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而且美学 文/冯博一 转
发起人:批评家  回复数:1   浏览数:2429   最后更新:2006/07/03 08:13:58 by 顶贴帅哥老婆
[楼主] 批评家 2006-07-01 18:39:27
艺术学:边缘化抑或生长期?

作者:刘亚军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文艺界悲观论调遭质疑

  艺术被边缘化还是走向消亡?针对文艺界普遍流行的悲观论调,赵宪章、叶波在《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撰文提出质疑,指出:艺术学学科正处于生长期。

  《2000-2004年艺术学学者与论著影响力报告》是从一个侧面对此间艺术学研究所进行的实证性时评,从中不仅可以发现本学科的学术热点和发展趋向,还可以发现当下我国艺术学研究所使用的主要是哪些学术资源。报告显示,2000-2005年间,CSSCI共收录艺术学研究方面的论文10218篇,年均约2044篇。

  “质”“量”背离:繁荣背后有隐忧   从发文作者数量来看,五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新增了1552名,增长率超过87%,速度惊人。可喜的是,被引作者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比2000年增加了2247位,增长率超过62%,说明艺术学的队伍不仅是数量的扩张,发文的质量及其影响力也在逐年提升。这也表明:艺术学这一古老的学科目前仍处于生长期而非衰退期,当下文艺界普遍流行的所谓“艺术被边缘化”和“艺术走向消亡”的悲观论调是没有根据的。

  对此,文章认为,这一悲观论调之所以能在文坛盛行,恐怕主要还是来自文艺界自身的过敏神经,即面对各种社会文化媒介的蜂拥凸起所引发的自我失落感,只是相对而言而并非客观事实。实际上,在各种社会文化媒介凸起的同时,艺术不但没有走向衰退,反而紧随时代潮流一起前行,无论是在队伍、发文量、被引量还是在机构、期刊等方面都呈上升趋势。但被引作者的增长率低于发文作者的增长率,即“质”的提升落后于“量”的扩张,警示我们新增研究队伍的学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他山之石:研究资源亟待清理   文章进一步从学者、论文和著作三个方面对其学术影响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就学者影响力分析而言,朱光潜、马克思位列榜首,在被引超过50篇次的37位学者中,绝大多数是古代学者或学术史上的名家,说明他们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当代学者,也说明艺术学研究作为一个人文学科对于传统和历史的倚重,可将其看作5年间艺术学研究的主要学术资源。其中,领袖人物2人,接近被引总篇次的9%,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艺术学研究中独特地位。另外,在被引最多的37位作者中,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和作家居多,说明艺术学所借助的理论资源大多借助非艺术学资源去阐发艺术问题。另外,集体合作研究在大陆渐成气候。2002年合著比例比2001年猛增了8.29个百分点,速度惊人,这和近年来学术领导机构反复强化“集体攻关”或“标志性成果”的指导思想不无关系。这种发展趋势对于最具个性的艺术研究来说,得失利弊如何很难断定。

  其次,就论文影响力分析而言,音乐研究是5年间整个艺术学研究的显学,5年间被引最多的论文是黄翔鹏发表在《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3期上的《民间器乐曲实例分析与宫调定性》一文。新时期以来发表的艺术学研究相当引人瞩目,而出自20世纪20-30年代的只有2篇,属于古代艺术学方面的论文没有,说明此间的艺术学研究对于既往的学术遗产过于忽略。

  最后,就著作影响力分析而言,黑格尔的《美学》(商务印书馆)位列论文引用第一。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被引文献中,图书和期刊论文的比率为2∶1,而艺术学的图书和期刊论文的比例接近3∶1,图书文献被引比例远远高于人文社科学的平均数。5年间的艺术学研究特别注重美学和文学资源。其中,被引著作中工具书占10以上,这在中国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中是绝无仅有的,说明我们的艺术学研究比较习用便捷的知识引证路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