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小道某女志愿者的日记
发起人:lwh  回复数:0   浏览数:2006   最后更新:2010/06/19 02:13:34 by lwh
[楼主] press 2010-06-19 02:13:34
胡志明小道路边社 报道

18日上午,原本设定讨论汪老师的对话从一开始就偏离了预设,大家迅速在6月17日晚对没顶公司的批评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接着又转向了无数话题:吴山专的物化、刘韡的是否相当理论……
18日晚,拜访当地大腕Richard Streimatter-Tran——曾经策划过很庞大的跨国项目“湄公河计划”。后来后,就着整个全天的过程,地下小会交流又开始了

问:18日上午的讨论我觉得也有教条化的倾向,不是一边实际地做作品一边谈,就没法深入?

答:状态很好啊!那已经是在做作品了。是谁在把做作品等同于“物化”,不能像买货的逻辑一样:你做得怎么样?拿货来看,拿作品来看。
艺术家一定要拿作品说话么?为什么认识本身不能是物化?你看到的作品。看到的东西可是由你决定如何使用决定的啊?
18日上午讨论最让人兴奋的就是在谈吴山专的物化问题的时候,明确提出来:谈物化怎么怎么样,就是在建构社会订件!
[沙发:1楼] press 2010-06-19 08:58:35
同学们在小会上,强烈批判策展人批评家在做定义时,所指的语言意义滑动太厉害,这是完全的机会主义。并指出,“有哲学家在那呐,策展人理论焦虑什么?”
[板凳:2楼] press 2010-06-19 08:59:08
同学问:18日晚去Richard-Chen那,出现的情况和之前是一样的,完全蜻蜓点水的交流,之前我们大部队就经历过了,互相按摩、生硬对抗、一边倒的吸引等等表面的东西,我们自己不调整,这个问题还会延续到全程行走结束?再去和别的当地人交流还有意义么?

答:你没注意到卢杰今天已经变了么?由不给别人讲我们的行走目的,开始主动讲项目的目的了,Richard谈着谈着一兴奋拿出学生做的建筑模型来谈,虽然继续谈的时候仍然在回避很多问题,但有这种状态的改变已经是之前没有的了。

改变是从每个个人开始的,去注意我们每个人个人的改变比强调和当地互动状况的改变来得重要。
[地板:3楼] press 2010-06-19 09:03:32
XX同学感慨道: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一个双年展的策展人和他所谓的核心艺术家是互相批判,不达成共识的。
[4楼] press 2010-06-19 09:14:24
另XX同学感慨道:胡志明小道行走可能最大的收获就是留下艺术界一个光荣传统,交流高密度,再加上时间一长,各自的漏洞全部暴露,这是艺术界需要的真正交流。
[5楼] guest 2010-06-19 12:11:02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