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查找 ‘家乐福’-sogou、baidu、goolge、soso中的所有搜索引擎
发起人:艺术的爸爸  回复数:1   浏览数:2437   最后更新:2008/04/29 15:19:38 by 黑久必白
[楼主] art88 2008-04-29 11:44:35
《影像现场》
高文东作品《西海村》、《美食村》放映及见面交流会暨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辞世一周年纪念
活动时间:2008年5月10日  下午1:00点
活动地点:曲阳路574号  曲阳图书馆三楼  数字放映厅
(靠近曲阳家乐福)
主办方:上海影视文献图书馆
主持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刘海波 
策划人:小武  刘海波  沈崴崴
交通:轨道三线,八线 ,116,115,817,829,576,100,933,
123(区间)
活动快报:参加活动的人都赠送卡夫卡陆电影评论文集一本和明信片一张。
影片介绍:
《美食村》
美食村,90年代曾繁华一时的美食广场,如今成了破败的城市村落。高楼变成廉价的出租屋,住着城市底层的商贩、流氓与妓女,三宝与婷婷就是这美食村中的一对男女。
    某天,婷婷在回美食村的路上,遇到了抢包小贼,站在楼上的三宝为其解围。出于感激,婷婷做了三宝的女友。
    婷婷厌倦了做妓女的生活。三宝也在美食村遇到了靠收破烂为生的父亲,三人组成了一个临时家庭。
    婷婷为了摆脱“面条哥”等黑势力的纠缠,打算陪“大老板”一个月,并对三宝撒谎说要回老家。三宝从婷婷姐妹那里知道真相后,愤怒地站在了“大老板”的车前… …

美食村里有教堂也有武馆,随处可见样式奇特的建筑。人们在这里寻找各自的生活。
在影片的最后,一个老妇人吃力地搬动一块大石,一次又一次,如同加缪笔下的西西弗
斯(Albert Camus’Sisyphus)。
而美食村渐渐缩小,成为城市一角,远处,一列城市轻轨驶过。

该片是高文东《城市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导演的目光关注自己生活的城市角落:一个貌似城中村的地方。在这部群像式的电影中,导演尽量规避摄影机的存在,用“第三只眼”的视角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民间生存画卷。影片以极其写实的手法,将纪录与剧情结合,创造一种另类的电影语言。

导演介绍:
高文东,独立电影导演,写作者。73年,中国大连。
代表作品。 《西海村》(2006年),《美食村》(2007年)。

参展经历:
《西海村》
第四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中国 
2007中国大声展          ,中国
平遥国际DV影像艺术展,  中国

《美食村》
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电影论坛    德国
第3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数码竞赛  中国香港



导演阐述: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开放政策,区域经济迅猛发展,许多商业项目应运而生。20年后,一些建筑成了城市“鸡肋”。美食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昔日繁华一时,如今成了廉价的出租场所。小商贩,打工者,妓女和小混混经常盘踞的地方。既有武馆,也有教堂。
因为历史原因,这些建筑得以保留,现实状况是:美食村离这个城市最繁华的中心地带,只隔了一条马路。
我关注这个地方也有很多年了。07年的春天,当剧组真正入住之后,我发现:自己对美食村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在我们的演员和美食村居民足够亲密接触中,我开始调整剧本。我坚持“记录”,坚持“自然发生”的,并顺其自然。
半年后,我将我们的工作室(电影中出现的那个光阴故事电影工坊)也放在了这里。并在美食村的工作室里,完成这部影片的后期制作。
我其实很希望这个地方永远不要拆除,甚至我更希望能够像影片中那样,这里也可以变成一个艺术村。像北京的798那样。
现在,每天我仍和这些人生活在一起。在我看来,尽管外面的世界,繁华激烈,而美食村的人却乐在其中。我想,这才是这个电影存在的唯一理由。

光阴故事电影工坊出品
2007年11月

我的《城市三部曲》
2006年,我开始拍摄《西海村》,一个三十分钟的长镜头。当时,这个渔村马上就要消失了,很多渔民是最后一次出海,最后一次收割。我住在一个当地人的家里,那个房东已经上楼了。(3年前,就已经动迁成了市民)。可他每天早晨都来海边,什么也不干,就是站在那里看。
Z/F给了他不少的动迁费,我问他你将来想做什么?他沉默了一下,说还不知道。靠海大半辈子,离了海就不知道做什么好。
这个对我触动很大,我觉得为什么一定要让渔民失去海洋,农民失去土地呢?如果他们背负青山,面朝大海也能活得很好的话。
西海村也是我童年经常去的地方,后来建开发区,20年后,这里成了当地最后一个渔村。而现在,这个渔村也没有了。就是在这样一种心情下,我拍完了《西海村》。并对这个只有一个镜头的电影倾注我所有的热情。
2007年5月,我来到美食村,这也是一个我经常能看到的地方。我和剧组成员在那里住了下来。半年后,我们完成了90分钟的剧情长片《美食村》。
这时我开始规划我的三部曲,城市前,城市中和城市后的三部作品。
《美食村》是第二部,第一部《西海村》是一个城市前的故事,一个青年随着即将消亡的渔村一起消亡了。《美食村》是一个城市进程中的故事,同西海村一样,美食村也是真实的名字,这个地方没有随着城市一起发展,它滞后了,所以它变成了一个城中村。像这样的地方,中国还有很多,建设的时候都是精品,现在成了垃圾。因为城市发展的太快了,来不及思考。好一点的可以拆掉重建,像美食村这样,因为历史原因又拆不掉,拆不掉怎么办?就留在那里,像一个伤疤。
美食村这个地方本身就充满故事,我在拍摄时调整了剧本,采用了大量的即兴段落。手持摄影和“第三只眼”的表达方式都很适合这个电影。所以,这个电影有这样一个视角:他不以演员的和观众的视角为转移,他更像一个第三者的眼睛,有时会游离出剧情之外。
我一直是反对推拉镜头的,但在这部影片里,我用了一个很隐蔽的推,和一个很大很明显的拉开。《美食村》在电影的叙事上和大多数电影不一样,它是由一些看似零散的场景构成,而这些场景,每一个都富有生命力。而在我看来,一部电影不是非要讲一个故事。就像你在街头看到一对吵架的情侣,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吵,吵完之后怎么样,而你看到了吵架那一幕,我的电影就呈现这个。
在计划中,还要再拍一部与城市发展有关的,是说城市后的故事,就是村民变市民之后。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了,基本上像我这样年龄的人,都经历过这场完整的变革。我现在住的地方也是我的家乡,但小时候生活的那个环境和今天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乡土被高楼大厦取代。以前的乡亲,现在成了邻居。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物是人非”,是一种人对于成长之后那种变化的怀念,而我站在如今的故土高楼上,感到的却是“物非人是”。两相比较,后者要比前者更悲凉。因为你所有关于成长的记忆都没有了,那种心情跟你失去亲人没什么两样。
但在大多数人看来,城市发展了,人们生活变好了,物质上去了。我不反对发展,但我反对拆掉历史,拆掉记忆。就像许多城市,每天都在建设,每天都在拆历史,拆建筑,拆老房子,拆得太多了,不一定是给子孙后代留点什么,但只要要给自己留点什么吧。
这三部与村有关的电影,也是与我的经历有关的电影。我其实很想告诉人们的是:我们的社会发展,不应该以消灭个体记忆为代价。因为这个代价太大了。

[沙发:1楼] guest 2008-05-03 15:23:27
卡夫卡路同志 生得平庸 死得伟大
[板凳:2楼] guest 2008-05-09 15:15:34
ding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