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割皮纹身
发起人:小金峰的蛔虫  回复数:7   浏览数:2441   最后更新:2006/07/12 10:37:23 by
[楼主] 双年07 2006-07-07 06:43:03
最新最热的 [s:67]
[沙发:1楼] guest 2006-09-01 13:15:48
菜画
[板凳:2楼] 11yio 2006-09-02 10:41:04
曾凡志的艺术 by 吕澎 八月 18, 2006

85年开始席卷整个中国大陆画坛的现代艺术热,轰轰烈烈地持续了好几个年头之后,现在一下子仿佛成了十分遥远的往事。我知道的一些很有才华的青年画家,有的已经远走异国他乡,有的虽仍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为寻求中国现代艺术的“对位性”而苦苦求索,但大多感到有些迷茫。
以上文字出现在曾梵志的第一次个人展览的“前言”里,批评家皮道坚在陈述曾梵志的艺术的时候,提示了这位还没有毕业的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学生从事艺术的背景。

曾梵志的展览是1990年举办的,这年的武汉,85’时期的重要画家舒群放弃了他的“绝对原则”,开始了他百无聊奈的“加减乘除”的涂抹;任戬似乎感觉到他的混混沌沌的“早期东方意象”有些失控,开始了他的“扫描”,他希望通过一个假设的测量,来消解无意识的弥漫;也正是这年,王广义从珠海到了武汉,不知什么动机,“易燃易爆”的小装置是他实验的结果,同时,由于对古典艺术潜在的情结,王广义开始在古典名画上进行覆盖,之前的符号延续到这些作品中;武汉美术学院的魏光庆是曾梵志的老师,这年,他在实物上捉弄,他将一些让人感到焦虑的小装置称之为“黄皮书”……所有这些实验和心理状态的记录是在画家画室或者家里进行的,与社会没有发生任何关系。没有展览,也几乎没有发表的机会,几年前还处于亢奋状态的现代艺术家感受到了无聊与难受的现实。

曾梵志出生于1964年,在年龄上,他与前述那些艺术家有一个辈数的差距,在仍然是美术学院里的一个学生时,他对他们有不同程度的羡慕与畏惧。与大多数艺术家的成长情况相似,曾梵志从小喜欢画画,可是,在1976年之前的美术界占据支配地位的是写实主义风格,不管画家之间有多大的气质和立场上的差异,写实主义方法和有限的政治主题,将人们的视觉判断限制在“复制”与“再现”的范围,曾梵志没有脱离这个背景。直到八十年代,西方艺术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进入中国时,20岁的曾梵志很容易敏感到新的艺术语言的活力。1984年和1985年,曾梵志与他的朋友先后观看了蒙克、赵无极、劳生柏的展览,这个经历让曾梵志感到震惊,这些表现主义、抽象主义以及装置艺术与官方长期宣传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实在相去甚远。当他在四处观看周围的艺术家时又发现,继续沿着陈旧的写实主义道路的画家正在迅速减少,就在曾梵志即将进入湖北美术学院学习时,湖北的艺术家们在1986年11月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湖北青年美术节。这次活动在武汉、黄石、沙石、襄樊和十堰等9个城市同时举行,在28个场所展出了2000多件艺术作品,展览中出现的风格——从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到抽象主义——是让人吃惊的。讲座、幻灯观摹等活动让这个城市的人们看到了现代主义最早的盛宴。自然,由于批评家的推波助澜,《美术思潮》1985年在湖北创刊,这份杂志因其明确的现代主义观点成为八十年代对年轻艺术家具有强烈影响的刊物之一。年底(12月),以武汉的艺术院校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部落•部落”群体推出了自己的展览《部落•部落第一回展》,参加展览的艺术家绝大多数来自湖北美术学院,为这次展览进行思想与理论辩护的就是《美术思潮》主编彭德。次年,曾梵志进入了湖北美术学院,作为一个学生,他一定感觉到了“轰轰烈烈的”现代主义的余温。

显然,曾梵志青年时代所受的影响来自西方,来自中国八十年代的现代主义运动。在语言的表现上,曾梵志别无选择,他根据自己的气质与性情,选择了表现主义的语汇,他认为这种语言能够表现内心对艺术的感受。从曾梵志1990年之前不多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笔触效果主要来自德国表现主义。即便是那些讲究体积的作品,也在色彩和调子的处理上倾向于偏冷的情绪。他的个人展览上集中了他的这类作品。从作品标题和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曾梵志将西方表现主义的方法用于对他熟悉的人物和事件的表现。《黄昏之一》与《无题》(也题《午餐前的对话》)能够反映出画家日常的生活内容。不过,像《受难》和《艺术家与模特儿》这样的作品却反映出画家对某种刺激性问题的敏感。受难的人物不是基督,他仅仅是坐在椅子上身着红色外套的普通男人;艺术家与模特儿之间的关系也被大笔涂抹的红色给血腥化了,强烈的色彩和放肆的笔触暴露出了画家潜在的心理倾向。无论如何,曾梵志在这个时候表现出对现代主义语言和情绪的敏感,他接续着85运动的基本美学态度:寻求摆脱写实方法的有效途径,实现表现的自由。

然而,从艺术史的判断上看,1990年已经出现了不同于八十年代现代主义的现象,5月中旬开始陆续在中央美院画廊陆续举办的《刘小东油画展》、《女画家的世界》、《喻红油画展》(9月)已经透露出了消除八十年代本质主义焦灼的新气象,任何人在刘小东和喻红的作品里都能看到对表现主义情绪的收敛。之前,北京的现代主义末梢是浪漫的(例如夏小万的“幽灵”)和愤世嫉俗的(例如对“灵魂”的漫无节制的理解)。这时,在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京,人们也许最早敏感到对未来的政治现实的无可奈何的空气,因此,尽可能地消除画面中漫无边际的意义成为艺术家的工作,他们本能地就走向对“理想”和“目标”的反叛。直至1991年7月,由《北京青年报》主办的《新生代艺术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幕;9月,《赵半狄、李天元画展》在北京天地大厦的举办,人们看到了新的艺术倾向正在蔓延。

曾梵志没有生活在北京,他因自己特殊的生活环境与北京艺术家对于现实的理解仍然不同。1990年代初的武汉,一个仍然灰色的工业老城市,历史的痕迹和勉勉强强的都市面貌不会给人清新的气象,走在大街上的人们不会像北京街头的市民那样,热中于对政治新闻给予故弄玄虚的反映,因此,对于一个普通的美术学院的学生来说,他可能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他每天经历着的生活?他如何观看周遭的环境?

作为一个敏感的批评家,栗宪庭很早也关心曾梵志在这个时候的特殊景况。在很多年之后,曾梵志告诉批评家了自己在完成毕业创作时的情况:

那时我住的那个地方,离一个医院很近,每天因为借用医院的洗手间,所以经常要去那里,天天都看到医院那种排队候诊的情景,看到病人出事、抢救的情景,我忽然觉得,这就是我要画的那种感觉,我想应该画一组这样的感觉。就酝酿一个大一点的作品,我把我当时作个展已经有过的技术、技巧和观察方法都用上,画的过程特别兴奋,我感觉到这组画画好了,画完以后我特满意,第二天还没干,我就想拿到学校去给老师看。

这样的陈述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什么画家在1991年完成的作品仍然坚持着他之前就已经出现的表现主义风格。尽管如此,曾梵志开始改变他的画面和方法,他的个人气质决定了他对没有节制的表现方法实施控制,画面里出现了轮廓清晰的人物,他们躺在病床和冰冻的猪肉上,同时,画家将他看到和想象的故事悄悄地引入他的画中。这样的结果是,我们又可以回到理性的判断上来,那种接近抽象的表现所产生的茫然消失了,新的现实以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协和三联画》是画家经历的产物,但是,无需对医院功能的描述,画家就已经本能地延伸了他看到和理解到的医院的含义:精神与肉体的痛苦、治理中的难受以及经常发生的死亡。现实与记忆促使画家讲出他理解和感受到的故事,而不仅仅是看到和摸到的现实。这样的态度是现代主义熏陶的结果,这意味着即便是叙述客观现实,也不必使用过分精巧和缺乏情绪的再现方法,表现本身就是叙述,并且能够带出画家的态度和观点。同样是生活中看到的东西,例如猪肉,对画家的神经末梢也产生刺激。画家将被宰割的猪肉所出现的红色与肉本身的状况联系起来,并且延展到与人有关的程度,于是,物理现实又被严重地染上了厚厚的心理尘埃。酷热的夏天,画家看到人在冰冻的猪肉上午睡,这是一个强烈的刺激——画家关注的不是“乘凉”,而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在特殊的关系中让人感受到的一种不协调,一种很容易让人产生的难受。我们在之前的作品中看到了红色——我们不知道当时的红色来自何处,但现在,画家发现了红色的现实依据:

我觉得人的皮肤的颜色和肉的颜色,有的时候很像,还有一条腿出来,被什么东西压住,还有那些肉被砍掉的东西,都放在一起,我看的时候,就想到人的这种感觉。后来我也画了很多肉,我故意把那些肉的颜色和人的颜色画得一样,还用肉被压在一起的感觉画人。这些都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它使我后来我用的颜色在《协和医院》里有了改变,变成肉的颜色了。

曾梵志还告诉我们:“我画画的时候一直习惯用这种颜色。十几年我回头一看,一直在用这种颜色。”

1992年,曾梵志将《协和三联之二》送往广州,参加了“广州双年展”,批评家祝斌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协和三联画》以新表现主义极有表现力的油画语言刻划了一批心灵遭到摧残的人群,在滞呆的形象中可以感受到古图索笔下的善意与同情心。语言与母体统一在恰当的宣泄中,这是艺术成熟的表现。

所有的批评家看到了曾梵志富于生气的绘画能力,画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茫然与麻木在精神状态上与北方的“新生代”有部分共鸣。就像“广州双年展”批评家们最后的评语所提示的那样:“这件具有表现倾向的作品中,‘拯救’成了一种托词,情节的真实含义是‘在场’的冷漠与局外的焦虑。”

在笔触上明显的表现主义特征是曾梵志内在性格的真实显现,这个时期,曾梵志刚从学校进入社会,他坦率地讲述内心的问题,没有任何遮掩。他关心现实,但他已经非常清楚,对现实的表现需要与自己的情绪和判断联系起来。

1993年3月,曾梵志移居北京,类似他对刺激性问题的敏感,他决定冒险,他离开广告公司,独自一人在北京重新开始他的艺术道路。画家似乎坚定地认为,只有在这个能够看到更多展览和更多艺术家的城市,才能够滋润自己不断变化着的“心绪”。“在武汉除了书以外,什么也看不到,我不觉得这对我的进步有任何帮助”,画家曾对凯伦这样说。

1994年,曾梵志让他画中的人物开始戴上“面具”。在完全的表现主义时期。画家事实上已经取消了人物的真实身份,即便是“医生”也上升为一种令人怀疑的
[地板:3楼] guest 2006-09-02 12:03:49
没搞懂这些肥婆是来干吗的?
那个男的鼠头鼠一看就是个花插插 [s:75]
[4楼] guest 2006-09-02 12:11:05


我对这人感兴趣!这人每个展览必到。都急匆匆的进去直扑餐台。但凡是丫那到了酒。立马安静下来。呵呵,不只是哪路高人? [s:75]
[5楼] guest 2006-09-02 12:13:14
[quote]引用第20楼guest2006-09-02 20:11发表的“”:


我对这人感兴趣!这人每个展览必到。都急匆匆的进去直扑餐台。但凡是丫那到了酒。立马安静下来。呵呵,不只是哪路高人? [s:75][/quote]
还不只这些,难得去看场话剧什么的也能撞见 [s:70]
[6楼] guest 2006-09-02 12:20:39
再看一遍,4个肥婆脸涂的跟猴子屁股似的.
一献完阴情做在哪就像个卖菜的~~~
超级受不了啊~~~要是真有气质人家都是看的到的 [s:75]
[7楼] 嘎嘎 2006-09-02 12:40:27
说实话 画得比以前好多拉 看来成功偶尔也会让人进步
[8楼] guest 2006-09-02 12:44:43
[quote]引用第21楼guest2006-09-02 20:13发表的“”:

还不只这些,难得去看场话剧什么的也能撞见 [s:70][/quote]
搞笑
[9楼] guest 2006-09-02 12:53:12
曾反之退步了!
[10楼] 青年基督 2006-09-01 18:01:11
[quote]引用第7楼双年072006-09-01 19:08发表的“”:
曾梵志绘画展一线报道[/quote]


可惜无法指示图例,第4张照片完全是个作品,就叫<2006,热的不的了> [s:67]
[11楼] 展地记者abc 2006-09-01 16:33:55









我顶~~~~~~~~

[s:64] [s:64]
[12楼] guest 2006-09-01 16:38:15
呵呵,鸡吧毛又飞舞?这个人有点变态
[13楼] guest 2006-09-01 15:32:38
看到施用这个排骨精了。
[14楼] 老姚 2006-09-01 15:23:09
看到丁乙先生和香格娜老板了
悲伤的梦
[15楼] 双年07 2006-09-01 11:01:04
[s:76]
[16楼] 双年07 2006-09-01 11:04:07
曾梵志绘画展一线报道
[17楼] 双年07 2006-09-01 11:05:13
曾梵志绘画展一线报道
[18楼] 双年07 2006-09-01 11:06:14
曾梵志绘画展一线报道
[19楼] 双年07 2006-09-01 11:07:03
曾梵志绘画展一线报道
[20楼] 双年07 2006-09-01 11:07:44
曾梵志绘画展一线报道
[21楼] 双年07 2006-09-01 11:08:37
曾梵志绘画展一线报道
[22楼] 双年07 2006-09-01 11:09:57
曾梵志绘画展一线报道
[23楼] 双年07 2006-09-01 11:10:36
曾梵志绘画展一线报道
[24楼] 双年07 2006-09-01 11:11:19
曾梵志绘画展一线报道
[25楼] guest 2006-09-01 12:33:12
画得不错还是有进步,不过很好卖。
返回页首