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請您描述一下您受教育的过程?
我出生在1969年,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之中,所以童年时代的我对于文化大革命有一定的记忆。我在1976年进入小学。但是在进小学之前就开始阅读。小学时的阅读范围主要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像《水浒传》我曾经13次阅读。中学时就读于福建漳州一中,初中时大量阅读西方古典和现代派小说。同时学习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这不是在学校里面,而主要是自己追随家乡当地的著名书法家们学习的。进入高中时是1984年,中国的现代艺术运动开始兴起,我则沉醉在阅读尼采、萨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著作中。同时也开始接受西方式的美术训练。但是在报考美术学院之前我已经非常明确自己将来要做的是当代艺术。
1988年我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读书的中后期就开始创作作品,如后来被大家所知的《重复书写兰亭序1000遍》。这件作品和1992年我的毕业创作《大玻璃:关于新生活》被当代美术界注意到,使我成为1993年的《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中最年轻的艺术家。从此开始作为职业艺术家活动,一直到2003年回学校任教。
1992年到1994年,我在福建和杭州阅读索绪尔的语言学 著作和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以及福柯、海德格尔和康德。1994年,我移居北京,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旁听了一年,主要研究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的学说。
在受教育过程中我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总是在各个阶段遇见非常优秀的教师。在我少年时代学习书法时的恩师郑玉水先生,展示给我书法的正脉和儒者的人格力量;学画画考美院时的老师是现在福建师范大学的李豫闽教授,他教会了我科学的方法论的重要性;我在浙江美院的美术史老师洪再新先生,叫我取法乎上,展开与古人和后人的对话;在北京大学的老师陈嘉映教授,训练了我的思维能力,展示了智慧的境界;在我的受教育过程中这几个教师恩重如山。
请谈谈什么使您开始对艺术感兴趣的?
我很小就开始绘画和书法练习,从我记事以来艺术似乎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这个“开始”的问题实在是记不清了,无法回答。
请谈谈对传统的艺术手法和当代的艺术手法你受过什么训练?
传统书法方面,我少年时在家乡受过非常系统严格的训练。而且以古代师徒授受的方式进行的教养,和现代大学科系教育方式差别很大,那种教学进行时,经常只是我和师弟一起磨墨,听长者聊天而已。如今常感到,当时的那种经验所培养起来的气质,比具体的指导意见更让我受益终生(我的老师死后下葬的时候,我是和他的儿子一起奉礼的)。
当地的书法名家都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们是非常优秀的传统书法家,虽然他们身居地方中小城市(但是这是一座文化古城),但是水平并不下于艺术中心地区的名家。这种情况,在中国书画、功夫等领域是很正常的,国家级协会的名家,其实只是因为身居大城市,开会和出版等机会更方便而入选,民间其实存在着大量高手。这是我后来到浙江美院学习之后才意识到的。
我当时的学习,从篆隶到楷书到行草书,我几乎临摹学习过所有的风格流派,后来我主要感兴趣于敦煌写经和北魏墓志铭的风格。那个阶段我临摹过上千个汉印,这是中国篆刻学习的必要阶段。也能够使用明清以来各流派的风格创作。当时甚至已经开始有了个人风格。然而在我学习绘画之后,这没有得到继续。
在当时教授写实主义绘画风格为主的浙江美术学院,用学院观点来看我是公认的成绩最好的学生,因为我在入学之前就决定从事当代艺术工作,所以我对学院派的技巧训练从来没有迷信过,所以总是能够不动感情地用科学的办法训练自己。因为不相信,所以学得最好。
在学院中我们必须学习素描、色彩和各种版画技巧。当时我也开始和吴山专、张培力、耿建奕等当代艺术家们交往,颜磊、唐宋等是比我高一两年的同学。杨福东、刘伟、蒋志、吴美纯等低年级的同学则受到过我的影响。
在当时的美术学院里面我们从未接受当代艺术手法的训练,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是自己通过阅读图书馆中的刊物,特别是台湾的《艺术家》和《雄狮美术》刊物获得的。也来自上述艺术家之间交往和讨论来发展想法。
请问,您的父母对您从事艺术有什么影响?他们的职业是什么?有没有艺术背景?
我的父母都曾是教师,父亲后来成为Z/F官员,晚年重新成为教师。他们都和艺术没关系,但是爱好文学,父亲很擅长写作。我读中学的时候,他们会在期末考试之前把我的书画篆刻工具锁起来,假如我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才能有机会在假期中使用这些东西,从事我自己喜爱的事情。
因为这个原因,我的文科成绩比较好,特别是写作。当时在中国投考美术学院的很多人是因为考不上普通的文理科大学才来学习绘画,或许到今天还有这种情况,但我是例外。以我当时的意愿和水准,如果我不就读艺术学院,我相信自己应该会读古典文学或考古专业。
父母后来同意我学习艺术,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艺术,而相信这个专业比较和政治无关。这和他们自身的经验有关
我出生在1969年,还是在文化大革命之中,所以童年时代的我对于文化大革命有一定的记忆。我在1976年进入小学。但是在进小学之前就开始阅读。小学时的阅读范围主要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像《水浒传》我曾经13次阅读。中学时就读于福建漳州一中,初中时大量阅读西方古典和现代派小说。同时学习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这不是在学校里面,而主要是自己追随家乡当地的著名书法家们学习的。进入高中时是1984年,中国的现代艺术运动开始兴起,我则沉醉在阅读尼采、萨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著作中。同时也开始接受西方式的美术训练。但是在报考美术学院之前我已经非常明确自己将来要做的是当代艺术。
1988年我进入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读书的中后期就开始创作作品,如后来被大家所知的《重复书写兰亭序1000遍》。这件作品和1992年我的毕业创作《大玻璃:关于新生活》被当代美术界注意到,使我成为1993年的《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中最年轻的艺术家。从此开始作为职业艺术家活动,一直到2003年回学校任教。
1992年到1994年,我在福建和杭州阅读索绪尔的语言学 著作和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以及福柯、海德格尔和康德。1994年,我移居北京,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旁听了一年,主要研究维特根斯坦和胡塞尔的学说。
在受教育过程中我是一个十分幸运的人。总是在各个阶段遇见非常优秀的教师。在我少年时代学习书法时的恩师郑玉水先生,展示给我书法的正脉和儒者的人格力量;学画画考美院时的老师是现在福建师范大学的李豫闽教授,他教会了我科学的方法论的重要性;我在浙江美院的美术史老师洪再新先生,叫我取法乎上,展开与古人和后人的对话;在北京大学的老师陈嘉映教授,训练了我的思维能力,展示了智慧的境界;在我的受教育过程中这几个教师恩重如山。
请谈谈什么使您开始对艺术感兴趣的?
我很小就开始绘画和书法练习,从我记事以来艺术似乎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这个“开始”的问题实在是记不清了,无法回答。
请谈谈对传统的艺术手法和当代的艺术手法你受过什么训练?
传统书法方面,我少年时在家乡受过非常系统严格的训练。而且以古代师徒授受的方式进行的教养,和现代大学科系教育方式差别很大,那种教学进行时,经常只是我和师弟一起磨墨,听长者聊天而已。如今常感到,当时的那种经验所培养起来的气质,比具体的指导意见更让我受益终生(我的老师死后下葬的时候,我是和他的儿子一起奉礼的)。
当地的书法名家都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们是非常优秀的传统书法家,虽然他们身居地方中小城市(但是这是一座文化古城),但是水平并不下于艺术中心地区的名家。这种情况,在中国书画、功夫等领域是很正常的,国家级协会的名家,其实只是因为身居大城市,开会和出版等机会更方便而入选,民间其实存在着大量高手。这是我后来到浙江美院学习之后才意识到的。
我当时的学习,从篆隶到楷书到行草书,我几乎临摹学习过所有的风格流派,后来我主要感兴趣于敦煌写经和北魏墓志铭的风格。那个阶段我临摹过上千个汉印,这是中国篆刻学习的必要阶段。也能够使用明清以来各流派的风格创作。当时甚至已经开始有了个人风格。然而在我学习绘画之后,这没有得到继续。
在当时教授写实主义绘画风格为主的浙江美术学院,用学院观点来看我是公认的成绩最好的学生,因为我在入学之前就决定从事当代艺术工作,所以我对学院派的技巧训练从来没有迷信过,所以总是能够不动感情地用科学的办法训练自己。因为不相信,所以学得最好。
在学院中我们必须学习素描、色彩和各种版画技巧。当时我也开始和吴山专、张培力、耿建奕等当代艺术家们交往,颜磊、唐宋等是比我高一两年的同学。杨福东、刘伟、蒋志、吴美纯等低年级的同学则受到过我的影响。
在当时的美术学院里面我们从未接受当代艺术手法的训练,这方面的知识主要是自己通过阅读图书馆中的刊物,特别是台湾的《艺术家》和《雄狮美术》刊物获得的。也来自上述艺术家之间交往和讨论来发展想法。
请问,您的父母对您从事艺术有什么影响?他们的职业是什么?有没有艺术背景?
我的父母都曾是教师,父亲后来成为Z/F官员,晚年重新成为教师。他们都和艺术没关系,但是爱好文学,父亲很擅长写作。我读中学的时候,他们会在期末考试之前把我的书画篆刻工具锁起来,假如我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才能有机会在假期中使用这些东西,从事我自己喜爱的事情。
因为这个原因,我的文科成绩比较好,特别是写作。当时在中国投考美术学院的很多人是因为考不上普通的文理科大学才来学习绘画,或许到今天还有这种情况,但我是例外。以我当时的意愿和水准,如果我不就读艺术学院,我相信自己应该会读古典文学或考古专业。
父母后来同意我学习艺术,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艺术,而相信这个专业比较和政治无关。这和他们自身的经验有关
老邱我们都知道您博学,多才,思辩,智慧,,,,但是能不能做几个好作品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