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海外华人的质问:谁在误导中国人艳羡美国?
发起人:只猪人  回复数:1   浏览数:2160   最后更新:2009/06/08 11:34:39 by 一团瘴气
[楼主] 黑咪咪 2009-06-07 13:11:36
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
CHINA CONTEMPORARY ART FORUM     

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简介

“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简称“中际论坛”。该论坛是一个非盈利的民间学术平台,由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与美国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共同发起。首届论坛由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美国匹兹堡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北京墙美术馆联合主办,并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大力支持。论坛旨在世界经济文化格局转变的大势下,通过中西方文化学者及机构间高端文化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探讨二十一世纪中国与西方文化艺术差异性发展的交流互动模式,增进中国与世界在文化艺术领域双向的认识和理解,推进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加强中国在国际艺术界的话语权利,塑造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软实力,加深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艺术新秩序中的重要性与协调作用,输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
 
 
 
王林:从后先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立场问题(图)
 
国外的很多学者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判断,大致有这么两条线路:第一条线路是对1989年前后出国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关注,如谷文达、黄永砯、陈箴、蔡国强以及徐冰等。关注者主要是西方身为汉学家的博物馆、大学、研究东方古代艺术的学者。由此带来中国或中国籍艺术家们,用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国文化符号来进行创作。实际上,这成了一种空中嫁接的方式。它的问题或者说它的缺失在于没有或者缺乏中国近现代艺术发展的上下层关系,也脱离了中国当代艺术现实的文化语境,所以这只是关于中国移民的艺术,不能代替对发生在中国本土的当代艺术的影响。
 
第二条线路则是通过国际展览,逐渐被西方人所知道的大陆的当代艺术家。这一艺术家的储藏和推出的过程,有很大的偶然性和机率性。如,与外国驻华大使对中国艺术的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有不少属于商业炒作。然而,从批评的角度看,主要还是基于东、西方冷战之后,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以及国人对自身某个历史阶段的批判和痛苦记忆。如王广义的《大批判》、张晓刚的《大家庭》、隋建国的《中山装》等等都为大家所熟悉。然而,中国当代艺术必须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保持其批判性的立场,这就是我所说的后先锋。
 
  那么中国当代艺术现在的立场是什么呢?第一趋向,历史为谁而启。经济的全球化同时带来了消费文化的全球化,知识分子在铺天盖地的大众文化潮流当中显然已经退居边缘。这并非是坏事,反而使知识分子能够更加冷静地思考这个时代所面临的社会、文化、精神和人格问题。在这样一种艺术趋向中,其实中国很多艺术家创造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第二个趋向为“生活在问题中”。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全面地进入艺术市场,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问题之中。而上个世纪80年代的艺术英雄,开始变为侏儒,金钱资本和权利资本的侏儒,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和先锋艺术的悲哀。徐唯辛、王岩、张建华等众多艺术家,都有过创作。第三种趋向是“意在方式追问”。市场经济、文化工业、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公共传媒,不仅以强迫的手段垄断人的需要,而且以一种个人资源的方式操控人心。艺术必须以一种意在的方式对生活本身,对文化语境、对精神追求发出追问。第四趋向,叫做互动中的差异。如果说人的精神需要不断丰富、充实、深化和升华,那么文化的多样性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和根据。所以,我认为个别性、个体性的表达,个体艺术的呈现,只有在人际关系中,在人的互动关系中才能真正地呈现出来。
  
在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讨论之中,有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从中国大陆的本土的问题意识出发,因为中国人的思想智慧、精神欲望和心理诉求都集结在艺术对问题的反映、体会和感悟之中,所以,没有这个维度,什么都不是中国当代艺术。
 
 
 
杰尼芬·普特尔:
中国传统艺术是我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剂良方(图)
艺术史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

  我的专业就是研究中国传统艺术。我也喜欢中国当代艺术,徐冰先生的作品我就非常欣赏,他的作品能够让我轻易地在结合我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一个现状,做出对中国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一个分析。所以,将中国传统艺术放到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探寻和研究之中是我的兴趣。我希望西方研究学者和非西方研究学者都能够跳出自己的思维疆域。同时,如果能摒除所谓的民族主义,可能更加有利于我们来更深入的找出中国当代的内核。

  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大财产就是如何融合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这样的一种理论研究,有利于我们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出路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理论方式。不过,在讨论中国传统当代艺术的时候,永远不要忘记讨论它的上下文和背景,以及它背后的一个深度的传统的文化历史渊源,这一切就是中国当代艺术能够融入全球当代艺术的强有力的原动力。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和理论的一个研究者,我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就是理解过去,但是中国传统艺术确实是我可以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剂良方。
 
 
常宁生:从当代艺术的流变性到批判性(图
艺术史博士、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何为当代艺术?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是一个风格特征?还是有其他的什么因素?

  当代艺术一般指的就是25年到30年里的艺术,甚至不确定。中国一般也是从1980年以后或者1985年以后这段时间叫当代艺术。因为时间也是有一个流变性,今天的当代艺术可能过上50年以后也是一个艺术史中的文化现象。对此,我的总结是,当代艺术具有一种流动性和不确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的当代艺术也会成为历史,当代的时间跨度也在不断地延伸。
 
  那么从形式上又该如何界定当代艺术呢?用新的语言、新的媒体,即当下的文化语言更加新的一种创作,这些才能叫当代艺术。而从20世纪开始,我们的艺术就受到了西方的影响。1985年的八五新潮以后,中国艺术家才有了独立的表达。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语言上表现的越来越多样化。这里有一个问题,艺术的追求仅仅是表现唯美吗?显然不是,当代艺术实际上我觉得已经不是纯粹的唯美的表达,更多的是文化和理念的表达,记录我们的时代,不仅仅是简单的追求形式语言,更多的是对于当代文化的一种表现、认知,甚至是一种反思还有批判。
 
 
 
 
 
 
 
 
++++++++++++++++++++++++++++++++++++++++++++


2008年6月,论坛正式宣告成立。论坛的成立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支持和广泛关注。从2009年开始,论坛每年定期召开年会。

二、成立论坛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中国的现当代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这种契机源于几方面:

 世界文明发展的新趋势——世界文明重心由西向东的转移
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新文化秩序建设的发动机
 国家文化产业白皮书的发表——文化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
 中国在后奥运时期国家自信力的提升
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与日提升
 中国现当代艺术作为文化产业一部分的重要性
 世界各国尚未建立现当代艺术的交流对话机制
 民间文化交流平台对文化价值观输出的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持续上升,在面对全球化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时,尤其在遭遇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反思时,中国在全球格局中的重要性异常凸显。中国不仅需要在促进国际经济良性运作方面有所作为,更需在文化上贡献出可供国际间借鉴、参考、吸收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在越来越趋于开放的全球文化态势中,针对本国的文化问题情境,当代中国文化力求广泛吸取别国文化的成果,并力求更为冷静和深入地研究和转化本土传统文化。通过对各种文化的普世性和独特性的甄别、吸收、转化,以及对多样性和谐共存的全球文化有机结构的尊重,在创造出健康、良性的新价值观、方法论,解决本国文化问题的同时,推动以文化为内核的全人类的进步,是中国当代文化复兴、重建的根本目的。
为此,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协力合作,以促进国际艺术界高端学者的交流、沟通中外文化为目的,邀请国际间最为杰出的艺术理论、批评学者,以及国内学者济济一堂,对当代艺术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进行深入探讨。我们既正视中外文化的误读,但更尊重中外文化的沟通。在正视多元文化的复杂关系和求同存异的基础上期待更大的文化活力的提升。这就是我们举办高端论坛的动力和目的。

三、论坛规划和目标
实现目标:
 联合多元机构共同搭建交流平台
 联合多元文化学者共同把脉文化发展大势
 依托民间力量组建现当代艺术的中西对话平台
 整合各方智慧重建艺术价值标准和参照体系
 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当代艺术创作方式
 将当代艺术的思想精华转化成创意生产力。

相应策略:
 举办各种会议、研讨、讲座和展览展示,讨论相关领域的重大问题
 独立并合作开展有助于实现论坛宗旨的各类研究活动
 通过网络化的安排,增进文化艺术机构间的联系
 培育和增进区域内网络机制,加强区域间高端学者教育资源的流动性
 为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涉及本地区及其与世界其它地区关系的重要研究活动,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力争将“中际论坛”办成高水准论坛,通过各国间的高端学者机构交流,推进学者的流动性,推动各方优势资源的互补,达成各国当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为艺术家、研究者、文化艺术机构、文化决策者等提供一个高层对话平台,增进和深化联系并发挥作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推出符合先进文化的艺术形态与风格,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简介

首届论坛时间:2009.5.26—5.29
地点:中国•北京•珀丽酒店

媒体发布会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

论坛咨询电话: 86-10-65648232
专有邮箱:ccaf.wallartmuseum@gmail.com
官方网站: 雅昌艺术网—中际论坛 www.artron.net


标题: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 --- 2009北京国际中国当代艺术理论批评研讨会
主题: 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
——它的定义、特征、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关系、及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关系

2009年5月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中际论坛)将召开“2009北京国际中国当代艺术理论批评研讨会”,研讨会由重要中西方学者参加,共同探讨世界艺术史视角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及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的关系等艺术理论的议题。并首次由中西学者共同撰写中国当代艺术理论和批评论文文集,并在会后结集出版发行。

首届论坛组织机构


发起方
中国当代艺术基金、美国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

主办方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美国匹兹堡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北京墙美术馆

组织委员会
组委会委员:潘公凯、徐冰、高名潞、詹姆斯•艾金斯、彭锋、蒋奇谷、杨慧林、杨小彦
会议主持:高名潞、詹姆斯•艾金斯、蒋奇谷、彭峰
圆桌讨论主持:高名潞、詹姆斯•艾金斯、蒋奇谷、彭峰
中方召集人:杨小彦、杨慧林
外方召集人:詹姆斯•艾金斯、蒋奇谷
秘书长:冀鹏程
中方秘书:杨光磊
外方秘书:陈琳琳

部分组织委员会成员介绍
冀鹏程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学士,现任北京墙美术馆执行馆长

杨光磊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艺术史系硕士,现任北京墙美术馆展事中心总监

陈琳琳
美国芝加哥艺术研究院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政策硕士,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友关系与发展部研究分析员

机构信息

中国当代艺术基金
中国当代艺术基金是多家国际机构在香港注册发起的,以积极促进中国当代艺术的良性发展和加强国际竞争力为宗旨的机构,下设有学术研究中心、国际文化交流推广中心、当代艺术文献库和展览场馆、学术媒体等。中国当代艺术基金力图整合学术研究、展示、收藏和推广力量,立足国际文化高标,利用全球化资源,策划和组织重要的学术展览、研究,发掘和扶持关注中国本土问题并兼具国际前沿意识的当代艺术创作和批评,以增强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美国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
美国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是一家坐落于芝加哥,并在伊利诺依州注册的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研究所将以促进东西方文化艺术对话与交流为目标,筹划学术研讨会,艺术展览等具体文化项目。2008年6月美国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与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共同发起并组建《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简称《中际论坛》(China Contemporary Art Forum 简称CCAF)。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
美学是北京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2004年11月,依托北大美学学科成立的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被教育部确立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现有三个研究方向:美学基本理论研究方向;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研究方向;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方向。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成立于1866年,最初称为芝加哥设计学院。1882年,芝加哥设计学院分成美术馆和艺术学院,之后定名为芝加哥艺术学院。目前该学院是全美最权威的艺术类院校之一,也是全美最大的由学院与美术馆共同运营的机构。

美国匹兹堡大学
美国匹兹堡大学成立于1787年,是国际知名的高等院校之一。匹茲堡大学是美洲大学联盟的成员学校之一。该成员是由美国、加拿大共63个顶尖的研究机构所组成的联盟团体,在北美洲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在哲学系(宗教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和清史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人大旨在创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促进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学校人文学科的实力,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墙美术馆
北京墙美术馆创建于2006年,是按国际性美术馆规范化运营的民营美术馆。墙美术馆以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的知名当代美术馆为核心目标,将美术馆作为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流派思想为平台的同时,更加注重中国艺术国际化之路包含支持有潜力的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发展。作为公共领域中重要的中介性机构,墙美术馆积极参与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健康发展,促进中国当代艺术与国际的交流和竞争,努力发掘体现本土现代性特点的优秀作品和艺术家,为建立良性互动的国际艺术氛围,并促进中外艺术的交流以及建立健康有序的艺术市场而做出努力。

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国际论坛”特邀学者名单

提交论文的外方学者:
1、汉斯•贝尔廷 Hans Belting
艺术史博士,德国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艺术史及媒介理论教授

2、安吉拉•白蒂斯格 Andrea Buddensieg
艺术史博士,全球艺术研究项目协调人;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CASVA的客座学者

3、安琪罗•卡巴索Angelo Capasso
意大利罗马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当代艺术理论教授;《罗马》杂志总监

4、大卫•凯利尔David Carrier
艺术史博士, 美国克利福兰凯斯威思顿里色夫大学教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艺术史系监察;中国美术学院的客座讲师
http://www.case.edu/artsci/arth/carrier-cv.html

5、约翰•科拉克John Clark
艺术系博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FAHA)院士;国际艺术史委员会(CIHA)成员;澳大利亚亚洲艺术及考古中心主任
http://www.arts.usyd.edu.au/departs/arthistory/staff/jclark.shtml

6、詹姆斯•艾金斯James Preston Elkins
艺术系荣誉博士,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史论系教授

7、 豪•福斯特Harold Foss Foster
艺术史博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教授
http://www.princeton.edu/artandarchaeology/faculty/hfoster/

8、杰尼芬•普特尔Purtle Jennifer Gillian
艺术史博士,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

9、泰锐•史密斯Terence Edwin Smith
艺术史博士,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FAHA)院士;国际艺术史委员会(CIHA)成员;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和建筑系当代艺术史理论教授
http://www.haa.pitt.edu/faculty/smith.html

10、米娜•托玛Minna Törmä
英国独立学者;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艺术史副教授

11、司汉Han Si
艺术史及视觉研究博士,策展人;瑞典斯德哥尔摩博物馆东方艺术馆馆长

12、周彦 Zhou Yan
艺术史博士,批评家;美国俄亥俄肯尼恩文理学院美术史系兼职教授;美国俄亥俄肯尼恩文理学院美术史系视觉资料室主任

13、林似竹Britta Lee Erickson
艺术史博士,独立学者和策展人

14、姜节泓Jiehong Jiang
博士,策展人;英国伯明翰大学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资深讲师, 该院中国视觉艺术中心创建人

15、蒋奇谷 Qigu Jiang
艺术系硕士,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史理论与批评系、绘画专业副教授


提交论文的中方学者:
1、曹意强 Yiqiang Cao
哲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新美术》主编;上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常宁生 Ningsheng Chang
艺术史博士,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南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博物院客座研究员

3、丁宁 Ding Ning
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艺术学院副院长

4、冯原 Feng Yuan
建筑学博士,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

5、高名潞 Minglu Gao
艺术史博士,中国现当代艺术的重要学者及策展人;纽约州立大学 Buffalo分校,匹兹堡大学美术史和建筑史系研究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兼职教授

6、耿幼壮 Youzhuang Geng
比较艺术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7、黄河清 Heqing Huang
艺术史博士,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8、黄专 Huang Zhuan
艺术史硕士,何香凝美术馆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9、潘公凯 Gongkai Pan
荣誉博士,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0、彭锋 Peng Feng
美学博士,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教授

11、沈语冰 Yubing Shen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2、王春辰 Chunchen Wang
艺术史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评论家

13、王林 Wang Lin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批评家

14、王南溟 Nanming Wang
独立批评家、艺术家、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特聘研究员

15、徐冰 Xu Bing
版画系硕士,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16、易英 Yi Ying
文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世界美术》主编

17、殷双喜 Shuangxi Yin
艺术史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副主编,《中国雕塑》主编

18、杨慧林 Huilin Yang
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19、杨小彦 Xiaoyan Yang
建筑理论与历史博士,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教授

20、朱其 Zhu Qi
艺术史博士,独立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地图》主编

21、朱青生 Qingsheng Zhu
艺术史博士,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





http://art.china.cn/huodong/node_514632.htm
现场视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