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我看张嫒邨的近作
发起人:zebina798  回复数:0   浏览数:1849   最后更新:2008/09/20 00:14:16 by zebina798
[楼主] zebina798 2008-09-20 00:14:14
张嫒邨的糖纸
——张嫒邨、刘智彬对话录
时间:2008年9月6日
地点:798艺术区料阁子17号

刘:第一次看到你的作品感觉很亲切,因为我小姑以前也收集糖纸,你的作品,跟你同代人看后,有什么感觉?
张:看过我的作品的人并不是很多,我也和一些人聊过我的作品,看法不一,尤其同年龄段的人,大家虽有相似的成长经历,但想法却各种各样,有些同学质疑我画得那么细的意义;有些朋友也觉得很亲切,尤其写生的那些小画,能把他们带入八十年代的回忆;还有人说女性艺术家不应该过多的关注社会的大问题,更多的应该关注自己的私密世界和生命体验,而我还是很痴迷于这种创作的过程,能给自己很大的信心,看了张小涛老师《微观叙事》的展览后我更加相信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揭示社会本质问题。不管别人怎么看,我想艺术家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尽力表达出来。

刘:是什么原因让你走向了照相写实主义道路的?
张:要说照相写实主义,我觉得我还不完全是,如果看原作就会发现,我只是画的细,还是有点绘画性的,可能画面具有图片感吧,真正的照相写实主义绘画我见过,那真是比照片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不管是克罗斯还是冷军他们,都有这种特点。我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朝那个方向发展,这要看我的心态和审美追求的变化,但我认为我目前这种创作风格还能够表达我所想要的主题观念吧。

刘:现在当代的艺术家很少走超写实的道路,你觉得采用超写实的这种绘画语言在当代还有什么其它的意义?
张:其实绘画技巧和表现形式只是表象,所传达的主题和观念更为重要,还有我的性格原因,喜欢挑战比较复杂的事情,而且当代绘画中也还是有很多艺术家选择超写实的方式,例如英国的格伦•布朗,中国的石冲、冷军等。我们都知道照相机的发明催化了绘画艺术两个极端的诞生,一种是远离现实物象的抽象主义,另一种是用手工技巧挑战照片的真实,半个世纪以来,照相写实主义还在发展,只是传达出更多的是观念,而并非仅是让人惊叹的技巧。

刘:你的作品需要很强的中国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背景做为参考才能够解读,假如说没有这种文化背景的人如何去解读?
张:记得我的老师说过一句话:“了解西方社会是对它当代艺术最好的解读。”这句话同样适合于中国当代艺术。人们喜欢一件作品往往首先是被它的视觉图式所吸引,真正对作品感兴趣的人一定会努力去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意义。我当然希望我的作品从视觉到观念都能够成立,但也不会介意不了解创作背景的观众误读,只要他们喜欢就行,哪怕是在技巧上或是视觉上,都没有关系。

刘:在中国流行波普艺术,像王广义等艺术家,你认为你的作品和他们的作品中采用现成品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张:波普艺术家从安迪•沃霍到里希滕斯坦以及王广义,他们往往将社会流行元素进行挪用和再创造,作为架上绘画,表象形式上也多呈现出一种明快简洁和平面化特征,而我目前的绘画作品更多的是再现真实生活中的视觉现成品以传达主题。从手法到观念我和波普艺术家们有很大差别。

刘:一般来说,女性艺术家都比较注重生活经验,而不注重形而上的思考,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看法?在你的艺术实践中哪些画家对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你最喜欢的画家都有谁?
张:其实我在第一个问题里面也涉及到这个内容,这是由于男女性别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差异形成的习惯思维。我承认当代艺术中不论国内还是国外成功的女性艺术家对自身生命的体验的表达是多数的。但是也会有更多的女性艺术家选择形而上的思考方式来传达自己的观念。说起我喜欢的画家,有很多啊,大卫•霍克尼、里希滕斯坦、克里姆特、弗洛伊德等都曾经对我产生过影响,要说对我现在最喜欢的画家还是杰夫昆斯,他的绘画和装置都让人着迷,上次来北京在佩斯那边第一次看到了昆斯的原作,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在我眼里他是那种视觉感,观念性,技巧都很棒的大师。

刘:仔细看了你的作品以后,我发现商品经济时代留给你一种阴暗的印象,这也有社会监督体制不健全而导致的,你觉得商品经济时代是否也有好的一面呢?
张:我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中国社会飞速发展所要付出的代价,例如环境污染,假冒伪劣产品出现和盗版流行,还有价值信仰的迷失等等,如果说好的一面,那就是可以不断发现问题,会使法制更加健全,社会会慢慢地进入常态化。

刘:看了你对城乡结合部的调查后,你觉得这种劣质糖果对老百姓的影响是怎样的?据我所知,很多老百姓明知这些糖果是劣质加工出来的,但是还是要买,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国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
张:老百姓的经济能力和生活习惯决定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漠视,很多人买这种糖果自己并不一定会吃,或当礼品送人,或进行贩卖以获得更大的利润。中国的消费群是两级分化的,一类是劣质廉价的消费群,另一类则是名牌和奢侈品的消费群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想这种现象会有所改善的。

刘:对比古代的艺术我们发现我们已经走得很远了,你认为这种远离对你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我的意思是当代艺术对于古典美的缺位,而却时时在商品中找到它的影子,花花绿绿的糖果颜色不正是中国传统民间喜欢的颜色吗?你有什么感想?
张:具有民间传统审美的庞大消费群体,会促使商家在产品包装上去迎合他们,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花花绿绿的糖果颜色也不仅仅是民间所偏好的艳俗色彩,还包括了更绚丽的都市流行色彩,这也能体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憧憬,其实几千年来的民间美术一直没有上升到一个文化主流高度,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的色彩过于绚丽,古人先哲曾讲:“五色令人目盲”便是这个道理,而在中国传统视觉艺术中,价值最高的却是以黑白为主的水墨艺术。

刘:你对艺术品采用的媒材不同所产生艺术效果有什么看法?比如说这次的展览的作品中,你的作品的材质是多种多样的。
张:一个创作观念的完成可以是多形式,多手段的,这样就可以更立体地,多角度地,更充分地表现主题。就像表达一种情绪,可以选择音乐形式,也可以选择散文或诗歌的方式。我认为不同的媒材不但不会冲突,还能更好的发挥艺术家的创造力。

刘:这次展览中,你的作品背景资料整理的很充足,比如采访老糖厂工人,还有收集老糖纸做展示等等,在整理和收集的过程当中是否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张:我觉得一个展览就像把平时的积累的文字编成一本书,东西都是现成的,有些需要删减,有些需要扩充,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的体会和发现是很自然的,做一个展览肯定要考虑现场展示效果,过去平面的东西很多,缺些立体的空间的作品,要考虑用什么材料,怎样能更好表现主题,想的多了,就有了新的发现。还有通过采访老工人,知道了自己的收藏有很多背景故事,对自己的成长时代理解更深刻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创作了《我的八零年代》系列写生,这时少年时代留下的玩具和物品都成了我的写生对象。这些社会调查的背景资料,让我明白了时代,物品,生产者,收藏者,现代社会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艺术创作去理解,物品是生命过程的记录。

刘:在这次个展中,你的装置作品《一块,两块,三块,好多块》,纯净的白色方糖被置换成了五颜六色的制糖原料,这个作品想反映出什么样的主题?
张:【糖果:是以白砂糖、淀粉糖浆(或其他食糖)或允许使用的甜味剂为主要原料,按一定生产工艺要求加工制成的固态或半固态甜味食品。】而我的装置作品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包括纯净的糖块立方体,粉末状食品色素,液体水溶添加剂,可购买的成品糖果。通过不同形态的物质来示意出糖果从原始材料到市场流通品的形成,我们一般只看到现成糖果而忽视了它的加工过程,我借用分离法使观众直观的对我们的日用食品的质量进行反思,这就是我所表达的主题。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而商家却在这些生产细节中牟取最大的利润,消费者往往成为市场中劣质食品的受害者,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反映了我们的社会监督制度的不健全。

刘:你对艺术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持什么样的态度?在你的作品方案中,我们能清晰的感觉到一种持续的对日常事物和矛盾的观察,并以此打开个人的空间。
张:这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啊!坦率地说,我的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总在打架,在工作室进行创作时可以进入完全的个人世界,独自来感受从作品开始时的兴奋到中途痛苦的煎熬再到作品完成的满足,是别人无法替代的享受过程,而日常生活中,上课、回家、社交,对自我都要有所顾忌,因为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我在不同的环境中转换角色,也许这种自我分裂的矛盾才是真正的生活吧。在现实社会中,哪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其实是个很固执也很怀旧的人,对很多事情总是记忆很深,有朋友笑我会把同一个故事讲好几遍,我一旦喜欢某种东西就会很痴迷地变着花的想着它的乐趣,在个人世界中重复着,咀嚼着,品味着。而这个只属于自己的空间别人是无法进入的,唯有通过艺术才能使别人感觉到我在想什么。

刘:能否简单谈一下你个人的艺术背景?
张:每次谈到这个问题我就紧张,做当代艺术我是半路出家的,也就是几年时间吧,以前很爱玩,喜欢给背包绣点花,玩玩电脑图片特效,给家里做点壁挂装饰,没想过要做艺术家,毕竟自己是学工艺出身的,记得几年前我无意的一幅画被一位老师说:“好,真不错,有霍克尼的感觉,你应该做当代。”这时侯我还真不知道谁是霍克尼,赶快就去找他的画册,借了很多当代艺术的书恶补,看了《莫兰迪》﹑《杜尚》﹑《波伊斯》﹑《霍泊》等等,终于明白了,当代艺术的琳琅满目和视觉创造是多么有趣,念研究生时,导师问我研究方向,我说当代艺术,后来参加些展览,好多人鼓励,我这人就怕鼓励,别人一夸,我就来劲,就这样做艺术由爱好变成了职业,后来发现越来越辛苦,有时痛苦和成就感交替着占据大脑,可世上没有回头路,既然选择了就好好努力做下去吧!





糖NO6 60X60cm 2008年 布面丙烯
[沙发:1楼] guest 2010-01-25 21:05:27

[板凳:2楼] guest 2010-01-26 12:47:02
恶心哪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