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前沿——当代刊第八期
发起人:新视觉  回复数:0   浏览数:2070   最后更新:2009/01/17 00:00:00 by 新视觉
[楼主] 新视觉 2009-01-17 00:00:00




问杜应红在“我家艺术馆”

-----访大型艺术活动“我家艺术馆”策展人杜应红



杜应红简历:

生于贵州遵义,自学美术,先后做美术老师,创办工作室、公司,迄今参加、策划了九十余个艺术活动。现为职业艺术家、独立策展人,深圳艺术网、深圳当代艺术创作库、深港艺术杂志创办人。

被访人:杜应红

采访人:新视觉杂志

(以下采访简称杜,新视觉)

新:杜先生您好,很感谢您就“我家艺术馆”活动相关问题接受新视觉杂志采访,根据我们的了解,您现在不仅仅是一个纯粹自我探索追寻的艺术 家,请谈谈您的作品。您还以一个独立策展人的身份从事很多艺术活动和媒体传播的工作,请您谈谈这种身份的转换?(可以谈更多)苦恼?身份游离?状态?自我与整体?

杜:这个问题是职业化和专业化倾向的产物,更是策略性划分工作的产物。其实每个人都面临着多种身份和角色,比如教师、父亲、儿子、丈夫 、朋友等。只是,侧重的身份选择更加有利于其角色凸显而已。我现在把我所能做的工作都看成是我的艺术、我的生活。并且,很多时候这些 理念和方式都是能有机地相互连通、相互影响的。又比如,我的作品更多的是对社会政治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个体表达、揭示。而我的策划 则能将有限的资源整合进行整个事件或群体的表现,针对深圳“空降“式的文化特点与艺术活动特点,我06开始策划的“反空降艺术计划”则 是就深圳本土的文化生态问题而进行的一次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那么。在进行艺术传媒的工作也是在作“反空降艺术计划”的基础工作。

做策划以及一些公共事务的基础工作有尴尬,也有满足。在行事之前,我已经把尴尬与满足想得很透彻,所以,现在无论是尴尬还是满足,都 能让我用一种平常心来面对,因为这就是我的生活。

我的作品和我的工作一样没有定式,涉及得比较多的还是油画、雕塑、行为及装置。一个艺术家在探索阶段就象是在找“位置”一样,所以我 不介意我曾经是竭力地寻找一种形式和符号来帮助我表达思想。但我找到“紧箍”及“紧箍咒”这样的符号来传递我的所思太合适不过了。没 有任何符号更能表现我对文化和政治的看法了,人们总有来自各方的“紧箍”。一种紧箍是现实环境、一种紧箍是心理习惯、一种紧箍是政治 体制、一种紧箍是教育行为、而有的紧箍无形中就是自己给自己戴上的。所以,我的“紧箍”带有一种悲悯和救人救世的情怀,我想用“紧箍 ”与“紧箍咒”的方式来提醒人们对文化进行必要的警示和反思。

有一些新的艺术创作计划也正在准备过程中,在合适的时候我将向艺术界集中呈现我的那些作品。

新:在深圳香港广州甚至南方艺术区,您策划的艺术活动影响逐渐大起来,涉及面比较广,时间段上也很稠密,您怎样给自己的策展风格定位?会不会因仓促缺少沉潜思考,缺少应有的学术厚度?让自己变成一个社会活动家?(我知道有的策展人会用几年时间专注一个活动)

杜:首先我要说明的是不一定策划时间长就是好活动,也不一定策划、准备的时间短就一定不是好活动。因为,重要的不是时间。

在去年我们创作库劳动节的活动中,我把“做一个有激情的劳动者”看成是我喜欢的一句话。我觉得这种激情可能是我的特点吧,我从小就是 一个勤于思、善于行的人,我曾经的网名叫“自由艺术革命家”,因为我相信,革命除了思考,更多的是需要干出来的。当然,我会根据我的 各种情况来决定所策划的活动,比如这次策划的“我家艺术馆”系列活动就准备了一年多时间。

从05年策划艺术超市展、06年策划当代艺术进社区等开始,我的策划理念就和“精英”艺术的去精英化与公共化艺术发生了紧密的关系,我认 为,“精英”之所以精英,是她在大众生活中形成了一种可以使艺术成为生活,可以使生活成为艺术的智慧,建立了一种新的文化发展关系而 沉淀后的行为。所以,艺术家们的作品以及行为需要更多地在大众的生活中滋养、孕育。并能在新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试图寻找文化的新元 素与新动力。

新:谈谈深圳或者南方的当代艺术?对深圳的当代艺术,您可能最有发言权了,不仅仅因为你在这边的影响(比如深圳艺术网,比如深圳创库,这些都 是跟您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更因为您的特殊多重的身份犹如一个社会活动家(笑,不是贬抑),对当代艺术及社会的各方面非常了解,比如深圳艺 术家的生存状况?比如深圳艺术家和北方(北京)艺术家在风格面貌精神追求上相比有哪些同和不同?

杜:近些年,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分别在全国各地成长起来,然后大多去了北京、上海。因为,北京、上海才是一个既成事实的乌托邦与名利场 。你这里说到的南方,我理解成你问的主要是指广东吧?广东也是一样,上面我已经作了分析,就好比我们在不同的地方种好不同的蔬菜,然 后都运输到北京、上海销售一样。当然,事实并没有那么美好。

广东的艺术是具有一种优良的传承关系的,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期都会涌现出优秀的文化人与艺术家。而深圳的艺术现象则很可爱,深圳几 乎没有本土艺术家概念以及传承关系。她象一个18岁的姑娘,她没有可以阅读的丰富经历,没有可以炫耀的业绩资本,但是,她很美丽,她身 上充满了新的希望与可能性。我非常喜欢深圳。

深圳是一个创新型城市,强大的经济实力与政府文化力市的战略与政策,得天独厚的金三角地理位置与活跃的民间艺术力量。都使人不得不对 深圳的艺术发展充满着积极期待。但是,深圳的艺术生态尚不完善,高等艺术教育的极端落后、艺术家自身的观念更新、媒体对新艺术的客观 报道,大众的审美结构与趣味培养等等都是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深圳艺术网和《深港艺术》杂志就希望本着一个当代文化元素的立场 记录历史和传播责任。

新:作为深圳在野的策展人,您的活动无论在数量影响还是劲爆程度上都超过了一些官方策展人(深圳广州)的东西,随便谈点什么?或者差异?

杜:这种提法还需要研究,我认为在野与在朝的说法有点滑稽了,只是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一样而已,作为人的价值和所做的事在文化意义上 的价值是没有区别的。不过,所谓在野,在行事之初,没有官方背景的运用及支持,甚至有一些外来的压力还是比较难做的。不过,那些都是 过去,现在更多的人包括官方都已经很理解或能支持真正做文化贡献的人和事了。我认为这是深圳的特点也是社会的进步。

要说是区别,我觉得我和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我不是在完成“任务”。

新:我家艺术馆的相关问题?(请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

杜: 有记者曾说:“我家艺术馆”是一场激发大众审美意识、提升精神生活质量,反精英化、贵族化的文化运动。

这是得到南山区文化局资金支持的一个艺术活动 。从08年5月开展以来,得到社会和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得到著名评论家王林、管郁达、杨卫 、陈默、吴味等朋友们的支持。大家纷纷表示这是一件非常有文化意义的社会实验活动。大众和艺术家通过这种广泛的参与和具体的合作可以 使艺术的意义推向社会,并将艺术深入民心。

我曾多次说:我们此次系列活动是精神上的装修,我们需要挖掘和展示的是一种思考和创作艺术的态度,一种文化内涵的元素。我们希望艺术 家能根据该对应的家庭文化背景做出思考,从而进行家庭生活的艺术转换。



我们向社会征集艺术家和家庭进行合作展览,最终邀请了如马艺星、邓大非、何海、兰艳、邓荣斌、何丽斌、陈洲、张晓静等近百名艺术家和 33个相应的家庭进行合作。活动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这些故事我们将编印成册,做为今后深圳艺术发展过进程中一个鲜活的文化 范本。





我希望艺术家将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或者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创作观念等在公共空间进行公普及,将有利于艺术家们的创作更加生活化,去精英化, 使其艺术作品和文化意义更大可能地发挥其社会价值,同时,艺术家作品和艺术家思想是跟家庭的文化需求、品味发生关系的,所以,也是艺术品在深圳特区家庭中的终结消费可能的一种有效性测试。

在和家庭们接触后,大家对“我家艺术馆”活动的理解和表现很令我感动,通过家庭及社区的互动,现在让很多家庭与家庭之间都成了朋友, 也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了艺术,甚至是当代艺术,并在与艺术家们的交流后,写博客、发短信、写文章。甚至有一70岁高龄的老人家现在有志于 也成为艺术家,而且,整天潜心在家研究和创作,精神非常可嘉。

新:我家艺术馆不仅得到了官方的资金支持,还引起官方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南方当代艺术圈可能是第一次),不仅深圳的众多传媒全程跟 踪报道,连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都专程跟进,是因为契合了某种宣传的需要,还是当下大众对高雅艺术接近生活的渴求?和现实生活距离太近 是否影响到主题思想的清晰表达或者当代艺术冷峻客观审视现实的姿态?(我是说类似于奥运中蔡国强先生的焰火变成全民狂热大Party的一个 道具,当然如果艺术家的追求仅仅到此为止倒也罢了)

杜:我没有刻意去追求官方关注和支持,也不回避和拒绝关注与支持。当代艺术是曾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她的独立性特点与批判气质, 正因为这样也一度给大众、官方对“当代艺术”造成误度。认为当代艺术就是反官方反体制,其实,当代艺术的反官方并不是反官方的本意, 而是在反对一种僵硬的文化体制与社会现象,而反对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民更自由、法制更民主、社会更进步、民族更强大。

而今,面临世界复杂的形势与文化格局,民族的未来与社会的进步落实到每一个社会人的肩上,政府对民间当代艺术的介入与支持当然是一种 有效和积极的文化行为。我只能在文化天下大同的趋势下作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沈鹭的红毛线.美丽的生命本源

----------我家艺术馆系列活动之沈鹭《吉祥天语》

2009年1月10日,"吉祥天语,沈鹭作品展"在深圳蛇口兰溪谷社区举行,作品采用了艺术家惯用的媒介--红毛线,用红毛线制作成很多新的生命和果实.艺术家将这种行为赋予了一种血管式的生命想象.



在人的色彩认识情感里,红色是至高无上的。在女性艺术家、诗人沈鹭的观念里,它是我们身上的血液,是生命的标志和本源。



沈鹭说艺术应该服务于大众,当她发现能以自己的作品给别人带来审美的喜悦时,她会感到荣幸和安慰,生命不外瞬息之间,为自己能献出一点点力量而安心。红毛线所赋予的含义和象征:生命的、吉祥的、柔软的、抚慰的、束缚的…… 她希望自己在这次创作活动中能呈现出一片红色吉祥的氛围。而对于“天语”二字,则是因为平时我喜爱安静独处,不时对各种存在的事物作出质疑提问,对于某种神秘的存在更是用心全然去感受它,这种浑然的能量不会明确地告诉你那是什么,她也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出“天语”……



她的作品象是一种对于生命的启示,标示着生命的血脉是不会停息。沈鹭表示:这个生而致死,死而复生的过程,是我作为女性对生育的另层提问及女性意识的责任和诠释,对生命维度的认识,对自己的救赎和慰籍。



其实当红线从沈鹭手间抚过时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生动美丽的行为过程,更像是春蚕吐丝,为的不是最终的赴死,而是铸就生命的辉煌。当一条条红线稀疏有致的编织在一起时,那浮动的节奏感便产生出如诗般的韵味和意义。



沈鹭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还在于,她在创作的感性思维下还能够保持一种理性的思考,她的作品是有思想的,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是思维上的创作之后付诸于行动,然后经过艺术家的再思考、再创作后形成的。她对于生命不断探索和反思,对于生命意义和自由的执著追求,使得她打破了创作本身的瓶颈而造就了令人感动和深思的当代视像艺术史诗。



沈鹭是一个候鸟式的艺术家,她夏天在北京,冬天回深圳过冬。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