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作品系列《一个人的战斗》
发起人:picark  回复数:1   浏览数:2172   最后更新:2009/09/13 15:41:51 by picark
[楼主] xiaodongfan 2009-09-11 12:51:05
痕迹:刘小东文献展

联合策展人:巫鸿 | 欧宁
开幕时间:二零零九年九月十八日晚上九点
展期:二零零九年九月十八日至十月二十九日
开放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二点至晚上八点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工体东路甲二号「中国红街」一座四层,北京角度画廊

CROSSTALK Beijing #6:
档案学与艺术家个案研究

嘉宾:刘小东,巫鸿,欧宁
时间:二零零九年九月十九日下午三点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工体东路甲二号「中国红街」一座四层,北京角度画廊

主办:邵忠基金会
联合主办:现代传播集团

刘小东于一九六三年生于辽宁,一九八八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一九九九年进修于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鲁登塞大学艺术系。他一九九零年的首次个展掀起了“新生代”艺术序幕,并被冠以“新生代”代表性艺术家。同时期参与多部独立电影制作,是中国独立电影的起始参与者。二零零四年以来其大型野外写生项目涉及多个国家与地区,直面现实,表明了一个艺术家的立场、态度和行动力,开拓了架上绘画的新的内涵。作为中国最成功的艺术家之一,刘小东的代表性作品《田园牧歌》、《烧耗子》、《新十八罗汉》、《三峡系列》、《青藏铁路》、《易马图》等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经典和艺术市场的神话。

当一个展览现场只有他的艺术成品时,作为一个观众或评论者,人们只能对之进行“形式分析”和“图像辩认”,除此之外,无从获得其它任何信息。“痕迹:刘小东文献展”展出的将是草图、笔记、Snapshot、纪录片、谈话录音、出版物,它们呈现出刘小东灵感的轨迹、画作的原型、与其它媒体的链接、过程的反复和画面外更广阔的现实,它将为艺术家个案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切入点:它可能是社会学的,也可能是政治学的,更可能是其它我们无从预料的角度(这取决于它与不同知识结构的观看者的相遇)。

这个展览强调的不是作品(work),而是过程(process)。“作品”意味着艺术创作的凝固,是冲线刹那计时器的显示,记录在案,不可改变;“过程”意味着开放的时间和心态,是有始无终、不可以数量化的奔跑本身。“作品” 命定地不属于艺术家自己,它的价值只能通过转移和收藏实现,只能被它者──美术馆、展览会、市场、观众、批评家、历史──估量和确定;但“过程”却只属于艺术家本人,散见于草图和笔记,书房和画室,还有那不见诸于图像和文字的记忆。“作品”的公共呈现成就了美术史;对“过程”痕迹的搜集和积累则形成了档案库。但是没有痕迹的作品不可能是艺术,没有过程的画者不可能是艺术家。

*为配合展览,《生活》杂志将同期推出第47期别册《刘小东创作笔记1988-2009》。

邵忠基金会主页:http://www.shaofoundation.org.cn/cn/exhibition.html

地址: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甲二号「中国红街」一座五层,100027

电话:(010) 6561 0361
传真:(010) 6561 3367

电邮:info [at] shaofoundation.org.cn

[沙发:1楼] 蘑菇开花 2009-11-11 17:42:34

























[板凳:2楼] guest 2009-11-12 20:44:49
在一个技术复制的时代还谈什么鸡巴痕迹,可笑,策展人也不怕打自己的脸
[地板:3楼] guest 2009-11-13 11:07:22
窥视过程比结果更令人兴奋,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