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投资》《当代艺术与投资》杂志社招聘广告经理
发起人:sleepinglotus  回复数:4   浏览数:2867   最后更新:2010/03/03 17:22:50 by guest
[楼主] ba-ba-ba 2010-01-05 13:06:46


「寻乐.经验」选取了八件香港艺术馆的藏品展,更邀请了七位本地艺术工作者运用不同媒介的物料,透过艺术品演绎他们对「参与」及「互动」两者的含意。

是次展览的部分作品打破展览作品不可触摸的概念,希望大众能由触觉和直接参与开始,从亲身接触中感受作品的精髓。展览期间艺术家除展出作品外,还会主持工作坊及导赏。

策展人深信,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欣赏和享受每一天。「寻乐‧经验」是一场给所有人,同时亦是为所有人而设的展览;但最重要的是展览需要你们的参与才能令它的意义得到更大发挥。

展览Exhibition / 香港艺术:开放•对话——寻乐‧经验
策展人Curator / 郑婵琦
艺术家Artist / 李天伦,黄慧妍,周俊辉,何兆基,白双全,李展辉,李杰,徐松薇,郭瑛,伍韶劲,又一山人,梁美萍,程展纬
城市City / 香港
联系Contact / charmingtour@gmail.com










  香港艺术家白双全的作品系列《一半》是现场最受欢迎之一,表现艺术家在思考“残缺”和“完整”之间的关系。他的作品构筑在一个四方体的四面墙,每一面都是一个需要两人同时进行才能完成的小游戏。

比如,其中一个,墙下是一排脚掣,墙上是一排小孔,两人各踩自己脚下的脚掣,对方面前的小孔就会亮灯,让对方看到小孔内藏着的小玩意。其余三面墙也是类似的,各自一方成就视、听、触感和想象的一半,透过一半想象、成全另一半。

正如艺术家所说:“其实,一半已经足够,一半已经很美”。又一山人(黄炳培)的作品叫《无常》,死亡这个题目近来是不少艺术家关注的热点之一。他在现场做了一副棺材,一个里面铺好白色棉被,看起来非常舒服的棺材,还欢迎参观者入内“试躺”。这幅棺材的材料其实原是一张沙发床,生前每天与它日夜厮磨,三五十年后一起离去,既环保又亲切,如此积极地面对死亡,其实就是珍惜人生的最基本体验吧。另一个需要互动的作品名为《观音》,偌大的暗房中央摆一个佛家常用的“磐”,磐中盛水,观众轻敲重击,音波形成的水纹在天花板荡漾开去,旁边的墙上也形成相应的一圈圈红色波纹,可触可观可听可感。艺术家何兆基想知道:“究竟人脑怎样透过感官认知,如果声音、影像、触感同时出现,人是否清楚自己在处理哪种信息”。











  用红白蓝胶袋做作品不仅是又一山人的特权,毕业于中文大学的黄慧妍所做的《移家家私》,同样的素材,做成简易的桌、椅、床,不一样的是那是对来往奔波于中港之间的迷思。还有一个作品相信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22°16’14”+114°08’48”光之纪录》,作品把每一下从山顶向维多利亚港闪动的相机闪灯刻在光碟上,以唱盘将数据演化,观众站在这黑暗的房上,面对美丽的中环夜景,欣赏那些游人欣赏时做出的闪光灯影,很漂亮,而且应有会心的一笑。
  展览中还包括8件艺术馆馆藏作品,其中一件名为《咫尺天涯——旺角版》,作者梁美萍收集了众多来自旺角的旧信箱,每当观众走近它们就会自动播放各种旺角声音——生存在旺角的各种人的心声。平时,走在人潮汹涌的旺角,你不会留意那些面孔,在另一个场合,反而有机会更深入地接触,我听到他们的声音,我知道他们的故事,但我不知道他们的面孔,我们相隔很远,但有一刻,我们的心很靠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