺术家自由又孤寂、开放又自我、纯粹又透明,在羽翼未丰前就开始想要挣脱儿童这个称呼,却又要不断回头以儿童的身份回避成年的压力。 他们奉行非线性无章法的拼贴哲学,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隔代的人不得不以十二分的耐心,以挤牙膏的方式,等待他们轻启心扉,绽露情感的波澜及心灵深处的感悟。”

政治影响消退了,相对良好的生活环境决定了这代年轻人关注的世界更加“轻逸”,也更加个人化。他们的成长记忆是变形金刚和花仙子,今天眼中看到的是熊猫和宇宙。他们生长的年代是中国巨变的二十年,也经历过“人人都有个小板凳”的童年,今天看着他们的前辈有人发财有人揶穷。又经历中国当代艺术迅速成长的10年,在附中刚学了几笔俄式绘画,呼地大学里有个系叫新媒体艺术系,你用一堆机电产品做艺术没人拦着你,还有人去国外上艺术大学,那刺激就更大了。有点上不着村下不着店,没准一不留神成为过渡的一代,往上追是没戏了,只能往下发展了,纯净,不功利,没思想包袱,复杂(通常是把小事变大事),自我(“我”的世界没小事),都是这代人的优良品质,还有“不吃苦”精神,见困难都是先想,我能绕过去么?黄燎原在博客上反击只认漫长学艺道路的人,如果能特容易特快控制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好?算是给艺术青年们吃了颗定心丸。

“他们可能特脆弱,特自卑,或者特自负,但又特别想得到认可。”一位参展艺术家以置身事外的口气说。尽管有生于70年代的中间人,杨洋、刘吉吉等人的协助,张晴仍感到沟通的困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尝试去理解80后的散漫、自闭(60年代人眼中的),傲慢和幼稚(或者说不谙世故)。“就说绿校吧,这批人共同特点就是比较自闭,不爱讲话,他们的联络方式都是通过网络,后来变成了个“组织”。他们孤单,都是独生子女,有的还很孤僻,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但他们之间又很团结,不喜欢别人说他们自闭,当然那只是我个人的判断,我去和他们谈作品,5个小时不和我说一句话,我就在一边等着。后来他们去当志愿教师,碰到的人比他们还不爱说话,因为那是一个聋哑学校,他们就很崩溃。但也找到了很多创作灵感。”一年过去了,张晴才觉得他似乎开始了解他们,当他们的心扉向他微微开启时,他发现了他们内心丰富和闪光的一面。

去美术馆才是正经事儿

在去上海美术馆前,看到展览信息和图片,色彩和形式都令人兴致索然,但在现场却有一番不同的感受。60多位参展艺术家的350件作品占据了上海美术馆的三个楼层的展厅,除了传统的绘画、装置、雕塑、影像,还有拼贴、Flash和漫画等。展览结构分为婴儿化的青春、中国艺术形象探索和国际视野下的当代社会生活现状三个部分。主题内容涉及和青春有关的一切,学习、电玩、玩笑、性、美、口号、结婚、娱乐生活、水果、宇宙。。。

卜桦的flash《青春有害健康》在小小的电脑屏幕上播出,吸引了诸多人的目光。 一个系着红领巾的女孩跳着青春的舞步,表情淡然又有些拽拽的。朴素的外表下,是骨子里流露出来的低调时髦,还很幽默,透着无邪的性感。是整个展览中经典,叙事结构和形态相对成熟的一个作品。先是听到丰江舟的音乐,想到“青春的躁动”,于是着手创作,这是从事flash制作已有几年经验的卜桦的一个转型作品。“今年我开了好几次窍,以前的创作习惯是设定一定主题,然后想尽办法去表现它。以前的作品都是反映内心挣扎,比如悲愤、委屈,现在觉得委屈就是一种自我陶醉,并不健康。”从这个作品让人看到的更多是一种生活态度,卜桦说和她达到一个松弛的创作状态有关,完全没有了以前怕表达不好的那种恐惧,作品有一点瑕疵,也允许自己不以为意,也淡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我愿意去强调的是一种意外性,不做预期,跟着感觉走,看最后出来一个什么东西。也不再去考虑做成什么样才能有人欣赏,一定要如何如何,我不觉得有什么必要。这个开窍可能和个人生活状态有关系,生活安逸了,就想更加随意地表达,也可能因为前面做了四五年的创作,该到了一个台阶。也可能和个人意志有关,我后来越来越向往站在阳光的这边,然后就发现自己站在线这边了。以后我还想给作品加上对话,今儿飞机上,我写了好多,一边写一边乐。” 卜桦轻松地讲述着,而这个以她最随意的方式创作出来的作品,无论是对色彩和音乐的感悟力,对形象的把握和对画面的协调能力(无序中见有序),都体现出成熟的功力。

艺术青年热爱熊猫。上海的艺术家群体“熊猫学习小组”由林哲乐、王一飞等人组成,他们做了一个可以和观众互动的多媒体学习室。林哲乐的个人影像作品《Q鱼的下午》讲的是一个鱼缸里发生的故事,给小鱼配了台词,画面唯美,透着稚趣。刘吉吉的“原子熊猫”这次拿世界和平说事儿,“我们得到利益或者丧失利益,同时要挟与反要挟,世界大同又不同,于是我们愤怒、沮丧和傻傻的快乐着。”

装置不好说,油画明显体现出果冻一代绘画基本功的匮乏。一进展厅,是郭敬明和刘翔的大肖像画,画得有点粗糙,甚至有点丑化,你想是反讽吧,却听说画家是喜欢才画他们的,或者无论色调和形状都很像小县城电影院海报的女画家自恋像,或者形态和果冻人祖师爷刘野的“美人鱼”如出一辙的“美人鱼”儿童版。王玺的以电玩人物形象为主题的油画和李赞透着青春狂野气息的绘画都还算比较好的,但小王玺还是紧张得有些神经质,到处问有关无关的人对他的画的看法。绘画给人最深刻印象的是刘丹妮创作的纸本绘画,以极端细密的笔触表现了一个山海经式的世界,那密密麻麻的笔触和非常怪异但线条圆熟的形象,很容易把人带入一种不安的精神状态。
[46楼] 裁判 2008-02-23 05:08:45
别乱帖了,你们已经被取消资格了!

OUT!!!
[47楼] guest 2008-02-23 14:59:14
果冻时代 青春无敌
2008-02-23 21:11:27 今天下午在台北当代艺术馆举行了「果冻时代新闻发布会」,出席者有台北市文化局长李永萍、台北当代艺术馆执行总监石瑞仁、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晴及参展艺术家卜桦、李洋、戴牟雨、黄薇、王之博、虞华、林哲乐,来自台北近二十家媒体出席。

果冻时代  青春无敌

展名:果冻时代  策展人:张晴
展期:2.23~4.13.2008
 
展览介绍
 
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除催生了中国当代艺术纵横世界的第一个黄金世代,八○年代出生的新艺术家也跃跃欲试地浮出台面,大陆策展人张晴形容这富裕无忧的世代是:透明的、轻盈的果冻一代,鲜亮自在,有时盲目勇敢。二月二十三日于台北当代艺术馆展出的「果冻时代」展,就是特别针对这一群中国新世代而做的艺术采样和美学铺陈。
 
「果冻时代」由上海美术馆副馆长暨上海双年展办公室主任张晴策展,继上海美术馆首展之后,巡回至台北当代艺术馆展出。为了策画本展,张晴曾游历大陆各主要城市考察,深入挖掘新兴世代的创作能量,观察他们的生活态度、美学语言,并发现吃着果冻长大的「八○后」一代,个性和气味也和果冻相似。
 
一九八五年第一条果冻生产线正式引入中国,自此果冻伴随着一胎化政策下诞生的孩子成长。多年来现代化、城市化甚至资本化的发展,转化为新世代赖以成长的独特土壤养分。这世代的童年短暂,青春期犹如朝露,成长期却是份外漫长;在羽翼未丰前便试图挣脱儿童的标签,却又不断频频回头以儿童的身分回避成年的压力。他们的生活、思考奉行非线性亦无章法的拼贴哲学,彷若一粒粒混沌没有界线,柔韧透明而失焦的果冻。
 
「果冻时代」展以「婴儿化的青春」、「未来肖像学」、「纷杂的全球化景象」三个面向展现中国当代都市青年艺术家自由而孤寂、开放而自我、纯粹而贫瘠的各異生态,并试图勾勒出这一世代如何追求城市化的青春时尚、拥有国际视野及跨文化语汇,如何企图摆脱传统的影响,并努力建造中国艺术新形象。本展除了呈现中国当代新艺术族群多元的创作风貌,也提供了个人生活切片显微与社会文化度量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比较观察,在全球化浪潮下,包括台湾在内的亚洲各地新生代艺术家创作发展的趋势与模式。
 
「果冻时代」展览从二月二十三日起至四月十三日止。展出作品含括绘画、插画、雕塑、录像、摄影、声音、游戏、设计、建筑等四十一位(组)艺术家的六十件作品,主题内容涉及果冻青年所关心的一切,举凡电玩、卡漫、幻想、日记琐事、城市生活、童年回忆等,除了带给观看者美妙的视觉体验,也反映这一代年轻人对生活美学的轻松追求,同时如何以活泼又不失自娱的方式来,来响应城市文明、政治社会现象、流行消费文化等严肃议题。
 
§婴儿化的青春
 
都市生活现场越来越时尚化和青春化,甚至婴儿化。有人爱装嫩,人老心不老;有人处在「成人版」的青春期,三十多岁了仍不断地买玩具,看动画,猛吃果冻。另一种类型,则是婴儿化的青春,虽然已跨越成人的门坎,但仍对成人世界保持戒慎恐惧,唯有无边际的幻想与记忆中的童年滋味,让他们得以在内心保有一方可以尽情遁逃的天地。
 
雷本本【悬舞系列】作品以芭比娃娃为主角,营造出如梦般的乌托邦。在色彩绮丽的【奇怪的花团】中,陈赟挖掘女性细腻内在情感的瑰丽幻想。卜桦的【青春有害健康】则幽了青春一默,在色彩饱和青春无敌的世界里,伴随的是青涩岁月中的迷茫与焦虑。
 
对部分艺术家而言,创作单纯是一种记录生活与心情的方式。薛颖峰与郭麒的【Leaf Life】,是记录爱猫的生命历程与个人体会的抒情曲。而古凡与曾素钗的作品,同样具有浓厚的手做感──【Find Light in the Rain】与【被拆迁的房子和搬家的人们】不约而同用毛线直觉性地描述的生活中的事件,不讲求高深的意涵,只描述简单的情感。
 
惠欣、王之博、刘庆、黄薇作品里甜若奶油的青春少年以及在城市里翻涌的情欲,即流泄出一种初期城市所具有的虚无、狂恣与张扬。而在虞华、闫威的新图腾里,则可看出城市发展过程中高科技、新时尚等繁华文明的产物,如何与他们所眷恋的单纯童年形成强烈矛盾。
 
§未来肖像学
 
当前辈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上呼风唤雨之际,果冻时代的艺术家则兀自走上全新的道路,勇敢地造型,开创新时代的中国艺术形象,不但有天外来客式的怪物形象,有从中国传统形象中提炼出的新形象,也有各种文化与幻想重迭的形象。
 
胡柳用简单的水墨笔触,重新诠释【水仙】各种生气盎然的姿态,更显力道。熊猫学习小组的互动装置作品【Repanda】,企图用童年的游戏遁逃于矛盾丛生、叛逆无序,不知该追求艺术还是屈从商业的困境。
 
唐彦的【Lost My Way】用超现实的元素如飞碟、光圈、幻影,以凸显个体的失控和迷失。
 
在结合装置、照片和影像而成的【宇宙重建计划】〈尉洪磊、关小〉中,则可看当代中国青年对于生存环境遭受外部力量「重组」、乃至「重建」等疾速改变过程的纪录与响应。叶建辉动画作品【昆虫记】中所创造的荒诞生物,生动捕捉变化快速的城市节奏下,自然生态逐渐消失、工业和消费生活废弃物日渐堆积等无可避免的惘惘威胁。
 
杜恂孜大型装置作品中密密麻麻的大头贴,令人联想起MSN聊天室上的众生相,隐约可见艺术家喜好用游戏心态创作以及对未来性充满好奇与实验精神。在城市里游走按快门的戴牟雨,则是企图在城市景物中嗅出独特的味道并建立它的「幸福」符号。
 
§纷杂的全球化景象
 
果冻艺术家的思考与实践,普遍受到信息世界的影响,也因此他们的创作得以在一个国际视野的背景下进行和形成。与以往的艺术家相较,他们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他们对科学新知极感兴趣,他们在QQ聊天室中交换着纷杂的题材,从国际政经局势、流行趋势到八卦部落格不一而足,并把这些知识与问题挪用到创作之中。换言之,摸不到感觉不到温度的网络世界,已成为果冻世代再真实不过的生活。
 
「没有网络就无法生活」的李萌,将网络聊天的视频纪录剪辑为【传来传去】。温凌的【Ziboy.com】透过网络展现城市的生活百态、甚至藉以开启城市对话。蒋振华作品【Blank】,传达了未经历战火的网络世代,对「暴力」抱持着特有的游戏心态。
此外,部分艺术家仍禀承中国一九八○年代艺术家对社会与生命的揭示与批判,以及一九九○年代艺术家对生活、人生的描述和刻画的传统精神。社会急遽转型时所暴露出的冲突与矛盾与民生问题,仍为艺术家关心的议题。
 
吉吉的【原子熊猫】是对极权力量的想象与勾勒,并将希望寄托于一个虚幻的抗衡。孟瑾的【匿名建筑】系列,描绘城市在快速改变中的不确定性的体验;建筑中的黑色区块,同时也试图触及记忆里的黑洞,里面充满信息,却又是空无一物。
 
李洋的【人鱼生死图】形似一本高科技生物产品使用说明,表达对于过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消费主义、色情文化等对生命本质之侵害的忧虑。林哲乐短片【Q鱼的下午】点破了繁华城市里遭受忽视的边缘族群。唐威的【选修跳楼】则希冀以DV作为阐述社会良心的工具,传达出潜伏在都市底层的无形反驳力量。
 
系列活动
 
在「果冻时代」展览期间,台北当代艺术馆另规划了多场精采活动。2月23日及3月8日分别邀请中国与台湾青年艺术家举行「艺术家面对面」及「台客座谈会」,阐述他们的人生观与创作观。「MOCA讲吧」邀请怪卢郁佳、颜忠贤、刘维公、王浩威从社会、心理、文化、文学、创作等角度带领大家直视这股青春风潮。「MOCA艺术工坊」则邀请手创达人二毛老师制作充满个人故事的妙妙袋与练习本。
 
另呼应对岸的果冻世代,「草莓的画像」热情征件中,邀请爱草苺或怕草苺的学长姐以及质量保证的(后)草莓代表,用图像创作为这个世代做「断层扫描」。3月15日,当代馆广场还有一场精采的「当我们COS在一起」,呈现北台湾难得一见的霹雳剧场等cosplay活动,看Cosplay如何成为一种高度自发性的另类身体艺术!另外,MOCA表演厅即日起开放演出场次申请,需要舞台的各路英雄好汉不可错过。
 
各项活动暨展览详情,请上当代馆网站:www.mocataipei.org.tw查询,或电洽:(02) 2552-3721。
 

[/alig

[48楼] 舒勇 2008-02-24 06:16:32
加油,苏联!
[49楼] guest 2008-02-24 10:41:51
就让果冻得第一吧,现在大家还消化不了"回到苏联"的好
[50楼] 老蔡 2008-02-24 14:41:38
[quote]引用第49楼guest于2008-02-24 18:41发表的 :
就让果冻得第一吧,现在大家还消化不了"回到苏联"的好[/quote]


难道真的是苏联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