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韩国新艺术展
发起人:art-佣人  回复数:2   浏览数:2813   最后更新:2008/03/28 17:29:40 by
[楼主] art-佣人 2008-03-27 04:20:44

China!China!china!

策划:李振华、乐大豆、张巍            Palazzo Strozzina,佛罗伦萨

[attachment=87385]

李振华部分
[attachment=87386]

[attachment=87387] 


王郁洋《人造月亮》 装置
[attachment=87388]

[attachment=87389]

[attachment=87390]

[attachment=87391]

[attachment=87392]


琴嘎《呼累!呼累!》2    行为
[attachment=87393]

[attachment=87394]

[attachment=87395]

[attachment=87396]

[attachment=87397]

[attachment=87398]

[attachment=87399]


乌尔善《太空游牧计划》  装置
[attachment=87400]

[attachment=87401]

[attachment=87402]

[attachment=87403]


沈少民《我是中国人》  纪录片
[attachment=87404]


赵亮《在江边》  纪录片
[attachment=87405]


张巍部分
杨福东《陌生天堂》  电影

[attachment=87406]

[attachment=87407]


陆春生
[attachment=87408]


Tseng Yu-Chin
[attachment=87409]

[attachment=87410]


储云
[attachment=87411]


曹斐《i-Mirror》  录像
[attachment=87412]


段建宇《艺术鸡在佛罗伦萨》    装置
[attachment=87413]


徐坦《关键词》
[attachment=87414]


阚宣《Sleeping》  录像
[attachment=87415]


《Lovely》
[attachment=87416]

[attachment=87417]


Pak Shueng-chuen
[attachment=87418]

[attachment=87419]


乐大豆部分
《40+4,Art is not enough,not enough!》 纪录片、文献

[attachment=87420]

[attachment=87421]

[attachment=87422]

[attachment=87423]

[attachment=87424]

[attachment=87432]

[attachment=87433]

[attachment=87434]

[attachment=87435]

[attachment=87436]

[attachment=87437]

[attachment=87438]

[沙发:1楼] art-佣人 2008-03-27 06:07:31

开幕现场

[attachment=87439]

[attachment=87440]

[attachment=87441]

[attachment=87442]

[attachment=87443]

[attachment=87444]

[attachment=87445]

[attachment=87446]

[attachment=87447]

[attachment=87448]

[attachment=87449]

[attachment=87450]

[attachment=87451]

[attachment=87452]

[attachment=87453]

[attachment=87454]

[attachment=87455]

[attachment=87456]

[attachment=87457]

[attachment=87458]                  

[板凳:2楼] guest 2008-03-28 17:55:42
李振华/多重考古学

  前言:
  
  从一个生活在当代中国的视角出发,从一个既不是西方人也不是日本的角度阐释。
  
  这个展览的初衷得意于乌尔善为我介绍的Jack Weatherford先生的当代考古学著作《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1开始,后来发展到对汪晖先生的《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的兴趣,还有很多在思想/哲学/考古等等方面的著作的帮助,构成了我认知世界的线索与角度。另外我还要提及我的两个朋友,一位是汪建伟先生,一位是邱志杰先生,与他们的交谈与沟通总是能让我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
  
  另一个平行的线索,这个展览和我研究的《中国媒体艺术1989》,和我策划的《浪潮-实验短篇与录像1997-2004》《可持续幻想-媒体艺术自1999-2007》都有着很明确的精神联系,通过这些研究和实践,正在逐渐的找到当代中国艺术类型运动的轨迹。以前的项目为观众提供一种相对社会现实的视角和时间的线索,为当代艺术的发展作为一种存在主义的注释存在着。
  
  策展的练习,从2004年《窗外》展览开始,策展方面开始涉及关于地缘政治和亚洲观念构成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政治边界/经济存在/精神存在与知识传递的思考,这个展览将借鉴更加宽广的史学与考古学的角度,宏观的切入今天的中国与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同样分析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在世界的范围讨论当代艺术特征中逐渐明显的社会学/考古学/历史学/哲学角度。
  
  显然这个企图被放置在这个展览中的时候有些过于宏大,但是我确实希望这能够形成一种我对未来项目的指向,希望这个展览所能够创造的视觉展示平台可以转换成一个在虚无中存在的精神主体。通过不断的练习推进宏大的目标,也许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当代中国艺术史学线索
  
  中国当代艺术存在着阶段性与地域性/国际化等等实际的问题,如70年代的 “星星画会”、80年代的“85新潮”、80-90年代的“89大展”与“后89大展”现象、90年代“政治波谱”与“玩世现实主义”“后感性”、2000年后的“卡通一代”“新媒体”等,是从群体[集体]与展览的方式呈现的中国当代艺术史线索。
  
  另一个线索来自地缘的因素,如北京的798/草场地,上海的莫干山,广州的阳江、大芬村现象,常三角与珠三角,西北与东北等地理因素构成的当代艺术现象与形态。
  
  还有就是海外华人艺术家构成的精神存在,如蔡国强/徐冰/黄永平/陈箴等,与后来出国的大批中国当代艺术家一起形成的一个由华人艺术家构成的侨居现象。
  
  中国当代艺术史文本线索,如吕澎先生撰写的《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 》《1990—1999中国当代艺术史》《20世纪中国艺术史》,勾勒出一个个人视角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史线索。
  
  新媒体与网络构成的边缘化当代艺术纪录,如美术同盟、世纪在线中国艺术网、萨奇艺术网站、artnet 网站3等都在编制一个更加庞大的虚拟中国当代艺术空间,还应该提及的有小组方式自发存在的团体we-need-money-not-art4,通过翻译与介绍国际/国内当代艺术中存在的新媒体艺术/录像艺术/观念艺术/机器人艺术/现场艺术提供了另外的超越国界视角。
  
  这些线索都在平行的发展,时有交叉,也相互遮蔽。
  
  国际视角正在成为一个日益伴随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课题,也存在着多重构成的特征。那些重要的国际展览与策划人/收藏家构成的“中国特征”问题,如希客先生的收藏展《麻将》2006-2007,所展示的”中国”当代艺术史学特征,伴随着收藏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政治/社会运动的作用与张力形成的收藏角度,都构成了一种西方视角下,非中国本土文化关联的展示现象。这样的现象同样存在与汉斯策划的《CHINA POWER STATION》2006,侯瀚如先生在威尼斯双年展策划的《广东快车》2005《中国馆-日常奇迹》2007,都是在加强”中国特征”的现象。
  
  另外就是引入国际视角的方式,如双年展现象“上海双年展1996”、2004-2007北京上海艺术博览会现象等等,都在促进和构成一个正在融合的当代艺术现象,正在通过空间的转换来模糊中国当代艺术中中国特征现象。
  
  还有一种自发存在的国际性视角,应该是在2005年开始的以《大声展》为代表的设计师的崛起,从一开始就回避了“中国”或者“中国特征”问题,将创作限定在个体自发的状态。
  
  透过这些多重的角度,我们如同在迷雾中行走,中国当代艺术是如此庞大的命题,而放置在考古学/社会学/哲学的角度的时候,是否太多的受到短线经济的干预?是否太多的受到国家民族主义的干预?中国当代艺术是否有我们认为的知识分子对社会责任的视角存在?
  
  什么能够拓宽我们对理解这一切正在发生和转变的事实呢?我想这个展览的缘起与这些问题有关,与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在迷雾中潜行的中国当代艺术到何处去的思考有关。
  
  是否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着转型
  
  以上的叙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时间和地理、视角和政治构成的中国当代艺术线索,从美学的角度、风格的角度是否存在着审美上的转型呢?这个还是要从中国社会转型开始,从《邓小平在1975》5开始,叙述一个从体制/政治/制度上的改变,再从一些试点城市开始叙述经济发展的试验基地效应,如80年代深圳、浦东等人造城市的崛起,还有包括 汪建伟1997开始的《日常生活的建筑》6系列调研、库哈斯的珠三角调查7、欧宁/曹斐2005的《三元里》8广州城中村现象等等,来叙述一个当代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国际都市之间的转型。
  
  伴随着这些书籍与调研的相继出版,在社会线索中我们可以比较美学事件的社会背景,为我们理解不同时间发生的美术运动恰恰与这些社会与经济的转型的关系。
  
  与社会相关的艺术[意识]形态的转型?
  
  伴随着经济与城市化现象的出现,中国当代艺术确实具有着某种从农村到城市转型的特征,从一种集体的价值观到另一种集体的价值观的出现,星星美展作为一个美术馆之外的团体,自主[自发]集体精神的觉醒,也是70年代末自由经济的开始。80年代85新潮的时候,中国经济的总体情况已经开始逐步稳固发展,根据当时的调查人均收入应该在200-500人民币之间6,尤其是女性研究中女性地位的转变,更加标志着中国正在向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形态转变着。80年代末的天安门事件为89大展中唐宋、肖鲁的《枪击电话亭》抹上了政治色彩,同时对政治有着强烈失望情绪的一些人,正在形成北京圆明园画家村,90年代后出现的东村现象,还有后来的通县现象,都是伴随着经济和政治/社会共生的关系。往往这些转型都涉及到新的社会、地理变化,尤其明显的2002年后798现象的形成,自2002年开始逐渐自发形成的边缘艺术家集体,在2006年底通过798综合管理处清理这些艺术家,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正常的商业租赁协定,终于形成了一个由Z/F直接介入的艺术社区模式。从圆明园画家村自发边缘式的构成,到798模式的完善,中国北京当代艺术的政治/经济/地理的转型经历了15年的时间。
  
  美学的角度,当星星美展强调的非美术馆艺术,作为一种自由政治姿态出现的团体,到85新潮开始有着明显的个人经验特征,到逐渐开始更加多样的艺术形式的出现,中国的当代艺术中美学与类型的衍生用了30年的时间。
  
  国际影响的构成,2000年是一个完全和国际接轨的时间,上海双年展开始呈现一个中国发生的国际视野,自1992年《卡塞尔文献展》之后,陆续的中国艺术家参加如“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等等,2000年后“全球化”问题的到来,2002年后《亚太新媒体》展等大型国际新媒体展览,促成了由中国艺术家参与国际艺术事物,到中国空间成为国际艺术的场所的转型。
  
  地缘的原因,中国正受着来自完全不同文化的近邻的影响,如广州在70年代受到香港/台湾/日本的影响,北京/上海受到国际大都市的直接影响,有些是地理地缘,有些是政治地缘构成的这些影响,都导致着转型的特征与自我的形成。
  
  当我们要面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奥运会与2010年的世博会,这些与每个人相关的事件,都会构成中国在经济/社会/政治转型中,中国当代艺术所应该具有的“新”视觉化特征。在这些大型社会事件中,中国或者国际的综合现象,要比任何时候都复杂,甚至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国际与国内的划分关系,更大程度的混淆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这些正在构成的经验确实与中国的当代状态有关,中国正在消融国界,变成世界的实验场。
  
  国家民族主义的国际品牌效应
  
  以上叙述的角度中中国当代艺术特征,社会/政治/经济转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比较。始终会导致另一种思考,既能否舍弃或者放弃国家背景,艺术家作为独立的个体思想/精神/身份的存在,一直是我们在讨论的话题。 这个话题应该被分解成艺术家作为有着前缀的“中国艺术家”存在,还是艺术家只作为代表个体的“艺术家”存在。
  
  这种政治与关系的投射并不仅仅表现在中国,也表现在任何国际性大型展览中,国籍首先是“异国情调”存在的界定标准,如中国、南美、非洲、北朝鲜等等,都在满足着强式文化对“第三世界”的一种关注。这种投射并非是没有原因的,如同70年代开始到今天逐渐在被消解的“民主问题”一样,即使今天国籍是否在通过欧盟的形成而逐渐消解呢?
  
  在当代艺术的市场中,品牌确实具有某种商业价值,这个和易货有关,如在美国贩卖中国当代艺术,在英国贩卖瑞士当代艺术。都有着一定的市场规律,市场总是选择稀缺的物品,放大其价值存在,在当代艺术的经济交易中这确实构成着将国籍作为标示的特征。
  
  “中国”与中国符号化的艺术展出,逐渐的在2007年充斥国际各大展览场所。来自中国新文化政策的文化年的兴起,作为征服需求出现的中国当代艺术形态。来自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策划人、文化精英对中国的符号化解读,从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来看待今日中国的问题,形成了一种逆向的现象。来自中国独立策划人的市场化倾向,大型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