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6 四川美术学院名家速写与创作手稿邀请展
发起人:two万五  回复数:0   浏览数:1789   最后更新:2008/01/11 11:00:08 by
[楼主] 2w5 2008-01-11 11:00:08
展览空间:中华世纪坛
展览名称:“三国情·画三国”海外华侨骆锦地先生主题油画藏品展
展览开幕日期:2007-5-17
展览开始日期:2007-5-17
展览结束日期:2007-5-20
展览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甲9号
策划人:
艺术家:骆锦地
官方网站:[url]http://www.worldartmuseum.cn/sjthome/index.shtml
备注:
相关链接:[url]http://exhibit.artron.net/zl.php?zlid=2838

展览前言:
                            沁入灵魂的三国情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唯一一部在世界范围内各个语种国家,都被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的文学名著,在中国更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土壤。相比起《红楼梦》最受文人墨客青睐来说,《三国演义》更多扎根于商人、政客、普通百姓的心中,流传更加广泛,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更加深远。

  骆锦地先生,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毕业于槟城钟灵中学,而后在新加坡大学建筑系深造。毕业后在国家发展部和内政部工作,其后弃政从商,成为当地成功的企业家。其自幼对三国文化情有独钟,并将三国文化融入到他的企业文化中;是“三国”油画创作的推动与资助者,也是本次画展上所有作品的收藏者。

  此前,骆先生曾介绍说:“《三国演义》在人们传播的过程中,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文学作品,更成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海外被华人引以为骄傲。作为海外华人的一份子,我从小就受到了三国文化的熏陶,尤其是那些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形象,更是深深印在我的脑海。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个人社会阅历的丰富,在与海外华人一起共享这份文化骄傲的同时,我也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三国演义》原著语言精辟,内容博大精深,由于语言的障碍,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版本后,很难完整而准确地传达三国文化的精髓,尤其是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理解障碍。这样,不利于三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传播。于是,我萌生了能不能找到一个更适合西方人理解的方式来解读三国,让西方人能够更简单直接、更正确地了解三国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

  怀着这样的想法,骆先生经过一番思索后,找到了能够解读三国精髓,又为外国人所熟悉的油画作为载体。希望通过中国人的手,创作出震惊世界、前所未有的三国系列组画,让三国的故事真正走向世界,被世界人民所了解。

  一次巧遇,携手十三年

  薛金拥,1968年出生于福建莆田,自幼酷爱美术。1986年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始学习油画创作,并四处奔走,拜师学艺,技术日臻成熟。

  他在25岁那年,受邀到马来西亚槟城短期作画、买画。正是这次旅行,命运之神使他邂逅了骆锦地,开始了十三年的三国组画创作生涯。在创作期间,薛金拥全心全意画三国,而生活等其他问题则由骆锦地先生全权负责,同时也开创了艺术家同企业家携手共创的全新模式。

  从第一幅《赵云夺青虹》到后来的《常山赵子龙》、《初出茅庐》《张飞喝退曹军》等,每一幅画都倾注了薛金拥与骆锦地共同的心血,充分展示了那个年代历史英雄的生命光彩。通过企业家+画家的创新合作模式,让这对合作者收获了40余幅倾尽心血、渲染了三国精神、三国魂魄、三国霸气的作品。

  由于,世面上关于三国演义故事的油画作品不多,在组画还未全部完成前,就有国内外著名收藏家密切关注此系列画作。曾经有很多外国人提出要高价购买三国油画作品,但有着“应该承担起保护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三国油画的权利应该属于华人,并在华人手中对外传播”思想的骆先生没有为钱所动,才有了今天的传世之作和“三国情•画三国”海外华侨骆锦地先生主题油画藏品展。
           


作品图片


[attachment=76666]

[attachment=76667]

[attachment=76668]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