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当代艺术空间
发起人:SHUIMUbb  回复数:5   浏览数:2913   最后更新:2008/10/24 12:50:44 by guest
[楼主] 双飞飞 2008-10-14 14:15:09
看气候

转自吕胜中blog

实验艺术系将要举办的展览——看气候






[沙发:1楼] 双飞飞 2008-10-14 14:22:42

开门看气候-1

(2008-10-09 06:40:21)

【壹·谁碰了温度计谁招惹了风?】

一个艺术家从事艺术的工作可能不必受气候的影响,但任何一个人在他的生命历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气候的影响——热了,要纳凉;冷了,要添衣;下雨了,要带雨伞;刮风了,要关上门窗……

气候决定论者认为,气候决定了人的行为的范围;气候可能论者认为,气候限制了人行为;气候概率论者认为,气候不是导致某种行为产生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它决定了某些行为出现的概率比另一些大。

气候之于人的行为有如此大的作用,在它的概念面前,人似乎显得有些可怜巴巴。

但是,人类在执掌了世界之后的大多数时间里,神经都是昂奋着的,他们在忘乎所以之中屡屡谝能,甚至妄想改天换地、人定胜天、呼风唤雨……欲与天公试比高,依存于天地却妄想着挣脱天地对你的束缚,以满足永远填不满的欲望。

终有一天果报降临。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从1999年到2002年春季,我国境内共发生53次沙尘天气,2002年3月18日到21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土壤风蚀、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今年春节前,中国南方强大的暴风雪让习惯于暖冬的南方同胞们猝不及防,全球性气候混乱已然酿成我们眼前的灾难。

我们发现室外的空气质量恶化,甚至需要“全社会总动员”去争取到一个蓝天,而汽车在都市的街道上越来越多地冒着尾气,家家户户的空调向外温吞吞的排放混浊的味道。室内也并不好到哪里去——建筑材料中含有超标甲醛在不知不觉中窒息着人们的呼吸……

说实话,我仍然算是比较粗糙的活着的一类人,在气候日益恶劣给予的冷感冒热伤风中,变得越发麻木,忘记了儿时家乡的蓝天白云,也淡漠了岁时节气微妙的物候变幻。夏时的空调,冬时的暖气,似乎让我们享受四季如春的光景,殊不知真正的春天已不再气息清醇。春天,就是去年春天,我患上“过敏性哮喘”,混浊的空气中有二十多种“吸入物”让我胸闷气短,我需要在医院吸补氧气。而在一般内地人都会感到“缺氧”的西藏高原,我却呼吸顺畅,不哮也不喘——于是,我知道我原本需要的氧气并不多,但缺少的是干净的呼吸。

啊啊,我们遭遇不可逃避的危机。是谁碰了温度计?是谁招惹了风?是谁弄脏了空气?

谁都无法说清白,谁都逃脱不了干系,我们还能抱怨什么呢?

不管你是一个人还是一位艺术家,都在品尝一样味道的苦果子。

[板凳:2楼] 双飞飞 2008-10-14 14:23:53

开门看气候-2

(2008-10-09 07:04:42)

【贰·年青人的未来年青人的气候】

其实,实验艺术系学生们中的大多数和我差不多,若不是这次“气候与文化”为主题的创作活动,大家并不十分关注“气候问题”的严重。

从暑假前开始做动员的时候,我更多向他们强调的是以气候为主题的艺术创作的意义——他们各自都有艺术的雄心壮志,平常时候,无论暴风骤雨还是烈日当头哪里能动摇艺术的信念?更何况气候的变冷变暖。显然,在这次活动的初始阶段,大家参与“艺术”的心劲儿重于参与“气候”。

开始了。按着实验艺术系“方案课”一般的章程,要求大家先对主题进行深度的认识、考察与研究,同学们分头工作,从科学研究著作中、从文史社科学术著作中、从普及读物中、从网络上……寻找各种渠道搜集和了解有关气候与文化的知识和信息,了解当前“气候问题”的要害话题。

接下来集中大家的话题——啊啊,仿佛是一夜之间,我们的同学们都摇身一变为气候的专家,他们谈气候的概念、谈传统的物候历法、谈气候在文学中的表达、谈气温与情绪、谈南极冰山融化、谈环境污染与气候恶化……谈着谈着,同学们渐渐入了戏,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气候问题之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动情了!有的同学意欲建立关注气候问题的网站,有的同学要作北京社区内汽车尾气排污的调查,有的同学甚至宣布以吃素食来减缓因为畜牧业造成的动物有害气体排放……年轻的学子们,悄悄从对世事漠不关心状态中摆脱开来,承揽着自己应尽的责任。

有美院的老先生抱怨过,现在校的这些本科学生素质太差,比起1950年代的美院学生有着很大的差距,甚至说,现在培养出本科生只当是中专水平就算不错。社会上很多人也在说,“80后”的人不热衷政治,不关心社会。因为他们出身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世界,他们没有经历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挣扎和痛苦,他们喜欢来自更多国家的非主流文化生活,他们无病呻吟,习惯在富足的生活之中寻求忧郁和悲伤。

我有时候也抱怨他们,但我觉得他们的素质并不比我年少的时候差。他们储存着从小到大伴随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直至今天日益强盛的完整画卷,度过了没有多少物质生活享受却单纯充实的童年,成为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前沿接触新生事物的第一批彰显个性的少年。在我和他们的接触中,我不断地发现,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所形成的一个中国人口的生育高峰期,以及父辈们望子成龙标杆过高的企盼,其实早就在他们心理上暗示了比任何一代人都要沉重的负担,从入托、进学堂,中考、高考的步步为艰,世界不动声色地告诉他们将必须经受的人生考验。我曾经对他们说:为了你们的未来,从现在起就不做“80后”。

在汶川大地震的那段时间,从我们系的学生们身上我已经看到了一种精神光芒的闪现。今天,他们在对于气候问题的忧患中愈发成熟饱满,如若一轮初升的太阳。

年轻人的未来,太阳普照中天。他们今天关注气候,将来必定成就气候。
[地板:3楼] 双飞飞 2008-10-14 14:24:37

开门看气候-3

(2008-10-09 07:06:23)

叁·知天命不负天命不老的心情】

上个学期末,身为美术学院副院长的谭平先生找到我,说有一个有关“气候”的国际性文化活动项目将在美院进行,他觉得这种跨学科的尝试比较适合实验艺术系来做——啊啊,其实谭平一直对实验艺术系的工作支持加鼓励,于是便总是送给我们一些任务。2006年也是暑假前,当时我们只有十几个进实验艺术专业刚满一年的本科生,他就敢让这些初生牛犊代表全校参加以“超设计”为主题的上海双年展国际学生展……当然,我们没有拿着令箭当鸡毛,“任务”完成得相当圆满。这次的“任务”又来了,我们又面临一次激烈的野战。

说是一场“野战”,是因为这不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主要是在假期间进行,但我们准备将这个活动当作课程来上,而课程的结果又超越了专业教学学生作业的一般意义,这个作业将在“气候与文化”为主题的一个国际性会议期间展出,作为中国美术界参与这个会议的一种主要发言形式。

谁来担任这次“野战”中的课程指导?我马上想到韩宁老师,这不仅因为“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还是在汶川大地震期间,韩宁主动请缨组织并指挥了我们系学生的“抗震”展,在当时产生了很不错的效果。

韩宁来我们系之前,我曾有过很多的疑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整天阴阴沉沉,不太爱搭理人,他在美院很多年一直“从政”,先是当附中的副校长,后又当学校教务处的副处长——他长期离开专业教学,是否还有登上讲台的能力和热情;他原来所学的是绘画的专业,是否能够适应实验艺术系与众不同的新课程和教学理念;他那么长时间都在“做官”,是否会把一些“官场作风”带到这个崭新的教学集体中来……

2006年底,韩宁从法国进修回来,正式参入教学。初次接触到实验艺术系新制定的教学大纲和系统严密的课程设置,他肯定觉出陌生。所以,韩宁在大约一年时间里几乎天天来到系里,来听不同老师不同班级各门课程的课,有很多课是年轻教员担任,他并不为虚荣而回避,并经常坦率地表示自己在其中的收获和对他们的赞许。很快,韩宁接受了“思维转换”课程的备课与教学,在教学中以“我是我是谁”为题,引导学生以自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方位的发想与触探,又回到各自的灵魂深处,以“观看”自己为由提示出思维逻辑的各种可能。这个课程在学生中反应强烈,也被评为全校的优秀课程。

我们在相互透明中会合,越来越多地找到和谐,他很喜欢这个在美院年轻的、活力的教学部门,很满意这里学术的、人际的清新空气,他好几次表示出,自己走出“官场”来到这里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顺气。

从暑假前的六月底到现在,差不多三个月了,韩宁都沉浸在有关“气候与文化”创作活动的教学指导之中。暑假期间每个星期一、星期四的主题与方案讨论,好几个班级三十多个学生,往往要分上下午两场,有时候晚上也要加班。韩宁显然很辛苦,但他总是在疲倦中以温和的表情含笑应对着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临近展览的最后阶段工作量巨大,我们需要逐个校阅二十多份学生的创作方案文本,需要修改调整线装册子的版式,需要整理整个活动期间的文案,需要组织审查部分实施的作品,需要操持展览方方面面的繁杂事务……韩宁老师有好几次连续白昼、通宵工作,累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一会儿。

有一天半夜,我和他调侃:已是子夜时分,夕阳为何这样红?

写在韩宁脸上的疲劳和困倦瞬间消失,他哈哈大笑过后马上回到电脑前埋头工作。

我只好替他回答:遇上了好气候,有不老的心情,夕阳便更红。



[4楼] 双飞飞 2008-10-14 14:27:03

开门看气候-4

(2008-10-09 07:07:59)

【肆·重视小事情其中孕育大气候】

最后一段,我还想对还在刻苦努力中的同学们说几句话。了我们的同学参与“气候”并进入角色,是值得欣喜的一种状态。但是,我们不是在演一出戏,我们总归要还原一个艺术家的本色,我们在“气候”中的“发言”或“表态”,都要切合实际,具有语言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参加的是一场“看气候”的戏剧,我们每个人扮演的也不是科学家、气候专业工作者、联合国官员或汽车生产商等等,我们“扮演”的是我们自己。

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我看到我们的同学在进入状态之后,很多人顺眼就盯上了宏观可见的大轮廓,很容易关注到诸如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沙尘暴、有害气体排放这样的课题——这没有什么不好,但继续深入下去往往只是在视角的原点进行放大,而缺乏对视角内细节的在意——总想做“大事情”,忽视了“小事情”。于是,在制定自己的创作方案时,动辄就调动世界地图或国际性机制,恨不能重新召开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再修订发布一份《京都议定书》。这导致了他们的初步方案进行的难度,很多想法超越了个人实施的现有权限和能力,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能性,即使实施了也不成其为具有建设性的创意。

重视细微并不意味着失去大略,为什么不尝试着把大略存在胸中,以细微的表情、精炼的言说来表达出我们的思想?这次少量实施的部分作品中,韩金鹏同学的《晴转暴风雨中的蒙娜丽莎》就躲开了浮在“气候”主题表面上的问题,但他通过短短十分钟的人工制造的“晴转暴风雨”对他自己所扮演的蒙娜丽莎的干预,将观众对于“气候”关注的视线从五百年前引向今天,不能不认为,这是另外一种主题深入的方式。

我说的“小事情”,还包括艺术创作全部工作流程中的一些往往容易被忽视了的细枝末节。作实验艺术的工作不同于架上绘画那样单纯,它需要方方面面的材料、技术支持,需要多种性质的工作配合,需要不同媒介形式视觉语言的熟悉与把握……这里面都各包含着许多细小的关节,也许其中的某一小点儿作不到位,你的作品便黯然失色。

气候与艺术相比,我们原曾轻视气候;近来我们走进气候,看艺术是小事情;明天我们结束了以气候为主题的创作活动,但我们知道会永远生活在气候中,我们将毫不犹豫地继续进行艺术创作——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情,我希望大家把它酝酿成大气候。



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匆匆

[5楼] 双飞飞 2008-10-14 14:36:22

张帆等23名同学:“看气候”作品方案文本








韩金鹏:晴转暴风雨中的蒙娜丽莎 (视频装置)



王兴:新山海经 (手绘与数字绘画、书籍艺术)



苏志光:沙尘 (尘土收集行为)



陈在汮:喜马拉雅 (铅笔、布料、纸等综合材料装置)



李红军:阴晴(剪纸等综合材料装置)



王郁洋:喘息的空调



[6楼] 双飞飞 2008-10-14 14:44:41

“看气候”展-部分方案
(2008-10-11 00:50:13)

高希传:大鸟的翅膀(现成品装置)


唐博:捉妖记(十六条屏年画)


杨威:彩画沙漠(绘画行为)


费斐:从雪霁到青绿的山水(热敏染料绘画)


邓震:2010年工业革命纪念币(雕塑)


张帆:SUBUS地球(IT技术,网络艺术)


张霄霞:游戏吧!以环保的名义(电子游戏)


吕智强:热极服装(图纸)


叶森:基础气候总公司(IT技术,网络艺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